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8234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docx

技术操作相关总结DOC

(一)急救技术相关知识

1.心电图技术

(1)请分别叙述做心电图时上肢与下肢的电极安置部位。

上肢:

两手腕屈侧关节上约3厘米;下肢:

两内踝上约10厘米。

(2)心电图技术中,肢导联的导线有哪几种颜色?

分别连接哪个肢体?

肢导联的导线有红、黄、绿、黑4种颜色。

红色连接右上肢;黄色连接左上肢;绿色连接左下肢;黑色连接右下肢。

(3)心电图技术中,胸导联共有几个?

分别安放在胸部的什么位置?

胸导联有V1~V6共六个。

即:

V1:

在胸骨右缘第四肋间隙;

V2:

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隙;

V3:

在V2与V4连线的中点;

V4:

在左锁中线与第五肋间隙的交点;

V5:

在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上的交点;

V6:

在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上的交点。

2.心电监护技术

(1)我们为患者做心电监护前,应注意评估哪些内容?

评估①病人:

病情、意识状态、皮肤、询问酒精过敏史;

②周围环境;

③光照情况;

④有无电磁波干扰。

(2)进行心电监护时,应告知患者或家属什么注意事项?

告知:

不要自行移动或摘除电极片,不要在监护仪周围使用手机。

(3)进行心电监护时,造成心电干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交流电干扰;

2皮肤清洁脱脂不彻底;

3电极固定不良或脱落;

4导线断裂;

5导电糊干涸;

6严重的肌电干扰。

(4)请叙述心电监护时电极片的安放位置?

电极片安放位置:

上肢导联为左、右锁骨中点外下方;下肢导联为左、右下腹部或左右腋前线第6肋间;胸前导联根据需要安放,其位置与描记心电图导联位置相同,注意避开除颤部位。

3.非同步电除颤技术

(1)请叙述电除颤的电击部位?

电击部位:

右锁骨中线第2、3肋间,即心底部;左腋前线第5、6肋间,即心尖部。

(2)非同步电除颤时一般首次能量选择多少?

最大能量为多少?

单相波:

一般首次能量为200J,最大能量可选用360J。

双相波:

150J、150J、150J

(3)准备行电除颤时,发现患者为细颤,能否直接除颤?

应怎么做?

不能,应先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使之转为粗颤,再行除颤。

4.简易呼吸器技术

(1)使用简易呼吸器时,如何为患者开放气道?

怎么固定面罩?

双手托下颌法开放气道。

在患者口、鼻部扣紧面罩并用EC手法固定。

(2)使用简易呼吸器时,氧流量应调至多少?

氧流量8—10L/min。

(3)成人简易呼吸器的按压频率为多少?

送气时间为多少?

吸呼比?

潮气量一般为多少?

成人频率每分钟10~12次,每次送气时间1秒钟,吸呼比为1:

1.5~2;潮气量一般400~600ml。

(4)挤压呼吸气囊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哪些方面?

1胸廓起伏

2面罩内有无气雾

3面色、口唇、甲床末梢循环情况

4生命体征

5监测血氧饱和度

(5)请简述简易呼吸器各部件的名称及工作原理?

依次:

面罩、呼气阀、鸭嘴阀、压力安全阀、T型管、呼吸囊、氧气接口、进气阀、储气安全阀、储氧袋、氧气导管。

吸气时原理:

当挤压球体,产生正压,将进气阀关闭,内部气体强制性推动鸭嘴阀打开,并堵住呼气阀,球体内气体即由鸭嘴阀中心切口送向病人。

需用氧气时,则氧气经氧气进气阀充满储气袋,随球体复原的吸气作用(负压),暂存于球体内,再次挤压球体时直接进入患者体内。

呼气时原理:

将被挤压的球体松开,鸭嘴阀即刻向上推,并处于闭合状态,以使患者吐出的气体由呼气阀放出。

(6)压力安全阀的作用?

为避免过高的氧气流量及过低挤压次数而造成球体及储气袋内压力过高,特设计储气安全阀释放出过量气体,以便保持低压的氧气供应,保障患者的安全。

当管内压力达到:

成人60cmH2O;小孩及婴儿40cmH2O时,会自动将压力阀开启,以避免肺内压力过高。

5.心肺复苏技术

(1)行心肺复苏时,如何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

操作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向同侧下方滑动2-3cm,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5-10秒。

(2)心肺复苏的按压部位?

严禁按压部位?

成人按压深度?

频率?

压松时间比?

成年人按压频率与人工呼吸比?

应按压胸骨体中、下1/3交界处。

严禁按压胸骨角、剑突下及左右胸部。

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cm。

按压频率适度(至少100次/分)。

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为1:

1。

按压频率与人工呼吸比为30:

2。

(3)双人心肺复苏时,如需安插人工气道或除颤,按压中断不应超过多长时间?

按压尽量减少中断,如需安插人工气道或除颤时,中断不应超过10s。

(4)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

1可触及颈动脉搏动

2出现自主呼吸

3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存在

4颜面、口唇、甲床及皮肤色泽转为红润

5上肢收缩压在60mmHg以上。

6意识逐渐恢复

6.小儿心肺复苏电除颤相关知识

(1)新生儿心肺复苏按压频率、通气比、深度?

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深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按压放松过程中,手指不离开胸壁。

(2)新生儿心肺复苏按压方法?

双拇指法:

操作者双拇指并排于新生儿胸骨体下1/3处,其他手指绕胸廓托在后背。

中食指法:

操作者一手的中食指按压胸骨体下1/3处。

(3)婴儿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频率、深度和按压通气比?

部位:

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

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

按压深度约4cm(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

按压与通气之比:

单人法:

30:

2,双人法:

15:

2

(4)儿童心肺复苏按压方法、按压部位?

部位:

胸骨体中、下1/3交界处

单掌按压法:

操作者左手固定患儿头部,右手手掌根部放于胸骨体中、下1/3交界处(即两乳头连线中点),手指不触及胸壁,肘关节伸直,手臂与胸骨垂直,利用上身力量垂直下压。

(>8岁的患儿方法与成人相同)。

(5)小儿电除颤的能量选择?

首次除颤选择2J/kg第二次选择4J/kg,最大不超过10J/kg.

(6)小儿使用简易呼吸气囊时氧流量、压力、频率?

氧流量5-8L/分压力20-25cmH2O频率40-60次/分

7.口咽通气道相关知识

(1)口咽通气管的适应症?

1呼吸道梗阻的患者

2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吸引

3癫痫发作或抽搐时保护舌齿免受损伤

4同时有气管插管时,取代牙垫作用

(2)如何选择口咽通气道?

选择方法是:

宁长勿短,宁大勿小。

口咽通气管长度相当于从门齿至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

(3)放置口咽通气道的方法?

1直接放置;

2反向插入法。

8.血氧饱和度监测注意事项?

1.SPO2监测报警低限设置为90%,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注意休克、体温过低、低血压或使用血管收缩药物、贫血、偏瘫、指甲过长、同侧手臂测量血压、周围环境光照太强、电磁干扰及涂指甲油等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3.注意更换传感器的位置,以免皮肤受损或血液循环受阻。

4.怀疑CO中毒的患者不宜选用脉搏血氧监测仪。

9.如何区分Ⅰ型呼衰和Ⅱ型呼衰?

应分别如何氧疗?

氧浓度的计算方法?

何为高浓度吸氧?

1.Ⅰ型呼吸衰竭:

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PaO2<60mmHg,PaCO2多正常。

病因:

多为肺的换气功能障碍所致。

常见于: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肺炎,ARDS。

治疗:

给与高浓度吸氧(>35%),为防止氧中毒,氧浓度不宜超过50%。

2.Ⅱ型吸衰竭:

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PaO2<60mmhg,PaCO2>50mmHg。

病因:

肺泡通气功能不足所致。

常见于:

COPD,上呼吸道阻塞,呼吸肌功能障碍。

治疗:

低流量(1-2L/min)低浓度(25%-30%)持续吸氧。

3.氧浓度(%)计算方法:

21+4×氧流量(L/min)

4.高浓度吸氧指吸入的氧浓度﹥60%。

(二)长期卧床并发症及预防

长期卧床病人四大并发症?

如何预防?

1.坠积性肺炎

1每1-2小时翻身、叩背;叩背的原则:

每个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120-180次,叩击力量以不感到疼痛为宜,每次叩击时间5-15分钟。

2有效咳嗽(白天每两小时咳嗽一次,每次2-5下)

3有效咳嗽的步骤:

取坐位或半卧位,屈膝,上身前倾,深吸气后屏气3秒(有伤口者,护理人员将双手压在切口的两侧),然后腹肌用力,做爆破性咳嗽,将痰液咳出。

4多饮水稀释痰液(心肺功能正常者每日饮水2000ml)

5防止饮食呛咳、误吸

2.泌尿系统感染

1适量增加饮水(心肺功能正常者每日饮水2000-2500ml)

2保证每日尿量在1500ml

3导尿者保持尿管通畅,防止尿液回流

4如病情允许给予提早拔出尿管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偏瘫侧肢体给予被动运动,关节松动训练及抗血栓泵,1.关节松动训练:

每日上午下午各一次,每个动作重复20次2、踝泵运动:

日间每1-2小时一次,每次20-30下

4.压疮

见压疮预防措施

(三)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

1.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定义?

如何判断泌尿系感染?

如何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

(1)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2)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3)如何帮助患者重建正常排尿功能

1摄入适当的液体。

如病情允许,指导病人每日白天摄入液体2000-3000ml。

多饮水可以增加对膀胱的刺激,促进排尿反射恢复,还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入睡前限制饮水,减少夜间尿量,以免影响病人休息。

2训练规律的排尿习惯,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3-4小时开放一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3指导病人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

方法:

病人取站立位、坐位或卧位,试做排尿动作。

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再缓缓放松,每次10秒左右,连续10次,每日进行数次,以不觉疲乏为宜。

病情许可时,可做抬腿动作或下床走动,以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

(4)显性尿路感染:

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

(5)无症状菌尿:

无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

(四)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五)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定义

定义: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

(六)心功能分级

目前主要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提出的一项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

Ⅰ级:

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

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可出现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

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七)操作并发症的防范与处理

1.口腔护理

(1)口腔护理的目的?

保持口腔清洁,防并发症;预防或减轻口腔异味,保持舒适;评估口内环境,观察病情。

(2)口腔护理的适应症?

高热、昏迷、危重、禁食、鼻饲、口腔疾患、生活不能自理患者。

(3)口腔护理的并发症?

窒息、吸入性肺炎、口腔粘膜溃疡、口腔及牙龈出血、口腔感染、恶心、呕吐。

(4)做口腔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1昏迷患者禁忌漱口,以免引起误吸

2对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患者,观察口腔内有无真菌感染

3使用的棉球不可过湿,以不能挤出液体为宜。

注意夹紧棉球

4传染病患者的用物需按消毒隔离原则进行处理

(5)发生窒息时怎么处理?

1迅速有效清除异物,及时清除呼吸道梗阻。

2采用一抠、二转、三压、四吸的方法。

一抠即用中、食指从病人口腔中抠出或用血管钳取出异物,这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二转即将病人倒转180°,头面部向下,用手拍击背部,利用重力作用使异物滑落。

三压是让病人仰卧,用拳向上推压其腹部,或让病人站立或坐位,从身后将其拦腰抱住,一手握拳顶住其上腹部,另一手握住此拳,以快速向上的冲力反复冲压腹部,利用空气压力将异物冲出喉部;但应注意避免损伤腹腔内脏器,尤其是肝脏挤压伤。

四吸即利用负压吸引器吸出阻塞的痰液或液体物质。

2.周围静脉输液

(1)周围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

(2)发热反应时的临床表现?

发冷、寒战和发热。

轻者38℃,伴头痛、恶心、呕吐、心悸;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3)如何预防发热反应?

严格检查药物及用具;正确切割消毒安瓿;正确加药方法;注射器不重复使用;避免反复穿刺及滴速过快;合理用药,注意配伍禁忌;各环节严格无菌操作。

(4)发生发热反应如何处理?

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用药。

保留液体、输液器按封存流程送药剂科,取相同批号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分别送检。

(5)急性肺水肿的临床表现?

突然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听诊肺部大量湿性啰音。

(6)如何预防急性肺水肿?

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

(7)发生急性肺水肿如何处理?

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病情允许时取端坐位,两腿下垂。

高浓度给氧(50%-70%酒精湿化)。

必要时四肢轮扎。

酌情给予强心、利尿剂。

心理护理。

 

(8)静脉炎的分级及临床表现?

级别

临床表现

0

没有症状

1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

4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长度大于2.5cm,有脓液流出

(9)如何预防静脉炎?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3输入过酸过碱药液适当加入缓冲剂;

4输入高渗药物速度宜慢并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

5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

6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

7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8加强营养;

9避免下肢静脉输液;

10连续输液者,每24小时更换1次输液器。

(10)发生静脉炎如何处理?

1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

2患肢抬高、制动。

3根据情况局部处理:

热敷;50%硫酸镁湿敷;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云南白药外敷(用酒精或食醋调制,可增加药物渗透性);超短波理疗;涂喜疗妥软膏;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透明贴沿血管走形外敷等。

 

(11)药液渗出临床表现与分级

级别

临床表现

0

没有症状

1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小于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在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cm,呈凹形水肿,循环障碍,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为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发疱剂或刺激性的液体渗出

(12)空气栓塞的临床表现?

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脏有杂音。

(13)如何预防空气栓塞?

1输液前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

2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

3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药液;

4输液完成后及时拔针;

5如需加压输液,应有专人守护。

(14)发生空气栓塞如何处理?

立即置病人于头低足高左侧卧位;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症处理。

3.肌肉注射

(1)肌肉注射常用注射部位?

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2)肌肉注射如何定位?

1臀大肌注射定位方法:

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联线法:

从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联线,其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方法:

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其食指与中指构成的内角为注射区。

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准)。

3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方法:

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

(3)肌肉注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针口渗液、针头堵塞。

(4)肌肉注射时如何减轻患者疼痛?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浓度不宜过大,推注药量不宜过快过多。

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须分次注射;

3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

4注射部位交替更换。

(5)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神经性损伤?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约一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6)发生神经性损伤后如何处理?

1注射药物过程中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2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用非手术疗法:

理疗、热敷、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3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4.皮下注射

(1)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针头弯曲或折断。

(2)如何判断患者发生了低血糖反应?

患者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3)发生低血糖反应如何处理?

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4)如何预防低血糖反应?

1按时、按量正确给药;

2掌握正确进针方法,避免误入肌肉或血管;

3注射后避免局部高温或剧烈运动。

5.皮内注射

(1)如何判断患者发生了过敏性休克?

1呼吸系统:

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

2循环系统:

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3神经系统:

意识丧失、抽搐、二便失禁等

(2)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应如何处理?

就地抢救:

1立即停药,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

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

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

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

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

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记录。

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3)如何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1皮试前详细询问过敏史,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慎用。

2皮试盘内备齐急救药械。

3皮试后嘱患者勿随意离开。

4正确判断皮试结果。

6.静脉输血

(1)输血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等。

(2)患者发生发热反应时你如何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按输血反应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2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3对症处理:

高热物理降温,寒战注意保暖,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

(3)怎样预防发热反应?

1正确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各环节严格无菌操作

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可选用洗涤红细胞或过滤后的血液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

(4)如何判断患者发生了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1开始阶段,微血管阻塞症状:

心前区压迫感、胸闷、腰背部剧烈疼痛、四肢麻木;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等。

原因:

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

2中间阶段,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症状。

原因:

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

3最后阶段,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少尿或无尿。

可迅速死亡。

原因:

大量血红蛋白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同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亦可致肾小管阻塞。

(5)患者发生溶血反应时应怎样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生理盐水及输血器,及时报告医生;

2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进行紧急救治,给予氧气吸入;

3遵医嘱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4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或双肾超短波透热疗法,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尿色的变化并记录。

同时做尿血红蛋白测定。

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如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

(6)如何预防溶血反应的发生?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

3采血时轻拿轻放,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采用变质血液

(7)如何预防患者发生出血倾向?

1严密观察:

短时间内输入大量库存血应严密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粘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2输新鲜血:

尽可能输注保存期较短的血液,情况许可时每输库存血3-5单位,应补充鲜血1单位。

即每输1500ml库存血即给予新鲜血500ml,以补充凝血因子。

7.氧气吸入

(1)氧气吸入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气道粘膜干燥、肺组织损伤、二氧化碳麻醉等。

(2)吸氧时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哪些注意事项?

1解释用氧目的,避免紧张,取得合作。

2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进行有效呼吸。

3告知勿自行摘除鼻塞或面罩,勿自行调节氧流量。

4保持管路通畅,勿折叠、扭曲或受压。

5如感到鼻咽部干燥不适或胸闷憋气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6患者进食、喝水时可暂停吸氧。

7注意用氧安全,使用氧气筒患者告知四防知识(防火、防油、防震、防热),中心供氧患者防明火,禁止在用氧区吸烟。

8.鼻饲技术

(1)鼻饲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腹泻;便秘;胃食管返流、误吸;鼻咽食道粘膜损伤和出血;胃出血;胃潴留;呼吸心跳骤停;水电解质紊乱等。

(2)如何预防及处理腹泻?

1认真询问饮食史,慎用含牛奶、豆浆的鼻饲液。

2鼻饲液防止污染,温度以37-42℃为宜,当日量于4℃冰箱内保存,容器每日煮沸灭菌后使用。

3注意鼻饲液浓度、容量与喂食速度循序渐进增加。

4菌群失调患者可用乳酸菌制剂;肠道真菌感染者给予抗真菌药物。

必要时应用抗痉挛和收敛的药物控制腹泻。

严重腹泻无法控制时可暂停喂食。

5腹泻频繁者,保持肛围皮肤清洁干燥,可用温水轻拭后涂氧化锌软膏,防皮肤溃烂。

(3)如何预防及处理鼻饲患者的误吸?

1鼻饲前先回抽,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