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北京市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
9.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演讲中说:
“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前赴后继……经此血战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材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A.英法联军B.八国联军C.英美联军D.联合国军
10.“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的政府,自是最为有利。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瑷珲条约》
1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哪一项与三民主义不符()
A.民族B.民权C.民生D.民盟
12.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下列四个不平等条约中,最早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是()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3.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建立了中华民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4.在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远在海外并未直接参与,但我们仍称他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这是因为它早为革命播下火种,其中的“火种”是指()
A.自强求富B.变法图强C.三民主义D.富强平等
15.1917年至1925年的中华民国,最显著的特征是()
A.帝制复辟B.军阀混战C.日本侵华D.东北易帜
16.袁世凯一再践踏民主,使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他在公开宣布恢复帝制前的独裁活动包括()
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解散国会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废除民国纪年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7.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B.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是指
A.民主B.科学C.扶清D.灭洋
19.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辛亥革命
20.“从1912—1917年的五年间,大约有550万在校或者毕业的学生。
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约有1000万受过某种新式教育的人。
这些人构成了五四运动的中坚和新式观众。
”这组数据表明五四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A.民主思想的传播B.近代教育的发展C.民族工业的兴盛D.新闻传媒的发展
21.清末我国从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22.1885—1998年间,一系列学会、报纸纷纷创办(见下表)。
这些学会、报纸大力宣传
名称
地点
报纸
强学会
北京
《中外纪闻》
上海强学会
上海
《时务报》
南学会
长沙
《相学报》
蜀学会
成都
天津
《国闻报》《直报》
A.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C.维新变法D.民主科学
23.高频词语往往是历史的印证。
下图中①阶段统计到的高频词语是“改良”“维新”。
这说明该时期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中国开始妥协退让的屈辱外交
C.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D.中国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24.证据意识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一份材料说一份话。
下图是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史料说明
A.辛亥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B.中国根除了封建制度
C.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结束
D.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不复存在
25.“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该挽联反映的是
A.绍兴起义B.黄花岗起义C.镇南关起义D.南昌起义
二、综合题
26.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年级(3)班的同学以“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了总结学习。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料回放)
材料一:
“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
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
孙中山对待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
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他决计借行医来积极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1)材料一中的这场革命是什么?
有人认为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放弃从医生涯走上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请你列举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列举两个即可)。
(知识辩论)
(3)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同学们有三种观点:
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
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
为什么?
(情感升华)
(4)通过上述材料和知识辩论,你认为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先生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27.阅读下列材料: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哪年颁布的?
是谁颁布的?
是由哪一机构制定的?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
(3)该文件肯定了什么制度?
(4)请你写出辛亥革命的两个重要成果。
28.鸦片战争是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烧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甲: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伟大的爱国者。
乙:
林则徐的禁烟引发了鸦片战争,林则徐应该对战争负全部责任。
材料三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中提到,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伴随着时光流道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来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
(2)材料二是关于林则徐的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材料三中茅海建为何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答案】
(1)鸦片输入,使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身体。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我认为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英国利用的借口,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也会利用其他事件为借口侵略中国。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近代史开始。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烧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可知,鸦片输入,使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3)依据所学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协定等,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近代史开始。
2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
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
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
“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其中任意一幅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
图(填写图片编号)——《条约》
(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请你写出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一位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人物:
邓世昌事例: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或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将士与日舰展开激战,最后壮烈牺牲。
其他符合题意的人物和事例均可。
(2)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图一描写的是鸦片战争,签订的是《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二描写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图三描写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是《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列强侵略,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例如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在黄海大东沟袭击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将士与日舰展开激战,为了保护旗舰,最后壮烈牺牲。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清政府屡战屡败,妥协投降,使中国人民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究其根源,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30.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抗争的历史,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片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分别与哪三次侵华战争相关?
(2)请分别说出这些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3)材料二中的挽联是为了悼念谁写的?
材料三:
鸦片战争结束不到十年,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它建立起与清廷对峙的政权,前后持续14年之久,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戊戌变法的帷幕落下没多久,中国又掀起了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风暴——义和团运动。
英国人赫德评价道:
“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
(4)材料三中“这场农民起义”指什么运动?
根据材料四概述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1)图一:
鸦片战争;
图二:
甲午战争;
图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邓世昌。
(4)太平天国运动;
自发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是光绪帝为邓世昌所提,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鸦片战争结束不到十年,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前后持续14年之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农民起义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到1864年持续了14个年头,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自发的群众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A
解析:
A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故选A项;
辛亥革命是推翻了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排除B项;
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也没有给予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排除CD项。
故选A项。
2.B
B
根据题干信息“《南京条约》签订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可知还要继续打开中国市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选项B符合题意;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A排除;
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获得更多赔款,不是根本原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CD排除。
故选B。
3.D
D
依据所学可知,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A项说法错误;
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B项说法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C项说法错误;
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正确的;
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D
由题干中的“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天京事变,所以D项符合题意;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在永安城里,太平天国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整套制度,被历史学家称之为“永安建制”,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D。
5.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救为目的洋务运动。
故正确答案为B。
ACD均不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故选B。
【点睛】
此题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知道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6.D
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洋务派官员掀起了一场强兵富国的运动,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只是单纯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富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故D符合题意。
ABC都是关于洋务运动的正确说法,故ABC不符合题意。
7.A
根据所学和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为了维护其在华权益……”可知,这是在介绍门户开放的背景,故A符合题意;
内容是机会均等,结果、影响是使中国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统治的国家,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依据题干“某次战争之后”“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可知,这次战争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所以B项符合题意;
而ACD三项均与“瓜分中国”不符,排除。
9.B
根据“庚子年发生义和团,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前赴后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联军”指的是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对华发动侵略战争,B符合题意;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A排除;
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B。
10.C
C
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体现“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的政府”的侵略企图,C符合题意;
ABD项签订在《辛丑条约》之前,在不同程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但不是最能体现“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的政府”的侵略企图的条约的,排除。
故选择C。
11.D
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因此与三民主义不符的是民盟,D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2.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涉及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和税款协商。
尤其是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最早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
13.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改变,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表述正确,是辛亥革命的意义,A不符合题意;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B,C正确,不符合题意;
本题选D。
14.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所以孙中山为革命播下的火种指的是三民主义,故选C;
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变法图强是维新派的主张,都不是革命的火种,排除AB;
富强平等和革命的火种无关,排除D;
故选C。
15.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至1925年,北洋军阀获得统治权,为了争夺地盘和领土,进行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B符合题意;
帝制复辟是1916年之前,A不符合题意;
日本侵华是1931-1945年,C不符合题意;
东北易帜的时间是1928年,D不符合题意;
16.B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择手段,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然后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无限期连任,①②③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
缺少①②③任何一项的都错误,排除A项;
1915年12月12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袁世凯公开称帝,宣布于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废除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④不符合题意,含有④选项错误,排除CD项。
故选B项。
17.C
依据题干信息“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认识的结论,故C项正确;
ABD是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D项;
1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德先生”由英文Democracy音译而来,是对“民主”的形象称呼,A项正确;
“德先生”指的是科学,排除B项;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CD两项。
19.C
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符合题意;
ABD项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
20.B
材料“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约有1000万受过某种新式教育的人”体现的是近代教育发展对五四运动的推动,B项正确;
材料与民主思想传播、民族工业的兴盛及新闻传媒的发展等说法无关,ACD项排除。
21.D
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