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0435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120102

2.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

3.学时/学分:

51学时/3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

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

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6.面向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

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

做什么?

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课时)

2.微生物科学(1课时)

2.1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地位

2.2微生物的特征

2.3微生物学研究内容及其分科

3.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1课时)

3.1微生物的发现

3.2微生物学的奠基

3.3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与展望

3.4我国微生物学发展的概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2.难点:

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四)思考题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2.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3.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非常迅速?

4.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5.试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2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为后面介绍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1课时)

1.1无菌技术

1.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3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4单细胞(孢子)分离

1.5选择培养分离

1.6二元培养物

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1课时)

2.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2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技术

2.难点: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四)思考题

1.如果希望从环境中分离得到厌氧固氮菌,你该如何设计实验?

2.为什么光学显微镜的目镜通常都是15×?

是否可以采用更大放大倍率的目镜(如30×)来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

3.为什么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样品厚度与大小的要求有如此大的差异?

能否用扫描电镜来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而用透射电镜来观察样品的表面结构?

4.试论电子显微镜在进行生物样品制备与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

5.对细菌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和描述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你是否能很快地在显微镜下区分同为单细胞的细菌、酵母菌和原生动物?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8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原核微生物(5课时)

1.1真细菌

一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特殊结构:

荚膜和粘液层、鞭毛和纤毛、芽孢、伴孢晶体。

2.古生菌(1课时)

2.1概念的提出

2.2细胞形态

2.3细胞结构

3.真核微生物(2课时)

3.1霉菌

3.2酵母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

2.难点:

细胞壁中肽聚糖的结构与功能

(四)思考题

1.试对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10项主要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成分作一比较表。

2.试对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作一表解。

3.试用简图表示G+和G-细菌肽聚糖单体构造的差别,并作简要说明。

4.试列表比较G+与G-细菌间的10种主要差别。

5.试述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课时)

1.1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1.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1.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培养基(1课时)

2.1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2.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课时)

3.1简单扩散

3.2促进扩散

3.3主动运输

3.4膜泡运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细菌的营养要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难点: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原则

(四)思考题

1.为什么生长因于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

2.以紫色非硫细菌为例,解释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变性及对环境条件变化适应能力的灵活性。

3.如果要从环境中分离得到能利用苯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你该如何设计实验?

4.某些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专一性,可利用它们通过“微生物分析”(microbiologicalassay)对样品中维生素或氨基酸进行定量。

试设计实验利用某微生物对某一样品维生索B的含量进行分析。

5.以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为例,分析鉴别培养基的作用原理。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5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微生物发酵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生物固氮作用、细菌的光能自养作用和化能自养作用。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微生物对自然界有机物质的分解(1课时)

1.1纤维素的分解

1.2淀粉的分解

1.3果胶质的分解

1.4木质素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

1.5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

1.6有机农药的分解

2.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3课时)

2.1生物氧化

2.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2.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养化

2.4能量转换

3.耗能代谢(1课时)

3.1细胞物质的合成

3.2其它耗能反应:

运动、运输、生物发光

4.微生物代谢的调节(0.5课时)

4.1酶活性的调节

4.2分支合成途径的调节

5.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0.5课时)

5.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5.2次级代谢的调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难点:

连续培养

(四)思考题

1.比较酵母菌和细菌的乙醇发酵。

2.试比较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中ATP的产生。

3.什么是无氧呼吸?

比较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多少,并说明原因。

4.比较自生和共生生物固氮体系及其微生物类群。

5.比较光能营养微生物中光合作用的类型。

6.简述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作用。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4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具体内容

1.细菌的个体生长(0.5课时)

1.1细菌染色体的复制与分离

1.2细菌细胞壁的扩增

1.3细菌分裂与调节

2.细菌的群体生长(2课时)

2.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2生长的数学模型

2.3同步生长

2.4连续培养

3.真菌的生长与繁殖(0.5课时)

3.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3.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4.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0.5课时)

4.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4.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5.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0.5课时))

5.1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5.2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难点:

连续培养

(四)思考题

1.试述单个细菌细胞的生长与细菌群体生长的区别。

2.用来测定细菌生长量的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一般采用什么具体的方法?

并从实际应用、优点、使用的局限性3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3.封闭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经历哪几个生长期?

以图表示并指明各期的特点。

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来指导工业生产?

4.详述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和极端嗜热菌的不同。

5.近年来是什么原因导致抗生素不敏感的抗性菌株的增多?

第七章病毒(4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毒,包括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周期,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具体内容

1.病毒的形态结构(2课时)

1.1病毒的大小

1.2病毒的基本形态:

球状体、杆状体、丝状体、砖状体、弹状体、蝌蚪状体

1.3病毒的基本结构:

简单病毒和有被膜病毒的结构。

病毒衣壳的对称方式:

螺旋对称(TMV)、立方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T4噬菌体)。

1.4包涵体:

概念、特征

1.5病毒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核酸,其它成分

2.病毒的复制(1课时)

2.1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侵入,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2.2溶原性

2.3一步生长曲线

3.病毒的分类与命名(0.5课时)

3.1病毒的分类原则

3.2病毒的命名规则

3.3病毒的分类系统

4.亚病毒因子(0.5课时)

4.1卫星病毒

4.2卫星RNA

4.3类病毒

4.4朊病毒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病毒的结构;病毒的复制。

2.难点: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步生长曲线

(四)思考题

1.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2.亚病毒因子有哪些类,各有何特点?

3.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

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5.病毒的复制循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4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及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质粒和转座子)的结构和基本特点,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微生物的遗传物质(0.5课时)

1.1DNA作为遗传物质

1.2RNA作为遗传物质

1.3质粒和转座因子

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0.5课时)

2.1杆菌的基因组

2.2啤酒酵母的基因组

2.3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

3.基因突变及其修复(1课时)

3.1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3.2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3.3DNA损伤的修复

4.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1.5课时)

4.1细菌的接合作用

4.2细菌的转导:

概念、发现、普遍性转导和局制性转导、转导的普遍性

4.3细菌的遗传转化

4.4基因定位和基因组测序

5.微生物育种(0.5课时)

5.1诱变育种

5.2内基因重组育种

5.3DNAShuffling技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微生物突变和重组的主要规律

2.难点:

对转化、接合和转导实验的理解

(四)思考题

1.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执行甲,为什么要进行以微生物为主体的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哪几种生物分别是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生物?

第一个真核生物?

第一个自养生活的生物?

2.请设计实验来决定在一种特定的细菌中发生的遗传转移过程是转化、转导还是接合?

说明每一种的预期结果。

设想有下列条件和材料可以利用:

(1)合适的突变株和选择培养基。

(2)DNase(一种降解裸露DNA分子的酶)。

(3)两种滤板:

一种能够持留细菌和细菌病毒,但不能持留游离的DNA分子;另一种滤板只能持留细菌。

(4)一种可以插入滤板使其分隔成两个空间的玻璃容器(如u型管)。

3.根据突变的光复活修复作用、原理,你认为在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时,应注意什么?

为了使被诱变的细胞能均匀地受到紫外线照射,你将如何做?

4.Hfr×F-和F+×F-杂交得到的接合子都有性菌毛产生吗?

它们是否都能被M13噬菌体感染呢?

第九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2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主要掌握微生物进化的测量指征、细菌的分类单元和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了解三域学说及微生物系统发育树;了解微生物的类群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基因工程概述(0.5课时)

1.1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

1.2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1.3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微生物与克隆载体(0.5课时)

2.1质粒克隆载体

2.2λ噬菌体克隆载体

2.3柯斯质粒载体

2.4M13噬菌体载体

2.5噬菌体质粒载体

2.6真核生物的克隆载体

2.7人工染色体

3.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0.5课时)

3.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2DNA连接酶

4.微生物作为克隆载体的宿主(0.5课时)

4.1宿主的基本要求与性质

4.2原核生物宿主

4.3真核生物宿主

4.4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

4.5基因文库与CDNA文库的构建

4.6重组体的筛选与鉴定

5.表达载体的构建

5.1表达载体中调节开关的作用

5.2表达系统的要求与主要调控元件

5.5非融合蛋白的表达

5.6融合蛋白的表达

6.DNA的合成、体外扩增和定位诱变

6.1DNA的合成

6.2PCR扩增技术物原理和应用

6.3DNA的定位诱变

7.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7.1基因工程药物

7.2转基因动、植物

7.3基因治疗

7.4基因工程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7.5基因工程研究展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技术

2.难点: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及基因工程操作原理

(四)思考题

1.从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和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两个方面来说明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2.为什么DNA文库可以直接用于原核生物的目的基因筛选,而不能用于真核生物的目的基因筛选?

真核生物目的基因筛选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第十章微生物生态(5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课时)

1.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1.2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2课时)

2.1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栖息的良好场所,

2.2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分布

2.3水体中的微生物

水体中的微生物淡水和海水中的微生物,水体中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水的细菌学检验

2.4空气中的微生物

2.5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2.6生物体内的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3.微生物与环境保护(2课时)

3.1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3.2重金属的转化

3.3污染介质的微生物处理

3.4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3.5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的特点;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

2.难点: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四)思考题

1.简述微生物作为重要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在含有难降解污染物污水的生物处理中,向污水处理系统加一定量高效降解菌的生物强化(过去称为投菌法)可以提高处理效果,请从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角度作出理论解释。

3.某一化学农药厂合成一种化学农药,请你提一种实验方法来评价这种农药的生物降解性。

4.污水处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微生物培养过程,试从微生物的基质利用、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与微生物的工业发酵进行对比。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2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主要掌握微生物进化的测量指征、细菌的分类单元和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了解三域学说及微生物系统发育树;了解微生物的类群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教学具体内容

1.进化的测量指征(0.5课时)

1.1进化指征的选择

1.2rRNA作为进化指征

1.3三域学说与系统发育树

2.细菌分类(0.5课时)

2.1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2.2细菌分类的伯杰氏手册

3.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0.5课时)

3.1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

3.2血清学试验与噬菌体分型

3.3氨基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

3.4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3.5遗传重组

4.微生物物种多样性(0.5课时)

4.1真细菌的多样性

4.2古细菌的多样性

4.3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

4.4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微生物进化的测量指征;三域学说。

2.难点: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四)思考题

1.为什么16S(18S)rRNA目前被挑选作为研究微生物进化的主要对象?

2.试述古生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3.为什么在从事微生物的工作中不仅要注意种名还要注意菌株名称?

4.外单位送来一个细菌培养物要求鉴定,你如何将其鉴定到种?

(说明工作步骤)

5.现代微生物分类主要根据基因型特征来建立分类单元,基因型特征的测定通常都需要高新的复杂技术,而以实用为目的菌种鉴定却希望采用更易于测定的表型特征,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第十二章传染与免疫(4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主要掌握微生物进化的测量指征、细菌的分类单元和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了解三域学说及微生物系统发育树;了解微生物的类群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教学具体内容

1.细菌性传染(1课时)

1.1细菌性传染的机制

1.2环境因素对细菌性传染的影响

2.非特异性免疫(1课时)

2.1生理屏障

2.2体液因素

2.3细胞因素

2.4炎症

3.宿主的特异性免疫(1课时)

3.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3.2抗原和抗体

3.3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3.4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3.5克隆选择与免疫耐受性

4.免疫病理(0.5课时)

4.1超敏反应

4.2自身免疫病

4.3移植免疫

4.4免疫缺陷

4.5肿瘤免疫

5.免疫学的实际应用(0.5课时)

5.1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5.2免疫学技术

5.3免疫预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特异性免疫

2.难点:

血清学反应规律

(四)思考题

1.机体对细胞内毒素和细菌外毒素的免疫应答有何不同?

2.机体内有哪些具有杀伤功能的细胞?

简要说明其特点。

3.参与产生抗体的细胞有哪几种?

简要说明各自的作用。

4.吞噬细胞的功能可因哪些体液因子的作用而增强?

5.补体激活后可能产生对机体有利的免疫也可能造成自身损伤,试举例说明。

第十三章微生物工业和产品(2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了解微生物发酵的菌种和发酵特征;了解工业发酵的方式;了解微生物工业的主要产品;了解微生物在冶金、能源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具体内容

1.工业发酵的菌种和发酵特征(0.5课时)

1.1生产菌种的要求和来源

1.2大规模发酵和特征

2.工业发酵方式(0.5课时)

2.1连续发酵

2.2固定化细胞发酵

2.3固体发酵

2.4混合培养物发酵

3.发酵的主要产品(0.5课时)

3.1食品和饮料

3.2抗生素及其它微生物药物

3.3氨基酸、有机酸、醇、维生素、核甘酸、激素等

3.4酶制剂

3.5微生物农药、肥料和饲料

4.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0.5课时)

4.1微生物冶金

4.2微生物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4.3微生物传感器、燃料电池和DNA芯片

4.4微生物塑料、功能材料

4.5海洋微生物的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微生物发酵的特征

2.难点:

固定化细胞发酵、微生物冶金

(四)思考题

1.大规模工业微生物发酵生产与实验室微生物发酵试验有哪些异同?

2.某发酵厂生产产品的质量,不同的年批次差别大,请分析其原因。

3.要获得用于生产洗涤剂的碱性蛋白酶的菌种,应怎么办?

如从自然界中筛选,应采取哪些主要步骤?

4.叙述啤酒生产工艺的主要过程,说明其生产机制;生产啤酒的菌渣,你认为如何开发利用?

四、学时分配表

章节

内容

学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

3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3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7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3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4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4

第七章

病毒

6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

5

第九章

微生物与生物工程

2

第十章

微生物的生态

4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

4

第十二章

感染与免疫

4

第十三章

微生物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总学时

51

五、教学方式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同时适当选择一些当前的敏感课题,让学生自行查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进行讨论。

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同时加强课堂提问,并定期布置作业,督促学生课外复习。

六、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

2.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本课程成绩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第二部分:

作业成绩及平时检测占总成绩的20%;第三部分:

上课考勤占总成绩的10%。

七、选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沈萍.微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李阜棣,胡正嘉.微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7.

3.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微生物学(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2

4.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M].1993.5.

5.黄秀梨.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