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906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

教师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公共综合知识要点集合:

教育与教育学

1.广义教育:

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教育:

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教育.)

3.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4.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5.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

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

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b.受教育者:

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它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c.教育措施:

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内容: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等信息载体.手段:

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有教的方法或使用的一些器具.

6.教育的起源:

(教育活动的产生)a.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明显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教育的社会性.b.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c.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在批判上述二者的社会性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7.教育的发展:

①古代教育:

a.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我国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b.在西方,奴隶社会也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军人,武士)和雅典教育(多方位人才).c.欧洲的封建教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②近代教育③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8.古代教育的特点:

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德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以及身份地位的象征性.

9.近代教育的特点: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教育的法制化(西方现代教育发展的鲜明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

10.现代教育:

①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②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③教育内容更趋丰富和合理④教育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⑤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验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13.中国教育思想:

孔子:

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主张有教无类,大办私学,以人为核心.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道教的道法自然.

14.<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文献.(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凌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5.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创作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理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里(欧洲,男女平等).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首次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其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16.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此书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再次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

17.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公认的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中心主义观点)

18.卢梭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而德国哲学家康德深受其影响,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裴斯泰洛齐深受二者的影响,进行了多次教育实验,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按照自然法则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19.洛克主张绅士教育,消除封建阶级,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相等.(近代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

20.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

21.杜威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现代教育的代表).

2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凯洛夫的<教育学>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23.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24.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25.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教育与社会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②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③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③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④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政治制度对佳偶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对教育领导权和享受权的制约(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的首要问题)②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和影响③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④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和影响.(a.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然具有与之相适应教育制度.b.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4.教育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是由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的.①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②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③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④促进政治民主.

5.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②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③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

6.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①教育传递文化②教育传播文化(文化传播途径有教育,战争,迁徙.贸易.教育途的特点是a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b.具有深层面的特点c.具有较强的系统性.)③教育选择文化(撷取文化精华编辑成教材.)④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教育通过传递,传播和选择文化,创造和更新文化.)

7.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②人口的质量制约教育的质量③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和作用:

①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②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③是使人口的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9.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相对属性之一.它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它社会现象的特性.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形式:

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不仅被社会制约和规定,同时也改变,引导教化着社会)②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即培养人)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的变化,优先于生产力而发展.)既要看到教育的独立性又不能将其绝对化,忽视教育对社会制约性.

教育于个体发展

1.人的发展包括个体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2.关于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的发展实质上是由这种自然因素按照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发展出来的.中国内发论的代表首推孟子.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高尔顿.(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②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其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决定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和结果.外铄论有被称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或经验论.(荀子,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外铄论把身心发展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应的能动性,因而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社会影响以及主体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不是某一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教育(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教育(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教育(同一方面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如身高体重,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感知,思维等).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和教育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教育(大器晚成,聪明早慧等,因为有差异性,所以要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2.影响学制的因素:

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③人的身心发展规律④民族文化传统.

3.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①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②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学年限③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④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⑤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4.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5.欧美现代学制类型:

①.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一轨为特权一层,为学术性一轨,到大学以上,另一轨为劳动人民一层,属生产性一轨,到职业技术学校.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②美国的单轨制(学术一轨没有发展好,群众性学校发展起来.)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③苏联型学制(帝俄时期为双轨制,十月革命后为单轨学制.)不同之处,a.它是社会主义性质学制,b.吸收了西欧双轨制的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c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学制.

6.我国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

7.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

8.壬寅学制---葵卯学制(日本)----壬子葵丑学制---壬戌学制(美国)

9.老解放区学制特点:

①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②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③依靠群众办学.

10.我国社会主义学制:

①1951年的学制改革: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训练班②1958年的学制改革:

”两条腿走路”,”三结合六并举”.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③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1.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p38

12.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有马丁·路德提出,西方一些教育史学家曾称他为”国民教育之父”.

13.1904年,在<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中最先出现’’义务教育’’一词.

14.1906年,学部颁布<强迫教育章程>十条,规定”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及岁不入学者,罪其父兄”.这是中国政府计划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

15.新中国成立以后义务教育的发展: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6.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7.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①社会变化加速②科学和技术的进步③人口的增长④闲暇时间的增多.

18.终身教育的特性:

①民主性(普及性)②形式多样性③连贯性④自主性

19.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p41

20.终身教育对中学教育的启示:

①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自我素质.②终身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生与教师

1.学生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学习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学生的权利: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予的权利,是国家对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些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受到法律的保护.①生存的权利②受教育的权利③受尊重的权利④安全的权利⑤人身自由的权利.

3.学生的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新课程发展下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教师职业的性质: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专业化集中体现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方面②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7.教师职业的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管理者角色④示范者角色⑤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⑥研究者的角色.

8.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②具有示范性③具有创造性④具有长期性⑤具有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9.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①道德素质②知识素质③能力素质

10.现代教师观: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③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1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①找准自我②反思自我: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③超越自我④悦纳自我

12.教师专业发展一般是指教师专业能力熟练程度由一般化到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过程.

13.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②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③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14.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①教师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②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③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

15.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①民主平等②尊师爱生③教学相长

16.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②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③加强自身修养.

17.新课程倡导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②人格上是平等关系③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中学教育

1.中学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室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与其他途径的区别在于a.鲜明的目的性b.严密的组织性,c.很强的系统性)②教学是中学的中心工作(因此要正确认识教学的重要性,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全面安排教学活动,综合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中学教学的任务及内容: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②发展中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③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中学生优良的个性.(在教学中培养和塑造中学生的优良个性和心理品质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3.教学过程:

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四个部分)

4.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个体有差异性等方面)③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③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④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6.教学过程的结构:

即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⑴按学生认识的方式,存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⑵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①引起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7.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③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结合的原则④启发性原则⑤循序渐进原则⑥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8.中学教学基本方法:

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读书指导法④演示法和实验法⑤练习法(p61,)

9.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机构.

10.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㈠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授形式)㈡近现代学校教学组织形式:

①班机授课制(夸美纽斯)(p62)②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③道尔顿制(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④文纳特卡制(通过个别教学和团体活动进行)㈢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①分组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有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②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别作业结合在一起)③小队教学(是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的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教师合作方式④合作学习:

主要特征a.组内异质,组间同质.b任务分割,结果整合.c.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d.公平竞赛,合理比较e.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11.班机教学的基本特征和优缺点:

p64..重点

1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3.教学模式的结构:

①理论依据②教学目标③操作程序④实现条件⑤教学评价

14.教学模式的特点:

①指向性②操作性③完整性④稳定性⑤灵活性

15.教学模式的功能:

①中介作用②方法论意义

16.常见的教学模式:

①传递-接受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程序为:

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②自学--辅导式:

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程序为:

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

③抛锚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程序为: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④范例式教学模式: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程序:

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⑤发现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有四个优点+++++++

⑥探究式教学模式;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思维能力.

程序: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⑦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

运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

程序:

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17.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8.教学评价的类型:

㈠从评价时间角度划分,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①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②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对完整过程的检验㈡从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看,教学评价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㈢按评价功能划分,有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之分㈣按评价的严谨度,有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之分.

19.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目标性原则②关联性原则③过程与结果同一性原则④客观性原则⑤整体性原则⑥指导性原则.

中学课程

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2.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3.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4.课程的类型:

①根据任务的不同,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②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③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④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⑤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课程的制约.②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制约③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课程的制约④课程理论的制约.

6.课程理论流派:

㈠学科中心课程轮和儿童中心课程论①学科中心课程轮:

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的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他源于中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的”七艺”)②儿童中心课程论:

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㈡①形式教育论;倡导者,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之父)②实质教育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

7.课程目标:

广义的课程目标既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8.教学目标包括:

年纪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9.狭义的课程目标;主要是指教育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

10.课程目标的特点: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11.课程目标的分类:

①行为取向性目标②生成性课程目标③表现性课程目标

12.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①学习者的需要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③学科体系

13.课程计划: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计划,他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14.课程计划的内容:

①学科设置(中心首要问题)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生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