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9016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docx

朱清时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朱清时: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1、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和现行教育体系的问题 

    首先,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他的智力,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知识和能力。

知识学得越多、学得越活,这个人的创新能力可能就越强。

所谓能力就是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这些构成创新能力的第一方面,就是一个人的智力。

智力超群的人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但是也不一定。

创新能力还有第二方面,就是这个人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是否能够迅速地抓住要害,找得出办法来,这是一种能力,目前的学校教育都忽视了这种能力,没有关注去培养它,甚至很少有人提它。

这种能力还包括在复杂的工作中,善于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的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会全面一些。

 

     

    举个简单的例子。

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上的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的中青年时代,在出山之前,是在南阳卧龙岗隐居。

那个时候他就有非凡的智力,即他第一方面的素质很强,很聪明,知识也很渊博。

何以见得?

大家都知道刘备去看他时,他的《隆中对》,现在已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一篇经典文章。

这个《隆中对》说明他有非常高的智力,知识丰富,非常聪明。

但是如果他没有遇到刘备,即使遇到刘备,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机遇,没有去抓住机遇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三国演义以后的那些故事,就不会有中国历史上那一段精彩的历史。

这段历史被我们一直传颂至今。

 

     

    诸葛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性的人才第一要有很好的智力,包括知识和他的各种能力,就要求他本人的智力要高,而且勤奋学习。

第二就是要有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能力,这后一方面是过去强调得比较少的。

 

     

    现在的教育体系有什么弊病呢?

这弊病就是片面性。

片面性是在什么地方呢,现在的教育体系只重视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往往大家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灌输式的,传授很多知识,但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比较薄弱。

这两方面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其它素质,这些素质比如刚才我说的创新人才的第二方面的素质:

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

 

     

    我发现有些学生,他们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很好,但是在工作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做的研究往往就是老师教他做的,一直做下去,甚至做一辈子。

要不然就一筹莫展,只会去模仿别人或者文献上做的事情,很难去做出开创性的事情。

即使做开创性的事情他也很难找对方向,往往做些异想天开不可能做成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学生毕业以后,在科学技术上往往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

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缺乏能力去发现关键所在,去发现机遇并且抓住机遇。

这是我们现在教育制度的弊病造成的。

 

     

    在座的同学会想,你现在已经在学校做校长了,你不能把这些弊病改掉吗?

我在过去五年努力想在学校推行教学改革,就是想做这些事,但是这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校就能做到的,要全国的学校统一来做才能做好。

而且不是少数几个人想做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配合才能做好的,所以这个改革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我相信中国的教育,有一天一定能够改革好。

但是,这个路程不是几年,甚至不是十几年能够做到的。

现在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的教育体系现存的弊病,能够自觉地想办法弥补它的不足,使得你们能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改革好之前,照样能够成为创新人才。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学校教育体系的问题,大家今后可能都会遇到,所以我先说,你们遇到之后就知道了,其实学校已经知道这个问题。

两年前,我们主动请国外的一些专家来评审我们的一个学院,评审的时候学生提意见说,课程安排不恰当。

新生一入学就上物理实验课,上试验课的时候才发现好多理论知识都还没有学到,所以,上试验课并不懂实验在干什么。

学生提了这个问题,我们就问教务处负责人是不是这样,教务处负责人回答说,的确是事实,为什么呢?

教务处解释:

大学一年级的物理课程很不好安排。

因为物理课往往从力学开始,但是要讲力学,必须先讲微积分和高等数学,要先讲高等数学,必须先讲实数理论和极限论,从极限论开始讲,讲完高等数学至少需要一个学期,这个时候才能开始讲力学,才能够讲普通物理。

 

那么,头一学期怎么办呢,在讲高等数学期间物理课没有办法安排,只好把实验课安排过来,因为实验课毕竟不需要数学基础。

这个回答我们理解。

这件事情不是说教务处把事做错了。

他们没错,他们是在精心安排课程。

这件事只说明我们的教育思想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即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是知识传输型的,着重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非常讲究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就有刚才的那个问题,没有实数理论和极限论就不可能讲微积分,没有微积分就不可能讲力学,没有力学就不可能讲到后面的普通物理,这就是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这样的教学思想是从孔夫子时代一直传下来的,就是着重基础一步一步的往上堆。

这种教学体系有个最大的优点:

学生的知识是系统的,完备的,知识也比较多。

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有个重大的缺陷,就是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被挤掉了。

所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很丰富但是创新能力不强。

 

     

    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上半期也有与我们刚才说的教育体系相同的弊病,从爱因斯坦在他的回忆录中间所说的一段话中能反映出来。

爱因斯坦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他在1955年3月去世之前,是这样回忆他的大学生活的。

他上大学是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现在仍然是非常有名的ETH。

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一年考苏黎世工业大学没有考上,第二年才考上的。

所以,大家不要歧视那些高考落榜生,其实现在的考试体系,往往考上的不一定就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而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不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甚至不一定能考上大学。

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是怎么回忆他的大学生活的,他说一进到大学之后很快发现,他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就该心满意足了。

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的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的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

遗憾的是,他发现这一切特征,正是他最为欠缺的,对于像他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你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或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爱因斯坦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期的教育跟中国现在的教育一样,也是灌输式的,弊病相同,弊病就在于对爱因斯坦这种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说,填鸭式教育是个灾难,他的肚子是要吃坏的。

所以说,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学生,他也不可能第一次考试就被录取。

 

     

    西方科技发达的国家,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种学校,比我们早一个世纪开始教改,从20世纪初就开始教学改革,改革成的教学方法跟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不一样了。

我在麻省理工学院体验到的这种教学体系是这样的:

学生可以注册比如化学系选择物理化学专业,这是我在那里所在的地方。

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理化学专业的几门必修课,不多四五门,至少热力学你必须学,物理化学必须学,结构化学必须学,然后其它课你任选,只要把学分学够就行。

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或自己的特征特点去个性化地选课程。

如果这个学生像我,可能去选文学史,然后去专门看世界最优秀的古典文学;还有一些学生选电影史,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非常好的图书馆,存了很多电影胶片,你可以任意调一个出来看;你也可以选生物学,选财经,选法律,..,总之,你自选的课程你完全可以个性化选择。

如果你是二年级同学,你可以跟高年级一起上课,也可以跟低年级一起上,同一门课你可以先上也可以后上,学生这样选课最大的弊病是什么呢?

这个学生的知识没有系统性,他有的时候可能选了一门课,比如他选了催化课,但是表面化学他没有学过,物质结构没有学过,那么催化有好多基础知识他都没有,怎么办呢?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方法恰好就是靠这种知识上的跳跃式,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如果你选的课程中有好多基础知识你没有,就强迫你赶快自学,把你需要的基础知识补上。

如果你不理解,你可以问老师和同学,反正你要一直到理解,一直到能把你现在选的课上下去,考及格为止。

这样就逼着学生不能不去学习自学,学会自学,而且允许学生按照他的兴趣,按照他的爱好,按照给自己树的目标去选课,去克服他遇到的困难,这就是“跳跃式”的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容易锻炼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就像“穷人家的孩子会当家”一样。

家里没钱,父母没权,想要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

这种孩子一般都会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也许知识面不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宽。

 

     

    我本人就经历了这个跳跃式学习阶段。

这是时代给我造成的,我在大学学核物理,毕业后到工厂当工人,然后到盐湖所做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在1962年诞生,但我们大学的时候没有人讲过。

一下子要开始研究激光分离同位素,所有基础知识都要从头学,但好在我数理化学得好,学这些知识还比较容易。

1979年到美国之后,就要到实验室做研究了。

因为中国过去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的试验设备跟国外的设备完全不一样,连电源插座都不一样,所有的测量仪器不一样,试验的理论方法和设备也不一样。

所以我面临非常巨大的一个鸿沟要跳过去,这个鸿沟比美国学生选课遇到的还要大,这个时候我只有两条路:

一个就是乖乖地承认你不行,转成学生,然后去选美国大学生的课,这样走比较轻松但是至少要花好几年时间,才能把这些课上完,然后才能开始研究;第二就是我走的这条路,就是硬着头皮去跳这个鸿沟。

怎么跳呢,仪器不懂就把它的说明书全部找来,一本本地去看,看说明书是辅助的,主要的是看我的同事,美国的研究生,他们做实验的时候是怎么操作这些仪器的,把他们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记下来,我现在还保存着我在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的笔记本,每一台仪器我都把它的控制面板画在上面,每个按钮是干什么的?

每一次调的时候要走几个步骤?

等等,只要有不懂的,我就去问这些学生,然后赶快把它记下来,因为你要问多了人家就烦了。

就用这个方法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没有的知识都补起来。

 

     

    现在我觉得我补这些基础是在补一种训练,把我自己在国内受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改变成适应美国式的跳跃式的教育。

美国式的跳跃式的教育比较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但是要从循序渐进的到跳跃式的,中间的变化很大,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会有很长时间过渡。

两种教育方法都各有优点,循序渐进的教育有利于使学生有完备丰富的知识。

跳跃式的教育往往学生的知识并不完备,并不丰富,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强。

这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行。

 

     

    我去过的大学,像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这几个学校,都是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它培养的学生是搞科研的,所以着重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的社区学院是美国最大规模最大量的学校,它培养的学生就不讲跳跃式,它就讲循序渐进,因为对于这些学生,就是希望他们知识多一点,知识完整、系统一点,所以两种教育体系都有利弊,因为今天我着重讲创新能力,所以我就只讲有利于创新能力的这种研究型大学的教育体系。

 

     

    2、人的智力有多种类型。

 

     

    现在我开始讲培养创新能力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要问题就是观念要改变,要认识到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多种类型,现在我们一说到创新能力,很多人马上就想到科学家、工程师,最多再加上作家、演员、运动员。

他们没有想到人的智力其实远远比这个广。

特别是现在说到创新能力往往跟在校成绩好坏挂上钩,大家千万不要忘了,在校的成绩好坏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而且往往是很窄的方面。

当你到社会上之后你会发现,光是在校成绩好远远不够用。

我知道很多科大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状况,有一个学生是我们学校成人教育毕业的,当时在黄山办的成教班毕业的,现在事业做得很大,很出色。

他的成就、创造性已经超过好多我们正规本科的高才生了,所以在校成绩只是你一生中间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决定性的。

在今后生活中间你会发现还有好多好多你在学校里闻所未闻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往往可能会决定你一生事业的成功与否。

 

     

    人的智力有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分析推理的智力。

爱因斯坦是此方面的最高代表。

一般来说,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最擅长的就是使用抽象的符号并用形式逻辑推理来工作,在这方面的智力很高。

这种智力是我们现在学校教育主要培养的,就是逻辑推理、分析推理的智力,这个我不多讲。

第三,音乐智力我就不多说了,有很多人实际上使用旋律在思考,比如说莫扎特,贝多芬,不知道为什么音乐界在他们去世后就再也没有出过超过他们的人了,不知道是环境变了还是现在的人浮躁,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这些人,现在就没有超过他们的人。

贝多芬活的年龄大一点,肖邦和莫扎特活的寿命都不长,尤其是肖邦,这种人是用旋律在思考问题,他有感情要表达,脑子里就冒出旋律,不象我们有什么想法,脑袋里冒出的是中文。

当我到美国去时间长了之后,体会到英语要学好,你一定要练到这种程度,就是一有什么事情脑袋里头滚的是英文,这时候你英语就学好了。

 

     

    第四种智力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像画家这些人。

 

     

    第五是肢体运动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演员、运动员,我特别要说的就是高级技工,技术员,他们的手特别巧。

回首我的经历我发现确实手巧的高级技工或技术员是一种智力,一种财富。

我遇到的几个手非常巧的技术员在实验室里做工作,是搞科研的人不可替代的。

当时我刚在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研究的时候都要用激光,那时激光很复杂,调节起来很困难,我花半天时间弄的满头大汗也不一定能调好,但那个技术员很沉着,同样的事情他手就很巧,花个一二十分钟保证干好,而且很有信心。

所以我佩服他们。

现在我们教育体系中间最薄弱的,就是动手能力特别强的人太少,动手能力也是一种智力,一种创新能力。

这不光是我们学校,是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间被忽略的一个环节。

 

     

    第六种就是认识自己的智力。

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认识自己,他往往都是光看别人的缺点,就是不正视自己。

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这是一种能力。

 

     

    第七,还有一种智力就是与人相处的智力,就是人际关系智力,具有这种智力的人很容易了解其他的人,善于与人共处,并且善于影响和激发别人的能力,这种人在我们现在社会上长期被忽视了,体现在我们学校,就是我们学校现在的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为什么,就在于大家没有重视这种能力。

要去做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人啊,需要很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很善于去认识别人,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共事,并且善于影响别人和激发别人。

现在的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往往就是把上级文件拿来往下贯彻,缺乏创造性,没有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智力。

 

     

    最后一种是直觉能力。

直觉和洞察力我后面要讲,这里就不多讲了。

 

     

    刚才我说的主要是要大家意识到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讨论创新人才。

如果我们把创新人才定义得片面,很狭窄,就会误导大家。

现在一般说智力大家都指刚才讲的第一类,分析推理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智力之一,但决不是全部的智力,特别是现在把智力片面理解为就是成绩好、考高分,这就过分片面了。

刚才我一再说,学校中间成绩好、考高分是件好事,但在工作中是远远不够。

工作以后,很多人就把智力看成科学上、技术上做出发明发现,或者是发表好的论文,得到专利获得成果奖,认为这就是智力高。

这些,毫无疑问就是最重要的智力之一,但是决不是全部的智力。

以上这些片面的认识,造成了我们教育体系中间的若干薄弱环节,或者叫做若干误区,这个不光是在我们学校要重视,要多讲。

完善的教育体系要重视发展具有各种智力的人才。

 

     

    比如现在我们中国各行各业中最缺的高级技工,这种人我们已经凤毛麟角了。

因为我们社会长期忽视了这种人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量的高级技工,任何工厂都运转不好,学校也运转不好,实验室也运转不好。

我们学校过去几年做出的一个努力就是建公共实验平台。

公共实验平台的关键就是需要一批动手能力特别强的高级技工技术员去主持这些服务体系,现在要找这样的人太难了!

以前我们学校有一些这样人,老了,退休了,为什么,是因为这二三十年来社会上忽视了这种人的重要性,这种智力,实际上是创新能力中间的一种。

他能够把别人动手做不出来的东西很巧妙地做好,这就是一种创造性。

 以下集中说第一类狭义的创新人才,就是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人才,他们只是创新人才中间的一种,不要把创新人才等同于这些人才。

但是,由于我的经验阅历,我了解得比较多得是科学上的创新人才。

所以下边我就集中只讲这种狭义的,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人才,而且由于时间限制,只讲部分容易被忽略的智力。

 

     

    3、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具备上述第六种:

认识自己的智力,进而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大家可能没有想到,人生中往往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非常之难。

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件事太简单、太本能,所以往往被人忽略。

我从1963年上大学,今年已经40多年了,现在我才明白,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是高效地从事任何工作的前提,因此我在这儿先谈谈它,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进科大以后都自觉地、下意识地去认识自己,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我们这一代人认识到这一点,经过是曲折的。

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当时的格言是“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这句话是不错的,本义应该是:

一个科学家对基础知识下的功夫很深,像一个老工人他对他的机器很熟练一样。

老工人把零件装成机器很熟练,就在于他们勤学苦练。

如果一个科学家像老工人对机器零件一样熟悉自己的基础知识,那么这些科学家要得出新定理,做出新实验,就很容易了。

在别人看来,这个科学家就是天才,很聪明。

而这就是勤奋和积累的结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勤奋就能取得成功。

 

     

    现在我认识到,勤奋要有效,有个前提,就是要能集中注意力。

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勤奋一定要以集中注意力为前提。

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创造性劳动,包括现在的学习,注意力集中的程度,都决定着你学习的好坏和你做创造性工作的好坏。

科学史上最有创造性的这些人,往往都是特别能集中注意力的。

在我中学时代很崇拜牛顿,牛顿有个故事,早上起来煮鸡蛋,煮完鸡蛋想拿来吃时,一看是个怀表!

这件事说明什么?

说明牛顿思考时注意力很集中,以至于把怀表当成鸡蛋煮了都没有发现。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去世以后他的一个老同事叫奥托弗利希,他写了一篇回忆录回忆他。

他说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天才,但不知道原因在什么地方。

他跟爱因斯坦共事了几十年,觉得爱因斯坦的天才表现在特别能集中注意力。

奥托弗利希确信这是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

爱因斯坦可以连续数小时,而我们大多数人一次只能几秒钟地完全集中注意力。

这清楚地揭示出了优秀科学家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集中注意力是勤奋的前提,希望同学们尽早自觉地体验并学会集中注意力。

在集中注意力的前提下勤奋,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勤奋是起不了好作用的,不仅效果差,而且会把身体搞坏。

那么一个人要怎么做才能集中注意力呢?

这里我想跟大家介绍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个人能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先谈谈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有先天有后天,先天的因素举个例子,也是爱因斯坦。

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说很多,说爱因斯坦小时候不爱说话,有人说他五岁了才说话,但说的第一句话就让他的父母很吃惊。

这些说法表明他从小就很善于集中注意力。

现在我已经在科研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所以我看学生看小孩,首先就是看他能不能集中注意力。

有些小孩很小的时候就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种小孩往往长大后在他的学习和工作上都可能做得比较好。

我举个简单例子,1997年我到重庆去做招生宣传,和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座谈时,我发现一个小女孩在我讲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

我觉得这是个好学生,就找到她询问情况,她说她是模拟考试重庆市第一名,要保送北大。

我问她喜欢学什么?

她就说她喜欢学生物,我告诉她我们学校结构分子生物学很强,动员她到科大来 (那次北大校长没有去) ,她说她要问她父母。

晚上十二点,她的父母到渝州宾馆来看我,问我科大究竟怎么样,北大怎么样,我当然不能说北大不好了,我告诉他们科大好在什么地方,她父母肯定很信任我,就决定把她送科大。

现在她已经在美国读博士了,我希望她以后再回科大工作。

她临走时我问她:

“你觉得怎么样?

你在科大读本科后不后悔?

”她说不后悔,一到科大来就不后悔。

这个例子说明,看一个人能不能集中注意力,最容易看出来这个人是否有做深入的、创造性的工作。

现在再说后天的因素。

后天因素第一点是要保证脑部供血充足。

现在我体会到,脑部供血充足的时候是我注意力最容易集中,思考最深入的时候。

为了使脑部供血充足,第一要充分休息,不要在精神不好,脑部供血不充足的时候还去开夜车,不要让脑部过分疲劳。

我在中学时代比较好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高二、高三时全班很多人在崇尚刻苦读书、拼命努力的时候,我却是感觉困了,就去睡觉,而只要我睡好了,学习效果就会非常之好。

现在也是这样。

现在只要困了我尽量睡觉,尽量少开夜车。

因为疲倦了脑部供血不充足时,就不太容易集中注意力。

我给大家说一个我个人的私事。

我因为颈椎增生,脑部供血不足,医生给我买了个吸氧机放在那儿。

我有时候工作很疲倦,到下午脑部供血不充足时就很烦躁,什么事都做不下去,精力根本集中不起来,吸一会氧就好了。

所以我很清楚脑部供氧充足是集中注意力的后天因素,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吸氧,只是像我这年纪颈椎有病没办法。

就像聂卫平下围棋,他没办法要吸氧一样。

吸氧是有依赖性的,一旦吸氧之后就容易造成依赖性,年轻人千万不要轻易吸氧,不要让身体有依赖性。

 

     

    年轻人有个好方法,使你脑部供血充足,除了休息之外就是运动。

运动也是我的亲身体会,我这个人很少运动。

我年轻时唯一的爱好就是游泳,在四川年少的时候周围河流溪水都很清,我们随便找条河,找条小溪就可以游泳,现在回去一看那儿都是臭水沟了,谁都不敢在那游泳了。

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任校长郭沫若,用他的稿费为我们学生修了个游泳池,我们就在校园里享受游泳,不然要走很远的路到运河去游泳。

游泳是我唯一的体育爱好,后来工作以后就没有体育爱好了。

所以最近我才发现不行了,因为我已经到了这个年龄了,特别是这两年突然有点发胖了。

开始想运动,但一直下不了决心。

跑步有好多因素,在操场里跑步碰到石头,或路不平容易摔跤,后来一再被人劝说买了个跑步机。

想起来这也是个讽刺,二十年前我到美国去的时候,那些美国人锻炼身体是花高价买俱乐部的票到健身房去健身。

我想他们是有钱没处花了,锻炼还不简单吗?

在房间里俯卧撑,到外面去跑,你跑个马拉松都行,那时候想美国人真傻,现在我也终于走上这条路了。

买了一个健身跑步机,上跑步机一跑就不可终止,现在我每天都要跑。

为什么呢?

跑步机在房间里,环境单一,我可以闭着眼睛匀速的跑,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慢慢加速,跑得你身体很舒服,也不要使自己很累,不要咬着牙跑。

开始慢慢加速,身体很舒服,一直到浑身大汗,大汗淋漓。

然后,洗个澡,这时候睡觉睡得很好。

我现在的精力比过去集中得多了,现在颈椎病毛病也不突出了,那个吸氧机放在那很久不用了,所以我的体会就是:

运动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良性循环,使你的脑部供血充足。

 

     

    另外一点,每个人的生理特点都不一样,大家都应该努力地、自觉地去经过实践认识自己生理的特点,找出自己最佳工作状态并使自己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关于集中注意力,我再讲饮食习惯。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最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

我想年轻人还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