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1039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docx

四川眉山中考试题

四川眉山2018中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中国诗词大会”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

下列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通过一年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质。

下列物质的用途跟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铜用作导线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D.木炭用作吸附剂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

A.甲烷B.红磷C.铁丝D.硫

4.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

A.纯棉T恤B.不锈钢锅C.塑料水杯D.羊毛围巾

5.水是生命之源。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B.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D.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列措施违背此理念的是(  )

A.城市推广使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B.及时处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建筑工地安装降尘装置

D.家庭生活中,提倡垃圾分类回收

7.分类学习是化学重要的学习思想。

下列各组物质按氧化物、盐、有机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错误的是(  )

A.SO3、KNO3、葡萄糖、空气B.Na2O2、NaNO2、蛋白质、合金

C.N2O4、蓝矾、CO、冰水混合物D.Fe3O4、碳铵、维生素C、盐酸

8.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霉变食物蒸煮后可以食用

B.厨房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水浇灭

C.电木插座破裂后,可用加热方法修补

D.为了减少污染,应按规定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

9.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贡献。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了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五分之一

B.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

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C.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D.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最早发现使用“石蕊”酸碱指示剂

10.下列涉及化学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转化观:

碳酸钙与碳酸氢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微粒观:

氯化钠是由Na+和Cl﹣构成的

C.组成观:

酸和碱组成上都含有氢元素

D.守恒观: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得到100mL酒精溶液

11.木炭与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A的作用是尾气处理

B.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都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两个实验中都可以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1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甲=丙

B.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1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Fe

Fe2O3

稀盐酸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

B

FeSO4溶液

H2SO4

Fe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C

NaOH溶液

Ca(OH)2

Na2CO3

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

D

KNO3溶液

K2CO3

CaCl2

加入适量CaCl2溶液,过滤

 

A.AB.BC.CD.D

14.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13的无色透明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Cu2+、Cl﹣、SO42﹣B.Mg2+、Na+、Cl﹣、CO32﹣

C.Na+、Ba2+、Cl﹣、NO3﹣D.H+、NH4+、NO3﹣、Cl﹣

15.将10g镁、铝的金属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经测定溶液质量增加了9g,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为( )

A.19gB.50gC.58gD.63g

16.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

密闭容器中氢气在一定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时,常温下测得氢气的体积与剩余气体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点表示的意义是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B.氧气的起始体积为2mL

C.AB段表示剩余气体为氧气

D.C点表示剩余气体体积为(x﹣2)mL

二、填空题

17.用化学用语或数字填空。

(1)3个铝离子_____。

(2)小苏打_____。

(3)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4)点燃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图中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三、流程题

18.目前全球正面临着能源、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危机。

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显得格外重要。

据报道,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

如图是工业上以石英砂(SiO2)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硅的一种方法。

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能的主要优点是_____。

(答一点即可)

(2)焦炭在反应①中体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3)工业上常将石英砂粉碎,其目的是__________。

(4)整个制备硅过程必须达到无水、无氧。

在反应③的过程中若混入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

四、推断题

19.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

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硫酸铜溶液“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丁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一次有效进攻。

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所示,图中连线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丁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甲位置的“队员”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

(2)乙位置的“队员”所代表的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

(3)连线④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

(4)连线①②③④代表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中,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_____。

(填序号)

20.实验室有一包固体物质,可能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钾、硝酸钠和高锰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了确定该固体的成分,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按下列框图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固体中一定没有_____,一定有_____。

(2)第③步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3)为了不干扰对第③和④步实验结论的判断,试剂A应选择______。

五、实验题

21.某化学实验小组选用如图装置进行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同学选用C、G组合装置制取H2,则a应与_____(填“b”或“c”)连接。

(2)装置C与B相比,其优点是______。

(3)若乙同学要制取O2,可选用____组合装置(选一套即可),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

(4)若丙同学选用C、E组合装置制取CO2气体,并将生成的CO2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

(答一条即可)

六、科学探究题

22.(题文)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往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时,发现溶液变成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消失,重新恢复为无色。

于是该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

溶液的红色为什么会变成无色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可能是所用的酚酞溶液变质了。

猜想二:

可能是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了。

猜想三:

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O2反应了。

猜想四:

可能是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讨论交流)

小组同学集体讨论后认为猜想一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__。

(查阅资料)

对于猜想二,大家认为是错误的。

如果是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了,就会生成Na2CO3•Na2CO3俗称纯碱,查阅资料得知Na2CO3溶液呈碱性,pH约为10~11.9,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且红色不会消失。

(设计并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三,小组同学先往如图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从b处通入密度比空气大的稀有气体,将试管内的空气排尽。

然后通过注射器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过一会儿红色仍然

消失。

则猜想三_______。

(填“正确”或“错误”)

(2)为了验证猜想四,小组同学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了实验结论,请你帮助该小组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猜想四是正确的。

红色褪去变成无色是因为NaOH溶液浓度过大造成的。

 

(拓展延伸)

小组同学XX“酚酞”得知,酚酞(以H2In表示)其实是一种极弱的酸,遇碱溶液变红的变化可表示为:

H2In(无色)

In2﹣(红色),据此信息写出H2In遇NaOH溶液变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七、计算题

23.学习了金属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知道了如何鉴别黄金和黄铜(铜锌合金,俗名“愚人金”)。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进一步测定某黄铜的组成,称取了黄铜样品50g放入锥形瓶中,向其中分5次共加入250g稀硫酸,测得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数

质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累计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50

100

150

200

250

累计产生气体的质量/g

0.2

x

0.6

0.7

0.7

 

回答下列问题:

(1)x=__,该样品中铜的质量为__g。

(2)请在如图中画出样品中加入250g稀硫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变化关系示意图。

(3)黄铜样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

(精确到0.01)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说的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包含着蜡烛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点睛】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C

【解析】

【详解】

A、铜用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因为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D、木炭用作吸附剂,是因为木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故选C。

【点睛】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3.D

【解析】

【详解】

A、甲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4.C

【解析】

【详解】

A、纯棉T恤是用棉线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B、不锈钢锅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C、塑料水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D、羊毛围巾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

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5.B

【解析】

【详解】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因为淡水资源不充足,并且不平衡,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C、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

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D、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

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B

【解析】

【详解】

A、氢能清洁无污染,使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故选项理念正确;B、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会严重污染空气,故选项理念错误;C、建筑工地及路面及时洒水除尘,能减少空气污染,故选项理念正确;D、垃圾分类回收可以促进能源的再利用,从而减少污染,故选项理念正确。

故选B。

7.C

【解析】

【详解】

A、SO3属于氧化物、KNO3属于盐、葡萄糖属于有机物、空气属于混合物,故A说法正确;B、Na2O2属于氧化物、NaNO2属于盐、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合金属于混合物,故B说法正确;C、N2O4属于氧化物、蓝矾属于盐、CO属于氧化物、冰水属于氧化物,故C说法错误;D、Fe3O4属于氧化物、碳铵属于盐、维生素C属于有机物、盐酸属于混合物,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8.D

【解析】

【详解】

A、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属于致癌物,不能食用,故A错;B、厨房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盖上锅盖,或放上菜的方法,不能放水,故B错;C、电木插座不能加热修补,故C错;D、要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否则会污染水体,故D正确。

故选D。

9.A

【解析】

【详解】

A、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A说法错误;B、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得出结论:

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故B说法正确;C、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发明了制取烧碱的“侯氏制碱法”,故C说法正确;D、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最早发现使用“石蕊”酸碱指示剂,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10.D

【解析】

【详解】

A、碳酸钙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能分解生成碳酸钙,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确;B、氯化钠是由Na+和Cl-构成的,正确;C、酸和碱组成上都含有氢元素,正确;D、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得到酒精溶液的体积小于100mL,错误。

故选D。

【点睛】

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A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A的作用是尾气处理,正确;B、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不是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铜元素的化合价也改变,错误;C、两个实验中都有铜生成,都可以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错误;D、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木炭的化学性质,它们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都可以做还原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

黑色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环境,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

12.B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甲=丙,故A正确;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33.3%,故B错误;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故C正确;D、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3.B

【解析】

【详解】

A、Fe和Fe2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H2SO4与过量的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C、Ca(OH)2能与过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K2CO3能与CaCl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睛】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4.C

【解析】

【详解】

pH为13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A、Cu2+、OH-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Mg2+、OH-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H+、OH-能结合生成水,NH4+、OH-能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要注意在碱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15.C

【解析】

【详解】

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10g-9g=1g,则在硫酸中氢与硫酸根的关系:

2H~SO4

296

1gx

x=48g,所以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为:

48g+10g=58g。

故选C。

16.D

【解析】

【详解】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则每2体积的氢气能与1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A、B点剩余气体的体积为0,说明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气的体积为4mL,则氧气的起始体积为2mL,故选项说法正确;C、氢气的体积为4mL时恰好完全反应,则氢气的体积小于4mL时,剩余的气体为氧气,AB段表示剩余气体为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D、氢气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通入氢气,剩余气体为氢气,C点表示剩余气体体积为(x-4)mL,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7.3Al3+NaHCO3

2H2S+3O2

2SO2+2H2O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详解】

(1)3个铝离子就是在铝离子的前面加上数字3,可表示为:

3Al3+;

(2)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化学式为:

NaHCO3;(3)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可表示为:

;(4)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硫化氢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S+3O2

2SO2+2H2O。

18.清洁无污染等还原性增大与焦炭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更快氢气和氧气反应引发爆炸

【解析】

【详解】

(1)太阳能的主要优点是:

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等;

(2)焦炭在反应①中夺去了氧,是还原剂,体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是还原性;(3)工业上常将石英砂粉碎,其目的是增大与焦炭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更快;(4)整个制备硅过程必须达到无水、无氧,在反应③的过程中若混入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氢气和氧气反应引发爆炸。

【点睛】

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

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19.Fe除铁锈Ca(OH)2+CO2═CaCO3↓+H2O①②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以选择特殊位置,例如已知丁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丁应是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硫酸反应,硫酸与铁反应,铁能与硫酸反应,由此推出各种物质,根据物质的性质的相互间的反应,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详解】

由题意可知,丁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丁应是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硫酸反应,硫酸与铁反应,铁能与氯化铜反应。

由此推出各种物质分别是:

甲为铁、乙为硫酸、丙为氢氧化钙,由此可知:

(1)甲是铁,化学式为:

Fe;

(2)乙是硫酸用于清除铁锈;(3)连线④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4)①是硫酸铜与铁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②是铁与硫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③是硫酸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④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0.高锰酸钾碳酸钾、硫酸钠氯化钠Ba(NO3)2+Na2SO4═BaSO4↓+2NaNO3硝酸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

根据高锰酸钾溶于水呈紫红色的性质,可确定不含高锰酸钾,利用各物质与稀酸反应的现象不同;结合其他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一步一步地分析,便可以得出答案。

【详解】

高锰酸钾溶于水呈紫红色的性质,可确定不含高锰酸钾,加入试剂A能得到无色无味的气体,说明A是酸,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一定含有碳酸钾;加入足量的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硫酸钠,在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离子,故一定含有氯化钠;

(1)根据推断,一定没有高锰酸钾,一定有碳酸钾、硫酸钠、氯化钠;

(2)第③步发生的反应是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Ba(NO3)2+Na2SO4═BaSO4↓+2NaNO3;(3)因为要检验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存在,故加入的A是硝酸。

【点睛】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

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

21.c能够控制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