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6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docx

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

第2课时 分离假设的验证 显性的相对性

 1.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规律的验证。

 2.辨别显性的相对性。

 3.领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及其在所学研究中的应用。

 4.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5.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学生用书P5]

一、分离假设的验证

1.方法:

测交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图解分析

3.实验结论:

测交实验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

证明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二、分离定律的实质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三、显性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

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与显性亲本的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

在生物界中,完全显性现象比较普遍。

2.不完全显性:

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的现象。

例如金鱼草的花色遗传。

3.共显性:

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个体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例如人群的ABO血型遗传。

总之,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生物体的内在环境和所处的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显性的表现。

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验F1的基因型(×)

(2)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式过程中(√)

(3)豌豆的测交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4)测交后代紫花与白花之比为1∶1(√)

(5)人群的ABO血型为共显性(√)

(6)金鱼草的花色遗传为完全显性(×)

 分离假设的验证和显性的相对性[学生用书P5]

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孟德尔在验证假设前,对他的假设作了严密的逻辑演绎推理,其演绎推理的起点是:

F1产生了C∶c=1∶1的配子。

(2)基于上述起点进行的演绎推理是:

让杂种子一代和隐性纯合子杂交,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的种类和比例为紫花∶白花=1∶1。

(3)实验方法: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种类和比例。

(4)实验结论:

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1∶1,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的基因型为Cc,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C和c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2.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

类型

F1的表现型

F2表型比

典型实例

完全

显性

表现显性亲本性状

3∶1

豌豆株花色、高矮遗传

不完全

显性

双亲的中间类型

1∶2∶1

金鱼草花色遗传;人的天然卷发

共显性

同时表现双亲性状(A+B)=C

1∶2∶1

ABO血型遗传;混花毛马

突破1 理解测交实验

1.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1×隐性类型→推测F1的基因型

B.通过测定F1的基因型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F1的基因型是根据“F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解析:

选D。

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必须是隐性纯合子。

突破2 显性的相对性

2.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F1的性状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这种显性表现称为不完全显性。

紫茉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红色)和r(白色)控制,遗传方式为不完全显性。

让红花(RR)紫茉莉与白花(rr)紫茉莉杂交得F1(开粉红花),F1自交产生F2。

下列关于F2个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红花个体所占比例为1/4

B.红花个体所占比例为3/4

C.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

D.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

解析:

选B。

RR×rr→Rr,Rr⊗:

1RR(红花)∶2Rr(粉红花)∶1rr(白花),故红花个体所占比例为1/4。

 孟德尔单因子实验的假说—演绎思想分析[学生用书P6]

1.假说—演绎法的概念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

假说—演绎推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表示为如下:

2.单因子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测交实验不属于演绎过程而是实验验证过程。

3.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1)范围

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②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适用条件

①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③子二代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

④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⑤观察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突破1 假说—演绎法

3.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假说的内容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验

C.“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基因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

解析:

选A。

孟德尔通过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在观察和数学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F2中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的分离比为3∶1,而提出“该分离比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基因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等假说;根据这些假说,推出F1(紫花)的基因型及其产生配子的类型,进一步推出F2中各种豌豆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最后通过巧妙地设计“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选项A属于问题和现象,是事实不是假说。

突破2 分离定律的实质

4.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

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表现型比为3∶1

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F2的基因组成比为1∶2∶1

D.测交后代的比为1∶1

解析:

选B。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F1产生的配子比为1∶1,说明了生物体形成配子是等位基因发生分离造成的。

 杂交实验的设计[学生用书P7]

1.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

(1)测交法:

杂种F1与隐性类型杂交,后代出现两种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个体,证明杂种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2)自交法:

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型的个体,也是由于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2.遗传学交配方式的应用

方式

应用

自交

判断基因的组成、性状的显隐性、提高纯合度

杂交

判断基因的组成和性状的显隐性

测交

判断基因的组成

3.性状的显、隐性的实验方法

设A、B为一对相对性状

(1)定义法(或杂交法)

若A×B→A,则A为显性,B为隐性。

若A×B→B,则B为显性,A为隐性。

若A×B→既有A,又有B,则无法判断显隐性。

(2)自交法

若A

A,则A为纯合子,判断不出显隐性。

若A

既有A,又有B,则A为显性,B为隐性。

若B

既有A,又有B,则B为显性,A为隐性。

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实验鉴别

区分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原则是:

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

对于植物来说,实验鉴别的方法有两种:

(1)测交法

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

    ↓

结果分析

(2)自交法

待测个体

结果分析

突破1 几种交配方式的应用比较

5.落花生是闭花授粉的植物,果实(花生)的厚皮对薄皮为显性;果子狸毛色深褐色对浅灰色是显性,要鉴定一株结厚皮果实的落花生和一只深褐色果子狸的纯合与否,应采用的简便遗传方法分别是(  )

A.自交、测交      B.杂交、测交

C.自交、自交D.杂交、杂交

解析:

选A。

(1)由于落花生是闭花授粉的植物,所以要鉴定一株结厚皮果实的落花生纯合与否,需要将厚皮落花生自交,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2)由于果子狸是雌雄异体动物,所以要鉴定一只深褐色果子狸的纯合与否,应让深褐色果子狸与多只隐性个体交配,若后代全为深褐色,则可认为是纯合子;若后代有隐性个体出现,则是杂合子。

突破2 判断显、隐性性状的实验设计

6.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

②黑×黑→2匹黑

③棕×棕→3匹棕

④黑×棕→1匹黑+1匹棕

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C.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解析:

选D。

根据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判断性状的显隐性,需要子代数量足够多,题中4个组合子代数量太少,不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也就无法判断纯合子。

突破3 纯合子、杂合子的实验鉴别方法

7.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要确定一株高茎豌豆甲的基因型,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  )

A.选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B.选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为高茎,则甲为纯合子

C.让甲豌豆进行自花授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D.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茎与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

解析:

选C。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

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基因型,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让甲豌豆进行自花授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关键是抓住“简便”一词,因为豌豆是闭花授粉的植物,故自花授粉(自交)最简便。

核心知识小结

[要点回眸]

[规范答题]

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2.测交法是指F1(Cc)与隐性纯合子(白花亲本cc)进行杂交。

3.根据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可将显性分为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等3种主要的类型。

[随堂检测][学生用书P8]

1.如图表示孟德尔为了验证分离假设所做的测交实验遗传图解。

对于图解中各数字所表示的内容,错误的是(  )

A.①—白花

B.②—⊗

C.③—C、c

D.④—1∶1

解析:

选B。

由测交后代的性状为紫花和白花可知,①处应为白花;测交属于杂交的一种,所以选项B中的⊗(自交)是错误的;Cc的个体会产生C与c两种配子;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2.下列有关显性的相对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豌豆花色遗传属于完全显性

B.不完全显性、共显性不符合分离定律

C.不完全显性是指显性基因不能完全遮盖隐性基因的作用

D.共显性是指两个基因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两者互不遮盖,各自发挥作用,共同表现

答案:

B

3.玉米的高甜对非甜为一对相对性状,现有两袋高甜玉米种子(编号为甲、乙),已知其中有一袋是纯种,请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并保留高甜玉米种子(  )

A.甲×乙

B.甲×乙,得到的F1反复自交,筛选出高甜玉米

C.甲、乙分别与隐性个体测交

D.甲×甲;乙×乙

解析:

选D。

鉴别生物某性状基因型是否杂合,可选用合适的个体作亲本,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选项中A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C不能达到留种的目的;B不能鉴别但可以保留高甜玉米种子;D为自交,对于植物来说,是最简便的鉴别并保留纯种的方法。

4.(2019·浙江6月学考)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选择红花植株(RR)与白花植株(rr)进行杂交实验,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的表现型不能反映它的基因型

B.F2中粉红色花所占比例的理论值为1/3

C.基因R对基因r为完全显性

D.金鱼草花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答案:

D

5.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遗传因子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一

P   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

        ↓ 

F1  黄色子叶(丙) 绿色子叶

     1  ∶  1

       实验二

P      黄色子叶(丁)

      

F1   黄色子叶(戊) 绿色子叶

     3  ∶  1

(1)从实验__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实验二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中杂合子占________。

(3)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

(4)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________。

(5)欲判断戊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实验二中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后代出现的新性状绿色子叶是隐性性状,黄色子叶为显性性状。

(2)实验二中黄色子叶(丁)的基因型为Yy,自交后代的比例为YY∶Yy∶yy=1∶2∶1,所以在显性个体中杂合子占2/3。

(3)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亲本中的显性个体的基因型为Yy,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4)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5)在鉴定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方法中,测交和自交均可以,但自交不用进行去雄、套袋、授粉等处理,操作较为简单。

答案:

(1)二 黄色 

(2)2/3 (3)Y∶y=1∶1

(4)性状分离 (5)让戊自交

[课时作业][学生用书P87(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C.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D.杂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解析:

选A。

纯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相同,因此自交时,后代均为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测交时,后代均为杂合子,隐性纯合子测交时,后代均为纯合子;杂合子产生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相同基因的雌雄配子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为杂合子,即杂合子自交和测交的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2.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为1∶1

B.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C.F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1

解析:

选A。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为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F1为杂合子,F1产生的含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配子比例为1∶1,因此,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1∶2∶1,性状分离比为3∶1,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3.为了确定一头黑色公牛(黑色为显性性状)是否为纯合子,最好让它(  )

A.与一头黑色母牛交配  B.与一头棕色母牛交配

C.与多头黑色母牛交配D.与多头棕色母牛交配

解析:

选D。

鉴定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用测交法,即用该头黑色公牛与多头隐性母牛交配,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推断出其是否为纯合子,D正确。

4.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解析:

选B。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对应的为隐性性状,故B项正确。

5.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如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组

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

黄果

1

红果×黄果

492

504

2

红果×黄果

997

0

3

红果×红果

1511

508

A.番茄的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

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2的后代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解析:

选C。

由实验3双亲表现型相同,子代出现红果∶黄果≈3∶1的性状分离比,知红果为显性性状,子代中红果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实验1的子代表现型红果∶黄果≈1∶1,故亲本基因型分别为红果Aa、黄果aa。

实验2的后代均为红果,说明亲本红果为显性纯合子,子代中红果的基因型为Aa。

6.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表中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显性性状和纯合子分别为(  )

杂交组合

亲本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及数量

第一组

甲(顶生)×乙(腋生)

101腋生、99顶生

第二组

甲(顶生)×丙(腋生)

198腋生、201顶生

第三组

甲(顶生)×丁(腋生)

全为腋生

A.顶生;甲、乙B.腋生;甲、丁

C.顶生;丙、丁D.腋生;甲、丙

解析:

选B。

根据表中第三组杂交组合的结果可推知:

腋生对顶生为显性,甲为隐性纯合子,丁为显性纯合子。

第一、二组杂交组合的子代性状分离比都为1∶1,可知乙、丙均为杂合体。

7.一匹家系不明的雄性黑马与若干匹纯种的枣红马杂交,生出了20匹黑马和20匹枣红马。

据此可知何种颜色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

A.黑色B.枣红

C.黑色或枣红D.无法确定

解析:

选B。

若枣红为显性性状,纯种枣红马的后代应全为枣红马。

8.玉米的紫粒和黄粒是一对相对性状。

某一品系X为黄粒玉米,若自花传粉,后代全为黄粒;若接受另一品系Y紫粒玉米的花粉,后代既有黄粒,也有紫粒。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紫粒是显性性状B.黄粒是显性性状

C.品系X是杂种D.品系Y是纯种

解析:

选A。

品系X自花传粉后代全为黄粒,说明品系X是纯种;接受品系Y紫粒玉米花粉,后代有黄粒和紫粒,说明紫粒为显性性状,黄粒为隐性性状,品系Y是杂种。

9.南瓜的花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用一株开黄花的南瓜和一株开白花的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开黄花的,也有开白花的。

让F1自交产生F2,表现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①不可推知花色的显隐性关系

B.由③可知白花是显性性状

C.F1中白花的基因型是Aa

D.F2中开白花与开黄花的南瓜的理论比是5∶3

解析:

选D。

③过程中,白花南瓜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该白花的基因型是Aa,同时可知白花是显性性状,黄花是隐性性状,在F2中开白花所占的比例为1/2×3/4=3/8,开黄花所占的比例为1/2+1/2×1/4=5/8,所以开黄花与开白花的理论比为5∶3。

10.小鼠的体色灰色与白色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校生物科研小组的同学饲养了8只小鼠(编号①~⑧),同时进行了一次杂交实验。

如表是杂交组合及所得第一胎子鼠的体色情况。

杂交组合

亲本

子代

①灰

②白

5

6

③白

④灰

4

6

⑤灰

⑥灰

11

0

⑦白

⑧白

0

9

该小组同学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不能确认哪个性状是显性性状,需重新设计杂交组合,以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

请选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A.让①与⑥杂交,③与⑧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

B.让⑤与⑧杂交,⑥与⑦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

C.让①与④杂交,②与③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

D.让③与⑥杂交,④与⑤杂交,观察后代体色情况

解析:

选C。

根据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若灰对白是显性,则①④为杂合子,②③为隐性纯合子,⑤⑥中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而若白对灰是显性,则②③为杂合子,①④为隐性纯合子,⑦⑧中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通过①④杂交、②③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即可对上述显隐性进行确定。

如果①与④杂交的后代中既有灰鼠又有白鼠,②与③杂交的后代全为白鼠,则灰色为显性性状;如果①与④杂交的后代全为灰鼠,②与③杂交的后代中既有灰鼠又有白鼠,则白色为显性性状。

11.小麦有芒对无芒为显性,现有纯合有芒小麦与无芒小麦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F2中有芒小麦随机交配,产生的F3中纯合子占总数的比例为(  )

A.1/2B.2/3

C.4/9D.5/9

解析:

选D。

设小麦有芒、无芒分别由等位基因A、a控制,则F1为Aa,F1自交得F2为1/4AA、1/4aa、2/4Aa;F2中有芒小麦(1/3AA、2/3Aa)随机交配,由于A基因频率=2/3,a基因频率=1/3,产生的F3中纯合子比例为AA=4/9,aa=1/9,共占总数的比例为5/9。

12.完全显性遗传时,下列关于基因与相对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显性与隐性基因在一起时个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②当显性与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转化作用

③当一对基因均为显性时,生物个体只表现显性性状

④当一对基因均为隐性时,生物个体仍表现出显性性状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选C。

完全显性遗传时,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抑制作用,它们在一个体细胞中同时存在时只表现显性性状,所以隐性基因要表现出来,必须是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于一个体细胞中,即纯合子状态。

二、非选择题

13.在自然界中,除了豌豆相对性状的显性表现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显性表现。

分析下面材料中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人群的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即IA、IB和i控制,IA、IB基因分别决定红细胞上A抗原、B抗原的存在。

AB血型的基因型为IAIB,其红细胞上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

这说明IA与IB这两个基因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两者互不遮盖,各自发挥作用。

ABO血型与基因型和抗原的关系,见表。

血型

基因型

红细胞上

的抗原

显隐性关系

A

IAIA、IAi

A

IA对i为完全显性

B

IBIB、IBi

B

IB对i为完全显性

AB

IAIB

A,B

IA与IB为共显性

O

ii

隐性

(1)由材料一看出,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所得F1与____________的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由材料二看出,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的性状表现为双亲的____________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即为__________。

(4)由上述材料知,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生物体的内在环境和所处的____________的改变都会影响显性的表现。

答案:

(1)显性亲本 完全显性 

(2)中间类型 不完全显性 (3)共显性 (4)外界环境

14.家兔的褐毛对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四只家兔,甲和乙是雌兔,丙和丁是雄兔,已知甲、乙、丙兔为黑毛,丁兔为褐毛。

甲与丁交配,子兔全部为黑毛;乙与丁交配,子兔中有褐毛兔。

请回答:

(1)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