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551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docx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模拟卷

(一)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积累与运用(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筵席(yán)惘然(wǎng) 随声附和(hé)

B.拮据(jié)拜谒(yè)箪食壶浆(dān)

C.褴褛(lǔ)阔绰(chuò)无动于衷(zhōng)

D.觅食(mì)告罄(qìn)茅塞顿开(sè)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遗瞩 莫名其妙 狼狈不堪

B.燥热郑重奇事置之不理

C.潮讯默默无闻迟疑不决

D.隐匿胡说八道断章取义

3.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C )

人生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对于生活中的诸多不顺,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或一蹶不振。

我们与其抱怨命运不公,自怨自艾,还不如泰然处之。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A.怨气冲天 B.一蹶不振 C.自怨自艾 D.泰然处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视野,培养我们的人生感受。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每年的七月半,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

D.环江香猪是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经年后,再回首,一切都是美好如昔。

②回首人生路上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③人生的步履,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

④人生这一首绵长深远的诗歌,有过婉转也有过曲折。

⑤季节里留不住的,是那飞花细雨的优柔;岁月里逃不掉的,是那难以忘却的扑朔与迷离。

⑥不得不说时光总是太匆匆,伫立于回忆的门槛,只能遥望,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原点。

A.④②③⑥⑤①      B.⑥④③②⑤①

C.⑥②⑤④③①D.④③①⑤⑥②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D.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叫小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自传。

二、现代文阅读

(一)(每题2分,共12分)

【甲】说明文阅读

书香缕缕为何来

①打从认字开始,我们便开始了与书为伴的生活,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纸质书不断受到电子阅读器的冲击,但仍有许多人执著地钟爱纸质书。

纸质书除了能给人手捧书卷的实在感,那时不时地从书页中飘散出来的缕缕书香,也时常令爱书人陶醉,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

②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书香”呢?

③书,无论新旧,都会释放出几百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所有香味一样,书香之源可以被追溯到若干化学成分。

“新书气味”主要有三个来源:

纸品本身以及制造中使用的化学物质、用于印刷的油墨以及用于书本装订的胶黏剂。

④纸品制造的过程经常需要用到化学品。

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

这些化学品可以通过它们的反应或者其他过程,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到空气中,成为我们可以察觉到的气味,油墨和胶黏剂也一样。

⑤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

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样。

⑥通常来说,是纸张中的化合物分解导致了“旧书气味”的产生。

纸张包含纤维素、少量的木质素还有其他化学成分。

虽然现代的高品质纸品会通过化学过程来清除木质素,但是纸张中的纤维素分解过程仍然会缓慢发生,这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酸性物质。

这些反应,统称为“酸水解”,“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⑦现已明确的,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化学降解过程)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和它们各自的气味有:

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

⑧据说,外国有家公司曾经生产了一系列的气雾剂来复制“书香”的味道,销量很好,卖到断货,看来人们对书香门第的追求,古往今来仍未改变。

也许有一天,人们希望自己闻起来像本书,“书香味”香水就会应运而生。

还有一些释放的化合物可以用来确定旧书降解的程度,糠醛便是这些化合物之一,可以用来确定书籍的年代和成分。

7.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

(作比较)

B.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

(举例子)

C.……各自的气味有:

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

(分类别)

D.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

(摹状貌)

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生动说明。

B.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本文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C.标题“书香缕缕为何来”用设问,点明本文的说明内容——书香的来源,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D.第⑧段加点词“据说”“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同的纸张,胶黏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新书气味”。

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样。

B.“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C.第①段从人们对“书香”的不同感受谈起,更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⑦段说明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产生的气味只有四种。

【乙】议论文阅读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

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

这启示我们:

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

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

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

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

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

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

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

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

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

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

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

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

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

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0.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C )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C.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外界诱惑。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人生“井口”,当他去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王跳出自己的“井口”,所以该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跳出人生的“井口”需要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三、古诗文阅读(每题2分,共14分)

(一)文言文阅读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佁然不动__,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

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屡踄①屡歇,抵欢喜台。

返观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为瓮,虽复腾纵,不能出栏。

其峰峦变幻,有若敌楼者,睥睨栏楯③俱备。

又有若白莲花,下承以黄趺。

余不能悉记也。

(节选自《上方山记》)

【注释】①踄:

行步。

②自汲井中:

自己在井中取水。

③睥睨:

城上短墙。

栏楯:

栏杆。

1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

潭西南而望

A.温故而知新        B.泉香而酒洌

C.而他峰又复跃出D.隶而从者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斗折蛇行(北斗星)

C.方叹峰之奇(正当)D.余不能悉记也(全部)

15.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

佁然/不动。

B.【甲】文第一段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介绍水中的游鱼。

C.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手法。

【甲】文用“斗折蛇行”和“其岸势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如蟹螯郭索潭底”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狭促。

D.【甲】【乙】两文虽都是游记,但语言风格截然相反,【甲】文语言形象生动,【乙】文语言平实通俗。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0分)

16.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用身体做坛子,即使再怎么腾跃,也跳不出井栏。

17.【甲】【乙】两文虽然同为山水游记,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试分析加以概括。

【甲】文通过写景,表达了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通过写景,表达了对上方山景物的赞叹、喜爱和游历山水的闲适恬淡之情。

(二)诗词赏析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全诗围绕“望”字展开。

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19.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四、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20.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会当凌绝顶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__欲与天公试比高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5)杜牧在《泊秦淮》中借古讽今,表达对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不满的语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怀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志向,奋发有为,报效祖国。

五、综合性学习(共10分)

21.名著阅读。

卢俊义道:

“可以回避否?

”A再把铁算子搭了一回,便回员外道:

“则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

虽有些惊恐,却不伤大体。

”卢俊义道:

“若是免的此难,当以厚报。

”A道:

“命中有四句卦歌,小生说与员外,写于壁上,日后应验,方知小生灵处。

”卢俊义叫取笔砚来,便去白粉壁上写。

(1)该选段出自施耐庵(填作者)的小说,《水浒传》文中“A”指的是吴用。

(2分)

(2)联系后文,A的四句口歌暗藏了“卢俊义反”的玄机。

(1分)

22.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班级开展“走进成语”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图示,猜测该图表示的一个成语并写在横线上。

(2分)

不堪入目

(2)生活处处是语文。

请你从日常生活、文学诗赋中找出一个成语及其出处,并解释该成语的含义。

(2分)

成语:

百废俱兴出处:

《岳阳楼记》含义:

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3)成语在生活中被灵活运用,如广告中的“汇声汇色”指炒外汇、“默默无蚊”指蚊香。

于是“如何看待广告中的成语运用”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请你就此话题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

(60字左右)(3分)

示例:

我不赞同广告中这样“运用”成语。

因为广告滥用成语,语言不规范,且因广告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广告中的“成语”容易误导他人。

(提出赞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二)(共14分)

河道,河道

罗 铮

①小河睡得早。

月上柳梢头,鼾声均匀响起,整夜不息。

②小河醒得也早。

天蒙蒙亮,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插满了水桶,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

映在河里的面孔青涩,秀气,睡眼惺忪。

返回的路上,河水上下颠簸,晃醒整座村庄。

走完了这道程序,一天便正式拉开帷幕,砍柴,洗漱,做饭,喂鸡,种田等环节方能陆续开启。

③小河真的小。

仅仅三四米宽,任何一张地图上都不会出现蛛丝马迹。

细碎的鹅卵石密布,水与石头撞击出条条波纹。

三两枯枝四仰八叉。

水流清澈见底,浅到孩子们嬉戏玩耍,根本用不着大人看管。

④小河没有方向。

它来自何方,去往哪里?

我不止一次问过乡人,每次都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

它就像一个过客,忽然间出现在村头,默默流向村尾,又不知所终。

我只知道,它的到来,浇灌了数百亩粮田,养活了四百多户村民,淘米,洗菜,浣衣,洗澡,做酒,样样不可或缺。

⑤小河也没有名号。

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村民,怎么就没有想起给小河安个名号?

抑或曾经有过,却又不便记忆而被自然淘汰?

⑥尽管如此,小河的威望依然十足。

虽然地理位置偏于村南,但它足以堪当全村的中心。

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与小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男人们下工路上,掬一捧水往脸上一浇,疲乏顿减。

女人们三五成群蹲在河边,边在搓衣板上搓洗,边闲话村头逸事。

孩子们追逐打闹,没一会儿准蹦进河里,头发上水花飞溅。

它流淌着一批又一批童年、中年和老年,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记下的,忘却的,在小河的密码库里统统可以找到。

⑦千百年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着。

一代又一代罗氏、黄氏后裔从小河旁进进出出,或衣锦还乡光耀门楣,或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或庸碌无为平淡一生,或寒衣素食惨淡度日。

⑧亭台楼阁,山川河流,但凡稍有名气,总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纵情歌咏。

可是,小河名不见经传。

它也有精美的发饰——岸边的竹林排开一道墨绿的幕帘,风一吹,竹叶飒飒做响。

或许在久远的古代,小河拥有更加宽阔的流域,能把青黛色绵延的山峦收紧,浮出阔叶林的斜影。

但仍然不足以吸引诗人的脚步。

它没有任何怨言,静静地蜿蜒,九曲十八弯,滋养着村庄的代际更替与喜怒哀乐。

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淙淙流淌的小河,没有人知道它的河道究竟是何走向。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任岁月仓皇,我自沉静。

它全方位印刻着村庄的春夏秋冬,映射着子丑寅卯等各个时辰的衣着,装载着晴雨雪雾的雄奇瑰丽,暗藏了大量的古老因子,早已超越了“器”的局限,从一个提供基本生存物料的源头,升华为整村人的精神图腾。

它已经化成血液,在所哺育的众多身体里长久寄存,时不时汩汩冒几个泡,异乡的游子便乡愁四溢。

⑩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

游走于丛山密林之间,每逢开阔地,便散落鎏光的村舍。

全村的生命得以发育,健壮,洗礼。

它的沉默,潜藏着丰厚的生命之道。

⑪村庄的夜,黑得纯粹。

一缕月色笼罩四野。

万籁俱静。

唯一的声响,是水。

平缓,有力。

我听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如果说每个生命都是观摩世界的一个切面,那么整条河道将是怎样的集大成者。

⑫河道,河道,谜之河道。

23.千百年来,流经村庄的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请简要概括。

(2分)

很小;没有方向;没有名号;位置偏但威望十足。

24.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天蒙蒙亮,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插满了水桶,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

(分析加点词的含义)(2分)

小河分支多,打水的人多,小河对村里人生活的重大作用。

②它已经化成血液,在所哺育的众多身体里长久寄存,时不时汩汩冒几个泡,异乡的游子便乡愁四溢。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2分)

运用叠词(拟声词),将小河像血液一样在异乡游子身体里涌动的情态形象地呈现出来,突出了小河在异乡游子心中生动鲜活的形象。

25.文章结尾为什么再一次描写村庄的夜色?

请简要分析。

(4分)

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衬托河水不息、平缓有力,生命循环不止。

26.文章第⑧段为什么提到“亭台楼阁,山川河流”?

(3分)

将文人墨客对待“亭台楼阁,山川河流”和“小河”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表现小河没有任何怨言、甘于安静的品格。

27.文章为什么说“河流……更是哲学”?

请简要分析。

(1分)

河流潜藏着生命之道,是观摩世界的集大成者。

七、写作(50分)

28.请以“答案,我来书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