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853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docx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重点课文复习知识点重点

【第1课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故事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人没有前一个人学得好(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从文中“孔子不能决也。

”一句可见两小儿所辩问题的复杂性。

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采用的方法是观察。

一人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原因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另一人认为中午离人近,原因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远近是一样的。

在辩论过程中,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思考、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有关孔子的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2课匆匆】朱自清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排比)

仿写:

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月亮亏了,有再盈的时候。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中心句)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本文中与之对应的话: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把“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一滴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把本身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时间流逝得非常快,无声无息。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4.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为什么“头涔涔”“泪潸潸”呢?

正是由于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才让作者“头涔涔”。

正是因为“八千多日子”已经“溜去”,才使得作者顿悟到时间不够用,以至于“泪潸潸”。

5.作者是怎样将无声无形的时间流逝写得形象可感的?

(无形→有形)

作者运用排比句,描写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中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6.“跨过”、“飞去”、“溜走”等词语写出了时间来去匆匆、飞逝的特点。

7、作者为什么“叹息”?

因为叹息本身也是浪费光阴——在你叹息的时候,时光正随着叹息流逝,一去不复返,拦挡不住,挽留不下。

8、描写时间流逝的句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光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9.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仿写:

过去的日子如积雪,被阳光融化了;如浮萍,被流水冲走了。

这句话作者用轻烟和薄雾比喻过去的日子,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容易流散消逝。

10.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和人生价值的思索。

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有所作为。

 

【第3课桃花心木】林清玄

1.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在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坎坷、曲折和磨难。

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

2.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不确定?

生活中的不确定:

考试失利、父母下岗、家庭发生变故等。

我们应该战胜困难,不应该被困难折服,要在“不确定中”锻炼自我,培养独立自主的心。

3.种树人有哪些奇怪的做法?

1浇水的间隔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

2浇水的时间没有规律。

3来的时候总会带上补种的树苗,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

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

4.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桃花心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5.为什么说“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

因为桃花心木已经学会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深深扎根并茁壮成长了。

邯郸学步

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第6课北京的春节】老舍

1、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详略有序。

详细描写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五)三个高潮。

详略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孩子们过年做的三件大事是?

为什么用“大事”这个词语?

①买杂拌儿②买爆竹③买各种玩意儿

作者以“大事”来称呼,写出了孩子们的欢喜与期盼。

3.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4.文中第七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围绕着“除夕真热闹”一句来写。

从“色、味、音”的角度与人们的活动中可以感受到除夕夜的热闹。

除夕要做的事情有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为

除夕热闹,正月初一全城休息,相对而言安静。

(但初一是春节三个高潮之一)

元宵的热闹围绕“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来写

5.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几百盏灯”说明正月十五灯的数量多;“各形各色:

说明灯的种类多,体现有名老铺的气派,也突出了元宵的热闹。

6.描写欢乐、喜庆场面的词语

欢呼雀跃高朋满座载歌载舞热火朝天

【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用了倒叙的记叙方法,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

使文章结构严谨,让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首尾照应)

作用:

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3.中心思想

被捕前表现李大钊忠于革命,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表现李大钊面对危险沉着冷静、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法庭上变现李大钊安定沉着、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被害后为国捐躯,表现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4.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父亲的早出晚归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不分日夜地为革命工作奔忙。

5.为什么父亲这次含糊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6.局势十分严峻,为什么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

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第7自然段)

李大钊将革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7、“什么?

爹!

”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将“我”的慌乱和父亲的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作对比,突出父亲的临危不惧。

8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外貌、神态描写)

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9.父亲忍受了酷刑,当面对敌人的哭喊,他为什么还能“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如此,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

他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第12课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1、《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语言要严谨、严密。

赞扬了张思德同志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2.文章开头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点明主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1自然段)

围绕这个主题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①.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第2自然段)

②.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第3自然段)

③.搞好团结,克夫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第4自然段)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固:

本来。

或:

有的。

于:

表示比较。

意思:

人本来就会死的,有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死比大雁的毛还要轻。

4.为什么说张思德是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判断一个人的死是不是有意义,唯一的标准是看他是不是为了人民利益而死的。

而张思德通知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5.①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②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③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⑤“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⑥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这一自然段主要论述“我们”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①论述“我们”欢迎批评。

②指出“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③④论述采纳批评的前提是“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

⑤举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意见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也就是上面③④两句所论述的观点)。

(背的时候找出这几句的联系就容易记住)

6.为什么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因为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7、革命有关的词语

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宁死不屈不屈不挠大义凛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忠报国忧国忧民赤胆忠心

8.革命有关的诗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9.革命有关的作品及人物

《红岩》

江姐1948年6月14日,江姐在万县被捕,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最终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

小萝卜头他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之后便在监狱中传递秘密情报。

在革命胜利前夕,他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

因此小萝卜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是最小的战士。

【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安徒生

1.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文章对比手法:

将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做对比

3.“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环境描写的作用?

烘托出小女孩的可怜和孤独。

4.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

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当摇篮”可见那双鞋对于小女孩来说真的是非常大。

男孩这样的言行是对小女孩的欺侮和嘲笑。

5.小女孩起初为什么不敢抽出一根火柴?

最后为什么抽出了一根火柴?

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每一根火柴对小女孩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

一天里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小女孩心里的内疚和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

但她实在太冷了,所以她斗胆抽出了一根。

6.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赶紧”一词表现了小女孩这一次擦着火柴的迫切和决然。

此时的毫不犹豫表现了她内心的强烈渴求,哪怕用“一大把火柴”,只求能够把奶奶留住。

因为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奶奶就会消失的。

7.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

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8.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为什么微笑?

因为小女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幻想着和亲爱的奶奶一起飞向了幸福,所以她是微笑着死去的。

9.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这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两个“曾经”指的是小女孩在火柴燃烧中产生的幻想。

前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

后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0.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大火炉,说明她渴望温暖;

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烤鹅,说明她渴望食物;

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圣诞树,说明她渴望快乐;

第四、五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奶奶,说明她渴望幸福。

用美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做对比,是这篇童话最显著的特点。

写出小女孩悲惨的生活以及心中对幸福生活迫切渴望。

 

【第15课凡卡】法国契诃夫

1.本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

2.文章内容分为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

3.在写信过程中回忆了爷爷守夜和与爷爷砍圣诞树两件事(插叙),作用是用美好的回忆反衬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4.本文运用了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凡卡信的内容是苦,写信过程中的回忆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感情上的对比。

5.凡卡第一次叹气

(2):

让我们感受到凡卡痛苦万分,苦难的生活压得他喘不过起来。

第二次叹气(7):

他从美好的想象中回到现实,因为痛苦而发出了感叹。

第三次叹气(10):

自己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城里受尽折磨,连写封信还唯恐被发现再挨一顿毒打。

这样的悲惨生活让凡卡忍不住又一次伤心地叹气。

6.写乡村美丽夜景的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乡村冬夜的美丽景色,与凡卡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看出凡卡对故乡的思念。

7.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要不,我就要死了!

……

这里连用了三个感叹号,两处省略号,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凡卡迫切渴望离开老板的家,回到爷爷身边。

因为他的学徒生活艰苦,命运悲惨。

8.爷爷不由得叫起来:

“逮住它!

逮住它!

逮住它!

嘿,短尾巴鬼!

三个“逮住它”连用,写出爷孙俩呼喊着逮兔子的欢乐情景。

与爷爷在一起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快乐,是多么令凡卡神往。

9.凡卡为什么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因为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

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猪狗都不如;

本指望在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

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10.课文以凡卡甜美的梦境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

梦醒之后,悲惨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

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当时黑暗的社会。

11.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怎样的?

挨打挨饿挨困

老板:

揪拖揍

老板娘:

伙计:

捉弄打发

可以看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鲁滨孙漂流记》英国笛福在绝境中要勇敢坚强、积极乐观,靠智慧解决问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幽默、讽刺)

《老人与海》

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大马林鱼。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

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

他一一地杀死它们,但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赞扬了老渔夫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

【第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1.课题中“百年”是虚指,意思就是永恒。

课题的含义就是:

居里夫人的美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外表上,更表现在她坚定而执着的信念和追求(3),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4),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5),这样的美是永恒的。

2.居里夫人美丽、端庄的外在美,暗指了居里夫人什么精神?

暗指这一形象背后坚毅执著的精神。

3.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第一个“美丽”指居里夫人经过三年又九个月探索发现出的镭的颜色是美丽的。

第二个“美丽”指居里夫人对科学执著的献身精神是美丽的。

为什么说其中融入了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呢?

因为这项成就,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此融入了“美丽的生命”。

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结果,因此融入了“不屈的信念”。

5.“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追求”是指:

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

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

“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

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做出贡献,为人类做出贡献。

6.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变成……变成……变成……变成……

这种“变成”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

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7.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而将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可以看出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人生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8.本文采用倒叙手法。

 

【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议论文)

1.提出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含义是: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具体事例论证观点:

(摆事实讲道理)

1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2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从大部分花草遇酸碱变色中发明了酸碱试纸

3奥地利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眼珠转动推断出这与做梦有关

(类似:

牛顿看到苹果落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上山手被草叶割伤,发明了锯。

3.得出结论: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与第一自然段照应,点明中心,都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4.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

”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追问;“!

”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好处:

这个句子把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①“打破沙锅问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精神?

这是一句俗语,形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②“发现、发明、创造、成就”四个词这样排放说明了什么?

这四个词语按收获由小到大顺序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6.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采用了“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7.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

“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8.见微知著: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微(“?

”发现的问题不断追问)

著(“!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紫罗兰的花瓣遇盐酸会变色

波义耳从大部分花草遇盐酸变色中发明了酸碱试纸

一个奥地利医生的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睡觉的人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有关科学精神的名言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爱因斯坦

冠冕?

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

冰心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有关科学精神的词语

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刻苦钻研

舍本逐末

“本”指庄稼和百姓。

“末”指君王。

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百炼成钢:

比喻只有我们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考验,才能成为坚强、有用的人。

发愤图强: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

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坚持不懈:

坚持到底,一点也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

迎难而上:

遇到困难敢于去接受挑战,去攻克难关。

集思广益: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群策群力:

大家出主意,大家尽力量。

形容众人的智慧和力量。

革故鼎新:

指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

独出心裁:

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

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

举一反三: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实事求是:

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

各抒己见: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耻下问:

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

精益求精:

事物已经非常出色了,却还要追求更加完美的。

古为今用:

弘扬古代的精粹,这个时代的精辟,为今天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