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6024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评价卷Word下载.docx

这反映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文字狱B.闭关自守

C.八股取士D.重文轻武

8.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自守”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①B.②C.③D.④

9.东南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

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

A.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C.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

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思想(  )

A.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

B.具有鲜明的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

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D.主张君主立宪制

11.下图是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

清制8架铜仪在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在刻度、游表、结构上直接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

这表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已确立起来

B.清朝主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

D.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12.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  )

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13.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图①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B.图②中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C.图③反映了宋代活字印刷技术的高超水平

D.图④中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4.清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政策,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这一政策(  )

A.巩固了清朝的统治B.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D.避免了西方殖民入侵

15.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

①开始与欧洲国家交往 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③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④远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②③④

16.思想家王守仁说: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7.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18.乾隆二十二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材料所述规定(  )

A.意在扼制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C.断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禁止大清国臣民出海贸易

19.下列有关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指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0.乾隆帝继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B.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C.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D.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帝颁赐御书一览表(部分)

编号

时间

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

康熙十七年

(1678)

赠王渔洋(入值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康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

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在扬州登览蜀冈大明寺、平山堂诸胜,御书“怡情”二字,留题于平山堂

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

康熙二十五年

(1686)

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

康熙二十八年

(1689)

游览趵突、珍珠二泉,御题“作霖”二大字

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

康熙三十七年

(1698)

允贵州布政使王毓贤请,建其父原任四川提督王之鼎祠于殉节地贵阳府,御书赐“忠节垂芳”

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御书《督抚箴》(督抚的戒规)一篇,赐巡抚李光地

——摘自常建华《康熙南巡中的书法活动》

(1)依据材料,对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进行分类。

(2)简析康熙帝颁赐御书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一体)“华夷一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回疆则例》等法规。

在地方,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

内外蒙古为盟旗制;

在新疆,多年武力征服下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在西藏地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

在东南,台湾收复后设府隶属福建省。

同时清朝统治者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赐爵、满蒙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

1764年,甘肃大旱,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

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

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

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

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

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

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二 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5~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材料三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阅读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并指出与唐朝相比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

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

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

“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

”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

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

——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B项正确;

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

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2.A 

明太祖废除宰相,独揽大权后,“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感觉“无法承担”,需要“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去协助他处理“无法承担”的工作,所以题干中的“中级官员”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故答案为A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主要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思想界出现了一系列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表明这一时期儒家思想进入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故选B项;

明末清初,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排除A项;

明清之际出现的这些思想观念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并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排除C项;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没有实现成功转型,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可知,京剧脸谱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D项。

5.D

6.D

7.B

8.B

9.C

明代的倭寇之患曾使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平定倭寇之患的最伟大的意义是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故选C项。

A、B、D三项是抗倭的意义,但是不算最伟大的意义,排除。

10.A

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A项正确。

黄宗羲的思想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C项错误;

黄宗羲并没有主张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

11.C 

根据材料“清制8架铜仪在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在刻度、游表、结构上直接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可知这一时期我国采取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西方天文仪器的形式和内容,这表明当时的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故选C项。

12.B 

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并未取代六部,故A项错误;

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

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受皇权制约,故D项错误。

13.C

根据所学知识,图①是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故A项正确;

图②是罗盘针,它的发明使人们出海航行时也能够清楚地辨别方向,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

图③是纸币铜板拓片,反映的是铜板印刷的技术水平,而不是活字印刷术,故C项错误;

图④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D项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所述,故选C项。

14.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近代在世界上落伍,故选B项。

15.D

元朝时期,欧洲已经与我国有了交往,①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外交往中遭到西方殖民者侵略,如葡萄牙1553年侵占我国澳门,②正确;

明朝还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如抗击倭寇的胜利,③正确;

这一时期,郑和下西洋,远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④正确。

故选D项。

16.D

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

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说明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

“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

17.C

小农经济此时并未瓦解,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

地主收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说明农民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田租缴纳情况的前后对比,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

18.B

根据材料“外国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准入浙江海口”可知,清政府只开放广东供外国商船的收泊贸易,限制了外国商人的来华贸易,B项正确。

A、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由材料“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可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并未断绝,C项错误。

19.B

“完全禁止”表述过于绝对,清朝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①错误;

闭关的目的之一是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②正确;

③④均为闭关政策的消极影响,均正确。

故选B项。

20.A

清乾隆年间,皇帝怀着整理文化典籍和销毁“反动”书籍的目的进行编纂,这是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故A项正确。

《四库全书》属于文化典籍汇编,不能推动文化中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

《四库全书》的编纂与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并不是弘扬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21.

(1)分为两大类,儒学思想家与政府官员。

(2)提高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

加强同官员的联系,加强对官员的管辖;

主要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问,据材料“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可得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是孔子、朱熹和二程等儒学思想家;

据材料“赠王渔洋(入值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康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允贵州布政使王毓贤请,建其父原任四川提督王之鼎祠于殉节地贵阳府,御书赐‘忠节垂芳’”可得颁赐御书的对象是王渔洋、范承谟、李光地等政府官员。

(2)问,据材料“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可得提高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

据材料“赠王渔洋(入值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康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允贵州布政使王毓贤请,建其父原任四川提督王之鼎祠于殉节地贵阳府,御书赐‘忠节垂芳’”可得加强同官员的联系,加强对官员的管辖;

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主要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2.

(1)秉承着“中外一体”的认识维护边疆主权,注重领土主权;

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日益完备;

因俗而治或尊重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2)缓解内地人地矛盾;

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

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

加强了边疆管理。

(1)问,根据材料一“清朝统治者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一体)‘华夷一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可知,秉承着“中外一体”的认识维护边疆主权,注重领土主权;

根据材料一“在中央设立理藩院……在地方,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在新疆,多年武力征服下设立伊犁将军……在东南,台湾收复后设府隶属福建省”可知,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

根据材料一“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可知,因俗而治或尊重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根据材料一“为使管理规范化,制定《回疆则例》等法规”可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日益完备。

(2)问,根据材料二“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缓解内地人地矛盾;

根据材料二“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

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

23.

(1)主要观点:

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

(2)方式:

武力统一、设置行政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领袖、平定地方分裂势力。

新变化:

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3)意义: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问,据材料一“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可得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

据材料一“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可得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据材料一“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

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可得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可得武力统一;

据材料二“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可得设置行政机构;

据材料二“册封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可得册封少数民族领袖;

据材料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可得平定地方分裂势力。

第二小问,据材料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可得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第(3)问,据所学有关知识,可从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24.

(1)相同:

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不同:

三司制:

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

巡抚制:

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2)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

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凡徭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不得擅权越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掌行政……监察司法……掌控军事”“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问,根据材料“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并结合明朝的史实可以从政治以及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