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558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 全单元 分课时.docx

部编RJ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导学案第三单元全单元分课时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

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

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

“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

”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

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

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

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

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

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

敛()脑髓()桑葚()斑蟊()

拗()盔甲()秕谷()锡箔(  )

攒在一起()人声鼎沸(  )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

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     )

⑶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4.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_______(A.现 B.晾 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_______(A.架 B.支 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A.洒 B.放 C.撒)些秕谷,棒上_______(A.栓 B.系 C.扎)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A.牵 B.拉 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A.收 B.拉 C.抽),便_______(A.捉 B.逮C.罩)住了。

二维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朗读

5.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

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体会下列文字所体现出的“乐园”式的趣味。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2.下面两句话中加红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3.请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第10-24自然段的内容。

 

4.从先生的态度、行为、外貌和人们对他的评价看,这是个怎样的老师?

 

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吗?

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自主学习

2.záoqísùtìtǎngliǎnsuǐshènmáoǎokuībǐbócuándǐng

3.⑴拟人⑵比喻⑶排比

4.C B C B A B C  

效果:

这一系列动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而且

写出了儿童捕鸟时那种兴奋欢乐的心情。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

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

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

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2.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含其中了。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

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

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

长吟、弹琴

色:

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

又酸又甜。

春景:

桑葚、菜花。

夏景:

鸣蝉。

秋景:

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2.

(1)不能换。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不能换。

因为“窜”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了“我”对叫天子的羡慕之情,而“飞”就不具备这一效果。

3.三味书屋的位置、陈设、礼节;提问“怪哉”;后园寻趣;师生读书;做戏描绣像。

4.态度谦和、容易接近,文雅,方正、质朴、博学。

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5.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6.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

7.精读语段,品味语言,。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海伦·凯勒(Helen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

该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

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

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2.完成以下词语积累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如(   )  枝桠(   )栖息(   ) 小憩(   ) 

绽开(   )搓捻(   )疲倦(   )小心冀冀(   )

惭槐(   )觅食(   )繁衍(   )花团锦簇(   )

遨游(   )迁徙(   )企盼(   )煎熬(   )冥思(   )

B.解释以下成语

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美不胜收:

3.根据材料内容填空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作者_________,她是_______国著名作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1964年获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是_________________,她的作品有《》、《》。

二维码《再塑生命的人》课文朗读

4.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安妮•莎莉文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

2.根据课文内容,举例说说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前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截然不同”的变化,填写下面表格。

此前

此后

二、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说说你对第11自然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

快乐和自由。

”的理解?

 

2.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三、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1.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2.谈谈《再塑生命》这个标题有几层含义?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⑴老师教她认识具体事物。

给“她”洋娃娃,教“她”拼写。

让她分清“杯”和“水”。

⑵老师教她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⑶老师教她理解抽象事物。

理解“爱”的含义。

2.

此前

此后

愤怒、苦恼、疲倦不堪(3)

充满喜悦,感到幸福(13)

……像大雾中的航船……(4)

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4)

领悟到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7)

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10)

摔坏洋娃娃觉得痛快,不惭愧,不悔恨(9)

悔恨莫及,浸满泪水(12)

寂静黑暗的世界,

没有温柔和同情(9)

以充满新奇的目光看待每一样东西(12),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世界(13)

精读语段,品读细节

1.聪明的海伦不仅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使她对世界万物都有了新的认识。

“水”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

2.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

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

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思考主旨,感悟情感

1.“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2

(1)字面含义:

重新塑造生命。

(2)深层含义:

莎莉文老师用爱唤醒我的灵魂让我拥有了光明、希望、

快乐和自由。

11《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自主学习

1.补充知识卡片。

1.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是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二维码《论语十二章》课文朗读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再自己朗读。

(1)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⑨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子曰:

“,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3)子曰:

“,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一、翻译语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6)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省字探源

造字本义:

“目”在“性”(心)下为“省”,表示观照本心。

静心冥想内视,观照自我本性,戒除非分之想。

《说文解字》:

省,视也。

本章中有“”“”的意思。

(2)忠字探源

造字本义:

内心公正,不偏私情。

《说文解字》:

忠,敬也。

文中的意思为:

(3)信字探源

造字本义:

许诺,发誓。

《说文解字》:

信,诚也。

会意古人云:

言己所思为“”;践己所诺为“”。

(4)习字探源

造字本义:

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

《说文解字》:

习(習),数飞也。

文中是的意思

三、治学求实,《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1.从下面这一则《论语》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我们从这一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解读以下《论语》二则的内容。

(1)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以下这一则《论语》阐述了要以学习为快乐,兴趣对于学习很重要。

这一则运用了什么修辞?

分为几层?

有什么好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主学习答案

2.

(1)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三:

虚指,泛指多个。

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

优点,长处。

从:

学习。

川:

河。

逝:

流逝。

斯:

这。

舍:

舍弃。

三军:

军队的通称。

匹夫:

普通人,男子汉。

博:

广泛。

笃:

忠实,坚守。

切:

恳切。

仁:

仁德。

有:

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惑:

迷惑,疑惑。

逾:

越过,超过。

矩:

规矩,规范。

故:

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

新:

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为:

动词,做。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疑惑。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为乐趣

合作探究答案

一、翻译语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

(1)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

不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些事情不能被人力所支配,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

意见,到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迷

惑不解。

(4)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

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5)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6)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1)自我检查反省

(2)尽心竭力,应为本意的引申

(3)诚信

(4)复习

三、治学求实,《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1.十五岁到四十岁:

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

在对人生有了丰富认识

的基础上,顺应自然;七十:

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2.

(1)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2)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

3.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好、乐

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