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1078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docx

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语文试题

  XX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教学综合素质笔试竞赛

语文试题

(全卷100分,100分钟完卷)

【基础与能力】

一、词句品味(小计25分)

(一)选词填空(4分)

1、东面天上不正

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吗?

(飘浮飘动)

2、冬天,我

在凄清、寂寞的山峦上。

(伫立屹立)

3、我喜欢描绘的不是人迹罕至的

,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自然风物。

(景色景致)

4、我常常

画面的内容,创作散文。

(揣测 揣摩)

(二)找规律,填成语。

(8分)

例:

(三)思而行

(四)面楚歌──(丢三落四)

1、一()带水

废寝忘()──()

2、()不附体

惊心动()──()

3、()色俱厉

蛛丝马()──()

4、()底抽薪

同()共济──()

(三)展开联想,续写句子。

(4分)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

,。

(四)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6分)

1、有3个爱吃辣的人聚在一起,都说自己不怕辣。

根据下面3个人的表述,你认为谁最能吃辣呢?

()

A、甲说:

“ 不怕辣”。

B、乙说:

“辣不怕”。

C、丙说:

“怕不辣”。

2、下面3句话中,哪一句表达了“你和我”都要去的意思。

()

A、你去,我不去。

B、你去?

我不去!

C、你去!

我不去?

3、“形象”一词有以下4种解释:

A、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B、能激发人的认识活动的具体形状;C、人的形状和姿态;D、表达具体生动,选择下面各句中的形象,各是以上哪种解释?

(1)祖父的形象又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

()

(2)小说塑造了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

(3)张老师讲的话很形象。

()

(4)利用音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形象教学,效果非常好。

()

(五)下面几句诗写出了山村的美丽风光,你见过这样的山村景色么?

请你为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写一句广告词。

(3分)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广告词

二、诗歌欣赏(小计13分)

(一)再读席慕容的《乡愁》,完成下面各题。

(6分)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这首诗用了哪些形象表现诗人的乡愁?

(3分)

答:

2、很多诗人都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3分)

答:

(二)下面这首绝句通过淡淡的背景、稀疏的笔意,写出了春夜的生意盎然,读来亲切有味,境界全出。

(7分)

夜月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选自《唐宋绝句选注析》)

1、第3句诗中专写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的是哪一个词?

(2分)

答:

2、第4句用“新透”写“虫声”,写出了春天来临之妙。

请你把这句诗用散文的笔调展现出来。

(2分)

3、请将你所熟悉的描写春天的一首古诗词工整漂亮地书写下来。

(3分)

三、阅读感悟(小计12分)

我们在课内和课外都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读了下面这篇散文,相信你对荷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写荷

朱群英

①因一湾碧水,我便开始写荷。

②在水之湄,荷婷婷如盖。

一叶碧绿平静地展开,从水面缓缓地升起,水在荷叶的上面,亦在荷叶的下面,荷涌动,水便涌动。

自池边向河心里漫去。

③于是想起伞,对天撑着,一束束的阳光收集在伞下,没有风,没有雨,荷便显得格外地幽远、明丽。

目光踏着一片荷叶,一寸寸地远去,小小荷塘,竟无边的开阔。

④荷是水中的君子,出污泥而不染纤尘。

画荷是一种意境;唱荷也是一种意境;写荷仍是一种意境。

平静的池面,荷叶慢慢升起像一只张开翅膀的水鸟,又像一只小小的船,横于水面。

阳光只是一片金黄色的落叶,与荷轻轻的摩擦,继而又被一阵风吹走,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

⑤雨中看荷,像是把自己平放在水上,细雨轻吻着嫩绿的荷叶,一种迷人的音乐把你融入荷叶之内,你摇动着,荷亦摇动着,便会有一种韵味,轻轻地咬你,细口细口地啄你。

雨水积在荷心,又一叶一叶地倒入水中,宁静的荷捕捉着一种清新的动感,一滴晶莹的水珠,悬在荷心,挂在你的眼角。

雨过以后,一弯彩虹横于荷塘,那聚在荷心的水滴,亮闪闪地滚动着,颤抖着,像是从荷叶上亮起的一盏小小油灯。

⑥夏日的荷变得无边的茂密,整个荷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把一个一个荷池连成一个整体,间或有一只红红的荷花,倏地跃出水面,大摇大摆地把花瓣放开,露开黄黄的花蕊,含苞欲放在荷躲在叶下,很不容易被人看到,像是怕羞,在往上长,一直高进荷叶,花蕾慢慢地养大,像要胀开似的。

有一线蜻蜒,一直飞进来,落在花蕾上,停住后一动不动。

夏日的荷由浅入深,像是一种境界,放眼望去,竟有一种无限的空间。

⑦夜幕降临,清新的荷塘便掠起一绺微风,轻轻地袭来,有一种沁凉,沿着荷叶一圈圈地荡开,月光很轻,从荷上移动。

月下的荷塘萌生一种使人茅塞顿开的朦胧,一朵莲花,仿佛在梦里。

一叶一叶的花瓣,挤开浓浓的黑夜,仿佛从污泥里抽出。

配上蛙鼓,荷塘便喧闹起来,探荷的人仿佛一片荷叶轻飘飘的浮在水上,借着月色,荷叶依然地清脆,碧透。

像水一样青嫩的荷绿仿佛一池易碎的翡翠,没有月光的晚上仿佛有一缕清香自荷中掠起,沾在袖上,掸也掸不去。

荷在宁静的夜色中,浓浓地抒情,于恬静的田园岁月是一个精致的点缀。

天亮了,荷也一一地亮起来。

⑧莲子熟时,一条窄窄的小船划破荷塘,向深处驶去,采莲女藕节一样的手像一尾鱼,在碧翠的荷叶中游动着,碧的水、绿的叶、红的花、白的手,无一不成为夏日荷塘的主题,便有一种斑斓,借荷为一种寄托,寓荷为一种归宿。

于是伏案写荷,纸上的荷渐渐地醒了过来。

⑨便有轻轻的摇曳。

(选自《散文天地》2003年第3期)

1、文题中的“写”字在文章中的意思是:

(2分)

答:

2、第③段中的“目光踏着一片荷叶”运用的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为什么说“小小荷塘,竟无边的开阔”?

(2分)

答:

3、请根据第④段中划线句子意思写出《爱莲说》中相应句子。

(2分)

答:

4、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文中下面几个语段的内容。

(3分)

第⑤段:

第⑥段:

第⑦段:

5、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联系文中第⑨段,当你进入荷花深处时,荷花给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3分)

答:

【理论与实践】

四、课标扫描(小计9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完成下面的填空

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分()个学段。

体现了()、()、()三个维度。

3、五、六年级学生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五、案例分析(小计6分)

《四季的脚步》教学案例

师: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好,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边读边画)

师:

在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

把你最喜欢的那个小节读一读,然后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这个季节是怎样的。

(生朗读,议论)

生:

我最喜欢春天,我想读一读第一小节。

(先读后说)我心目中的春天到处是绿色,小草绿了,树枝也发芽了。

师:

还有谁在点缀着绿色的春天呢?

生:

小燕子也飞回来了,各种颜色的鲜花都开了……

师:

说得好?

你就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生读,语速较快,没有读出春悄悄走来的语气)春的脚步悄悄地,悄悄地,她笑着走来。

你能悄悄地,笑着走到我身边吗?

(生表演)请你再读读前两行。

(生读,语调还是有点高)想一想,你刚才是怎么走到老师身边的,脚步那么轻,我都没有觉察到。

再读读。

(生读,有进步)好,有进步,听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你愿意再读一读吗?

……

问题:

该案例充分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有机渗透的特点。

请你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有条理地简要分析一下。

答:

                                                

                                                

【创新与拓展】

六、片断反思(小计10分=3分+5分+2分)

认真阅读下面的一篇完整案例,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1、给第二个片断写一段合适的点评;2、给整篇案例写一段反思;3、结合反思主题,给案例添加一个新颖、合适、有个性的题目。

主标题:

副标题:

──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四)》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背景】

二OO四年五月十六日,我校举行课改研讨会,安排我提供一节语文研究课,以对低年级课标教材的使用进行专项研讨,我思来想去,觉得好多课改年级实验教师不是对课标教材识字量增大的问题有过困惑或质疑吗?

何不借此机会就课标教材中如何贴近学生生活来识字的问题作一研讨,以此抛砖引玉,让专家们来解开老师的这一困惑呢?

所以,我决定安排一节识字教学研讨课,来聆听专家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更好地推动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教学过程】

【片断1】:

师:

春天过去了,夏天就要来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你们都看到了哪些小动物?

生1:

有蜻蜓。

生2:

有蝴蝶。

生3:

有蛇,燕子,有……

师:

说得真不错!

你们想知道这些小动物在做什么呢?

生:

想。

师:

那就请同深产打开书,小声读课文,在要求会写的生字下边划上“──”,在要求会认的生字下边划出“~~”,好吗?

开始。

[点评]:

导入新课紧扣时令特征和文本内容,先让学生说出现在的各种小动物,使这些动物在头脑中留下印象,为后面的识字教学打下基础。

【片断2】:

师:

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这些小动物跑到屏幕上来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课件,学生识字。

生:

能!

师:

声音真响亮!

说明同学们个个都是能干的孩子。

谁来认?

(学生识字,情绪异常高涨,一个个相当踊跃。

师:

你能根据老师提的问题用书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

能!

(充满自信。

师:

蜻蜓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生:

蜻蜓半空展翅飞。

师:

(出示生字卡片“展”)谁认识这个字?

并能组个词?

生1:

展(zh?

n),展开的展。

生2:

展(zh?

n),发展,展翅的展。

……

师:

蜘蛛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生:

蜘蛛房前结网忙。

师:

(出示生字卡片“网”。

)谁认识这个字?

生1:

网(w?

ng),结网的网。

生2:

网(w?

ng),撒网的网。

……

[点评]:

                                                                                                                 

【教学反思】

                                                                                                                 

                                                                                                                 

                                                                                                                 

                                                                                                                

【专家点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中,明确提出:

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既是要求,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在本次课中,秦老师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紧紧围绕学生生活,注意引导发现。

首先老师以让学生说出时下能看到的小动物来引入课题,这是农村的孩子都能做到的,读文识字前提出不同的要求,渗透了学法指导,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二、在读的过程中,注意采用不同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语文素养。

读文体现了“读能──读懂──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而且读文不是孤立的读,读文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的采用“自由读”“示范读”“开火车读”“欣赏读”“表演读”等多种读的方式,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紧扣文章脉络,突出思维核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特别是老师让学生联系动物的各种活动,用自己的方式将动物的各种动作表演给大家,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课中老师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书中的话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渗透了句式的训练。

课的最后老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引向生活,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没有出现的小动物的名称,找谁了识字教学的源头,课后表演更是对整个识字教学的升华,使学生的识字愿望一步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始终得到充分调动。

七、教学故事(小计25分)

范文1:

《一个女孩的三个问题》

2001年6月的一天,孙双金老师应邀到江苏省常熟市讲示范课。

这天教的课文是《我的战友邱少云》。

第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孙老师说:

“现在让大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如果你提的问题老师也答不上来,那我就拜你为师!

”学生跃跃欲试。

一位叫黄菲飞的女生率先发问:

“老师,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你很会提问题。

”孙老师热情称赞,但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问大家,“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值得大家学习。

谁能回答她的问题?

”一个男生站起来说:

“扭头一看,动作是很小的,敌人不会发向。

”“黄菲飞,你满意他的回答吗?

”孙老师问。

“不满意”。

黄菲飞摇头。

又一个男生站起来来:

“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下扭转一下头,敌人看不见的。

”这下黄菲飞满意了,但她并未坐下,又提了一个问题:

“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

”“好,有水平!

”孙老师的由衷赞叹。

但是他仍然不急于自己回答,又问学生:

“谁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

”一个女生举起了手,“因为邱少云周围有茅草,‘我们’周围没有。

”“不对,课文明白地说‘我们’都潜伏在茅草丛里。

”黄菲飞反驳道。

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深思了好一会,一个男孩突然兴奋地说:

“我知道了,可能邱少云趴在下风处,‘我们’趴在上风处,火往下风处烧,所以没有烧到‘我们’”。

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孙老师示意黄菲飞坐下,可她仍不坐下,又提了第三个问题:

“课文第九小节写了‘黄昏时候,潢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

为邱少云同志报仇!

’其他人是怎么知道邱少云牺牲的呢?

好一个黄菲飞,看来她今天非得让孙老师拜他为师不可!

听课的老师都把目光投向孙老师,想看看孙老师如何处理。

只见孙老师不慌不忙地说:

“黄菲飞太有水平了,他提的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也答不上来,我愿拜黄菲飞为师。

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做黄菲飞的老师。

”这时,课堂像烧开的水一样沸腾了,学生个个小脸通红,小手直举。

答案各式各样,但是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

这时孙老师说话了:

“既然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那么,教材是否可能有问题呢?

你们不妨写一封信给编辑老师,请他们给予答复。

”学生们都兴奋地说好。

听到这里,听课的老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这掌声是对黄菲飞的鼓励,也是对师生教与学智慧的肯定!

    [反思]:

表面看来,是一个聪明的女孩提了三个精彩的问题,实际上,在女孩发现问题的背后,是老师民主的态度、激励的语言鼓舞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之火!

更为可贵的是,孙老师不单单鼓励学生提问,而且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而这,正是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土壤。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话语: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

我最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

”“看谁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老师最喜欢提出不同问题的学生!

”“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表扬,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也表扬,就是不提问题的不表扬。

”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时,他常常走上前去,握住孩子的小手,真诚地注视他的双眼,发自内心地赞美:

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学生在他的激励下,提问的热情高涨,提问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曾经有一位学者指出:

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少。

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直就越强烈;反之,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就越小,这也许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

我们渴盼这希望之光能够不断光大,成为教育田园里最动人的主题景观!

范文2: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这是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地回答:

“雪化了以后是春天!

”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

“错了。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雪化了以后是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语文老师竟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张冠非要李戴,自然要出现令人遗憾的结局。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答案应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

对乡镇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可能是绿油油的麦田、忙碌的春播;对城市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可能是公园里青翠的草坪、彩色的碰碰车;对北方的学生来说,雪化了是以后可能是欢乐的笑声;对南方的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伤心的眼泪……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挥洒出富有灵性的语言,富有个性的想像,才能拓展与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避免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 反思]:

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

“一是教法不当,所谓‘标准答案’僵化了学生思维,所谓‘讲解’、‘分析’,把血肉丰满的课文支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二是学法不当,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三是阅读面窄,学生课外阅读受到种种限制,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四是考法不当,扼杀了学生创造精神等等。

”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体系,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

与时俱进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着新的要求。

  写作题目:

在你的课堂教学中,像这样精彩的片断一定不少吧!

请你撷取一个镜头写一个教学故事(25分)

  写作要求:

①教学实践中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第一人称)或看课中领悟到的别人教学故事(第三人称),正反例均可;

        ②主题突出,情节完整,语言朴实,叙述生动;

        ③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左右,不要写成教育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