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0351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4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6页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6页
亲,该文档总共1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docx

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

2011年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

序号

作物种类

品种

名称

品种来源

审定编号

审定

情况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要点

适宜区域

选育单位

1-1

水稻

宜香3724

不育系宜香1A与自育恢复系绵恢3724组配育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川审稻2005014

2005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全育期150天,与对照汕优63相当。

株型紧凑,株高117厘米左右,穗长27厘米,亩有效穗13.56万,每穗着粒155粒,结实率81%,千粒重30.1克。

品质分析:

糙米率80.4%,精米率72.2%。

整精米率54.3%,粒长6.8毫米,长宽比2.8,垩白米率21%,垩白度4.5%,透明度1级,胶稠度83毫米,碱消值6.7级,直链淀粉含量16%,蛋白质含量9.4%,理化指标达国颁三级优米标准。

稻瘟病抗性鉴定:

2002年叶瘟7、2、7、4级,颈瘟5、5、5、9级;2004年叶瘟5、6、4、5级,颈瘟5、3、1、3级。

2002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米区试,平均亩产54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7%,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51.5公斤,比汕优3增产6.14%;两年平均亩产548.4公斤,比汕优63增产4.74%。

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7公斤,比汕优63增产7.26%。

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40-50天;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双株,亩基本苗11-13万;重底早追,N、P、K合理配方,补施穗肥;科学管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绵阳市农科所

1-2

水稻

川江优527

江育F32A×蜀恢527

国审稻2006078

2006年国家审定

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

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片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6.2万,株高114.5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76.1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9.3克。

抗性:

穗瘟病平均5.3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46.4%。

米质主要指标:

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1,垩白粒率28%,垩白度4.3%,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4.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68%(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14.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6%。

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6.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74%。

1.育秧:

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按当地汕优63播种时间播种,播种前晒种,强氯精浸种,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

2.移栽:

秧龄一般35天左右,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7~8苗。

3.肥水管理:

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

科学管水,够苗晒田,干湿壮籽。

4.病虫防治:

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1-3

水稻

德香4103

自育不育系德香074A与自育恢复系泸恢H103组配而成

川审稻2008001

2008年四川审定

全生育期150.2天,比对照冈优725长0.5天。

株高120.1厘米,株型适中,叶鞘绿色、颖尖黄色、柱头白色。

分蘖力中上,亩有效穗14.1万,穗长26.2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70.8粒,结实率79.5%,千粒重30.6克,后期转色好,落粒性适中。

品质测定:

糙米率81.3%,整精米率67.8%,粒长6.6毫米,长宽比2.6,垩白米率32%,垩白度4.7%,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6%,蛋白质含量11.0%。

稻瘟病抗性鉴定:

2006年叶瘟6、3、0、9级,颈瘟7、0、1、7级;2007年叶瘟4、7、7、3级,颈瘟5、7、7、5级。

参加2006年四川省中籼优质一组区试,平均亩产543.68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7.64%;2007年中籼迟熟十三组续试,平均亩产535.58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4.0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39.82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5.90%,平均增产点次86%。

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34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3.24%。

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亩用种量1公斤左右;②亩栽1.2-1.5万穴,每穴栽2粒谷秧苗;③重底早追,N、P、K配合施用,一般亩施8-10公斤纯氮,20公斤过磷酸鈣,10公斤钾肥作底肥,栽后7天施3公斤纯氮作追肥;④根据当地病虫害预报,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⑤作一季中稻种植。

适宜四川省平坝和丘陵地区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1-4

水稻

泰优99

D62A×泸恢1345

渝审稻2006004;国审稻2009004

2006年重庆农审定,2009年国家审定。

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1天。

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浓绿,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20.7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69.9粒,结实率80.6%,千粒重30.7克。

抗性:

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对低温敏感。

米质主要指标:

整精米率56.7%,长宽比2.4,垩白粒率31%,垩白度5.4%,胶稠度4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6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44.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3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2%,增产点比例80.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9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8%。

1.育秧:

适时早播,采取地膜湿润育秧,稀播培育壮秧。

2.移栽:

适时早栽,每亩栽插1.0-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

3.肥水管理:

本田施足底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13千克,配合磷钾肥,注意在幼穗分化始期适当追施穗肥。

水浆管理参照各地中稻生产要求。

4.病虫防治:

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1-5

水稻

Ⅱ优498

Ⅱ-32Ax蜀恢498

川审稻2007002

2007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48.1天,有效穗13.4万,结实率82.9%,抗性鉴定:

2005年叶瘟4、7、4、3级,颈瘟5、5、3、5级;2006年叶瘟6、4、0、4级,颈瘟5、7、5、0级。

2005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34.55公斤,比对照增产9.23%,2006年区试平均亩产548.37公斤,比对照增产7.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29%。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亩栽1.5-1.7万穴,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

适宜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农业大学

1-6

水稻

川优727

川358A/成恢727

川审稻2009001

2009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51.4天,比对照冈优725短0.9天。

株高114.8厘米,颖尖秆黄色。

亩有效穗15.3万,穗长25.5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75.9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7.7克。

品质测定:

出糙率79.9%,整精米率69.4%,粒长7.1毫米,长宽比3.2,垩白粒率8%,垩白度0.7%,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蛋白质含量11.2%,米质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

稻瘟病抗性鉴定:

2006年叶瘟4、3、0、4级,颈瘟3、0、3、1级;2007年叶瘟4、5、3、3级,颈瘟5、5、3、3级。

2006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优质四组区试,平均亩产546.80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18%;2007年中籼迟熟十四组续试,平均亩产507.68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减产0.97%。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8.17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2.78%。

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次67%。

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56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40%。

①适时早播,培育壮秧,以栽中苗为好;②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左右,双株栽插,基本苗12万左右;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氮、磷、钾肥搭配使用,需肥量中等,忌偏施氮肥;④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断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⑤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⑥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7

水稻

川农优498

用自育不育系川农1A与自育恢复系蜀恢498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川审稻2008002

2008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50.1天,比对照冈优725长0.5天。

株高116.6厘米,株型适中,叶色深绿,叶鞘、叶耳、稃尖、柱头均为紫色。

亩有效穗13.4万,穗长27.2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93.8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9.5克,后期转色好,长粒型,部分籽粒有短芒。

品质测定:

糙米率81.8%,整精米率67.0%,粒长7.1毫米、长宽比3.1,垩白粒率22%,垩白度5.0%,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蛋白质含量11.4%。

稻瘟病抗性鉴定:

2006年叶瘟5、3、0、4级,颈瘟5、0、3、5级;2007年叶瘟4、5、4、2级,颈瘟5、5、7、3级。

2006年参加四川省中籼优质三组区试,平均亩产511.05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3.14%;2007年中籼迟熟十二组续试,平均亩产543.73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5.3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8.88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4.36%,平均增产点次91%。

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3.92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2.91%。

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②合理密植,亩栽1.5-1.7万穴;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看苗补施穗粒肥,中等肥力,亩施纯氮12-14公斤,N、P、K合理搭配;④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⑤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⑥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省平坝和丘陵地区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金瑞祺种业有限公司

1-8

水稻

蓉18优188

蓉18A×乐恢188

川审稻2010001

2010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50.2天,比对照冈优725长0.1天。

株高117.8厘米,苗期叶色绿色,剑叶挺直,叶鞘紫色,株型适中。

分蘖力较强,亩有效穗13.9万,穗长25.8厘米,每穗平均着粒207.0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8.6克,谷壳秆黄色。

品质测定:

出糙率80.5%,整精米率50.9%,粒长7.0毫米,长宽比2.7,垩白粒率26%,垩白度7.2%,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蛋白质含量7.7%。

稻瘟病抗性鉴定:

2008年叶瘟4、4、3、3级,颈瘟7、5、5、5级,2009年叶瘟4、3、5、4级,颈瘟7、1、5、5级。

2008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迟熟7组区试,平均亩产589.59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50%;2009年中籼迟熟12组续试,平均亩产542.94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50%。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66.27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50%。

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率100%。

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32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7.50%。

①适时早播:

培育壮秧,秧龄35天左右;②合理密植:

适时移栽,亩栽1.0~1.2万穴;③肥水管理:

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以4:

4:

2为宜,采用浅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保水抽穗杨花,干湿交替灌溉方式;④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⑤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

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9

玉米

川单15

系自选自交系48-2与156杂交培育而成

川审玉59号

四川审定

春播平均生育期135天,株高250厘米,穗长22厘米,秃尖0-2.5,千粒重313克,穗轴粉红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出籽率80%。

中抗大、小斑病、高抗丝黑穗病、青枯病和矮花叶病。

1995年和1996年参加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458.8公斤,比对照七三单交增产21.1%。

播种密度3200株/亩为宜,施足底肥,重施攻苞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我省盆周山区和部分丘陵种植。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中心

1-10

玉米

成单30

2142作母本、自选系自205-22作父本于2001年组配而成

川审玉2004002

2004年四川审定

春播全生育期119天。

苗期长势强,整齐度好。

株高276厘米,穗位高110厘米。

株型半紧凑。

雄穗分枝4-7个,分枝较长,花粉量大。

雌穗花丝白色。

果穗长柱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35.3粒,穗轴淡红色,籽粒黄色中间型,出籽率87.0%,千粒重282.1克,容重774克/升,粗蛋白含量9.7%,粗脂肪3.8%,粗淀粉67.3%,赖氨酸0.31%。

经接种鉴定:

抗大斑病、纹枯病、茎腐病,中抗小斑病、丝黑穗病。

2002-2003年参加四川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4公斤,比对照成单14增产16.3%。

2003年生产试验,6点平均亩产557.7公斤,比对照成单14增产17.8%。

宜春播,也可夏播。

春播以3月上旬至4月上旬为宜。

密度3400-3600株/亩。

重施底肥、多施苗肥和拔节肥,重施攻穗肥。

适宜四川平丘及低山区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11

玉米

川单14

1992年用两个自育系08-64X21-ES组配育成

川审玉58号

四川审定

全生育期134天,株高250厘米,穗长20.9厘米,穗行数13.7行,行粒数38.4粒,千粒重320克,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82%,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高抗青枯病,抗倒力强。

1995-1996年参加省山区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449.25公斤,比对照增产16.1%。

宜春播,播种密度3200株/亩,施足底肥,重施攻苞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我省深丘及盆地边缘山区种植。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中心

1-12

玉米

绵单581

自育系绵723作母本、自育系绵715作父本于2003年组配育成的玉米单交种

川审玉2007008

2007年四川审定

春播出苗到成熟全生育期114天,比对照川单13长2天,株高251厘米左右,穗位高94厘米左右。

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长17.5厘米左右,穗行数18.3行,行粒数35粒,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267克,穗轴白色。

品质测试结果:

容重730G/L,赖氨酸含量为0.37%、粗蛋含量为11.9%、粗脂肪为4.1%、粗淀粉为75.2%。

人工接种鉴定:

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感丝黑穗病,高感茎腐病。

2005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8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7%,增产点率88%。

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99.2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7%,增产点率70%。

两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97.5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8.7%。

在2006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470.8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8.5%。

适宜春播;净作每亩种植3200株为宜;施肥和管理同一般单交种,施足底肥,轻施苗肥,重施攻苞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四川平坝、丘陵区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13

玉米

川单418

SCML202x金黄96B

川审玉2006008;国审玉2007020

2006年四川审定;2007年国家审定。

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5天,抗玉米螟,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感丝黑穗病,高感茎腐病。

2005~2006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04.0公斤,比对照增产13.5%。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防治茎腐病和丝黑穗病。

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湖南、云南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四川农业大学

1-14

玉米

川单428

自交系R08x21-ES,经连续姊妹交-自交选育

川审玉2007001

四川审定

春播出苗至成熟112天左右,株高269厘米,穗轴红色,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抗小斑病、纹枯病和丝黑穗病。

2005~2006年参加省玉米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21.5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5.3%。

2006年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495.2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5.4%。

1.春、夏播均可,净作密度在2800~3000株/亩为宜;2.施足底肥、轻施苗肥、重施攻苞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四川农业大学

1-15

玉米

正红311

K236×21-ES

川审玉2006019

2006年四川审定

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24天;株高290厘米,穗轴白色,抗倒、耐旱、耐粗放能力强;中抗大、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抗-感茎腐病,感丝黑穗病。

2004~2005年参加省玉米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19.3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7.5%。

2005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2.6公斤,每亩比对照川单15号增产17.41%。

1.春播和夏播均可,每亩密度2800-3000株;2.加强田间管理,保证苗齐、苗全、苗壮,猛攻穗肥。

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湖北等省市丘陵山区、高原地区及部分平坝地区。

四川农大正红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1-16

玉米

众望玉18

自选系成自1123H与自选系成自108组配而成

川审玉2007017

2007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春播出苗至成熟112天。

幼苗长势强,叶色深绿。

株高245.0厘米,穗位97.5厘米,株型半紧凑。

雄穗分枝7~10个,分枝中长,粉量大,散粉时间长。

雌穗刚吐的花丝绿色;雌雄花期协调。

果穗柱形,穗长17.8厘米,秃尖1.1㎝,穗行17.0,行粒37.1。

穗轴白色,籽粒橙黄色、马齿型。

千粒重283.7克,出籽率87.6%。

经国家粮食局成都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结果,粗蛋白质含量10.3%,粗脂肪4.8%,粗淀粉75.7%,赖氨酸含量0.33%,籽粒容重709克/升。

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中抗玉米螟,感纹枯病、丝黑穗病,高感茎腐病。

2005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区试,平均亩产550.9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0%,9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90%。

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11.0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9.3%,10个试点9点增产,增产点率90%。

该杂交种两年参加省玉米区试平均产量亩产530.9公斤,较对照川单13(平均亩产483.4公斤)平均增产9.8%。

参加2006年省统一安排的生产试验,5个点试点平均亩产518.5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9.4%,点点增产。

宜春播,密度3200株/亩左右为宜。

重施底肥(30%),多施苗肥和拔节肥(35%),重施攻穗肥(35%)。

四川平坝、丘陵区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17

玉米

隆单9号

273×南381

川审玉2006006

2006年四川审定

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19天;株高260厘米,穗轴白色,株型半紧凑,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

2004~2005年参加省玉米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28.5公斤,较对照川单13增产8.8%。

1.春播,适当提早播种期;2.合理增加密度;3.提倡地膜覆盖;4.及时防治病虫。

在西南海拔2500米以下的各类土壤上均适宜种植。

南充市农科所

1-18

小麦

川麦44

用96夏440作母本,贵农21作父本杂交育成

川审麦2004004

2004年四川审定

春性,全生育期185天左右。

千粒重45克左右。

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容重761.25克/升,蛋白质含量14.287%,湿面筋29.5%,沉降值38.975毫升,面团稳定时间6.3分钟。

2003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49.4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57%;2004年省区试平均亩产328.4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73%。

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3%。

播种期10月底至11月初,亩基本苗12-13万。

抽穗后及时防治蚜虫和赤霉病。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19

小麦

川麦42

SYN-CD768/SW89-3243//川6415,经五年七代选育而成

川审麦2003006;国审麦2004002

2003年通过四川审定;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

春性,全生育期190天。

穗粒数38-51.9粒,千粒重42.2-45克。

免疫条锈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

容重776.5克/升,蛋白质含量14.1%,湿面筋含量31.3%,沉降值28.1毫升,面团稳定时间3.85分钟。

2002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14.6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70.22%;2003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03.2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2.77%。

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4.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8.2%。

播期10月25日至11月上旬,亩基本苗14-18万。

抽穗扬花期注意防治蚜虫。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山区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20

小麦

绵杂麦168

用MTS-1/MR168选育而成的杂交小麦

国审麦2007003

川审麦2007012

2007年分别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品种审定

春性,全生育期182天左右,比对照早熟2-3天。

幼苗半直立、绿色,分蘖力较强,叶宽中等,叶耳绿色。

植株整齐,株高94厘米左右,旗叶长度中等、角度中等。

穗长方形,穗层整齐,长芒、白壳,籽粒红色、卵圆形、粉质-半角质,腹沟浅、饱满。

小穗数22个左右,穗粒数47粒左右,千粒重45克左右。

2007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测定,平均容重784克/升,粗蛋白含量14.39%,湿面筋含量30.5%,沉降值39.9毫升,稳定时间3.6分钟,达到中筋小麦品种标准。

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2005-2006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平均亩产405.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7.7%,增产极显著,10点中9点增产;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46.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4.2%,增产极显著,10点中8点增产。

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76.0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1%,20点次中17点次增产。

2006-2007年度在双流、绵阳、内江、遂宁、达县五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6.4公斤,其中4点比对照川麦107增产3.8-26.3%,平均增产12.2%。

①播种期:

四川盆地于10月底至11月上旬为宜。

②基本苗:

每亩10-14万。

③施肥:

每亩施纯氮12kg左右,配合施P、K肥。

④田间管理:

注意排湿、除草,并加强对蚜虫和赤霉病的防治。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21

小麦

西科麦4号

墨460/9601-3

川审麦2007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