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9206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ocx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岳麓版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周朝时,礼乐征伐出自天子,但春秋时期诸侯纷纷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争霸称雄,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国君相继称王。

这一过程本质上反映的是()

A.周王权式微B.宗法制不符合实际

C.思想的解放D.诸侯突破周礼约束

答案:

A

解析:

从“礼乐征伐出自天子”到“尊王攘夷”、战国七雄纷纷称王体现的是诸侯对自己政治地位的突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削弱。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B项说法错误;思想的解放并非材料中现象的本质;C项错误;D项为现象,非本质。

2.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周王的权威逐渐动摇。

3.据清人顾栋高考证:

“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

”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

A.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

B.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D.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减少,统一的趋向日益明显,由此可知C项正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度逐步瓦解的时期,而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的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加速封建化进程,由以上分析可知B、D两项错误;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仅是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描述,不属于对中国发展进程产生的推动作用。

4.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皇帝制度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所指的是秦始皇贡献的一个侧面,而D项是对于秦始皇的贡献最全面的概括。

知识点二

“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5.下列关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答案:

B

解析:

嬴政化“王”而称“皇帝”是因为自认为功德超过了三皇五帝,目的是神化皇权和加强专制。

至于B项显然不是改称号的本意。

6.随着秦朝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处应是()

A.察访推荐B.血缘关系

C.皇权独尊D.相权调整

答案:

C

解析: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君主建立国家,家国同构,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

7.嬴政登上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

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

A.御史大夫B.太尉

C.廷尉D.郎中令

答案:

A

解析:

依据“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可知,秦始皇为避免皇权被丞相架空或操控,设置官员监督丞相、限制相权。

秦朝具有这一职能的是御史大夫。

由此可知,本题选A。

8.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答案:

C

解析:

首先注意题干体现的砖文时间:

秦代;其次,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秦朝完成国家大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皇帝专制独裁统治。

综合上述分析,应选择C项。

知识点三

废分封,置郡县

9.《汉书·百官公卿表》: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

”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B.皇帝制度

C.郡县制D.“殿”“最”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机构和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因此材料中的“秦制”应指秦时地方行政制度,据此分析,本题选C。

1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D.皇帝制度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为了巩固统治,他反对实施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故本题选B项。

C、D两项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

11.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每个郡设郡守(文官,负责行政)、郡尉(武将,负责军事与治安)和监御史(显然直接充当皇帝在郡一级的代表)。

这样做是为了()

A.使地方权力分化且相互牵制,便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使更多拥有军功的将领可以参与国家治理

C.让更多传统贵族拥有分享政治权利的机会

D.将中央官僚系统模式推广至全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可知,郡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郡尉负责军事与治安,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政务、军务,由此可知秦朝推行该制度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细化、分化,使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仅能体现一个方面,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说法错误。

12.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在咸阳为他们建造了新的住所,把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

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

A.集中全国优秀人才资源

B.实现权力和社会财富均衡分配

C.促进咸阳的经济发展

D.全面推行郡县制,巩固秦朝统治

答案:

D

解析:

依据“把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分析可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豪富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的阻力。

由此可知,D项正确。

迁豪实现不了A、B两项中的目的;对秦朝而言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维护和巩固统治,所以“促进咸阳的经济发展”上升不到国家“根本”的高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

(1)据材料一分析:

“寡人”指的是谁?

涉及他创建的哪些重要政治制度?

(2)材料二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进步意义?

答案:

(1)秦始皇。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

(3)有利于政治上的稳定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史记》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

其论据是什么?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有何意义?

答案:

(1)观点:

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

论据:

商周时期都因分封而统治长久;分封的诸侯王可以相互援救,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反对分封制,提倡郡县制。

(3)焦点:

秦朝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意义:

秦朝统一后实行的政治制度,关系到秦朝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

45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皇帝制瓦解B.分封制崩溃

C.郡县制瓦解D.宗法制崩溃

答案:

B

解析:

试题的要点是两句引用的话。

前一句的关键词是“亲戚”和“藩”,指周朝分封同姓王、卿大夫的分封制度。

后一句关键词是“布衣”“下士”,是不问家族出身,重用贤人的意思。

故选B项,是政治制度的变化。

2.“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群臣莫敢用”,说明玉玺成为皇帝专用,体现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3.史学家钱穆曾说:

“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这一变化()

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时代”(分封制下)政府和家庭相结合,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在地方上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则不会形成这种家族地方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故本题选D。

4.王夫之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导致秦被农民起义推翻

B.秦实现统一后分封诸侯

C.分封制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D.郡县制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答案:

D

解析: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5.“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是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君权神授B.天人合一

C.大一统D.皇权至上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太和殿是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皇帝所用的‘御座’……缩影”体现了帝王的权势和威严,皇权至上。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

6.秦朝中央官制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

C.丞相D.治粟内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考查学生记忆能力,难度较小。

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知答案为C。

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公九卿制度。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卿”原先是为王室服务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实质是皇权至上,因此B项符合题意。

而A、D两项是现象,不是“本质”;C项与题干无关。

8.认真了解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后你发现,其基本特征是()

A.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C.以神权强化皇权

D.“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综合判读能力,难度较小。

秦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

9.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

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C.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D.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

C

解析:

对军政大事的决策,先付诸朝议,可以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并且对君主专制下的盲目决策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因此A、B、D三项说法正确。

这里的“朝议”仅仅是“议”而不是“决”,决策权仍在君主手中,所以朝议并非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因此,本题选C项。

10.《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

“这个制度延续到了汉代……作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因为有一批其权力严格受到限制的王国当时容许与数目远为众多的郡一起存在。

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但又稍有修改),最后演变成现在仍在实行的省县制。

”据此分析可知,现在“省县制”的渊源是()

A.分封制B.世官制

C.郡县制D.朝议制度

答案:

C

解析:

依据“这个制度延续到了汉代”、“一批其权力严格受到限制的王国当时容许与数目远为众多的郡一起存在”(即郡国并行制)、“最后演变成现在仍在实行的省县制”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

分封制与郡县无关,世官制是选官、用官制度,朝议制度与“省县制”无关,排除A、B、D三项。

11.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朝的历史总结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王朝

C.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政府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答案:

C

解析:

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到分封的“王国”再到统一的大“帝国”,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

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是在秦朝;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王朝不符合史实;中央政府统治范围极大扩张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

因此,本题选C。

12.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有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这是因为秦朝()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④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承继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②③与史实相符,④中“彻底”的表述错误,帝位仍然是世袭的。

因此,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降职或罢免)。

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

“此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矣,此鹿也。

”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盖高有篡夺之意,故指鹿为马,以验群情之顺逆。

后高使其婿阎乐杀二世于望夷宫,迎立扶苏之子婴。

——《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为什么能够“势倾人主”,群臣又为什么“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请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和特点,兼从其他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以皇权为核心,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在中央官制中,丞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百官之首”,这为赵高专权擅政、“势倾人主”提供了条件。

此外,丞相制度创立之初,丞相权力很大;秦二世的无能;赵高个人的奸诈、专横、残酷,都是原因。

在此种情势下,赵高指鹿为马,群臣为了明哲保身,自然也就“皆微笑而不敢扬声”了。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发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伊始,就已暴露出它的弊端。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掌握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同时要明确注意赵高的身份。

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创立的秦朝,作为丞相的赵高拥有很大权力。

加之赵高是皇帝的宠臣,为人奸诈、专横,其能“势倾人主”就很容易理解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

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答案:

(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写出暴政具体表现同样给分)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没有关系。

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意思相近者亦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