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0910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级历史复习资料.docx

级历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

一.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6课:

春秋争霸  

1、东周时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五霸:

齐桓公——  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葵丘会盟、老马识途);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退避三舍);楚庄王——邲之战打败晋军后问鼎中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三令五申、令行禁止);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卧薪尝胆启示:

忍辱负重、坚持不懈……)。

 (注意:

濮、邲、阖的写法。

称霸的共同原因:

⑴任用贤才⑵改革内政⑶发展生产⑷重视军事。

 

第7课:

战国争雄

1、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2、战争特点:

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主;③军队庞大,修建工事;④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著名战役:

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著名军事家:

孙膑、白起。

3、外交策略:

合纵:

“合众势力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苏秦)。

 

第8课:

商鞅变法

1、原因:

① 战国前期,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

2、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内容:

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打击贵族的特权,遭到贵族的反对),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深远)。

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⑤严明法令

4、性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5、作用:

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聊基础。

6、商鞅变法留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二.国家的统一

第9课 :

 秦朝的统一

1、秦统一六国:

时间:

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

灭六国的先后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2、意义:

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注意:

秦始皇的最大功绩)

3、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国家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

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

4、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货币:

以圆形方孔钱(半两)为通行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隶书。

5、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统一,功:

(1)自称皇帝,总揽大权;

(2)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5)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过:

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抄在书上)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1、秦末农民起义原因:

秦的暴政:

①“焚书坑儒”加强文化思想的统治,但摧残了文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②赋税沉重:

农民上交大部分的收获物;③兵役、徭役繁重:

如修长城、等;④刑法严酷。

2、大泽乡起义:

  时间、地点、领导人: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

经过:

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建立张楚政权。

意义: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秦朝的灭亡:

①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反秦;②巨鹿之战, 项羽以少胜多消灭秦的主力;③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4、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统一,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汉朝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今天的西安) 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2、汉武帝治国的措施:

(1)思想上: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②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

(2)政治上:

颁发“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彻底解决王国问题(3)经济上:

整理财政,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开发边疆:

①设置“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管辖③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汉武帝的统治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1、狭义的西域:

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2、经过:

①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

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

②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

为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

3、作用:

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4、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职能:

管理西域的政治、经济,保护往来商旅;作用: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1、“丝绸之路”:

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

作用:

它沟通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西汉时期,日本与中国开始交往;57年,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3、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只到达波斯湾。

4、166年,大秦安敦尼王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三、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

第16课:

孝文帝改革   

1、五胡内迁: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2、原因:

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

3、改革的内容:

①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了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②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学说汉话、同汉族通婚、推行汉族的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4、影响:

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四、中国古代文化

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1、青铜:

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合金。

2、青铜时代:

指夏、商、西周时期。

铁器时代:

指春秋战国时期。

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

3、青铜精品:

①司母戊鼎:

最大;雄伟端庄、气势凛然;②四羊方尊:

结构巧妙、制作精细;③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青铜树:

造型奇异、风格独特。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1、都江堰:

概况: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成都附近修建。

特点:

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是我国古代的一座生态型综合水利枢纽。

2、郑国渠:

概况:

战国后期,秦国在咸阳附近修建。

特点:

灌溉关中平原。

3、秦长城:

修建目的:

为防御匈奴,巩固北方边防。

起止地点: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万余里。

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4、灵渠:

概况:

秦朝为征服岭南、解决粮食等物资供应而开凿的一条运河。

主持修建者:

史禄。

特点:

它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

1、造纸术:

①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中国 西汉早期。

②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

③东汉时候,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

④意义: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数学:

①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  ②三国时魏国的刘徽把圆周率推算到3.1416)。

③南朝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比欧洲约早1100年。

3、医学:

汉朝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

①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使用全身麻醉给病人作手术,还编了一套体操叫“五禽戏”。

②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4、农学: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他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5、地理学: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

盛行于商朝,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

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从商朝始我国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2、金文:

盛行于商周,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

3、小篆和隶书:

秦朝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出现隶书。

汉朝时,隶书广泛使用。

4、草书、楷书和行书:

形成于汉朝后期,成熟于三国两晋时期。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1、

学派

代表人物

尊称

时期

代表作或言论

主要思想

儒家

孔丘

孔子 

春秋

《论语》

“仁”和“礼

儒家

荀况  

荀子

战国

《荀子》

天行有常

儒家

孟轲

孟子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

墨翟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李耳

老子

春秋

《道德经》

顺应自然、事物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道家

庄周

庄子 

战国

《庄子》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战国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2、孔子:

①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提出“仁”的学说。

②孔子是大教育家:

⑴创办私学、⑵编订《诗》《书》《春秋》、⑶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③他的言论记录在《论语》中

3、百家争鸣:

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相互展开激烈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起来。

最重要学派: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1、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著《离骚》《天问》等,我国古代伟大诗人。

2、《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内地。

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兴起于东汉民间。

创始人之一是张陵。

把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作为教主。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1、 战国编钟:

战国时期湖北随州出土。

2、 秦始皇陵兵马俑:

是秦汉时期雕塑的杰作,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大型陈列馆。

3、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 顾恺之:

东晋画家,擅长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洛阳赋图》。

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上册)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一、洋务运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28-P30)

(一)洋务派的产生

1.原因(背景):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

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强兵富国,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了洋务派。

2.代表人物:

中央:

奕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洋务运动

1.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

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出国深造留学生。

(典型的军事工业有: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后期:

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在继续经营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3)洋务派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送了几批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和外交人才。

(4)洋务派还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评价:

(1)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目的:

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作用和影响: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戊戌变法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32-P35)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背  景: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激化。

2.变法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史称“戊戌变法”。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作“百日维新”。

3.变法诏书内容:

类别

内        容

政治方面

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经济方面

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文化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军事方面

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等

4.戊戌政变:

(1)原因:

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经过: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

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失败。

5.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三、辛亥革命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37-P41)

(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酝酿

1.兴中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

1894年,夏威夷檀香山

(2)领导人:

孙中山(3)目标任务:

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性质:

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

1905年成立于东京。

(2)领导人:

孙中山。

(3)机关刊物:

《民报》

(5)纲  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6)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 

1.经 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的革命士兵,在革命党人领导下发动起义,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完全被革命党人控制,史称“辛亥革命”。

2.影 响:

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43-P46)

1.背景: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

北洋军阀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3.口号:

“民主”、“科学”

4.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

5.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6.主要内容:

(1)前期(兴起-十月革命前):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十月革命后):

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后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6.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49-P53)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

3.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山东”等。

4.经过:

阶段

时间

地点

主力

第一阶段

5月4日-6月3日

北京

青年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以后

上海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5.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6.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人民军队的建立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63-P68)

(一)南昌起义

1.时间:

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

3.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建军节)。

(二)井冈山会师

1.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于1927年10月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队伍与毛泽东队伍会师,编为中国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支红军队伍),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三、红军长征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70-P74)

1.背景(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

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的先后指挥下,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秋,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一再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起止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经过: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缴计划)―渡过金沙江(摆脱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会宁会师。

 (地图见P74)

4.遵义会议

(1)时间:

1935年1月。

(2)内容:

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3)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长征的结束

(1)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6.长征的历史意义:

艰苦卓绝的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79-P85)

1.经过: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策划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19日占领沈阳全城。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影响:

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完全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接着,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以长春为“都城”,扶持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任“执政”。

3000万东北同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亡国奴生活。

二,,西安事变  

1.背景: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使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但是蒋介石坚持“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无效。

2.目的:

为了逼蒋抗日。

3.经过: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逮捕了蒋介石,囚禁了西安城内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

接着,他们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次逼蒋抗日的行动,历史上称为“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4.结果:

和平解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谈判斗争,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5.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三,七七事变(《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P87-P97)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双方在桥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四,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日寇占领南京后,开展灭绝人性的杀人“竞赛”,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在6个星期之内,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多万人。

五,台儿庄战役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李宗仁组织中国军队将一路日军阻止在台儿庄。

经过激战,歼敌1万多人,这是自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虽然这一战役的胜利没有能够扭转国民党正面战场被动的局面,它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百团大战  

1.目的:

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