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901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docx

记者编辑资格证补充的考点

1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考点补充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宝贵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

  (3)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承担起探索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艰巨的时代性课题的使命。

决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十五大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经受“两大历史关头”考验的重要概括。

大会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大会明确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称谓,并作为指导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写进党章。

报告强调,邓小平理论是旗帜、形象、方向,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丰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最早是2000年2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出席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

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会议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会议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同时,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立科学发展观。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这样明确的概括和界定,这还是第一次。

这个概括,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最核心的内容;具体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根本依据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中心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个概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全面突破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形态,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党的十七大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总体概括;而且确认了与之相配套的六条具体道路。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四,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第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六,坚持走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化的。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重视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飞跃

  确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

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都是一个重大的跨越。

  

(1)“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打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视野。

  

(2)“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构筑了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新平台。

  (3)“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能够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创造人类社会向着最高社会理想演进的新范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有机统一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大要素,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彼此形成了内在的互动关系。

  

(1)经济建设是前提,它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3)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4)社会建设是纽带,它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3.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题中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在当代,对于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而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立起人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型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牢固地确立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全面地、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文明系统理论。

  

(2)生态文明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既是中国发展的科学选择,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认知程度和执政水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分析时代条件的新变化,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从国情出发,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集中全党智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邓小平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及两个文明、民主政治、国防和军队、外交、一国两制、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阐明了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集中全党智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是紧紧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既做到了“老祖宗没有丢”,又做到了“说新话”。

“老祖宗没有丢”,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说新话”,最重要的是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

这集中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这四项基本原则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紧密结合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东方大国的社会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土壤,是指导党和人民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伟大实践,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几十年来,我们党始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起了十分重要作用。

2009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继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此,总结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以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深远意义。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

  

(2)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

  (3)始终坚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4)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过程中。

  2.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做到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

  

(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要求。

  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和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不断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强有力理论指导的需要。

  

(2)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必须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角度,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就理论普及而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广大人民大众的吸引力、亲和力。

  3.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1)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本点

  ①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立场。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

  

(2)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做到“三个准确把握”和“一个及时总结”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这里“三个准确把握”和“一个及时总结”,为我们指出了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

  ①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

  ②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③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实际。

  ④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

(3)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本路径

  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①要反对形式主义。

  ②要反对教条主义。

  ③要深入实际、深人群众、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④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4.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对实施工程作出部署。

2004年4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标志工程正式启动。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主要任务是:

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

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第二,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第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1.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性课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的农业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建设进程进行自觉反思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时代性选择。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方面,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要建设的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直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从未完成工业化文明直接走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的价值选择,以建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主要内涵,倡导在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和核心,是从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统治自然”、“控制自然”迈进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3.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对资源的需求呈现较高的态势。

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面临短缺并且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导致我国未来将会有比较严峻的资源供需形势。

因此,党的十六大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人与自然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则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并明确指出了主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战略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新课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

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尊重自然规律,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开采、毁坏性砍伐等竭泽而渔式的行为,加强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