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0622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docx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

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研制、发射和应用各类卫星。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

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

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技的主力军之一。

它的研制和发射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以及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58年5月17日,同志就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并提出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桉。

这颗卫星被命名为红1号,属于科学探测性质。

它的任务是为此后发展中国的资源遥感、通信广播和天气预报等各种卫星取得必要的设计数据。

1967年初正式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要播送《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1967年底,中央最后审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桉,规定该卫星不小于150千克(最终确定为173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

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

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红》乐曲的播送。

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

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都超过了这些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研制运载火箭、建设发射场、研制卫星本体及其携带的科学仪器和建立地面观测网等。

红1号卫星就是在攻克了结构系统、热控系统、能源系统、《红》乐音装置及短波遥测系统、跟踪系统、天线系统和科学探测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

红1号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至今,全世界也只有8个国家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红1号的升空,在全世界也引起了轰动,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

用同志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

自从1970年4月24日红1号升空至今,中国已用自制火箭发射了约80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其部分获得了成功。

尤其是1968年2月20日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之后,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

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试验、返回、通信、气象、资源和导航等系列卫星。

这些卫星在利用和开发太空资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包括卫星返回、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一箭多星、微重力实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至今已跨越了三个阶段,这“三步走”的主要容包括:

第一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0年为起步阶段。

一九七0年四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并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能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第二步,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四年为开发太空技术阶段。

中国科技人员依靠自力更生,通过返回式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掌握了一系列卫星关键技术,包括各种姿控、变轨、热控、电源、结构、测控、回收及载荷技术。

第三步,一九八五年到现在为发展应用卫星阶段。

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了多种应用卫星,包括资源、气象、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和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成果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返回式系列遥感卫星

无论是在国民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卫星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其技术更为复杂,且价格昂贵。

中国最早研制的应用卫星是返回式卫星。

1975~1996年,中国一共发射了17颗返回式卫星。

它们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

11月29日,该星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带回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此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这项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道世界难题,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国家也寥寥无几。

美国曾为此耗费了12颗卫星失败的高昂代价,前联也同样支付了13颗卫星的学费,而中国则少得多。

中国返回式卫星是一种在低轨道上运行、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地心定向、返回舱可安全返回地面的卫星。

用它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还可为其后的载人航天活动打下基础,因为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在技术上有许多相近之处。

前联是在发展载人航天的同时来突破返回式卫星技术的,而美国也是在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同时发展载人航天的。

由此可见,其意义极大。

到目前为止,中国一共发展了两类返回式卫星。

一类是国土普查卫星,现已研制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另一类是地图测绘卫星。

这两种类型的卫星在外型上都是羽毛球状的钝头圆锥体,但装有不同型号的对地摄影相机。

在返回式卫星的发展过程中,新一代返回式卫星充分继承和采用了前一代卫星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创新和改进,从而为国家提供了崭新且用途广泛的返回式卫星平台。

这也是中国返回式卫星实现高可靠性、低成本和短研制周期的关键。

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容积7.6立方米,返回有效载荷260千克,在轨飞行3~8天。

1992年开始使用的第二代返回式卫星是在第一代的底部增加了一段高度为1.5米的圆柱体,并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第二代卫星的容积达到12.8立方米,返回有效载荷达400千克,能在轨飞行15~20天,一次飞行所获得的卫星遥感信息量比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增加13倍以上,卫星照片的地面分辨率也提高了3倍。

它使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以及对地观测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卫星回收控制技术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返回式卫星在完成空间遥感这一主要任务的同时,还利用其剩余的空间和载荷能力,自1987年以来8次以搭载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间技术试验和微重力实验,达到了一星多用、一次发射多方受益的目的,在材料加工和太空育种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目前没有专用的微重力实验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的不足。

搭载重量由一开始的十几千克增加到1996年第17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的265千克(相当于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技试验卫星)。

1987年首次用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藻类培养试验装置,迈出了中国应用卫星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红系列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的出现使现代通信产生了质的飞跃,把人类集中到越来越小的地球村中。

不过这种卫星一般需运行在大约36000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所以对火箭和卫星的要求很高,目前只有极少几个国家掌握了这种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技术。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不久,通信部门就迫切希望中国的通信卫星及早问世,以改变中国通信技术落后的状况。

为此,1970年6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分别组织队伍,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卫星研制已迈出三大步。

经过几年的方桉探索和可行性研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桉。

这是一种一步走的方桉,即不进行中高轨道试验,不进行国外初期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那种类型的技术试验,而直接发射静止试验通信卫星。

这样能较快地缩短研制周期,把试验和使用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益。

在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之后,1984年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由长征3号火箭发射升空。

但由于火箭三子级二次点火未获成功,结果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

不过卫星进行了部分试验,结果证明卫星设计方桉是正确的,卫星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同年4月8日,我国又发射了一颗与第一颗卫星基本相同的试验通信卫星。

它成功地于4月16日定点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这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被命名为红2号。

该星携带2台C波段转发器,使用全球波束的喇叭天线,可在每天24小时进行全天候通信,包括、电视和广播等各项通信试验,并承担了部分国通信任务。

这次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卫星实际工作寿命也大大超过了设计要求。

它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迈出了中国通信卫星的第一步。

在此后不到2年的时间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又研制成功红2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并于1986年2月1日顺利发射。

它与试验通信卫星在构造与性能上差不多,只是前者采用覆盖国领土的窄波束抛物面天线,从而提高了波束的等效辐射功率,使通信地球站的信号强度明显提高,接收的电视图像质量大为改善,通信容量也大大增加,传输质量超过了当时租用的国际通信卫星。

原来接收试验通信卫星的电视图像,地面需用10米直径的天线,而用实用通信卫星,只需用3米直径天线就可接收。

中国通信卫星发展的第二步是研制红2A实用通信卫星。

这种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桉,性能有较大提高。

星上通信转发器由2个增至4个(C波段),使电视转播能力由2个频道增至4个频道,传输能力由1000路增至3000路,设计寿命由3年增至4.5年,等效辐射功率也提高了许多。

1988年3月7日、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2月18日,中国相继发射了4颗红2A实用通信卫星,除最后一颗因火箭故障未能入轨外,前3颗均使用良好,使中国的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跨入一个新阶段,大大改变了边远地区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尤其是促进了卫星电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上千万人员,节省了几十亿元人民币。

在广播电视方面,国产卫星传送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0路对外广播和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并向云贵、青藏和地区转发中央台节目。

到1995年底,我国用国产卫星开通了8000多条国话路以及石油、煤炭、水利和电力等部门的十几个专用卫星通信网和数千个卫星甚小孔径天线终端站(VSAT)。

过去,由于信息不灵,调度迟缓,中国每天在途资金达500亿人民币。

通信卫星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在途资金,为银行平添了250亿的活动资金。

虽然红2A属于小容量通信卫星,但它曾一度使中国用于卫星通信转发器的国产化程度达到2/3。

它们所载的转发器占当时国使用的转发器总数的50%~55%,且全部超期服役,大大加速了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研制中容量通信卫星红3号是中国通信卫星发展的第3步。

它从红2号的60年代水平起步,瞄准的是80年代的国际水平,以满足90年代中国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并且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情况下,1997年5月12日,长征3A火箭成功发射了首颗红3号通信卫星。

这使中国通信卫星水平一下跨越了20年。

红3号卫星载有24台C波段转发器,其中6台是16瓦中功率转发器,用于传输电视,其余18台是8瓦低功率转发器,用于传输、电报和电传及数据。

它们至少可连续向全国同时传输6路彩色电视节目和15000路(采用频带压缩传输技术后能传送的更多),工作寿命达8年。

与红2A相比,红3号卫星的转发器数量增加了6倍,设计寿命延长了2倍,即相当于6颗红2A,大大缓解了中国卫星通信的紧状况。

红3号卫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全三轴稳定技术,统一双组元液体推进技术,公用平台设计,大面积密栅太阳电池阵,双栅双抛物面多馈源成形波束天线,正交线极化隔离频率复用技术,高强度轻重量碳纤维多层复合材料,等等。

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通信卫星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星取得的许多重要成果,还将在今后的其他卫星研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这颗卫星也是中国第一颗面向全社会的商业卫星。

现在星上24台转发器已全部投入使用,其中22台用于电信部门的公众通信业务,1台用于临时性电视节目传送,另外1台一半用于临时性电视节目传送,一半用于VSAT通信。

公众通信业务中包括3.5万条单向话路,主要用于23个省会的一级干线通信网,还用于、等边远地区及、等重要城市的干线网。

临时性电视节目传送,包括甲A足球赛各比赛城市的实况互传、每年两会期间各电视台的新闻传送、重要体育转播、世博会转播和新闻转发等。

卫星的使用效果较好,用户满意。

目前,在中国上空运行着多颗国外研制的通信卫星。

红3号作为唯一一颗中国自行研制的通信卫星,为中华民族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做出了贡献。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气象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气象卫星的问世,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对减灾和环保等许多方面也很有帮助。

中国人多地广,灾多灾重,因此研制气象卫星意义重大。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研制气象卫星。

1988年9月7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试验型气象卫星风云1A。

它准确进入了近圆形的太阳同步轨道,并于当天就向卫星地面站发回了气象信息,表明该星有较好的技术性能。

该星有两台五通道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达3000千米。

这些仪器在太空获得了高质量云图照片,捕捉到锋面云系、次序涡云系、温带气旋、暴雨云团、赤道辐射带、热带云图和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图像,还指出了地形地貌特征、海面温度、海雾、植被、洪水和积雪等地面情况。

风云1A的升空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能自行研制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1990年9月3日,中国第二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1B升空。

它与第一颗气象卫星基本相同,但也做了一些改进,如适当调整了系统参数,并增加对红外通道的防污染措施,以提高云图质量。

结果表明,其性能明显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见光云图质量比第一颗气象卫星清晰,红外云图与当时国际先进的同类卫星相当。

这颗卫星的发射,对加速实现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以及对工农业生产、航空、航海、森林防火、环境监测和军事应用等,都发挥了应有作用。

风云1C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升空,8月22日交付使用。

与前2颗极轨气象卫星相比,风云1C又有了很大改进。

例如,星载扫描辐射仪的通道数由5个增至10个,并将数据量化位数由8位提高到10位,使所获取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星上观测资料的存储时间也由60分钟增加到300分钟,并将存储模式由模拟信号改为数字信号。

因此,它能为更精确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提供必要的基本资料,并可在灾害监测和环境遥感中发挥巨大作用,还能测量海洋生物的初级生产率,反映海洋浑浊度和海洋污染等情况(新增的5个通道中有4个是海洋水色通道)。

由于风云1C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1C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

这是中国第一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系列的卫星,可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

与风云1C基本相同的风云1D于2002年5月5日顺利升空,接替已到寿命的风云1C。

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都建立了兼容接收风云1C、1D星的数据接收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

中国极轨气象卫星正在为世界灾害监测和环境变化研究做出贡献。

为了极改善区域性短期天气预报,中国还积极研制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并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A。

该星装有多通道扫描辐射仪,每半小时获取一幅覆盖1/3地球的全景原始云图。

从可见光通道可获得白天的云层和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信息,从红外通道可得到昼夜云层和地表发射的红外辐射信息,从水汽通道能提供对流层中、上部大气中水汽分布的情况。

该星的最大特点是可对观测区域实施多时次的频繁观测,特别适合监测生命史较短而危害又很大的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由于风云2号卫星定点在东经105度赤道上空,处在观测中国大陆、海区的最佳位置,从而填补了中国西部、西亚和印度洋区域大围的资料空白,对监测来自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及对中国产生主要影响的天气系统有重要作用。

它在海洋、水文、航空、航海、农林牧区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风云2A气象卫星的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气象卫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3个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

2000年6月25日,风云2B也顺利发射。

"资源"系列资源卫星

我国于1999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了同巴西合作研制的第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又称资源1号),开创了我国航天遥感新的里程碑,为全国遥感界的广大用户提供了又一种遥感数据源选择。

资源1号为传输型遥感卫星,运行在圆形太阳同步轨道,与赤道平面倾角为98.5度。

卫星轨道高度为778千米,平均降交点地方时为上午10时30分,重复周期为26天,相邻地面轨道间隔时间为4天。

这一代卫星综合了美国"陆地卫星"5和法国斯波特3的优点,并且比它们具有更大的应用围。

它设置了3台遥感器:

20米分辨率的五谱段CCD相机、80米和160米分辨率的四谱段红外扫描仪及256米分辨率的两谱段宽视场成像仪。

卫星遥感系统共有11个谱段,4种不同分辨率以及26天和5天的重复观测周期,用CCD相机侧摆镜可每3天对重点地物重复观测一次,解决了多谱段、高分辨率和短观测周期的难题。

这种配置方式目前国外还未有过,具有自身特色。

星上还有高密度磁带记录仪,用于记录各接收站覆盖圈外感兴趣地区的数据。

星载CCD相机具有±32度的侧视能力。

资源1号公用平台能适应多用途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具有较高的自主能力、高精度的姿态控制系统和适应变轨能力要求的轨道控制系统。

它的太阳电池阵可单翼,也可双翼,以适应不同需求的能源;平台中心承力筒可以装配500~1000千克的有效载荷。

平台采用了S波段统一测控和超短波测控方式,星载数据管理系统能适应不同卫星的整星信息管理要求,并可以改变远置单元的数目,从而满足不同卫星测控的需要。

资源1号为中国的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国土资源综合调查等重要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它的数据已经在环境调查与监测、城市规划和水利调查等众多领域中得到切实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0年9月1日和2002年10月27日,中国还相继发射了2颗资源2号传输型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普查、城市规划、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和空间科学试验。

另外,第二颗资源1号卫星也将在不久后发射升空。

"海洋"系列海洋卫星

21世纪被人类称为"海洋世纪"。

然而,要想对这一占地球面积70.8%的不断运动着的水体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掌握其活动规律,探清其蕴藏的巨大资源,靠一般方法是很难的。

就目前和可以预见的将来来看,海洋卫星是认识海洋真面目的最佳利器。

利用它可以经济、方便地对大面积海域实现实时、同步和连续监测。

它已经被公认是海洋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

2002年5月14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1号。

该星重368千克,运行在高798千米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设计寿命2年。

发射这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海水、浅海地形、海流特征和海面上大气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海洋1号是以可见光和红外谱段探测水色水温为主的海洋水色卫星,载有十通道海洋水色扫描仪和四通道CCD成像仪。

海洋水色扫描仪主要探测叶绿素、悬浮泥沙等,可用于评估渔场、预报渔讯和监测海洋污染等;CCD成像仪主要用于监测河口泥沙、海岸带生态和冰情等。

星上数字图像信息经X频段数传系统向地面站发送。

从接收到的图像数据看,该星图像清晰,海洋特征明显。

该卫星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与国外同类卫星相比,海洋1号谱段较全,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探测并存,对于提取海洋水色和海表温度等多种信息,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有关专家称,海洋1号卫星的投入与产出比有望达到1:

5.9至1:

10.6。

海洋1号具有多项创新特点,主要包括:

利用小卫星技术,突出总体优化、星上网络和软件冗余等技术,整星重量轻,功能密度比高;有效载荷集成合理,指标先进、实用,能同时进行水色、水温观测,兼顾海陆交互衔接;采用机械制冷和一带二的太阳翼驱动机构等技术。

这些特点在中国卫星研制中均属首次。

北斗系列导航卫星

2003年5月25日,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A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

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虽然GPS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也绝非完美无缺。

例如,其规模太大、造价太高,其他国家很难效彷,俄罗斯和欧空局就是典型的例子;GPS只能导航,无法通信,因而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如果仅依赖GPS,则容易受美国控制。

那么,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呢?

中国的北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一个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性导航系统。

它通过双星定位方式工作。

系统由2颗经度上相距60度的地球静止卫星对用户进行双向测距,由一个配有电子高程图的地面中心站定位,另有几十个分布于全国的参考标校站和大量用户机。

它的定位原理是:

以2颗卫星的已知坐标为圆心,各以测定的本星至用户机距离为半径,形成两个球面。

用户机必然位于这两个球面交线的圆弧上。

电子高程地图提供的是一个以地心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高度为半径的非均匀球面。

求解圆弧线与地球表面交点即可获得用户位置。

用2颗卫星组建导航系统是我国着名科学家芳允院士与美国吉奥星公司同时提出的,但美国和欧洲的公司在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均失败了,而中国首先实现了这项卫星导航定位的创新工程。

该系统主要为交通运输、海上作业和物流管理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

它虽建成时间晚于美俄两国,但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特点,如周期短、投资少和具备特色功能等。

北斗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

与全球性系统相比,它能在很短的时间用较少的经费建成,并集中服务于核心区域,十分符合我国国情。

其次,它的功能也有所增加,每一个点除定位外可与中心点进行授时、通信联络,弥补了国外无源系统在此方面的缺陷。

例如,如果出租汽车公司把车撒在外面,装上GPS系统只能对车辆本身进行定位,老板却看不到车在哪儿;装上我们的系统,老板就能看到车辆的位置,方便地进行调度。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工程投资少,并将导航定位、双向数据通信和精密授时结合在一起,因而有独特的优越性。

它的研制成功解决了中国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有无问题。

前2颗北斗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今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产生了显着效益,尤其适合于同时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的场所,例如交通运输、调度指挥和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查询等。

该系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导航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大批量用户机的迫切需求。

它的实际有效围比预想的还要广。

北斗导航系统将在太空中运行8年,是我国第一个持续发挥作用的空间系统。

根据我国的需要,今后还将建立其他几个系统,使数据的传送更加连贯,同时让我国的航天为国民经济发挥更大作用。

此次组建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之后,我国将着手准备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

第二代系统将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