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1965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docx

高一上半学期期末测试

期末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子,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扭怩/扭捏交接/交结急风暴雨/疾风劲草

B.姻缘/因缘机遇/际遇促膝谈心/抵足谈心

C.口型/口形飘荡/漂荡轻歌曼舞/清歌妙舞

D.意想/臆想定势/定式唾手可得/垂手而得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_____收益了。

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________,因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________。

A.决定即使提升息息相关

B.决定虽然提高休戚相关

C.确定即使提升休戚相关

D.确定虽然提高息息相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B.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B.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

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C.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D.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的巨大刺激,产生了网络互动这个平台,开拓了民意表达的公共空间,增强了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

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

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

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

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

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

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6.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

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

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8.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

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

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

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

道人乃耳语甫曰:

“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

”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

“不愿也”。

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

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

刘翁资遣甫之京师。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与安定门外。

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

既败,京师震恐。

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

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

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

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濒:

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

寄居

C.遽薄京师薄:

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

步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遂言甫于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听其召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

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第Ⅱ卷(共117分)

四、(22分)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8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师事之。

(3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2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3分)

13.用“∕”为下面短文断句。

(3分)

孟子曰:

“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支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

病尽法全,则心不期中,目不乎鹄。

十发而十中矣!

14.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③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鹰击长空,,。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那河畔的金柳,;,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再别康桥》)

(3)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柯刺秦王》)

五、(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谈静

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

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7.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18.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大河家

张承志

①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②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③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④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⑤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⑥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⑦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⑧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

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⑨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

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

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⑩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

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

他也喜欢看河。

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

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

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

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

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

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

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

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

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

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

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

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

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

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9.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4分)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6分)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3分)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3分)

21.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3分)

22.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2分)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七、语言表达(8分,每小题4分)

23.仿照下面的短诗,以“鲜花”或“浮萍”为物象再写一首哲理性短诗。

(4分)

卵石,

沐浴山间溪水,

天长日久,

失去了自己的棱角。

24.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

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4分)

八、(60分)

25.以“生活的浪花”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D

2.A

解析:

“扭怩”应为“忸怩”。

忸怩:

羞惭的样子,与心理有关,应用“忸”。

3.A

解析:

第一组:

“决定”能够表示句间的因果关系,与语境相吻合,而“确定”只能表示一个客观的动作行为,所以选“决定”。

第二组:

根据语意和语法可以确定,此空要与后面的“也”构成让步性假设关系的复句,所以选“即使”。

第三组:

词语运用的习惯搭配对象。

因为前面出现的对象是“产业”,所以只能选“提升”。

第四组:

词语意义的侧重点。

“息息相关”侧重表示对象之间的关系多而紧密。

“休戚相关”侧重表示对象两者之间好与坏、利与弊紧紧相连。

根据语境应该选息息相关。

4.A

解析:

A项“待价而沽”,沽,卖。

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符合句意。

B项“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指儿子。

C项“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D项“古稀”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最小的82岁,应用“耄耋”,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

5.C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截至5月9日17时30分为止”,或者“截止5月9日17时30分”;D项搭配不当,前一分句改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流通形式形成了巨大刺激”,“开拓”前加“这一平台”。

二、(9分,每小题3分)

6.C

解析:

“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错,文中说“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可见,生物学角度的研究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不能说“解决了”。

7.D

解析:

“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

A项将冬季抑郁症视作更严重的例子,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可以从症状中勉强推断出。

8.A

解析:

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是多巴胺传导顺畅与否,不是多巴胺量的多少。

三、(9分,每小题3分)

9.D

解析:

“卒”,通“猝”,仓猝。

10.B

解析:

A项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C项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

D项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11.C

解析:

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第Ⅱ卷(共117分)

四、(22分)

12.参考答案:

(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3分。

“故”原来的,过去的,1分;“乞”名词用作动词,“请求(学习)”,1分;“师”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师长的礼节”,1分。

(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2分。

“数”译为“屡次”“多次”,1分;“见”表被动,1分。

(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3分。

“于是”古今异义,译为“在这时”,1分;“咎”译为“责怪”,1分;“讥”译为“批评”,1分。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

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玩耍。

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

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

不久,一只狸猫被吸引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它吗?

”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

“不想学。

”道人就走了。

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已经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在佛法上没有什么造诣。

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道人,就乞求学习道人的法术,拜道人为师。

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

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

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

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