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1123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8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docx

苇莺与杜鹃的故事

苇莺、杜鹃的故事

1苇莺是一种善于鸣唱的鸟儿,在求偶期尤其如此!

但只有非常出色者才能唱得“出线”!

 

2唱啊!

唱啊!

终于引来了有情人!

她的降临使他唱的更带劲啦!

再加一把劲,一定要彻底打动她的心!

3浪漫的爱情之花结出了可爱的生命之果!

大苇莺夫妇精心照料着三个小宝宝。

在雏鸟生长的不同时期,它们采集的食物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时期,采集的食物也是多样化的。

好像是他们也懂得科学配餐!

 

4高温天气使得雏鸟也烦躁不安,这时我看见雌苇莺去到水里把腹部羽毛弄得透湿,然后飞回来蹲在巢上,啊!

原来它使用这种方法给鸟巢降温的!

忽然间我又看到小鸟抬起头来,张开嘴对着雌鸟透湿的羽毛开始了吸吮!

啊!

原来还能用这种办法给小鸟喂水啊!

5每次大苇莺喂过雏鸟后,并不是立即飞走再去觅食,而是在小鸟吞咽后仍然注视着它,这时小鸟也乖得让人惊奇,只要大鸟注视它片刻,它就乖乖的厥起小屁股排便,刚拍出一半大鸟就伸口叨住,并顺势拉出来,然后就衔着飞走了。

6正在全神贯注的观察着雌大苇莺趴在巢上为幼鸟遮阴呵护时,只见它突然一惊,嗖的一下飞走了,我正在莫名其妙时,忽然眼前黑影一闪,一只大杜鹃扑到了巢上,并且毫不迟疑的伸嘴就叨起了一只幼鸟,幼鸟痛苦的挣扎着,连叫也叫不出声来。

7、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危急关头,只见眼前一道黄光闪过,雌大苇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过来,直奔大杜鹃而去!

原来雌大苇莺离巢后根本没有远去,只是闪电般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绕到大杜鹃背后直扑而上。

 

8、大苇莺跳到了大杜鹃的背上,拍打着翅膀猛攻大杜鹃!

她竟然和比她大许多倍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

我欣喜若狂!

赞叹不已!

好机智的大苇莺,好勇敢的大苇莺!

9、大苇莺一招得手之后,没有恋战,而是立即撤退!

并且边撤边高声尖叫着驱赶大杜鹃。

这更使我赞叹不已,由于强弱悬殊过大,如果大苇莺恋战就必然会吃大亏,而她对此好像也心知肚明似的,把握的恰到好处。

10、在大苇莺猛烈攻击和高声尖叫的驱赶下,大杜鹃做贼心虚,松开口小鸟掉进了巢中,它也转身灰溜溜的飞走了 

11、大苇莺又回到了巢上,注视了一会巢里的情况,清理了巢里的粪便,然后紧紧趴在巢上再也不肯离开。

一会儿雄苇莺叼着虫子回来了,雌鸟对着雄鸟忽闪着翅膀,边点头边唧唧叫着,雄鸟好像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把虫子送到了雌鸟嘴里,雌鸟这才起身低下头来喂小鸟。

12、五天后三只小鸟陆续出窝了。

上午有两只小鸟出窝,蹦到巢边的芦苇杆上,东张西望等大鸟来喂食,那只受过伤的小鸟明显弱一些,摇摇晃晃爬到芦苇上,站立不稳,随时有掉到水里的可能,雌大苇莺焦急的在旁边叫着!

抖着翅膀边学小鸟求食的声音,这一下小鸟乖乖回到了窝里!

 

苇莺苇叶苇粽

苇莺,鸟与苇诗意的链接。

芦苇深处,一望无边的万绿丛中,有了苇莺盘旋,跳跃,歇伏,啄食,营巢,栖息,鸣叫,水与天的交合,便有了精灵的使者。

苇莺体型纤长,毛色以褐为主,嘴细尖,天性活跃,成天在草茎间跳跃穿飞,寻捕昆虫为食。

莺歌燕舞,苇莺的歌声,一定是迷人的。

常见的大苇莺背羽棕褐色,淡***眉纹,下体淡白色,胸部有不明显的灰褐色的纵纹,与芦苇的色彩天然和洽,便得了大苇扎、苇串儿的好名字。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会有106种虫子危害芦苇,有86种专吃苇叶,有20种专门蛀茎,大苇莺的功劳可谓大矣。

夏初繁殖时期,大苇莺会停立于芦苇顶端,不停地鸣叫,雄苇莺的鸣声高亢而响亮,它得靠歌声来打动雌苇莺的芳心。

“嘎嗄吉----嘎嘎吉----”此起彼伏,远处听起来像蝈蝈,也像青蛙,有的地方便依它的叫声,称芦蝈蝈,或直呼大苇莺为“呱呱叽”。

一对雌雄苇莺情投意合,会啣取干枯的苇叶营筑爱巢,一起生儿育女。

苇莺“呱呱吉”的鸣唱,大家一定觉得耳熟。

如果把它翻译成诗句,你就更加觉得朗朗上口。

且听: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俅。

中国人关于苇莺的意象,从《诗经》算起,至少三千年了。

芦苇最早入诗,同样见诸《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三叠,溯洄婉转地反复吟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始终没有露脸,苍苍、萋萋、采采的芦苇,以缥缈空灵的诗化形象,寄托相思,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经典爱人。

诗,能够拥有如此超越时空、跨越时代的伟大力量,奉为经典当之无愧。

经者,说一句,顶一万句,你也许不信,它只一句,或一个单词,引出后人下笔千言,结心万语,却是不假。

《诗经》中的芦苇,“蒹葭”二字,关乎多少情感倾诉?

莫说芦苇贱如野草,《诗经》用词之凝炼、准确、生动,依然是汉诗不可逾越的高峰。

只说“蒹”与“葭”,便是微言大义。

蒹,指荻;葭,指芦。

诗又曰: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荻至秋坚成,谓萑;芦之成者,谓苇。

古今相较,古人用蒹葭泛指荻与芦,今人用芦苇泛称蒹与葭,今人只说了一半,漏了一半。

古人精致,世风越来越浮躁了。

劳动人民讲究物以致用,在洞庭湖区,芦荻混生苇田中,芦比荻高,荻比芦坚实,芦泡宜于编织,造纸的纤维却不如荻,芦与荻的细分,乡人弄得明明白白,俗称土名一个比一个好听。

生于低洼湖泊,抗水性强,株茎细而高,长得像线绊长子,就叫“线芦”。

茎秆基部粗壮,抗风力强,不易倒伏,就叫“大头芦”。

株高偏矮,茎秆较粗,剑形叶边缘带锯齿,叶梢包茎不易脱落,叶片张开来像千手观音,就叫“观音芦”好了。

荻,茎呈红褐色,坚硬如铁,故有“红铁杆”之称。

更为常见的荻茅,当茅柴烧,乡人直呼“茅柴”。

遗憾,或尴尬,苇田中人工种植的荻,与水稻、小麦一样,品种名称打上科研的印记:

湘荻一号,二号,一直排到五号,再也没有来自泥土的诗意。

我不理解,研究芦荻的科学家们,即便没有读过《诗经》,为何不从俗语乡音中,获取艺术的想象与灵感呢?

苇叶伸过来触摸男孩,晒得油黑的脸上,有一种痒痒的刺灼感。

男孩扯住苇叶,从叶鞘处摘断,一把绿色的长剑,捏在手中挥舞。

苇叶属于生长的水域,它得回到水中去。

男孩将苇叶柔软的尖儿掐掉,两端顺着叶梗撕开,卷起来,交叉穿在叶梗上,船头翘起来了,叠成一只苇船。

载满男孩期望的目光,苇船顺风听水,渐渐地远去……

不经意的儿戏,也许蕴藏着洪荒时代远古的记忆。

逐水而居的人类文明,一定从芦苇身上得到有益的启示。

苇与船,浮江渡海的工具,浮载人类去探索在水一方的秘密,哪怕浮载的不是身躯,仅仅只是思想。

一苇渡江,经典佛教故事,禅宗始祖达摩,这位印度来的高僧,就是用化缘得来的一根芦苇,踏波横渡长江北上。

如果没有一苇渡江的传奇,达摩也许走不进少林寺。

一根芦苇,将天竺佛教渡入震旦。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心存善念,心无杂念,纵使河汉相隔,足踏一叶苇舟便能飞渡。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豁达如苏轼,连他都忍不住叹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碧波万顷,苇舟一叶,洞庭湖,天下水,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当年的男孩,已是鬓霜初染,徘徊洞庭湖畔,侧耳凝听风中的芦苇絮语,寻求不可知的答案。

苇叶边缘的锯齿,划不破阿婆粗糙的手掌。

阿婆蹲在河边洗苇叶,端午的苇叶水色正旺,叶片浓绿,长满白色的绒毛。

一片一片浸在水里,阿婆细细地洗,马虎不得,有虫眼的,有病斑的,挑出来丢掉,苇叶包粽子,不光吃进口,还得抛到河里祭祀屈大夫呢。

端午划龙舟,龙船下水,拖过芦苇滩,芦苇掀起浊浪,一年一度的激动,一年一度的伤感。

洞庭湖和汨罗江的芦苇,一定熟悉屈原的身影。

三闾大夫形容枯槁,经常行吟泽畔,苇叶牵扯过他的衣襟,芦花抚摸过他的手脸。

屈原投江殉国的河泊潭,我去看过好几回,汨罗江下游,离湘水汇入洞庭湖的河口不远。

河泊潭水边长有芦苇,屈原当年手把芦苇,一步一步走向沉潭的时候,芦苇一定挽留过屈大夫。

民间传说,他沉不下去,又浮了上来,他怀揣沙石,才成为烈士,化作汨罗江神。

苇叶包裹的三角形粽子,像荷包一样散发诱人的清香。

阿婆说,苇叶粽子不能像包子、馒头一样蒸熟,得放在水里煮。

芦柴煮苇粽,煮成一锅绿水,苇叶的清香便熬入了骨,苇汁渗入糯米馅,粽子吃起来才香。

苇粽飘香,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学术家园

苇莺——爱情鸟

读罢《人民政协报》第70期“学术家园”胡淼先生的学术文章,顿时兴奋起来。

文章的题目是:

《诗经〈关雎〉中的雎鸠是什么鸟》,正如题目所示,胡先生探究的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的第一首诗中的第一句诗中的那个“关关”而鸣的可爱小鸟———雎鸠,究竟是什么鸟。

胡先生首先否定了历来注家的两种意见,“从古至今,注家们都认为,雎鸠就是鱼鹰鹗,或鸬鹚。

我认为,这是与诗情、诗境、诗意完全不相符的,这些解释是无法接受的”。

“《关雎》一诗,正是以鸟的鸣声起兴的生动范例。

诗中之鸟,是一种快乐的鸟类歌唱家,而绝不是鹗那样独往独来,盘旋于水域上空袭击鱼类的猛禽,更不是色黑如乌、形态猥琐丑陋,潜水捕鱼的鸬鹚。

” 

那么,究竟是什么鸟呢?

 

胡先生认为,是苇莺!

我老家微山湖呼之为苇喳子是也。

 

“每年初夏,河塘中之苇、蒲新叶初葳蕤,便有一种比麻雀略大一点的小鸟,成群结队从南方飞来。

站在芦苇的高枝上,从早到晚高声歌唱。

歌声抑扬顿挫,铿锵有管乐之音,曲调简约而有变化,委婉似有抒情之意……这种鸟数量很多,几乎凡河沟池塘中有芦苇蒲草生长的地方,都有他们的成员在歌唱,而且没有人知其名。

苏北等地的民众,即以其鸣声,呼其为‘柴呱呱’(柴即芦柴、芦苇之意)或‘呱呱唧’。

实际上,它的‘呱呱唧唧’的鸣声,与‘关关雎鸠’的声音十分贴近。

这种鸟,就是雀形目、科、莺亚科的几种苇莺。

我们不敢妄称胡先生的意见已成定论,但确有道理。

我想,一、此鸟必为水鸟,因为下面有“在河之洲”句;二、此鸟必为鸣禽,大家共认“关关”是鸟鸣;三、此鸟鸣唱必为婉转动听,如果似鱼鹰之类恶声恶气,便难与情爱相融。

而苇莺,恰与以上三点相符;更进一步说,能够与上面三点相符的鸟儿,莫过于苇莺了。

我老家紧靠宅子有一口苇塘,塘里有原先属于我家的几分苇地。

所以,我是在苇喳子即苇莺的鸣唱声中长大的。

儿时,我曾钻进密密的苇棵去造访苇莺的窝,它的窝用草和毛发编织而成,如小小的坩锅样,系牢苇杆上。

我也曾掬过窝里如麻雀蛋大小的蛋,但又放回窝内,不像别的孩子搞破坏。

稍长,到大湖去,可以听到百鸟的热闹争鸣;其中,声音最嘹亮最动听最抒情的还是苇莺的歌唱,苇莺绝对是拿金牌的第一等的高音歌唱家。

而且是雌雄对唱,在天高水阔中,讴歌真挚的恋情。

胡先生没有提及这一点,其实,这个雌雄对唱情歌的特点对他的立论十分重要。

用雌雄对唱的鸟声兴起男女情爱,是非常自然妥贴的。

苇莺唱的曲子基本是四音节一句,与四言的《诗经》恰好有共同的节拍。

至于唱的具体内容,你可以填不同的歌词。

你既可以听成“关关雎鸠”,也可听成“呱呱唧唧”或别的什么。

我家四姑在苇塘边柳荫下,听着苇莺的对唱,曾给我讲过一个动人的故事。

说小时候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但为家庭所不容,他们便坐了一只小舟逃到大湖。

在船上过了一段艰辛而幸福的飘泊日子,有一天暴风雨袭来,舱里积满了水。

男的急忙呼喊:

快刮水!

快刮水!

女的急忙呼喊:

快撑船!

快撑船!

就这样,在“撑撑撑撑”、“刮刮刮刮”的呼喊声中,小舟沉没了。

据说,苇喳子就是他们变的。

于是它们就整天对唱“撑撑撑撑”、“刮刮刮刮”…… 

苇莺的情歌,不仅唱响了我的第一篇散文;更在遥远的年代,唱响了《诗经》的首篇,由之传递的爱的魅力千年万载而不衰!

我想,将苇莺定位于爱情鸟的文学形象应是不差的。

它的小小的灰色的羽衣,便浓浓地染上了一层圣洁和崇高!

 

观鸟记:

大苇莺和大杜鹃

发布:

2009-7-0613:

30|作者:

 sakura118 |来源:

地理信息港

6月中旬,冀东沿海某地的苇塘。

初夏的黎明来得早,透明的薄露从水面和苇丛中升起来。

  在一处茂密的苇丛中,一只大苇莺“太太”坐在巢中孵卵,它的“丈夫”在鸟巢附近警戒着。

 

  大苇莺是雀形科小鸟,身长19厘米。

它眉纹淡黄色,背部棕褐色,下体黄白色具少数暗色纵纹,这种棕黄色小鸟是苇塘中大嗓门歌手。

 

  大苇莺是雀形科,身长19厘米。

它眉纹淡黄色,背部棕褐色,下体黄白色具少数暗色纵纹。

 

   

  大苇莺的巢是架在4根苇茎上的,用草根、苇叶编织成的杯状巢,离水面85厘米。

在大苇莺“太太”身下5枚蓝绿色的卵,其中一枚个头略大些,孵卵任务由大苇莺“太太”单独完成,它几乎整天坐巢,只有饿极了才匆匆离巢找虫子充饥。

晚上,它在巢中夜宿,保证卵不会变冷。

 

  孵化第12天时,雏鸟出壳。

雏鸟出生并非易事,5只雏鸟共用了22个小时。

雏鸟们是晚成鸟,它们赤裸无羽,全身肉红色,双目紧闭,时而勉强抬头,时而侧卧蹬腿,非常软弱。

在5个雏鸟中有一只个头略大些,长着一个大脑壳,背部也宽,它是由个头大的卵中出壳的。

 

  雏鸟出世后的第一天。

大苇莺“太太”除上午10点出去20分钟吃食外,整天卧在巢中,用自己的体温给5个没穿“衣服”的孩子取暖,不让小家伙们冻着。

 

  雏鸟出世后的第二天。

小家伙们叫着要食吃,大苇莺“太太”离开鸟巢,在鸟巢附近的草丛中捉到一只蚂蚱带回巢中,用嘴把猎物啄碎,分别喂了5个孩子。

 

  雏鸟出世后的第三天。

在凉爽的晨风中,大苇莺“夫妇”离巢给孩子们去打食。

 

  这时,那只大脑壳雏鸟骨碌骨碌地行动起来了。

它低下大脑壳并抵住巢底,叉开双腿,开始向后退,在它的屁股撞着它的“小兄弟”后,把屁股往这个“小兄弟”身底下塞,同时用它那光秃秃的弯翅往身后甩,好像使用钳子似的,用两只弯翅膀把这个“小兄弟”夹住了,并把这个“小兄弟”掮在背上,一个劲往后退,一直退到巢的边缘。

个头比大脑壳雏鸟小的雏鸟身子软软的,又睁不开眼,在大脑壳雏鸟的宽背上摇晃着。

 

  大脑壳雏鸟用它的大脑袋和两脚撑住巢底把背上的“小兄弟”往上抬,而且越抬越高,一直到和边缘一般齐了。

说时迟那时快,大脑壳雏鸟浑身一使劲,屁股猛地一揿,可怜才一点大的光溜溜的大苇莺雏鸟,被扔到鸟巢外去了。

大苇莺离水面85厘米,被扔出去的“小兄弟”扑通一声掉进水里淹死了。

 

  睁不开眼的大脑壳雏鸟在往巢外扔“小兄弟”时也差一点从鸟巢里掉出来。

大脑壳雏鸟干这可怕的勾当,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约3分钟,大脑壳累极了,老老实实在巢里躺着,一动不动休息了一刻钟。

 

  大苇莺“夫妇”分别打食归来,嘴里叼着虫子,大脑壳雏鸟也和另外3个“小兄弟”一样要食吃,它伸长脖子,张开大嘴尖叫着:

“喂我吧!

”大苇莺“夫妇”给雏鸟分别喂完食,又去打食去了。

 

  休息过后又吃了食物,大脑壳雏鸟浑身又有了力气,开始收拾第二个“小兄弟”。

这个“上兄弟”可没有第一个好对付,它拼命地挣扎,总是从大脑壳雏鸟背上滚下来。

可大脑壳雏鸟决不让步,它用了8分钟又把这个“小兄弟”扔到巢外淹死了。

 

  第四个和第四个“小兄弟”的命运和前两个雏鸟的命运没什么两样。

 

  雏鸟出壳的第四天。

大脑壳雏鸟睁开了双眼,发现只有自己躺在巢里。

只有这样,才没有别人和自己争食,保证自己这个大肚汉能长成为幼鸟。

大脑壳雏鸟这种损人利已的残酷行为是祖传下来的,无师自通,是卵寄生鸟类家族繁荣的杀手锏。

 

  大苇莺“夫妇”只剩下大脑壳雏鸟一个“子女”,把爱全部倾注在它身上。

每天不辞辛苦到各处找虫子,什么尖头蚂蚱、蝼蛄、象鼻虫、蟋蟀、地老虎、芽青虫等,最多的是夜蛾科的幼虫。

由一天喂40次到喂60次,这个雏鸟胃口大得很,每小时吃7次肥虫,还叫着要吃的,闹得大苇莺“夫妇”填不饱自己的肚子为这个大肚汉捉虫子。

 

  雏鸟出世后的第十二天。

大脑壳长出了羽毛,这时真相大白:

大苇莺“夫妇”俩辛辛苦苦抚养的雏鸟原来是大杜鹃的“孩子”。

这是怎么回事儿?

 

  原来是6月中旬大苇莺”太太“产完第三枚卵后去打食时,雌大杜鹃来到大苇莺的鸟巢前,将自己的一枚卵放在巢中,叼走了一枚大苇莺的卵并扔掉。

大杜鹃的卵形状、颜色、斑点和大苇莺的卵大同小异,足能以假乱真,只是个头略大点。

大苇莺“夫妇”认不出这颗“定时炸弹”。

 

  大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中型鸟类,它体长33厘米,雄鸟上体灰色,长尾黑色,腹部白色有横斑;雌鸟棕色,全身布满横斑。

它因“布谷”、“布谷”的叫声和爱吃有毒的松虫而闻名于世。

 

  大苇莺“夫妇”没有抛弃大杜鹃雏鸟,接着喂这个比自己个头大得多的雏鸟。

衔虫喂食时,大苇莺整个脑袋伸进大杜鹃雏鸟的血盆大口中,才能把食物塞进这个贪得无厌的大喉咙里去。

 

  吃得多长得也快,大杜鹃雏鸟出生时体重2.9克,17龄体重62克,23龄羽翼丰满,站在鸟巢上不时地扇动翅膀。

 

  雏鸟出生后的第二十五天。

早晨,大苇莺“夫妇”又打食去了。

站在巢上的杜鹃幼鸟飞上了蓝天,在苇塘上空转了一圈飞向北面的树林,它再也没回来看过养“父母”。

 

  …… 

  大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中型鸟类,它因“布谷”、“布谷”的叫声和爱吃有毒的松虫而闻名于世。

 

   

  在一个秋意浓浓的夜晚,这只大苇莺喂养的大杜鹃离开冀东沿海,到新几内亚越冬去了。

 

  又一个凉凉的夜晚,大苇莺“夫妇”告别苇塘到东南亚越冬去了。

 

  旅游观鸟人如果在湿地观鸟,有幸可能看到大杜鹃和在苇莺这种“卵寄生”现象,这是十分细致又艰苦还费时间的活动,又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这种发生在鸟类身上的现象能帮助人更深地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Science:

禽鸟会向它们的邻里学习

2009-06-05科学

内容快照:

文字说明:

 被普通布谷鸟寄生的苇莺巢。

那个较大的蛋是寄生蛋。

据6月5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当一只布谷鸟希望将它自己的一枚蛋偷偷地放入一个苇莺的巢中,这时苇莺会发动一场激烈的抵御行动,它们会成群地攻击这些寄生的鸟,同时发出很响且刺耳的叫声,并用它们的鸟喙发出噼啪之声。

新的研究显示,这些苇莺可通过观察它们的邻居而学习这种行为,但这种过程是受到生物学支配的–当研究人员用一种无害的假的鹦鹉来取代布谷鸟的话,则这些苇莺就不会学到这种技能。

某些鸟的群体发展出了针对诸如布谷鸟这类托卵寄生鸟的抵御行为,但这种行为不会快到成为遗传学变化的结果。

为了对替代性的解释进行调查,英国的NicholasDavies和JustinWelbergen设计了这样的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他们让幼小且没有经验的苇莺观察它们的邻居的针对布谷鸟和假鹦鹉的行为。

这些天真的苇莺在观察了它们的邻居之后会采取群攻的行为来抵挡布谷鸟,但却不会抵挡鹦鹉,这表明,这些苇莺已经具有学习新的行为的基础,并只会对真正的威胁进行抵抗。

这种特质从长远看会对苇莺的群体有好处,因为像群攻这样的行为如果应用在错误的情况下则会产生反效果,例如,会吸引捕食者前来。

野采偶遇全裸的苇莺!

……

2010,5,25早晨7:

00出门沿东鱼河岸步行,看到了无数条红点,不过没感冒,这次的目的是找条1米5上的虎斑或者白条以及黑头槽蛇…最后什么没有收获…返回的路上却遇见了一巢幼鸟,刚睁眼,标准的苇莺!

一碰就张嘴索食还以为我是它的老妈…看到鸟巢摇摇欲坠就用尼龙绳给固定下,然后拍照——

 

小蟒公子于2010-05-2509:

44编辑过此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