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7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1815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第7讲.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 第7讲.docx

第三单元第7讲

考点一 ATP的结构和功能

1.填写ATP的结构概念图

2.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ATP

ADP+Pi+能量

(1)下列需要A过程提供能量的是①②③④⑤。

①主动运输 ②生物发光、发电 ③肌肉收缩 ④淀粉合成 ⑤大脑思考 ⑥植物根细胞吸收水分

(2)进行B过程的生命活动和场所

①生命活动

②场所: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叶绿体。

(3)进行B过程的能量来源和去向

①来源:

光能和细胞呼吸时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

②去向:

用于形成ATP中的高能磷酸键。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 )

(2)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只能单向进行( × )

(3)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 )

(4)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不会同时发生ATP的合成与分解( × )

(5)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 )

(6)“能量”就是指ATP,ATP就是“能量”( × )

2.下图为ATP的结构简图,请思考:

(1)图示a处应为“—H”还是“—OH”?

(2)图示b、c、d所示化学键是否相同?

其中最易断裂和重建的是哪一个?

(3)图示框e的名称是什么?

它与DNA、RNA有何关系?

提示 

(1)图示a处应为“—OH”,即该五碳糖为“核糖”。

(2)图示b为普通磷酸键,c、d则为高能磷酸键,其中d处的键最易断裂和重建。

(3)图示框e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当发生转录或逆转录时,它可与DNA链中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配对。

3.细胞内产生与消耗ATP的具体场所分别有哪些?

提示 产生场所有: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消耗场所有: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等生物体的需能部位。

4.请说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主要储能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最终能量来源。

提示 

(1)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

(2)主要储能物质:

脂肪;(3)直接能源物质:

ATP;(4)最终能量来源:

太阳光能。

题组一 利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ATP

1.(2015·海南,3)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

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 D

解析 酒精发酵是微生物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A正确;ATP可以用于细胞的主动运输,如:

Ca2+、Mg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番茄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直接由ATP提供,B正确;A-P~P~P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能量,ATP水解时,高能磷酸键断裂,大量的能量会释放出来,C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磷酸组成,所以D错误。

2.(2014·大纲全国,2)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答案 B

解析 A项,细胞核中无法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它所需要的ATP主要由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提供。

B项,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机体时刻都在消耗ATP。

C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均有ATP形成。

D项,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的,其消耗的能量来源于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3.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TP彻底水解可产生3种有机物

B.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但也能合成ATP

C.虽然所有细胞合成ATP的途径都相同,但它们消耗ATP的途径是不同的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答案 B

解析 ATP彻底水解产物有腺嘌呤、核糖、磷酸,磷酸不属于有机物,A错误;人成熟的红细胞虽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但可通过无氧呼吸合成ATP,B正确;细胞合成ATP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两种,所以细胞合成ATP的途径不一定相同,C错误;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错误。

题组二 ATP与DNA、RNA在组成上的比较

4.如图是人体细胞代谢部分简图。

图中甲表示ATP,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丁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不同

B.丙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D.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时,细胞中乙的含量会显著增加

答案 D

解析 甲→乙→丙→丁表示ATP的逐步水解,每一次水解反应的酶都不同,故A正确;丙为A-P,A是腺嘌呤核苷,由1分子核糖和1分子腺嘌呤构成,加上1分子磷酸,构成1分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故B正确;丁表示腺嘌呤核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戊表示磷酸,是ATP的组成成分,故C正确;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故乙(ADP)的含量不会显著增加,故D错误。

5.在下列几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③和④D.⑤和⑥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知,“○”中所对应的含义分别为:

①腺嘌呤核苷一磷酸AMP,②腺嘌呤,③DNA分子上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RNA分子上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⑤腺嘌呤核苷,⑥腺嘌呤核苷。

1.关于ATP的2个易错提醒

(1)ATP转化为ADP又称“ATP的水解反应”,这一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同时也需要消耗水。

凡是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糖原、淀粉等)的水解都需要消耗水。

(2)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于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可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光反应阶段合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而合成ATP所需能量则主要来自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或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

2.ATP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3.几种不同物质中A代表的含义

考点二 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1.酶的概念剖析

(1)本质与作用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合成原料

氨基酸

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

核糖体

主要是细胞核(真核细胞)

来源

一般来说,活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都能产生酶

作用场所

细胞内、外或生物体外均可

生理功能

生物催化作用

(2)作用机理

①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②作用机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

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定的反应物(底物)发生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

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高温、过酸、过碱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 )

(2)所有酶的合成都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 )

(3)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 )

(4)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

(5)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 )

(6)高温、低温都使酶活性降低,二者的作用实质不同( √ )

2.下图曲线表示在无酶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请回答:

(1)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②。

(2)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①。

(3)AC段的含义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4)BC段的含义是酶降低的活化能。

(5)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3.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思考:

(1)甲、乙两种酶的化学本质是否相同?

(2)乙酶活性改变的机制是什么?

提示 

(1)观察曲线图可知,甲酶的活性始终保持不变,表明甲酶能抵抗该种蛋白酶的降解,则甲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而是RNA,乙酶能被蛋白酶破坏,活性降低,则乙酶为蛋白质。

(2)乙酶被降解的过程中其分子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活性丧失。

4.如图表示未加催化剂时,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在图中绘出加酶和加无机催化剂的条件时的变化曲线。

提示 如图所示

5.下列图示为影响酶促反应因素的四种曲线,据图思考:

(1)甲、丙的曲线变化分别表明了什么?

提示 甲图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的催化作用逐渐减弱。

丙图表明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过酸、过碱、高温、低温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一样吗?

提示 不一样,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3)甲、乙、丙、丁四图所示的因素均对酶活性造成影响吗?

提示 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题组一 酶的本质与作用分析

1.(2015·海南,4)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答案 D

解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A正确;脲酶溶于水后能够催化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B正确;蛋白酶可以催化蛋白质水解,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它们都属于水解酶,C正确;植物细胞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细菌细胞壁由肽聚糖等物质组成,而酶具有专一性,纤维素酶只能催化水解纤维素,所以D错误。

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从而提高了化学反应速率

B.活细胞能通过转录、翻译产生酶,或通过转录产生酶

C.人体中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并只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起作用

D.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

答案 B

解析 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项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经转录、翻译合成)或RNA(经转录合成),B项正确;酶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均可起作用,C项错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一般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少数酶是RNA,其合成不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D项错误。

题组二 通过图、表及曲线分析酶的特性与影响因素

3.取经过编号的5支试管,分别加入2mL0.5mol/L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根据实验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1

2

3

4

5

加入

物质

适量

唾液

锈铁钉

生土

豆块

熟土

豆块

生土豆块

和稀盐酸

实验

结果

几乎无

气泡

少量

气泡

大量

气泡

几乎

无气泡

几乎

无气泡

A.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是3号和4号试管

B.1号和3号对照不能说明酶有专一性

C.各组实验都不能体现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D.3号和5号对照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pH影响

答案 D

解析 酶具有高效性是通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即2号与3号实验)得出的;1号和3号实验是两种酶催化一种底物,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3号和4号实验对比能说明高温会降低酶的活性;3号和5号实验的自变量是pH,说明pH会影响酶的活性。

4.下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性糖的结果,请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  )

A.温度B.pH

C.淀粉溶液量D.唾液量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进行到12min后,还原性糖的生成量不再增加,两组反应都不再进行,改变某一条件后生成物总量降低,反应物淀粉溶液量减少会导致此结果。

而改变温度、pH和唾液量均会改变反应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5.如图所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B.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D.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答案 B

解析 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A项错误;酶量减少,在反应物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下降,可用曲线a表示,B项正确;图中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最适pH下的曲线图,因此,升高温度,减小pH,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应为曲线a,C、D项错误。

1.对酶在细胞代谢中作用的理解

(1)酶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

(2)酶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在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将保持不变。

(4)酶既可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发挥催化作用。

(5)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2.“四步法”分析酶促反应曲线

(1)识标:

“识标明变量”。

明确酶促反应曲线坐标图中横坐标(自变量)和纵坐标(因变量)的含义。

(2)析线:

“析线理关系”。

分析酶促反应曲线走势,明确因变量怎样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上升”“下降”“先升后降”“先升后稳”“水平”等。

(3)明点(特殊点):

“抓点求突破”。

明确酶促反应曲线中起点、终点、顶点、拐点、交叉点、特殊条件下的交点等表示的生物学含义。

(4)判断:

“先分后合巧辨析”。

对于多条酶促反应曲线图,根据曲线上不同标示物识别曲线所代表的意义(有的曲线直接标出),首先对每一条曲线单独分析,进行比较,判断曲线间有无联系或找出相互关系,然后综合分析。

考点三(实验)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实验原理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蓝色   无蓝色出现

②鉴定原理: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

2H2O2

2H2O+O2。

②鉴定原理:

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量,记录滤纸片从进入各烧杯液面到浮出液面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t),再转化为1/t作为酶促反应速率。

2.实验步骤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步骤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等量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

控制不同温度条件

60℃热水

(5分钟)

沸水

(5分钟)

冰块

(5分钟)

3

加等量新鲜淀粉酶溶液

1mL

(5分钟)

1mL

(5分钟)

1mL

(5分钟)

4

加等量碘液

2滴

2滴

2滴

5

观察实验现象

不出现蓝色(呈现碘液颜色)

蓝色

蓝色

结论

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

 

(2)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

烧杯1

烧杯2

烧杯3

烧杯4

附有过氧化氢酶的滤纸片

一片

一片

一片

一片

烧杯中过氧化氢酶溶液的pH

5

7

9

11

计量滤纸片从各烧杯液面到再浮出液面的时间(t)

1/t转化

[深度思考]

(1)为什么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提示 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是H2O2,H2O2在高温时分解,这样实验中就存在两个变量,使实验结果受到干扰。

(2)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能否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实验产物?

提示 不能。

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只有在加热的条件下才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而该实验需严格控制不同的温度。

(3)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淀粉水解程度。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4)整个实验过程中,除温度或pH之外,其余的变量为什么相等或相同?

提示 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这样可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5)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为什么一定不能颠倒顺序?

提示 若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颠倒顺序,会在调节温度或pH的过程中,酶先将底物分解,导致实验失败。

题组一 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下列有关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试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实验①B.实验②

C.实验③D.实验④

答案 B

解析 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溶液的pH会影响淀粉的水解,并且碘液可与碱反应,斐林试剂可与酸反应,不宜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一般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某同学从温度为55~65℃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答案 

(1)脂肪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

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

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解析 

(1)脂肪酶的活性以其单位时间内分解脂肪量为指标,因酶需要适宜的pH,故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

(2)该酶遇双缩脲试剂呈紫色,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要测定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般采用预实验,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对比不同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若不能测出峰值,则需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

题组二 与酶有关的实验设计

3.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因为过氧化氢不稳定,在高温下会自行分解成水和氧气,从而不能正确表现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验证酶的专一性,只能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来判断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设置在最适pH左右。

4.下表是其他条件均为最适情况下探究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的相关实验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一(乳糖浓度为10%)

实验二(酶浓度为2%)

酶浓度

相对反应速率

乳糖浓度

相对反应速率

0

0

0

0

1%

25

5%

25

2%

50

10%

50

4%

100

20%

65

5%

200

30%

65

A.实验一若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B.实验二若继续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会增大

C.实验二若将反应温度提高5℃,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

D.实验一的自变量是酶浓度,实验二的自变量是乳糖浓度

答案 D

解析 在底物足够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会随酶浓度增加而加快;当所有的酶都参与反应时,反应速率将达到最大值,不会再随底物的增多而发生变化;本实验结果是在其他条件均为最适情况下获得的,故再提高温度,反应速率会下降。

1.用梯度法确定酶的最适温度和pH

设计思路:

常用“梯度法”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pH),设计实验时需设置一系列不同温度(或pH)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酶促反应时间最短的一组所处的温度(或pH)即为最适温度(或pH)。

相邻组间的差值(即梯度值)越小,测得的最适温度(或pH)就越精确。

2.酶实验探究的两种方法

(1)试剂检测探究酶的本质

①设计思路:

从酶的化学本质上来讲,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在高中教材中常见的一些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其本质都是蛋白质。

所以,对酶本质的验证常常是变相地考查蛋白质的鉴定方法。

因此,使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即可。

②设计方案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待测酶溶液

已知蛋白液(等量)

试剂

分别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

现象

是否呈现紫色

呈现紫色

结论

呈现紫色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否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

(2)对比法探究酶的高效性

①设计思路:

通过将不同类型催化剂(主要是酶与无机催化剂)催化底物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②设计方案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等量的同一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对应的酶溶液

等量的无机催化剂

现象

反应速度很快,或反应用时短

反应速度缓慢,或反应用时长

结论

酶具有高效性

(3)对比法探究酶的专一性

①设计思路:

常见的方案有两种,即底物相同但酶不同或底物不同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出结论。

②设计方案

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同种底物(等量)

与酶相对

应的底物

另外一

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

对应的酶

另外一种酶

同一种酶(等量)

现象

发生反应

不发生反应

发生反应

不发生反应

结论

酶具有专一性

酶具有专一性

知识网络 答题语句

网络构建

要语强记

1.ATP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直接能源物质。

2.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6.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7.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破坏而永久失去活性。

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

1.(2014·江苏,14)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