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0457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浙科版生物必修二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五章第二节第2课时适应与物种形成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时 适应与物种形成

 1.理解自然选择导致适应。

 2.概述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的过程。

[学生用书P76]

一、自然选择导致适应

1.适应

(1)是生物特有的一种现象。

(2)生命的结构及功能、行为、生活方式等特征有助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延续。

(3)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证据

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不同表现型桦尺蠖蛾,在工业污染前后数量的变化。

3.结论

自然选择导致生物进化性变化。

二、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形成

1.异地的物种形成

种群

两个种群

遗传组成

出现差异

新物种。

2.同地的物种形成

二倍体植物细胞

四倍体植物;

二倍体植物

二倍体配子

四倍体植物(新物种)。

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隔离,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3)新物种形成一定是长期地理隔离后达到生殖隔离(×)

(4)基因交流是指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学生用书P76]

1.对适应的理解

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生物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交配的机会并能繁衍后代,表明它在生存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即适应了环境。

2.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即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如果某基因的频率逐渐增大,反映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理

4.进化中的“定向”与“不定向”

(1)变异是不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3)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定向的。

(4)生物进化是定向的。

1.下列关于进化中“选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若没有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不可能发生改变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育种中通过人工选择使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频率逐渐扩大,从而使生物进化

答案:

D

2.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

选A。

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

Q点后A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理解“自然选择”的含义

(1)选择的对象

①表面对象:

生物的变异性状。

②实质对象:

控制性状的基因。

(2)选择的结果

①从生物性状上看,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形成生物的适应性。

②从实质上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地理障碍与生殖隔离的比较[学生用书P77]

1.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1)渐变式

该方式为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

(2)骤变式

骤变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

该方式无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蔗—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2.地理障碍与生殖隔离

区别

地理障碍

生殖隔离

概念

同一物种由于地理上的因素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不同的物种间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特点

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

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结果

形成不同的亚种或最终形成生殖隔离

形成不同的物种

联系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自然条件下物种形成往往是先经过地理障碍最终形成生殖障碍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和

原来生物关系

新物种形成,生殖隔离,质变,属于不同的物种

生物进化,基因频率改变,量变,仍属于一个物种

联系

(1)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3.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

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

这一地区可能发生过洪水。

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如图所示的假说。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

B.假说乙认为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混杂在一起

C.假说甲说明湖Ⅰ和湖Ⅱ由于地理障碍的作用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

D.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解析:

选C。

选项

联系分析

A

假说甲表明在两个不同湖中的灰色鱼,均进化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

B

假说乙中湖Ⅰ中的原有鱼种为红褐色鱼,而湖Ⅱ中的原有鱼种为金黄色鱼,由于洪水而使两种鱼混合在一起

C

假说甲表明湖Ⅰ中红褐色鱼与金黄色鱼的形成过程中并不存在地理障碍,湖Ⅱ中也是如此

D

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的现象叫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4.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了几种地雀,下列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对其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下的地雀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解析:

选B。

原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因在不同群岛上生活(地理隔离),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这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由于每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由于自然选择的不同使各个种群的基因库变的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并且物种的进化是十分缓慢的,往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出现生殖隔离。

(2)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核心知识小结

[要点回眸]

[规范答题]

1.自然选择是生物产生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2.地理障碍是异地物种形成的原因,染色体成倍的变异是同地物种形成的原因。

3.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随堂检测][学生用书P78]

1.以下不是适应现象的是(  )

A.香蕉在南方种植,苹果生长于北方

B.鱼类洄游,鸟类迁徙

C.鱼类与鸟类身体都呈纺锤形

D.抗虫棉的后代仍具抗虫性状

解析:

选D。

A、B、C三项分别是生物体在生活方式、行为、结构与功能方面对环境的适应,D项描述为遗传现象。

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

选C。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

选B。

地理隔离使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但物种的形成最终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即生殖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

如图所示,图甲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

(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相当于________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都不同,所以____________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

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出现____________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岛龟1和岛龟2的形成。

(3)岛龟脚趾的连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人为将岛龟1迁入乙岛,追踪调查50年间W和w的基因频率变化如图乙,则乙岛上的岛龟1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选填“是”或“否”),说明上述性状中____________________更适应乙岛的环境。

解析:

(1)当同一物种分开形成两个种群时,两者之间存在的是地理隔离;由于每个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从而导致进化的方向也不同。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了生殖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的形成。

(3)通过图乙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可知,岛龟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变大的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是适应环境的。

答案:

(1)地理 自然选择 

(2)种群 生殖 (3)是 连趾

[课时作业][学生用书P133(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B.地理障碍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生物的变异都有利个体的存活

D.动物和植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解析:

选C。

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A正确;地理障碍会导致同一种群不同个体朝着不同方向进化,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的物种,B正确;生物的变异对于个体来说往往是害大于利,C错误;动物和植物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D正确。

2.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的性状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

解析:

选B。

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C正确;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

3.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率快

答案:

D

4.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解析:

选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有利变异保存而不利变异被淘汰,从而改变了基因频率。

5.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

研究认为:

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

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

B.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

选C。

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土壤酸碱度这一特定的环境只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的作用,而不是诱发了生物变异,A项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是原基因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没有定向性,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项错误;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说明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C项正确;因这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不能交配,或者能杂交但产生不育的后代,D项错误。

6.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

A.甲        B.乙

C.丙D.甲、乙

解析:

选C。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甲、乙两种群表现型频率分别出现一个高峰;丙种群表现型频率出现两个高峰。

所以丙种群最易产生新物种。

7.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在于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b、d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解析:

选D。

物种a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A正确;物种b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与物种c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8.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

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

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解析:

选D。

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

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9.在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00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64只。

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特殊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特殊的变异类型都是不利的

D.不产生变异的生物才能生存

解析:

选B。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产生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产生不利变异的个体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10.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抗性纯合子(%)

甲地区

78

20

2

乙地区

64

32

4

丙地区

84

15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

选D。

因为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应是碱基对的替换结果,故A错误。

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是2%+20%/2=12%,故B错误。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甲是12%,乙是20%,丙是8.5%,但不能说明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故C错误。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正确。

11.一个全部由基因型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分别为(1/2)×[1-(1/2)n]。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A.发生了隔离

B.发生了自然选择

C.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D.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解析:

选C。

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A、a的基因频率均为1/2,连续自交n代后,所获得的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2)n/2+(1/2)×[1-(1/2)n]=1/2,a的基因频率也是1/2,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因此,该种群在这些年中没有进化,C正确,D错误。

A、B两项可能没有发生。

二、非选择题

12.下列表格所示为某物种的遗传学测量数据。

年份

1946

1956

1966

1976

1986

1996

2006

2016

基因B

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b

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________上同一位置,控制________的基因。

(2)求1946年和2016年时,杂合子Bb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1946年________,2016年________。

(3)请说明1946~2016年的70年中显性基因B的频率逐渐下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中数据的变化还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基因库中________发生变化。

解析:

杂合子Bb的基因型频率:

1946年为1-0.99×0.99-0.01×0.01=1.98%,2016年为1-0.90×0.90-0.10×0.10=18%。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特定的自然选择导致的。

答案:

(1)同源染色体 相对性状

(2)1.98% 18%

(3)由于环境对生物的定向选择作用,等位基因B在选择的过程中频率逐步下降,说明B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于b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来讲,不是适应环境的性状,而是在选择的过程中逐渐被淘汰

(4)各基因的基因频率

13.如图1表示物种形成的一般途径,请据图回答: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由于发生了________,导致新性状出现,在________的作用下使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3)某小岛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如图2所示。

①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中表示了物种形成的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其中a、c表示的分别是环境隔离和生殖隔离。

(2)不定向的变异能够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

(3)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4)同种个体间的差异来自基因的差别,所以属于基因多样性的体现;在小岛上种群大量繁殖导致生存空间和资源的相对稀缺,所以生存斗争逐渐加剧;能在海中游泳获取食物的联趾蜥蜴更容易生存下来。

答案:

(1)环境隔离,生殖隔离

(2)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3)种群 基本单位

(4)①基因 生存斗争

②联趾个体可以到海洋中捕食,更适应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