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499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docx

保育仔猪教学讲义

保育猪阶段疾病防治

由于断奶应激、更换饲料的应激和生长过快的应激,加上母乳提供的免疫抗体消失、多数疫苗尚未注射、仔猪体质差等因素,保育仔猪阶段的疾病十分多,也十分复杂。

在保育阶段,仔猪主要发生各种呼吸道疾病、腹泻性疾病和以圆环病毒感染为主的免疫抑制病。

因此,本阶段疾病的控制,主要采取一下措施:

提高圈舍温度,控制圈舍湿度,保持通风透气,延长断奶后饲料过渡时间,要药物保健工作,及时免疫接种,隔离病猪等措施。

项目一猪支原体肺炎(1学时)

一概述与历史

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俗称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为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患猪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

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高,但继发性感染也造成严重死亡,对养猪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规模化猪场猪支原体常与多种细菌、病毒及环境因子协同作用,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但猪气喘病常是PRDC的原发性病因。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能感染。

其中以哺乳仔猪和幼猪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次是妊娠后期的母猪和哺乳母猪。

(二)传播特征:

通过咳嗽、气喘或喷嚏排出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形成飞沫,经呼吸道而感染。

病猪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断排菌,感染健康猪。

一旦传入猪场,很难扑灭。

(三)易感因素:

过早断奶、通风不良、拥挤、气候突变、阴湿寒冷、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可诱发本病且加重病情。

另外持续的沙尘和浮尘天气也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多见。

三症状

主要临诊症状为咳嗽和气喘,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个类型。

(一)急性型:

病初精神不振,呼吸次数剧增。

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喘气,发出哮鸣声,似拉风箱,有明显腹式呼吸。

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阵咳。

体温一般正常,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升到40℃以上。

病程一般为1-2周,病死率较高。

(二)慢性型:

主要症状为咳嗽,清晨赶猪喂食和剧烈运动时,咳嗽最明显。

咳嗽时站立不动,背拱,颈伸直,头下垂,用力咳嗽多次,严重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

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喘气)。

食欲一般变化不大。

病程长,可拖延2-3个月,甚至6个月以上。

如饲养条件好,无继发感染,病死亡率低,但生长发育迟缓,饲料转化率低。

(三)隐性型:

感染后不表现症状,但用X线检查或剖解时可发现肺炎病变,在老疫区的猪只中本型占相当大比例。

如加强饲养管理,则肺炎病变可逐步吸收消退而康复。

四剖检变化

(一)肺部:

由肺的心叶开始,逐渐扩展到尖叶、中间叶及隔叶的前下部。

病变部与健康组织的界限明显,两侧肺叶病变分布对称,呈灰红色、浅红或灰黄色、灰白色,硬度增加,外观似肉样或胰样或虾肉样变,切面组织致密,可从小支气管挤出灰白色、混浊、黏稠的液体,继发感染细菌时,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还可见其他脏器的病变。

急性病例,有明显的肺气肿、水肿。

(二)淋巴结:

肺门和膈淋巴结显著肿大,有时边缘轻度充血,切面黄白色,淋巴组织呈弥漫性增生。

五诊断

(一)临床综合诊断:

以怀孕母猪和哺乳猪症状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在老疫区多为慢性和隐性经过。

症状以咳嗽、气喘为特征,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

特征性病变是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前下缘有肉样变、胰样变或虾肉样变,肺门淋巴结肿大。

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隐性或可疑患猪通过X线透视阳性可作出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PCR和病原分离培养。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猪群感染状况或免疫水平监测,对单个猪的检测没有意义。

(三)鉴别诊断:

与猪肺疫和猪肺丝虫的鉴别诊断。

猪肺疫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临床症状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

病程为1-2d。

主要病变为败血症变化或纤维素性肺炎,取病猪和病死猪心血或肝抹片,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猪肺丝虫能引起猪咳嗽,主要病变是支气管炎,炎症多位于膈叶后端,切开病变部可发现肺丝虫,粪便检查可见到肺线虫幼虫。

六防治措施

(一)预防保健

方案一加强饲养管理:

全进全出,出栏后彻底消毒、空栏,同时做好防鼠、灭蝇工作。

从非疫区进猪,猪栏之间要隔开,防止飞沫传染,保持圈舍不拥。

通风良好。

健猪与病猪隔离,患病母猪禁止喂奶。

方案二药物保健:

新引进猪预防性投药,如泰妙菌素,每吨饲料加入40~100g,连喂5~10天;生产母猪,支原净50g加强力霉素100g拌料1吨,于产前、产后各一周饲喂;仔猪,出生后3、7、21天分别注射长效土霉素30mg/kg体重;保育猪,转群阶段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或替米考星等拌料饲喂一周。

方案三疫苗预防:

猪气喘病灭活菌苗肌肉注射2ml,仔猪7~14日龄初免,15天后二免,

种猪每年加强免疫1次。

(二)治疗措施

方案一:

卡那霉素3~4万IU/kg+林可霉素10~20mg/kg+氨茶碱0.5g~2g/头分别肌注,每天一次,连用3~5天。

全群猪强力霉素100g~200g拌料1吨饲喂,连用5~7天。

方案二:

泰乐菌素10mg/kg+强力霉素5mg/kg+麻黄碱0.02g~0.05g/头分别肌注,每天一次,连用3~5天。

全群猪氟苯尼考50~100g拌料1吨饲喂,连用5~7天。

方案三:

氟苯尼考10mg/kg+强力霉素5mg/kg,每天一次,连用3~5天。

全群猪泰乐菌素200g~400g拌料1吨饲喂,连用5~7天。

项目二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2学时)

一概述与历史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炎为特征,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PAR)和猪气喘病(MPS)被认为是当今大型猪场的3大呼吸道疾病。

急性型病死率极高,慢性型或亚临诊感染则可导致增重减缓和药物治疗费用增加。

美国、丹麦、瑞士将本病列为主要猪病之一。

我国近年来随着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本病的发生呈暴发趋势,对养殖业的危害日益严重。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猪是惟一的自然宿主,各年龄猪均易感染,通常以2~5月龄,体重在30~60kg保育仔猪和育肥猪多发。

(二)传染源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有病变猪,或无症状无病变隐性带菌猪较常见。

(二)传播特征主要为气源感染,猪只之间可通过飞沫(如喷嚏、咳嗽等)传播,也可通过猪只之间接触传播此病。

猪场与猪场或国家与国之间的APP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带菌猪或慢性病患猪的引进而引起的。

(四)易感因素:

卫生条件过差、通风不良、气候突变、饲养密度大、长途运输、维生素E缺乏、阴冷潮湿、过堂风等均能促进本病发生。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4~5月份和9~11月份发生。

三临床症状根据其症状表现和病情经过,在临床上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一)最急性型:

一只或几只猪突然发病,体温41.5℃,表情漠然,食欲废绝,有短期的下痢和呕吐。

病猪卧于地上,初无显著呼吸症状,但心跳加快,心脏和循环发生障碍,腹部、双耳、四肢发绀,后期严重呼吸困难,犬坐姿势,口、鼻流出带血的红色泡沫,24~36h死亡。

初生猪则为急性败血症致死。

偶有猪无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

(二)急性型:

体温42℃左右,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极度困难,咳嗽,常站立或犬坐而不愿卧地,张口伸舌,鼻盘、耳尖、四肢皮肤发绀。

如不及时治疗,常于1-2d内窒息死亡;若病初症状比较缓和,能耐过四天以上者,症状逐步减轻,常能自行康复或转为慢性。

(三)慢性型,症状较轻,一般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喜卧地。

呈间歇性咳嗽,消瘦,生长缓慢,若混和感染巴氏杆菌或支原体时,则病程恶化,病死率明显增加。

四剖解变化

(一)最急性:

通常无明显的特征性病变可见。

有时可见患猪流血色鼻液,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状血色黏液性分泌物

(二)急性型:

急性死亡病例,两侧肺呈紫红色,肺叶切面似肝,肺间质充斥血色胶冻样液体。

病程稍长者,见胸腔内含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液体。

肝脏淤血,暗红色。

腹股沟浅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呈紫红色。

(三)慢性型:

肺组织充满绿豆大小的黄色结节或小脓肿结节,外裹结蹄组织。

肺表面有一层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与胸膜粘连。

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也见肿大,并有轻度出血。

有时可见关节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积液、脑膜脑炎,不同部位的脓肿,特别是血清型3感染时比较多见。

五诊断

(一)临床综合诊断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通常以2~5月龄的猪较为多发;多在4~5月和9~11月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热和严重呼吸困难,死亡率高,死亡或急宰猪出现以胸水或心包液增多,肺呈紫红色,胸腔内纤维素性物质渗出,组织发生粘连,肺上有坏死灶等特征性变化;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状血色黏液性分泌物。

(二)实验室诊断

1细菌的分离鉴定:

涂片镜检,肝(脾)抹片,染色,可见有革兰氏阴性的短小球杆菌,无芽胞。

2溶血试验:

将该菌接种5%绵羊鲜血琼脂平皿培养基中,有β溶血现象。

3卫星试验:

将该菌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划线接种后,再用金黄色葡萄球在平皿中央做一个十字接种,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在葡萄球菌接种线边缘有针尖大小、圆形、半透明的菌落生长,而远离该接种线的地方生长不良。

4动物接种:

取病变的肺组织,制成1:

10匀浆,滴鼻感染小白鼠,死后可从小白鼠肝、肺等组织分离到上述相同的细菌。

5血清抗体检测:

用猪传染性胸膜肺炎IHA诊断抗原(1,3,7型)也可进行血清抗体检测。

(三)鉴别诊断:

1、与气喘病相比,本病的致死率高、高热、急性多见和呼吸更困难。

2、与猪肺疫相比,本病主要感染2~5月龄猪,4~5月龄和9~11月龄多发,口和气管流出血样泡沫样液体。

3、与猪流感相比,本病传播速度慢一些,出血性胸膜肺炎病变。

六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方案一加强管理措施:

避免引入慢性、隐性和带菌猪,必须引种,应隔离并进行血清学检查,确为阴性猪方可引入;对感染猪群,可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查,清除隐性和带菌猪,重建健康猪群;也可用药物防治和淘汰病猪的方法,逐渐净化猪群;减少应激,改善通风,及时清理粪便等污物,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严格消毒。

方案二药物保健:

保育仔猪阶段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400g/吨、替米考星200g/吨、泰妙菌素100g/吨或氟苯尼考50g/吨,连用一周。

方案三免疫接种:

选用本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接种母猪和2~3月龄的仔猪,或者自家疫苗接种。

(二)治疗措施

方案一:

氨苄青霉素10mg/kg+卡那霉素4万IU/kg+安乃近1~2g/头分别肌注,每天一次,连用3~5天。

全群猪左氧氟沙星100g/吨拌料饲喂,连用5~7天。

方案二:

头孢噻呋钠5mg/kg+庆大霉素2mg/kg+氨基比林1~2g/头分别肌肉,每天一次,连用3~5天。

全群猪环丙沙星100g/吨拌料饲喂,连用5~7天。

方案三:

替米考星10mg/kg+强力霉素5mg/kg+安乃近1~2g/头分别肌注,每天一次,连用3~5天。

全群猪替米考星400g/吨拌料饲喂,连用5~7天。

项目三副猪嗜血杆菌病(2学时)

一、概述与历史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又称为革拉斯氏病,呈世界性分布,临床症状表现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共济失调和被毛粗乱等为特征,引起肺的浆膜、心包、腹腔浆膜、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的呼吸道综合征。

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败血症,并且在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不同血清型致病力差异很大,其中血清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

根据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家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血清4、5和13型最为流行。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只感染猪,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

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二)发病特征:

在不同的畜群中混养猪,或在猪群中引入新饲养的种猪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严重的问题。

(三)混合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会加剧猪的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感染的临床表现。

三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取决于炎性损伤的部位,在高度健康的猪群,发病很快,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疼痛(由尖叫推断)、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粘膜发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

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即使应用抗菌素治疗感染母猪,分娩时也可能引发严重疾病,在通常的畜群中,哺乳母猪的慢性跛行可能引起母性行为极端弱化。

四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的损伤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这些浆膜包括腹膜、心包膜和胸膜,这些损伤也可能涉及脑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

在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和较少量的巨噬细胞。

副猪嗜血杆菌也可能引起急性败血症,在不出现典型的浆膜炎时就呈现发绀、皮下水肿和肺水肿,乃致死亡。

另据报道,副猪嗜血杆菌还可能引起筋膜炎和肌炎,以及化脓性鼻炎等。

五诊断

(一)临床综合诊断:

多发生于5~8周龄的保育阶段仔猪,以发热、咳嗽、消瘦、跛行、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发病率10%~15%,可作出初步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采集浆膜表面物质或渗出的脑脊髓液及心脏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双球杆菌或者细长杆菌或丝状菌等,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分离培养确证。

六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管理措施:

加强管理,减少或消除其他病原菌,如提前断奶,减少猪群流动,杜绝猪生产各阶段的混养。

2、药物保健:

引进猪只、保育阶段仔猪,可使用抗生素药物拌料或者饮水保健,连用1周。

3、疫苗接种:

用当地分离的菌株制备灭活苗,可有效控制本病。

(二)治疗措施:

方案一:

头孢噻肟30mg/kg体重+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20mg/kg体重+黄芪多糖注射液0.2mL/kg体重,每天早、晚各用1次,连用3~5d。

对于发热严重的个体可使用氨基比林。

方案二:

甲磺酸达氟沙星5mg/kg体重+庆大霉素2000IU/kg体重+安乃近1~2g/头,每天一次,连用5~7天。

项目四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1学时)

一概述与历史

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鼻炎、鼻甲骨萎缩、鼻梁变形及生长迟缓为特征。

可使猪饲料转化率降低。

以2~5月龄仔猪最易感染。

我国以往无此病,由于种猪进口检疫不严,现也有散发病例。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以幼猪的病变最为明显。

有生后几天至几周的仔猪感染后才能产生鼻甲骨萎缩。

(二)传染源:

病猪以及成年猪感染后看不到症状,而成为带菌猪是本病传染源。

只猫、鼠、兔和狗等也可带菌,并能传播本病。

本病在猪群内传播比较缓慢,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病猪、带菌猪经呼吸道将病原体传给仔猪。

(四)诱发因素:

饲养管理不良、猪舍潮湿、饲料中缺乏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时,也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症状

(一)鼻炎:

发病初始,可见仔猪出现鼻炎症状,有喷嚏、鼾声和少量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并在一些猪中出现程度不同的鼻出血。

病猪常表现拱地,用前肢扒鼻部或磨檫鼻部。

在发生鼻炎的同时,眼角流泪,在猪内眼皮下皮肤上形成半月形灰色或黑色的泪斑。

(二)面部变形:

发病3~4周可出现面都变形或歪斜。

面部变形表现在病猪鼻短,向上拱起.鼻背皮肤增厚,有较深的皱摺。

面部歪斜表现为鼻孔大小不一,鼻子歪向一侧(俗称“歪鼻子病”)。

由于额窦受害生长受阻,两眼间的宽度狭窄。

少数猪引起脑炎或肺炎症状。

四剖检变化

主要在鼻腔和邻近组织,特征性病变是鼻腔的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软化萎缩,鼻甲骨下卷曲消失。

严重病例鼻甲骨完全消失、鼻中隔弯曲,鼻腔变成一个鼻道。

五诊断

(一)临床综合诊断要点:

连续的打喷嚏、流鼻涕,但是体温、食欲变化不大,面部变形,鼻变短,鼻甲骨萎缩,持续时间长,生长缓慢等可初步诊断。

可用X射线作早期诊断,用鼻腔镜检查可作辅助性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采集鼻腔分泌物,染色镜检,可见球杆菌,进一步分离病原,用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进行实验室诊断。

六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管理措施:

加强口岸检疫,及时消灭疫源。

对发病猪场进行消毒封锁,停止外调,淘汰病猪,更新种猪群。

或对全群实行药物治疗和预防,连续喂药5周以上,以促进康复。

2、免疫接种:

猪萎缩性鼻炎灭活菌苗,于母猪分娩前40天左右注射菌苗两次,间隔两周,待仔猪长至1~2周龄时,再给仔猪注射菌苗两次,间隔1周。

3、药物保健措施:

常发地区,母猪产前产后各一周,饲料中添加药物保健,如环丙沙星、土霉素、四环素等;初生仔猪使用卡那霉素液体喷鼻,每天一次,连续1周。

(二)治疗措施:

应及早治疗,7日龄以后的仔猪一旦出现打喷嚏和鼻子发痒的症状即开始治疗,否则治疗效果不明显。

方案一:

肌肉注射30%安乃近或复方新诺明注射液,或10%磺胺嘧啶、2.5%恩诺沙星。

也可0.025%盐酸环丙沙星饮水治疗。

方案二:

可用5%麻黄素5毫升加青霉素80万单位混合或用0.1%肾上腺素滴鼻,链霉素溶液(100万链霉素加注射用水25毫升溶解)滴鼻或冲洗鼻腔;以及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拌料饲喂。

项目五猪流行性感冒(1学时)

一概述与历史

猪流行性感冒,简称猪流感,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是一种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猪呼吸系统传染病,其特点为发病急骤,传播迅速。

临床上以突然发烧及其他伤风症状为特征。

具有人畜共同感染的特性。

1918年西班牙流感造成2000万人死亡。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发病。

(二)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暴发,其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四)季节性:

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晚秋和初春及寒冷的冬季。

阴雨绵延,过分寒冷,通风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的流行。

三症状

潜伏期2-7天。

典型猪流感的症状特点是突然全群感染,所有易感猪一夜间开始咳嗽,精神及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到40-41.5℃,呼吸困难,眼、鼻有黏液性分泌物,肌肉和关节疼痛,不愿站立。

经5-7天病程后,几乎所有的病猪很快康复,如在流感暴发时不发生细菌感染,死亡率一般比较低。

怀孕母猪如果感染了病毒可引起死胎或弱仔。

四剖检变化

鼻腔、气管内有白色黏液附着,气管下部到支气管有大量泡沫黏液。

呼吸道黏膜充血,血样黏液增多。

肺前下部呈红褐色,硬度增加,周围气肿及出血。

肺门淋巴结红肿,脾肿大。

五诊断

(一)临床综合诊断:

秋冬寒冷季节多发,爆发式流行,体温升高,咳嗽,不食,流鼻涕,一般一周内可自愈,死亡率低。

(二)实验室诊断:

分离病毒,进行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确诊。

六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营养需求,定时清洁环境卫生,对已患病的猪只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除康复猪带来毒外,某些水禽和火鸡也可能带毒,应防止与这些动物接触。

人发生A型流感时,应防止病人与猪接触。

(二)治疗措施:

本病无特效药物,控制继发感染,退烧,中药治疗。

(1)清开灵注射液+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强效阿莫西林,按每千克体重0.2毫升~0.5毫升,混合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天。

(2)头孢噻呋钠+病毒唑+黄芪多糖+安乃近;

(3)氟苯尼考+板蓝根注射液,黄芪多糖拌料;

(4)中药荆防败毒散防止猪流感效果较好。

项目六猪痢疾(1学时)

一概述与历史

猪痢疾是由致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有的发展为纤维素坏死性炎症,临床表现为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

一般发病率75%,病死率5%~25%,康复猪生长受阻,耗料增加,损失较大。

二、流行特点

(一)易感性:

各年龄及不同品种猪均易感,尤以7~12周龄的小猪发生较多。

(二)传播特点:

康复猪带菌可长达数月,从粪便中排出大量菌体,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

经消化道传播,健康猪吃下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

三、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到40~41℃,大多数病猪开始排黄色或灰色软便,食欲减少。

不久,粪便中含有大量黏液和血丝。

随着腹泻的发展,粪便成水样,充满血液、黏液及黏膜。

病猪迅速消瘦、脱水,最后衰竭而死。

转为慢性时,病猪表现时轻时重的黏液性、出血性下痢,生长发育受阻。

致死率虽低.但生长发育不良,饲料招酬降低,对生产的影响较大。

四、剖检变化

局限于大肠、回盲结合处。

大肠黏膜肿胀,并覆盖着黏液和带血块的纤维素。

大肠内容物软至稀薄,并混有黏液、血液和组织碎片。

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黏膜表面坏死,形成假膜;有时黏膜上只有散在成片的薄而密集的纤维素。

剥去假膜露出浅表靡烂面。

五、诊断

(一)临床综合诊断:

以7~12周的猪多发。

表现为黏液性出血性下痢。

大肠黏膜肿胀,发展为纤维素性的坏死性假膜。

一般死亡率不高,可以自愈,生长缓慢,耗料增加,成为僵猪。

(二)实验室诊断:

取急性病例的猪粪便和肠黏膜制成涂片染色,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见有3~5条/视野蛇形螺旋体,可以作定性诊断依据。

六、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必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检疫1个月。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舍内干燥,粪便及时无害化处理,使用的饲喂器具应定期消毒。

 一旦发现本病,最好全群淘汰,对猪场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3个月,经严格检疫后再引进新猪

(二)治疗措施:

痢菌净为本病特效药,肌肉注射或者饮水口服。

对严重腹泻的仔猪应用自配口服补液盐作饮水;同时腹腔注射5%糖盐水和维生素C共20~30ml,每天2~4次;中猪能腹腔注射的用糖盐水50~100ml/次,连注2~4次,可提高疗效,减少损失。

对于未发病的猪只,可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或痢菌净等预防。

项目七仔猪副伤寒(1学时)

一、概述与历史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1~4月龄仔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呈坏死性、纤维素性炎肠炎及卡他性或干酪样肺炎。

本病主要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

二、流行特点

(一)易感性:

常发生于1~4月龄猪,体重10~15千克左右的猪多发,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二)传播特点:

病猪及带菌猪通过粪尿把病原菌不断排泄到外界,污染环境,经消化道感染发病。

(三)发病特点:

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发生最多。

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突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病的主要诱因。

三、临床症状

(一)急性(败血型):

病初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沉郁,不食。

后期下痢,出现水样、黄色粪便。

呼吸困难。

耳尖、胸前和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有紫红色斑点。

本病多数病程为2~4天。

病死亡率高。

(二)亚急性和慢性:

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5℃,精神不振,寒战,扎堆,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着。

病猪食欲减退,消瘦,初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水样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

部分病猪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枯的浆性覆盖物,揭开可见浅表溃疡。

病程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

康复病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