教育学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709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教育学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完整版.docx

《教育学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完整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完整版.docx

教育学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课后思考题: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教育?

怎样认识教育的本质特征?

3、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不同特性。

4、教育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各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6、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源起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

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

对象多层次;形式多样化。

狭义:

专指学校教育。

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本质特征

(一)教育的产生

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

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说)

利托尔诺(法):

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沛西·能(英):

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评价:

这种观点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

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说)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

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极端了。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说)

恩格斯: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评价:

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

(1)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

(2)教育对象的平等性、普及性

2、古代教育的特点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3、现代教育(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特点

(1)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所制约;

(2)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3)教育具有普及性;(4)教育形式多样化;(5)教育具有科学性;(6)教育具有发展性。

(三)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2、教育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的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代表作:

《学记》《演说术原理》(昆体良)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以后)

代表作:

《大教学论》(1632年夸美纽斯)《普通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后)

代表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杜威)《教育学》(1939年凯洛夫)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首先是涌现出众多教育学家及其代表作: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1956年布鲁姆)

《教育过程》(1963年布鲁纳)

《教学与发展》(1975年赞科夫)

《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

其次是出现了教育学科群,其分析框架是:

1、把被运用学科作为理论分析框架

2、采用被运用学科的方法

3、综合运用各门学科,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第三节教育学的价值及其学习方法

一、教育学的价值

1、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使教师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其教育理论视野;

3、培养教师正确的教育态度,养成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二、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坚持学、思、练结合的方法;

4、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关学科知识。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思考题:

1、怎样认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2、怎样理解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怎样认识教育的政治功能?

4、教育对文化发展有哪些作用?

5、什么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一节教育的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的育人功能

1、促进人的先天素质的发展,使人的生理、心理素质得以呈现;

2、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造就合格的社会成员。

结论:

教育的育人功能集中在一点,就是教育可以使新生一代身心得到发展,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人的状态,形成和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教育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是教育的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及其与经济的关系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可以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产生新科学技术的手段。

(二)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总的来说,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当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

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

(三)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1、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经济的发展促进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三、教育的政治功能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够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政治思想,形成社社会舆论,发挥政治功能;

3、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首先是政治决定教育,然后是教育反作用于政治。

(三)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性质与教育内容等。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

使文化在时间上延续;

2、创造、更新文化;

3、传播文化:

使文化在空间上流动。

(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三)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文化的发展常常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2、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形成教育的民族模式;

3、高水平的民族文化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具有永恒性。

结论:

教育的功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教育功能的整体性不仅在于各种功能的不可缺性,而且也在于各种功能的合理组合;缺乏某些功能会导致教育功能缺失,过分偏重某些功能和相对忽视另一些功能会导致教育功能失调;无论是功能缺失还是功能失调,都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其结果表现为教育的负效应。

第二节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

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

2、教育可以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

二、教育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

1、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促进政治民主化,使人民当家作主;

2、教育可以强化国民的法律意识,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政治变革,真正实现政治文明。

三、教育对我国精神文明的作用

我国学校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完成。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思考题

1、何谓个体发展?

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在个体发展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学校教育如何适应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有效地促进个体发展?

第一节个体发展概述

一、个体发展的概念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

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

1、个体机体的自然性与动物不同;

2、个体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3、个体的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认为个体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个体的内在需要,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个体机体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

个体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与刺激或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素质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各种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基础,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二)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个体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因为个体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改造着环境。

(三)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对人的影响较系统、全面和深刻。

4、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四)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个体发展的现实。

第三节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有针对性。

第四节中小学生的发展与教育

一、中小学生的发展

(一)小学生的发展

(二)初中生的发展(三)高中生的发展

二、中小学生的教育

(一)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三)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四)进行青春期教育;

(五)加强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重视人生观教育;

(七)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第四章教育方针

思考题:

1、何谓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由哪些部分构成?

教育方针有什么特点?

2、教育目的有哪些功能?

3、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4、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5、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

一、教育方针的本质、特点及构成

(一)教育方针的本质

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总目标。

(二)教育方针的特点

1、教育方针具有方向性;2、教育方针具有实践性;

3、教育方针具有时代性;4、教育方针具有法令性。

(三)教育方针的构成

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2、教育的目的;3、教育的途径和原则。

(四)我国最新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对我国教育方针构成的理解

(1)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2)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的目的;

(3)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我国实现教育目的根本的途径与原则。

二、教育目的的本质、构成及其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本质

教育目的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即教育工作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亦即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总规格。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

1、教育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社会功能;2、教育培养的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教育目的具有定向功能;2、教育目的具有调控功能;

3、教育目的具有激励功能;4、教育目的具有评价功能。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依据

(1)依据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依据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年龄特点。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属性;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其本质内涵是:

人的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广泛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3、借鉴和吸取全人类的思想成果:

(1)教育价值取向的社会本位论;

(2)教育价值取向的个人本位论;

(3)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的理论。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四、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学前教育

(二)中小学义务教育(初中与小学):

(三)高级中等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1、普通高中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1、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口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动因;

2、从根本上治理“应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动因;

3、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

应试教育的弊端

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利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不利于教育领域正常秩序的维持。

二、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1、起步酝酿阶段(1985----1992)

2、典型示范阶段(1993----1998)

3、全面推进阶段(1999----现在)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结构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对素质教育本质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师生主体间的合作性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学会做人;

2、文化科学素质----学会学习;

3、能力素质----学会创造;

4、劳动技能素质----学会劳动;

5、身心素质----学会健身与健心;

6、审美素质----学会鉴赏美与创造美。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

1、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

2、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3、以育人为根本。

(二)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建构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五)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六)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第五章教师

思考题

1、试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试述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3、请结合你在中学时代的亲身经历,谈谈怎样做好中学教师?

4、你认为怎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一、教师概述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

2、对教师概念内涵的理解

(1)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不可替代性。

(2)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不在于学习与掌握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3)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应该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应该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二、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一)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者;

2、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

3、教师是美的感受者、体现者和创造者;

4、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的地位

1、专业地位;2、经济地位;3、政治地位;4、职业声望。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内容、过程与教育情景的复杂等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如:

要因材施教等)

2、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

教师劳动对象成长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3、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对象及其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4、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劳动形式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群体性与个体性。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教师专业素养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

它是教师履行职责所必备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身心特点的总和。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四个方面)

(一)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诚教育事业,敬业乐业,无私奉献——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

4、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二)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本体性知识):

即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

2、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通识性知识):

即一切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总和。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法知识。

这是区别教师与非教师的主要特征。

4、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了解学生与教育学生的能力;

2、教学能力:

(1)较强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如:

语言有科学性、针对性、情感性与趣味性;

(2)组织管理能力;(3)教学反思能力。

3、教育科研能力

(1)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够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能直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2)教育科研能力的分类:

*学科性科研能力;*教学性科研能力。

4、育人能力

思想品德教育能力;

班级教育与管理能力。

5、心理教育的能力

(1)心理测量的能力;

(2)心理咨询面谈的能力;(3)心理矫正与治疗的能力。

(四)身心素养

身体强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属性

(一)中学生的地位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一、依赖性;二、可塑性;三、向师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一、主动性;二、独立性;三、创造性。

二、中学生的属性

1、中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2、中学生是全面发展中的人;

3、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4、中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教学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它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受一定社会文化与道德风尚的影响。

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会显现出不同的师生关系。

2、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关系;

(2)工作关系;(3)心理关系;(4)人际关系。

其中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系。

3、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

(2)互尊互爱(3)双向反馈(4)教学相长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b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以身作则;

c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善于与学生沟通。

第六章班主任工作

思考题:

1、班级有哪些功能与特点?

2、班主任要履行哪些职责?

3、班主任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养?

4、班主任应如何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第一节班级与班主任概述

一、班级概述

1、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学校按其培养目标,把年龄和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或相近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组合起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级的特点

(1)班级成员身心发展水平比较一致;

(2)班级成员间具有平等性;

(3)班级是以共同的学习任务组建的群体;(4)班级是一种正式群体组织;

(5)班级是非自愿选择的组织;(6)班级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班级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学校通过班级传递社会价值观;教习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

(2)个性化功能(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活动,益于突出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与能力;性质与内容各异的集体活动与人际交往益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同学之间相互比较与评价,益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3)选择功能(班级在多元化价值观与多重社会角色条件下,将会按照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分配其适当的位置,已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4)保护功能(班级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和卫生保健服务;班级可以满足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

二、班主任概述

1、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工作的教师。

2、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设计者、管理者;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方面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与协调者。

三、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1、对学生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