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0709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草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见到过草原吗?

请见到过的同学描述一下草原的风景,说一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播放凤凰传奇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设计意图:

用音乐和图片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导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草原

人情美

(沿作者思路,紧紧抓住课文景色美、人情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骆驼祥子》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3.提问: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草原风景美)

4.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理解“一碧千里”(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并不茫茫”的意思。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体会用词的准确,想一想把“清鲜”换成“清新”,把“明朗”换成“晴朗”好不好,为什么?

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

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拿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②这句话是从哪一方面来写的?

(感受)

③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像情景切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现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骏马和大牛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

(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

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大牛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

(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牛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读读背背

①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②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走进草原,感受“辽阔美”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重点理解“洒脱”:

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么词语可以换掉“洒脱”吗?

(潇洒从容放松……)

②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③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④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受到感染、熏陶)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

(迎接远客)

②“一群马”“男女老少”说明了什么?

(来迎接的人很多)

③“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说明了什么?

(来的真快)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

(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喻热情。

④“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人群为什么立刻拨转马头,而不是在这里交谈一会儿?

(想早一些把客人请进蒙古包)

⑤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

(热闹、热烈、热情)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地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

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

你想说什么?

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到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风光美(初见草原)

热情迎接(迎客)

盛情款待(待客)

深情话别(话别)

  草原

           人情美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

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

试着再举出几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词语:

缀窥幽雅浑浊笨拙

单薄遮掩照耀花蕾愁怨断断续续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

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

紫色、白色;

(3)气味:

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2.朗读课文4-6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本义:

丁香花蕾上,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

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知识链接:

品读《梨花》思考象征意义(纯情)

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结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作者对丁香结持什么态度?

从容、豁达、积极

古人对丁香结也有自己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体会古人对丁香结理解。

代赠二首

唐代: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此处丁香结有何寓意?

---楼上玉梯芭蕉不展丁香结;

欲望还休孤寂无聊;

女子与恋人不能相会的愁绪

摊破浣溪沙

五代: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诗句作答)

2.“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处丁香结有何内涵?

---青鸟不传云外信

没有故人音信相思之愁

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

同样是丁香结,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结抒发愁怨之情,而作者笔下的丁香结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一件一件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五、作业设计

必做:

背诵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选做:

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野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测:

1.检查背诵

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

---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

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愁”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探”“窥”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花可爱的情态。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问题))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特点?

想象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

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3.那十字小百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照耀”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写出花白如雪,似有光辉晕出。

写出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和慰藉,启发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

4.“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

修辞手法上:

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

三、作业设计

体会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花,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

友情提示:

选择自己真正观察过的,例如:

紫藤萝、荷花、迎春花、梨花……

板书设计

丁香结

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丁香结人生才充满乐趣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

古诗词三首)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

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

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3】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

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

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

再来背诵一遍吧。

2.出示《清平乐·村居》。

【出示课件8】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

(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课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时间:

夜里。

地点:

黄沙道。

事情:

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出示课件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又闻到什么?

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

惊鹊:

鹊儿被惊醒。

鸣蝉:

蝉儿鸣叫。

社:

社庙。

溪桥:

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

”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

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课件10】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1】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

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

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

(板书:

看明月,惊鹊听清风,鸣蝉,蛙声闻稻花香想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

(板书:

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出示课件12】想象这首词的画面。

1.配乐写话。

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

2.画面取名:

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流

交流讨论:

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闻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  说丰年        

 

4⃰花之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