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1354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docx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___

任教教师:

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5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

二、课型与课时:

科学探究型课2课时

三、重点:

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去猜想。

难点:

设计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溢水杯、烧杯、水。

五、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顺序没有按照课本的顺序来,因为在“什么是浮力?

”后,探究比较好。

从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问题,再教学生进行猜想,可以直奔主题,且猜想也能很好的实施。

中间可以不要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内容进行过渡。

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作为第二课时的内容进行。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内容是浮力的概念和探究浮力的大小。

关于浮力的大小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交流等环节。

第二课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和无关。

这要经历分析论证、实验验证两个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

同学们平时都喜不喜欢听故事呀!

生:

喜欢。

师:

今天,在上新课之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相传,2000多年前古希腊

的亥尼洛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

但是,这个国王相当多疑,t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王冠中的金子。

国王便要求阿基米德查出王冠是否是由纯金制造的,而且提出要求不能损坏王冠。

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日苦苦思索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当他跨入盛满水的浴桶后,随着身子进入浴桶,他发现有一部分水从浴桶中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马上意识到了什么,便高呼:

“我找到了!

我找到了!

”他忘记了自己还光着身子,便从浴桶中一跃而出奔向王宫。

一路上高呼:

“我找到了!

我找到了!

”科学家们发现真理时的喜悦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他这一声高呼便宣告了的诞生。

同学们想知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吗?

生:

想。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生活中我们都见过万吨巨轮能够载货远航,巨大的热气球能够腾空而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呢?

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说一下呢?

生:

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浮力。

师:

这位同学解释的很好!

那么究竟什么是浮力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什么是浮力。

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请同学们听清老师的要求,明白自己在实验中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同学们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第二,将石块完全浸入水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数据记录在125业蓝筐内。

看一看,示数到底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第三,将钩码拿出水中,看看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达到与第二步相同的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

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实验都做完了吗?

生:

做完了。

师:

实验做完了,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你用什么方法能够使空气中弹簧测力

记的示数与第二步相同。

生:

用手向上托物体。

师:

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够得到一个怎样的实验结论呢?

生:

我得到的实验结论为:

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那么,

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是否有托力的作用呢?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跟我看一下这个实验。

(教师演示书上124业实验7-20)

师:

在刚才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把气球的气针插入篮球后,气球膨胀,而此时的杠杆为什么不平衡呢?

生:

是因为左边篮球受到的浮力增大的原因。

师:

通过刚才的这个实验,同学们又能够得到怎样的一个实验结论呢?

生:

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也有竖直向上的托力。

师:

这两个实验都做完了,通过这两个实验同学们又能够得到怎样一个实验结论呢?

生:

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托力。

师:

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浮力(buoyancyforce)

现在我们仍然回到刚才第一个实验中,我们作实验时可以看到把石块放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记的示数变小了,是因为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浸入水中的石块到底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生:

石块受到重力G、浮力和拉力,

师:

很好,这个物体在这三个力的作

用下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

这便是我们学习测量浮力大小的第一种方法,

称之为用称量法计算物体的浮力。

浮力是否是力的一种呢?

生:

是。

师:

它是否满足力的三要素呢?

生:

满足。

师:

因此,浮力也有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由力的平衡的知识可知,物体在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在向下的重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是竖直向上的。

而这三个力都作用在物体上,所以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上。

师:

以上便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浮力,以及如何用称量量法计算物体的浮力大小。

刚才通过实验得到的称量法计算浮力的公式:

应用这个公式计算浮力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万吨巨轮的重力是不可能用弹簧测力记来测量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浮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师:

上课前,给大家讲的故事,就是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发现计算浮力大小的另一种方法。

在阿基米德发现中,他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重温阿基米德的发现。

首先,请同学们来认识一下这个特殊的杯子,它被称为溢水杯,当向溢水杯倒入水后,水高于溢水口时,水便会从溢水口向外流出,等溢净后。

将物体放入溢水杯,用烧杯将水接住,就知道物体放入溢水杯后有多少水被排出。

那么,哪位同学能大胆的猜想一下,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我的猜想结果是: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师:

我们的猜想究竟是否正确呢?

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验证物体所受浮力与此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

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

实验1。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

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

教师简介实验步骤。

说明注意事项:

用细线把石块拴牢。

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

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

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

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

(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

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

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

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

并板书:

“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

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

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

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

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

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

“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期课改物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是《阿基米德原理》这节内容的第2课时,希望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经历《阿基米德原理》形成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猜测→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归纳结论。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多维的,就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阿基米德原理,重点放在探究过程;此外要求能够正确使用溢杯。

过程和方法包括通过情景观察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科学猜想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同桌和小组的讨论,培养学生实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以学生自身体验,猜想的引入,激发学生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强烈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为了很好落实上述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及学习活动卡的内容做了调整。

教学的开展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谜的动画引入,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浸入浴缸的模拟实验,根据手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测“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继而进一步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

而如何让学生顺利提出猜想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课堂小实验和问题的设置起了关键性作用。

考虑到班级里学生的学力和个性的不同,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自我设计实验,因此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全班讨论,请同学发言介绍、演示实验方案,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帮助部分学生清楚实验过程。

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分两人一桌,八人一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向的探究,每一组都有不同的要求,分工合作。

在各组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实验,可以相互交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请代表汇报他们的实验结论,全班交流,与其它各组分享,最后进行相应的总结。

这样的设计在平等、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做了改变,不是一味地由老师判断谁对谁错,而是把“评价权”交给学生。

从最初将他们提出的猜想都罗列在黑板上,适度的点拨,由学生判断确定最合理的猜想;之后的实验设计,也由学生来补充、完善;最后归纳实验结论,也由各小组共同完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简述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由动画情景引入,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考皇冠之谜;小实验,如右图在满水的烧杯中,将泡沫塑料块向下压;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体验到的感受,提出初步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通过设问,进一步提出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接着全班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最后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并交流学习收获。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中,我先后在三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

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反思,对最初的教学设计许多方面做了相应的修改。

在第一次教学实践后,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没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

有学生提出跟泡沫块浸入的深度有关;有提出跟烧杯中的水有关;也有提出跟泡沫块的体积有关等等,就是没能提出跟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课后反思中,就教师的启发提问做了调整。

第一次上课时问,

(1)“你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

观察到什么现象。

”;

(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

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

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将问题细分了,并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

(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了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方向明确。

随后问

(2)“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

”“这说明了什么?

”“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

”“这又说明了什么?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

最后再问(3)“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同学的描述,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

”。

在第三次上课时,又将最后一问改成“通过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

”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后,学生顺利的提出了猜测。

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而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

二是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

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引导。

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

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如何测量浮力呢?

”“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

”。

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来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

在明确了实验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学生实验过程中,分成四组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验证,第一组:

钩码浸没在水中;第二组:

钩码浸没在浓盐水中;第三组:

铝块或铜块浸没在水中;第四组:

钩码部分浸在水中。

在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和归纳结论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

在前两次上课时,小组的位置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很难达到交流的目的。

在第三次上课时,从新安排,将前后左右的四桌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做到小组交流的目的,所选代表也能反映小组的实验结果。

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做了改进。

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张,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没有在黑板上做记录,因此之后的实验归纳存在一定困难;在第二次课堂教学时,先将每一组的实验前提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填写完整。

第一组:

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第二组:

浸没在浓盐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浓盐水的重力;第三组:

浸没在水中的铝块或铜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第四组:

部分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每一组同学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把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1:

是浸没在液体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结论1与第三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2: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结论2与第四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3: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最后同学们在小结自己的收获的过程中,不仅是知识上的获得,更是能力上和精神上的收获。

三、磨课、改进的过程(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成晓俊)

本节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小实验的观察和体验,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使用工具搜集证据、处理数据解释问题、表达与交流实验结论等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落实三维目标。

在试教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教学设计的不断优化,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图2(a)(b)图1(a)(b)

在第一次试教中,教师让学生先模仿阿基米德做小实验[如图1(a)、(b)所示],然后设问“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希望学生能发现浮力有大小,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并进一步提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做完实验后,学生提出了许多看法,如:

浮力可能跟泡沫块浸入水的深度有关;可能跟烧杯中的水有关;可能跟泡沫块的面积有关?

?

等,还有一些看法并没有结合实验,如:

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

等,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按老师事先设计的方向发展。

课后,通过教研员、执教教师和学校教研组的反思、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之所以学生的探究方向发生偏移,与教师创设的情景和问题的设计有关,一方面实验的设计没有将“排开的液体”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客观上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问题也应该是有差异的。

于是,我们重新设计了小实验[如图2(a)、(b)所示],让学生感受到浮力会增大的同时又看到了排开的水越来越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设问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觉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结合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

”。

在第二次试教中,学生非常顺利地进入到老师事先设计的方案中。

这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情景具有诱导功能——创设恰当的情景(问题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引导思考,同时也能诱导探究活动的方向。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虽然学生能够根据情景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但很难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2)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限于学生的能力,只有极个别小组能顺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组连实验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别的小组,动动手而已,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无法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在我们又对原先的教学设计作了这样的处理:

(1)在学生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后,由教师直接设问“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开液体的多少?

”,通过对“多少”应该是指哪一个物理量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2)在实验前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可以逐步优化实验方案;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存在困难的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

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方案确实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无序,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让学生一步进入较高的探究要求,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

另外,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决不应该是一位旁观者,应该是参与者、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下进行。

在试教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每一大组实验情况各不相同,而每个大组中的各小组的实验情况相同,想通过对小组交流和大组交流的形式,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让学生感悟“合作”的重要性,经历完全归纳的科学过程。

但由于大组中各小组间的位置安排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使小组交流的目的很难实现,学生所归纳的结论只代表个人意见,无法感受合作的作用,也无法体会科学归纳是需要多次实验的。

这样一个细小的环节就导致这部分设计的目标得不到落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在活动的设计中,应关注细节问题。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计思路:

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理论,第二课时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第一课时中分析结论的数据是选择绩优学案练习册中的习题,据此引导学生掌握这节课中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因为本节课的实验需要采集数据,如若先做实验,学生实验中不注重细节,采集了错的数据,就很难推理出正确的结论,首因效应的影响不得不得到关注。

所以改进措施是直接借用正确数据分析结论,然后做实验,另外,学生在明白了结论的基础上做实验时,自己就会注意细节。

如先测量小桶的重力呢还是先测量桶与排出液体的总重,然后倒出其中液体再测量小桶的重力呢?

学生自己就会思考到桶上会留有残余液体,排出液体的重力将会减少。

实验最终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可以自己判断。

失败的话,建议他们重新做实验,自己找问题。

本节课中的实验如果直接用手提弹簧测力计,手容易晃动,影响实验效果,所以改进成在铁架台上固定弹簧测力计,升降台升降液体,从而达到物体稳定浸入液体中,方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在第一课时中数据仅有一组,可以提问:

一个实验的普遍结论,仅做一次实验能不能得出?

介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物理学实验的基础,会自己判断出,不行。

一个普遍结论的得出,至少要做三次实验,然后分析,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进一步提问:

实验如何做三次,也就是说三次实验中是在改变什么物理量呢,改变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根据本校学情,学生对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一知识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复习旧知中的图片展示。

二.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八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丰富,记忆能力良好,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但仍需直观事物进一步引导。

我们班学生理解能力弱,学习自主性较差,布置作业才做,不布置不做,依赖性强,讲的学,不讲的不学,

1学习兴趣不浓厚。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上节课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经使学生明白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是对上节课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浮力》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实验过程。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数学表达公式。

3.

能利用公式:

F浮?

G排?

m排g?

?

液V排g

四.重点难点

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推导。

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五.教法

讲授法、实验法

六.学法

观察法、练习法

七.教具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升降台、物体、溢水杯、小桶、适量水

八.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

2个因素①液体的密度;②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2图片展示:

若物体浸在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