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8932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docx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

中国古代铜镜讲义

孔祥星

今天讲座的时间有限,所以我讲的铜镜文化只是一个概况。

我看今天来听课的有不少是收藏铜镜的同志,你们对铜镜已经很熟悉了,今天来听我的课,我感到特别荣幸。

我在北京也见了不少收藏铜镜的朋友,现在有一股铜镜热。

前两年,我曾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艺术投资(鉴宝》栏目中的铜镜鉴定节目,也参加了王刚主持的江苏电视台“家有财宝”栏目中“中国古代铜镜”节目。

他们的视角主要是收藏,而今天我想讲一些铜镜文化。

我先问两个问题,请听众们回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目前发现的

1最早的铜镜距今有多少年,是什么时代的,第二个问题,玻璃镜子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有听众回答:

中国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的,年代大概是夏代,是在甘肃和宁夏发现的。

玻璃镜子大概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后来渐渐取代了铜镜。

)的确,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镜是甘肃、青海齐家文化墓中出土的,相当于我们中原的夏商时代,距今有4000年。

第二个问题,传说玻璃镜明代已经进来了,但是比较多地进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

大家知道,《红楼梦》里面那个刘姥姥一见到玻璃镜子都觉得非常稀奇,说明当时玻璃镜子不是很普及的。

我先讲一讲中国铜镜应该怎么分类。

铜镜在中国古代属于青铜器类,主要的功用是日常生活用品。

新中国建立以来,铜镜出

土的比较多,研究的人也比较多,尤其是日本学者研究的人更多。

所以,著名的文物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就提到,从工艺技术角度来说,铜镜可以自成一个体系。

因为青铜器自汉代以后就衰落了,但是铜镜从齐家文化一直到清代延续了4000年都没有断线,所以它可以自我成一个体系,有4000年的历史。

在世界上,铜镜可以分成东西两个大系统。

第一个系统是以我们中国为首的圆板具钮镜系统,镜是圆形的,背面有一个钮,这是我们东方的一个系统;第二个系统是西亚、埃及、希腊、罗马这些地方流行的圆板具柄镜,就是带把儿的。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风格,中国是系钮的,西方是带把儿的。

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最早是在土耳其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黑曜石镜子,石头的镜子。

2

然后在西亚这一带,像现在的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都发现了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的青铜镜子。

在埃及第十一王朝时期的石头棺材浮雕纹饰上面,有拿着有把儿的镜子整容的妇女形象,距今也有4000多年。

所以,从世界范围来说,西方铜镜要比中国出现得早。

在铜镜产生之前,中国人用什么来作镜子呢,大家看了古书就知道了,一般来说是“水镜”,普通老百姓是用一个瓦盆,瓦盆里面装了水来照容,有钱的人是在铜盆里面装了水照容的。

为什么我要说这么一句话呢,就是现在有些专家们老在说这个问题――铜镜是怎么起源的,是怎么变化过来的,像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认为铜镜是这么变来的:

先是铜盆装了水可以

照容,盆脏了以后就要擦净,一擦铜盆就亮了,铜盆一亮以后就发现不用水也可以照人,慢慢地不要铜盆了,就一个铜片。

一般的青铜器,外面是花纹,里面是光面的,所以,演变以后,我们现在看到的铜镜镜背的花纹就等于是青铜器的外面,镜面就等于是青铜器的里面。

因此他认为铜镜是从青铜器慢慢演化来的,是人们从生活中发现的。

一开始是素面的、没有任何纹饰,后来加了一些纹饰,再后来加了一些铭文,郭老认为铜镜就是这样起源的,当然,有的人反对。

也有人说铜镜是从阳燧起源的,阳燧就是聚光取火的凹面镜。

还有人认为是受小刀、斧、铜泡等多种早期金属器光洁表面能映像的启发发明的。

刚才那位听众谈到中国铜镜最早是齐家文化时代的。

现在关

3于中国铜镜究竟是从什么地方起源的,有一元论,还有多元论。

一元论认为,中国铜镜是从传统的中国文化发源的地方一一中原,也就是河南、陕西地区起源的。

别外,还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甘青说,因为中国最早的几面铜镜就是在甘肃、青海齐家文化墓葬里面出来土的,距今4000年。

而且,从目前发现的早期青铜器(包括青铜刀和青铜武器等,不包括青铜彝器)数量来看,最多的还是甘青地区。

所以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青铜器起源于甘青地区,青铜镜也是甘青地区起源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铜镜是从长城以北北方地区起源的。

第三种意见是近年出现的,认为中国铜镜是通过新疆,从西亚、中亚传进来的。

所以,关于中国铜镜是的起源有中原说、甘青说、北方说、新疆西域说这四种

说法。

中国青铜镜已经有4000年历史了,那么学者们一般怎么对铜镜进行分期呢,严格说起来,艺术史和文化史的分期不能与历史的发展等同,但是,现在我们还是按照历史年代来分,这样能看到各个历史时期铜镜发展的特点。

中国青铜镜发展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早期铜镜,从齐家文化到春秋初期;第二个阶段是春秋战国;第三个阶段是秦汉、魏晋南北朝;第四个阶段是隋唐五代;第五个阶段是辽宋金元明清。

这五个阶段中,应该说战国、汉代、唐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三个高峰时期。

铜镜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

虽然铜镜是青铜4器里面的一个类别,但是,它能够自成一个体系。

铜镜怎么能够自成一个体系呢,应该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铜镜背面有纹饰;第二,很多铜镜有铭文;第三,就是铜镜的铸造技术。

我们可以说,铜镜图纹华丽,铭文丰富,铸造精美。

纹饰、铭文、铸造技术这三个要素就成了我们现在研究铜镜和收藏铜镜的重要原因。

我刚才说了为什么要分成五个时期,因为在不同时期,铜镜的铸造、纹饰和铭文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应该说是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民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我就按照不同时期来讲一讲五个阶段铜镜各自的特点,每个时期我都用四个字加以总结。

早期铜镜指的是从齐家文化到春秋初年的铜镜,我用的四个字是“古拙简朴”。

外表朴素,花

纹简单,纹饰一般以几何纹样为主,许多镜子是素面镜,没有任何纹饰。

齐家文化铜镜现在报道的有三面,二面分别于1975年和1976年出土于甘肃广河和青海贵南。

前者是素面镜,后者背面中间实际上原是有一个钮的,这个钮坏了以后不好系挂,所以又打了两个孔,孔不是原来铸造的。

背面纹饰是由斜线和平行线组成七角星纹。

另一面是一位老先生看了我写的一本书以后,知道有这么早的镜子,他就从甘肃到了北京,把这面镜子捐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当时只奖励他三百块钱。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面镜子就是那位老先生捐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的。

背面是由线条、圆圈组成的纹饰。

圆圈纹和线条纹我们一般称为几何纹饰。

5记录铜镜最早的是宋代,《博古图录》上面就记载了铜镜,但是一直到清朝,包括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罗振玉,都只认为中国铜镜最早是汉代的,把铜镜一般分为汉、唐镜。

1934年,梁思永先生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时候,发现了一面铜圆板具钮器。

他认为是铜镜,并在日记上写了一句“重要发现一一铜镜。

”就是这面镜子出现了很多争论,当时很多人还不把它看成铜镜,因为一般看来铜镜最早是汉代的。

直到1976年,河南安阳发现了妇好墓,这是殷王武丁配偶的墓,里面出土了四面铜镜。

这四面铜镜一出土,殷代有铜镜就不存在问题了。

这四面铜镜的纹饰有叶脉纹镜,像叶子的茎脉。

还有好多个圆圈和短斜线纹组成的多圈弦纹镜。

西周时代的镜子,许多没有纹饰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面镜子,钮左右两边是两个虎,上面是一只鸟,下面是一只鹿。

是春秋初年的,有人说是西周末年春秋初年,我们保守一点说是春秋初年。

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一面禽兽纹镜,有禽鸟和一些兽,对后来我国古代铜镜传统纹饰的影响非常大。

早期铜镜的特点是:

第一,纹饰为几何纹和素面纹。

现在,收藏家们也给我看了一些早期有几何纹的铜镜,比原来知道的数量要多一些了。

第二,镜身薄,第三,制作多较粗糙,合金成分不太稳定。

第二个阶段是战国铜镜,我用了四个字“精灵轻巧”。

为什么6用这四个字形容,等一下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现在我手头拿的是战国末期的镜子(我跟大家声明一下,因为我一直在博物馆工作,与文物有关系,是不收藏铜镜的。

这几面镜子都是收藏家送给我讲课用的,所以,这些镜子不可能代表当时铜镜的水平)。

战国镜身薄,一般才有0?

1,0?

2厘米,这么薄的镜子上面再做成花纹,这是战国铜镜的第一个特点:

轻薄。

我想以这面铜镜为例,从里面到外面来介绍战国镜的特点。

这面镜子是圆形的,钮上面有三条线,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弦纹钮,有三道弦纹的,叫三弦钮,古董家们俗称为川字钮。

在战国铜镜里面,三弦钮占了绝大多数。

我们研究或收藏铜镜的时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战国铜镜的第二个特点是主纹和地纹相结合。

什么叫地纹,地纹

就是衬托主纹的纹饰。

主纹即铜镜的主题或主要纹样,学者一般以主纹来给铜镜定名。

我现在讲得很机械,总是一二三,是为了让大家能在这两个小时内,至少对我国古代铜镜的基本要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三个特点是战国铜镜的纹饰种类丰富,图案精美。

战国铜镜的地纹有两种:

第一种叫做羽状纹,有的学者把它叫羽翅纹,像鸟的翅膀一样;第二种地纹是云雷纹,云纹就是圆涡纹,圆形的,旋涡似的,呈三角形的叫雷纹,这是我们从事文物的人约定俗成的叫法。

有的铜镜只有地纹没有主纹,我们称其为纯地纹镜。

战国镜的主纹就比较多了,这面镜子是匕面似的卷缘,这是战国铜镜边缘的特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比较特殊的钮,

7它是镂空的,连钮到钮座是一个条龙纹,镂空钮是比较少见的。

这种主纹,我们一般叫做龙纹,学者过去叫做蟠螭纹,就是像小蛇似的。

蟠螭就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龙纠结在一起,所以叫蟠螭纹,实际上是龙纹,是战国铜镜里比较多的一种纹饰。

是很精美的。

这个龙曲转以后身子又变成一个菱花形了。

大家想想,这么薄的镜子上面有地纹,地纹上面又有主纹,这是两层的。

还有三层的,地纹上面有主纹,主纹上面又有一个纹饰把主纹压住,收藏家们都知道,这叫做“三层花”。

据说,日本有位研究合金加工技术的荒木宏先生,他在30年代曾做过近百次的战国秦汉古镜的仿铸试验,终不能做出与战国秦汉镜同等的作品。

这么薄,怎么铸制出来呢,这说明战国铜镜当时的工艺很先进。

战国镜纹饰的表现手法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金银错、嵌玉石和彩绘等。

透雕镜,有的学者称为套镜,它的镜背和镜面是分开铸的,铸完以后合起来,这么一来,我们看到的纹饰实际上是透雕的,这种镜子的正背面当时是用漆粘在一起的。

这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特种工艺镜,我们把它叫做透雕,是因为镜背纹饰是镂孔的。

透雕镜有很多种纹饰,如凤纹,龙纹,四龙相背,非常复杂。

在战国时候,有一种镜子叫山字纹镜,一般来说,在战国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镜。

但到目前为止,我只看到几面三山镜照片,这几面镜都在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

有的是三个山和三8

只兽组合在一起,现在作假的山字镜多是三山镜,经我鉴定的三山镜全是假的,为什么,因为三山镜在目前中国考古发掘品中还没有发现一面。

四山镜最多,五山镜稍多一些,六山镜也比较少,广东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就出土了六山镜。

就是说,四山镜最多,五山镜有一些,六山镜较少,三山镜最少。

山字间除了配以兽纹外,还有的配以花叶纹。

为什么用“山”字,有学者认为是表示一种吉祥,以山象征稳重,稳于泰山,有人认为山字就是当时战国文字的一种表现,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寓意山形,以字代形,因为山间有兽和花枝枝叶。

山字镜是战国时期最流行的镜类,当时的楚国地域出土最多,特别是湖南长沙等地。

菱纹镜,又称方连纹镜,镜子的花纹呈菱形纹,非常漂亮,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镜子,有折叠式菱纹、连贯式菱纹等。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战国丝织品上的“杯文”图案,即汉代流行的耳杯形,因此应称杯文镜。

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一面重要的战国镜子。

刚才讲了特种工艺镜中的透雕镜。

放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面错金银镜子的照片。

什么叫错金银,就是在铸造的时候,按纹饰的要求预留了一些浅细的空隙,铸好后再将金银丝填充到空隙中去组成花纹。

这面镜子传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已流失国外。

用金银丝嵌出了斗兽纹,骑在马上的武士一手持剑、一手持盾与老虎搏斗。

这是目前错金银镜中最好的一面镜子,整个画面生动,色彩艳丽,纹样复杂。

9战国特种工艺镜除了透雕镜和金银错镜以外,还有镶嵌玉石的镜子。

最后概括小结一下战国铜镜,大概有这五六个特点:

镜体轻薄精致,钮以弦纹钮最多,边缘是匕面卷缘,纹饰构成是主纹与地纺相结合,纹饰有蟠螭纹、花叶纹、山字纹、菱形纹和龙凤禽鸟纹等纹饰。

第三个阶段汉代铜镜。

关于汉代铜镜,我用四个字是“丰满奇异”,即非常丰富、多彩神秘,包含有很多的内容和故事。

铜镜在当时还是难得的生活用品,它可以使用好多年,所以,战国时候的铜镜可能到汉代还在使用,只不过形式上有所变化。

这面镜子虽然还是蟠螭纹,但其上出现了铭文。

从目前我们所发

现的铜镜来看,最早的铭文镜是西汉初年的,科学发掘的墓葬里面出土的战国铜镜还没有一面有铭文的镜子,这个特点请大家注意。

最近,洛阳有一位先生说,他那地方从墓葬里面出土了两面带有铭文“千金”的战国铜镜。

但是,我们一看,那肯定还是汉代的镜子,因为那个墓葬被破坏了,就不好说一定是战国的墓葬。

大家只要有这么一个概念,铭文镜最早的是西汉初年的,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铜镜中出现铭文并逐渐普遍采用,这应是汉代铜镜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创造。

附带说一下,同样是蟠螭纹的镜子,它的形状有所变化。

战国的蟠螭纹线条是平雕的,平面的。

到了汉代,在平雕的线条上面,它有一条凹线,实际上就变成双线了。

这是鉴定、收藏铜镜10

候要注意的一些特征。

是不是战国的,是不是汉代的,我们需要从众多的镜子中总结出带有倾向性的特征来。

汉代镜子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许多铜镜有四个乳钉纹。

以四个乳钉纹来进行纹饰划分的,我们把它称为纹饰布置的“四分法”,就是分成四组来安排纹样。

西汉镜中不少钮外有连弧纹,连弧纹外有圆圈短线纹,都是战国镜没有的特点,汉前期的星云纹镜,由四个大乳钉和多个小乳钉组成,一般称小乳钉为星纹,连接星的弯曲线条被称为云纹。

所以叫星云纹镜。

星云纹镜从一星、二星、一直到多星,用乳钉和线条组成天文星象图案,有的复杂的被称为九曜七星纹。

星云镜的边缘为一个一个的半圆弧形,我们叫做连弧纹边缘。

弧纹边缘在战国末期的有些镜子上面已经出现了,但是在汉代初年才普遍使用,这是汉代镜子的一个重要方面。

汉代铜镜的另一个特点是地纹逐渐消失,只单独表现主纹。

所以,我们在断鉴定铜镜时,如果看到主纹与地纹相结合的镜子,最迟可以把它定到西汉初年,这样就不会错了,因为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中期的镜子一般就没有地纹了。

战国时期出现了彩绘镜,汉代的彩绘镜就更复杂了,出现了彩绘的人物,比战国时候的彩绘镜要复杂得多

西汉还有一类很重要的镜子,我们把它叫做草叶纹镜,草叶纹亦有称其为火焰纹、麦穗纹的。

草叶镜图纹规整,对称,铸制精良,有的还增加了龙纹等十分丰富的图纹,是当时十分流行

11的镜类。

刚才说了,战国镜子的钮主要是弦纹钮,到了汉武帝以后,镜钮多是半球形的圆形钮。

从西汉武帝,也就是西汉中期以后,我们几乎再看不见弦纹钮了,这是我们判断铜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一般来说在圆钮外面有钮座,这里我们看见的是四叶形钮座,在战国时候这种钮座很少。

除四叶形钮座外,汉代还有圆钮座、花瓣纹钮座,这是一个特点。

汉代有一类铭文镜,我们把它叫做连弧纹铭文镜。

圆钮外面有一道连弧纹,再外面有铭文,为什么叫连弧铭文镜呢,因为这类镜子是以铭文为主,这也是汉代镜子的一个特点。

此镜由四个乳钉来划分纹饰,没有地纹。

钮外有铭文:

“见日之

光,天下大明”,学者一般以铭文的前二个字和抽出几个字来称呼这类铭文

和这种镜,像这种镜子就叫做“日光镜”。

边缘是一个非常平的宽缘,与战国时候镜子的边缘有很大差别。

还有双圈铭文镜,两道铭文,里面一圈,外面一圈,圆形钮,钮的周围有柿蒂纹钮座,就是说钮座的变化已经很多了。

汉代有些镜子,我们把它叫做多乳禽兽纹镜,现在我们看见的以四个乳钉的最多,还有五、六、七、八、九个的。

以乳钉为基点来布置纹饰。

有四个乳的就叫四乳禽兽纹,有七个乳的就叫七乳禽兽纹,因为南朝梁简文帝《望月》诗中咏道:

“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原来当时是将这种镜子称为“七子镜”的,乳钉之间有好多内容。

其中有一组很重要的纹饰,,一四神纹,什么叫四神,就是现在大家说的青12

龙、白虎、朱雀、玄武。

到故宫去,就有玄武门,玄武就是龟蛇纠缠在一块。

这是表示方向的,一般大家都知道,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加了一个麒麟即五灵,在汉代铜镜里面,这是比较多见的一个纹饰。

还有一种经常见到的羽人,就是长了翅膀的神人。

西汉晚期,尤其是王莽及其以后特别流行一种镜子,叫博局纹镜,中外许多学

者称其为规矩纹(用英文代号TLV纹)镜。

圆钮,钮座外面有一个大方格,大方格向外伸出了T纹和近缘处向内伸出的LV纹,把铜镜分成了四方八区配置纹饰,其中许多是配置四神纹。

像这类由大方格和TLV纹组成的图纹,为什么叫博局纹,这是因为在战国时期流行一种下棋的游戏叫六博,六博

的棋盘叫博局。

铜镜上既然有这种纹饰,还有的铜镜中出现了“博局”的铭

文,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称为博局纹。

很复杂的博局纹,出现了“中国大宁”四

字铭文,当然,现在我们说的中国这个概念是指整个中国,当时不同,就指中原一带。

现在大家看见的这面博局纹镜,圆钮,四叶纹钮座。

有一个大方格,大方格里面有十二个乳钉,十二个乳钉之间又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铭文。

由TLV纹分成四方八区来布置纹饰。

有青龙、白虎、羽人,外面有一道云气纹,周边还有铭文。

这种镜如果上面有四神的,我们把它称为四神规矩纹镜或者四神博局纹镜;有的没有四神,只有禽兽,可以把它称为禽兽局纹镜或者禽兽规矩纹镜;有的只有鸟,可称为八鸟规矩纹

13镜。

王莽到东汉前期,博局镜最为流行,纹饰最规矩复杂,这应是官府作坊铸造的。

所以,过去的古董家就说,如果得到一面这样的规矩纹镜,可值千金,实际上,后来发现,汉代墓葬出现的精美规矩纹镜很多。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镜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特别多,而且学问也特别大。

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规矩纹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模式,中间这个方格表示大地,镜子外形是圆的表示天,即天圆地方。

有的西方学者还认为在这个四方格的外面,实际上是海洋。

当时中国人认为,中国的地是方的,四周有柱子撑起来,天是一个拱形的、穹形的盖子。

子丑寅卯是

表示方向的,青龙、白虎等四神也是表示方向的,中心的圆钮表示中国,就是我们中国在宇宙的中心与宇宙一起运行。

周而复始长生不死,子

孙蕃昌。

镜子周围是云气纹,表示天上的云气。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这种镜子的纹样是代表了天地的框架,象征宇宙的图案。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类镜子,我们把它叫做神兽镜,这是以浮雕式手法表现主题纹样神人、龙虎禽兽等。

有重列阶段式神兽镜,从上而下排列了五层神。

日本学者考证说这些神里面有青、赤、黄、白、黑五帝,还有东王公、西王母。

在钮左右的两位就是东王公与西王母。

西王母就是西边昆仑山那个地方的一个神,她那里有长生不死的药。

大家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因为她的丈夫从西王母那得到可以长生不死的药,被嫦娥偷吃了,结果嫦娥就飞向月宫。

我刚才说了,铜镜能够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

西王母在汉代特别流行,就是因为第一是她有14

长生不死的药,第二是她管掌管灾疫,可以防止灾疫。

汉代铭文里面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当时很多铭文的内容就是希求高官厚禄,长生不死、多子多孙。

“八子九孙”,八个儿子、九个孙子聚中央,另外,还有羽化升仙,汉代人当时的思想意识里面都希望长生不死,成为神仙。

要升仙怎么升呢他就必须身体比较轻,而且要有羽毛。

有的铭文出现“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渴了以后喝山上的玉泉,饥了以后吃几个枣。

还有什么“上大上,见神人,食玉英,饵黄金”等等。

可以说在汉代铜镜铭文中最直接地、典型地,集中地再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世界观。

还有类镜子叫画像镜。

为什么叫画像镜呢,因为铜镜上面的纹饰像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所以把这类镜子叫画像镜。

画像镜也是以浮雕式技法来表现纹饰的。

纹饰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物车骑、龙虎禽兽、传说故事等,边缘上有的还有九尾狐。

有九个尾巴的狐狸出现表示吉祥,还有六龙拉车。

画像镜多有四个乳钉来配置纹饰,车马画像镜中,除了东王公、西王母外,还有车马。

有些研究汉代车制的人也从铜镜上面引用图像,因为从这上面可以看到汉代的车子是什么样的形状。

画像镜中最著名的吴王伍子胥画像镜,在四乳分成的四区内,分别描绘有坐在帐幔之中的吴王,持剑自杀的伍子胥和越王二女等。

可知在汉代,吴越争战的故事己广为人知。

在东汉时期,还有一种构图很特别的镜子,钮座外四片相连

15的或像蝙蝠,或像宝珠的叶瓣向外呈放射性,把镜背分成四区配置图纹。

如四叶八凤镜,一个大圆钮,四个叶子,八个凤,形态秀丽且图案化的凤鸟,头饰高冠两两相对,圆弧里还有很多禽兽,整个镜背纹饰用平剔法,图案如剪纸风格。

又如四叶佛兽镜。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到中国以后,在铜镜上面出现了佛像,佛或端坐或站立,饰有圆形的头光。

这类镜子很重要,有的已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

通过这些镜子,可以看到江南地方佛教发展的一些情况,说明当时佛教已经开始在南方流行了,所以才能在生活用品镜子上面反映出来。

汉代的铜镜“丰满奇异”,它的纹饰和内容都很丰富,强烈地反映出当时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它的表现形

式,如地纹逐渐消失,突出主纹,四分法的纹饰布局。

只有铭文,没有图纹的镜子。

以及那些高浮雕的神兽镜、画像镜,还有以四神为中心灵异瑞兽,更为形象化、写实化。

唐代铜镜,我用了“富丽堂皇”四个字。

唐初期的铜镜还保留了汉以来的一些特点,像现在我们看到的四神镜、瑞兽镜,有大方框,有分区的,有短斜线纹,这是隋和唐代初年铜镜的特点。

到了盛唐以后就有变化了。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唐代的三种特种工艺镜。

第一种叫金银平脱镜,第二种叫螺钿镜,第三种叫贴金银镜。

中国唐以前的镜子一般都是圆形和方形的,到了唐代,镜子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出现了花式镜。

边缘呈圆弧形的,一般叫做葵花形镜。

边缘圆弧顶呈尖角的,叫菱花形镜子,还有16

四方委角形、四方入角形,亦称为亚字形镜。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面是金银平脱花鸟镜,非常漂亮,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珍藏。

什么叫金银平脱,就是镜子铸造出来以后是一个光板,上面髹一层漆,然后把金片、银片剪成不同花纹,贴在上面,贴完了以后,上面再髹漆多层,盖住金银片以后,再慢慢地磨出来,一直磨到花纹跟漆平了,就好像花纹脱出来了似的。

这种工艺手法就叫金银平脱,金色的叶子,银色的禽鸟,真是富丽堂皇。

螺钿镜也非常精美。

什么叫螺钿,在镜子上面涂了一层漆以后,用贝壳、螺片把做成的各种花纹贴在上面,还有的宝石,如红宝石。

螺壳本身就有光泽,闪一层青光,另外,它本身可以刻

出很细的花纹的。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面螺钿镜,钮上方有花瓣盛开的花树,树下蹲一猫,树两侧各一只鹦鹉。

钮左端坐一人,手弹瑟琶,钮右坐一人手持酒盅,背后立一女侍,侍女的衣服上面有几个小窠的花纹,唐代衣服的纹饰都可以刻得非常清楚,这就是螺钿的优点。

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螺钿龙纹镜。

贴金银镜,把整个金箔或银箔压成图纹贴到铜镜背面。

从已知道的这类镜子看,不少是贴银鎏金镜。

其纹饰以禽鸟、瑞兽、缠枝花最为流行,蔓枝周转回旋,构成一个区间,其间穿插奇禽瑞兽,更显得生动活泼。

唐代特种工艺镜现在伪作的很多,为什么呢,因为花纹不是

17铸造出来的的,可以做一些纹饰贴到上面。

但是我现在到潘家园去看,都是很差的贴金银镜,内容不顾时代特点,乱加发挥,没有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