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2285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docx

小学数学教案全面完整版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两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单元主题图,第2页例1、例2,第3页课堂活动和第4~5页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并从中体会计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计算的过程,讲清算理。

【教学准备】

单元主题图,情境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2×4=21×2=3×45=32×5=

25×3=10×6=25×4=15×4=

(1)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

(3)说说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

这些算式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点评:

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1页的单元主题图。

(1)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

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先自己说一说,再和同桌交流你获得的信息。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帮助学生整理从主题图中获得的各种数学信息。

有22所学校参加训练;每所学校的同学都站了4列,每列18人;体育馆的A区有10排,每排有48个座位。

(3)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体育馆的A区有多少个座位?

参加训练的22所学校一共有多少人?

(4)怎样列式解决以上问题?

学生列式:

48×10=72×22=

(5)观察这里的算式,和复习题中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

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3.揭示课题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点评:

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

二、教学新课

(一)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例1的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教师提出问题:

要求体育馆的A区有多少个座位,我们列式为48×10,怎样计算48×10呢?

请你试一试。

(1)自主探究。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

②48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就是480。

③把10分成2个5,48×5=240,2个240就是480。

④48×2×5。

⑤10×6×8。

⑥40×10+8×10。

……

教师对学生的算法进行评价:

同学们真棒!

用了这么多计算方法。

2.尝试计算

过渡:

下面请翻到教科书第2页,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例1下面“算一算”的3道题目。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集体订正。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

①这些算式都是两位数乘10。

②它们的积就是直接在两位数的后面添上1个0。

(4)那这些算式,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积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抢答。

12×10=21×10=10×45=32×10=

(5)你算得这么快,有什么诀窍吗?

教师抽问算得快的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小结:

一个两位数乘10,积就是在这个两位数的后面添上1个0。

[点评:

让学生在明确算理的同时,掌握算法。

让学生尝试计算,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并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这样的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掌握算法、训练技能,还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新问题转化为可以用以前的知识、技能、方法解决的问题,体验了学习的价值,积累了学习的经验,锻炼了学习的能力,做到了计算教学基于“计算”又高于“计算”。

]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2

过渡: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例2的情境图。

(1)请观察图画,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图中有3堆面粉,每堆面粉10袋,每袋面粉重25kg。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这些面粉共重多少千克?

(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5×30。

(4)面对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共同探讨。

(5)集体交流算法。

方法1:

把30分成3×10。

因为25×3=75,75×10=750,所

以25×30=750。

方法2:

把30看成3个十,因为25乘1个十是250,250×3=750,所以25×30=750。

方法3:

把25分成5×5,30×5=150,150×5=750。

……

(6)教师评价后提问:

大家面对25×30这个新问题想了这么多好方法来解决,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发现: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把新知识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也就是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2.及时练习

过渡:

请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完成教科书第2页例2下面的“算一算”中的3道题目。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交流评议。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

两位数乘整十数,我们可以先用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在后面添上1个0;也可以先用两位数乘十,再乘整十数的十位上的数。

(三)建构新知

1.组织学生比较:

今天所学的乘法算式和以前所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发现:

今天所学的乘法算式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两位数乘整十数。

4.提问:

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有什么秘诀吗?

5.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两位数乘整十数,我们一般先用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在后面添上1个0。

[点评: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给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机会,并体会算法多样化;同时再一次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的运用。

]

三、练习应用

1.相互出题算一算

完成教科书第3页中的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抽一名学生进行示范,其余学生观察,了解活动要求。

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人出题,另一人进行口算。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出题范围是两位数乘整十数。

2.看卡片算出积

完成教科书第3页中的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位数和整十数的卡片。

教师仍然抽一名学生进行活动示范,让其余学生先了解活动要求。

学生以同桌为小组,进行课堂活动。

一人出示两张卡片,一张是两位数,一张是整十数,另一人口算两张卡片上两个数的乘积,然后进行角色互换。

3.练习巩固

完成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中的第1,2题。

[点评:

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进行口算练习的机会,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口算能力,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

四、反思总结

教师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反思、交流、评价。

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上册2—6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内容前,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这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所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是学习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具体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班长的位置,可以用文字、符号、图画、数字等各种方式。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班长的位置要从二维的角度(两个方向)考虑。

通过交流、汇报及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列”与“行”。

在学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出某一位置后,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如何用简洁的方法表示这一位置,从而引入了用数对表示位置,感受到数对可以更简洁、更迅速地确定位置。

2.应用数对确定位置。

当学生初步认识了数对后,我设计了“找朋友”的小游戏。

首先,让学生在卡片上用数对写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然后让其他学生根据数对找到好朋友。

然后教师出示数对,学生找一找是谁,在这里,我分层次教学:

普通数对、颠倒数字位置的两个数对、两个数字相同的数对,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对中各个数字的意义。

此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渗透,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3.在平面图和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当学生能在具体情境用数对确定位置后,让学生在平面图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学生会看平面图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直接抽象到方格图,并且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在这里,通过确定坐标系中的同列同行的几个数对,让学生感知:

位置处于同一列时,逗号前面的数字相同;位置处于同一行时,逗号后面的数字相同;

4.拓展应用。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数学,在这里,我设计了:

(1)“读一读”,在熟练应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同时,让学生发现:

要想确定物体的位置,两个方向是缺一不可的,而且不仅数字可以表示列和行,字母同样也可以表示列和行

(2)用数对确定航空或航海时前方的障碍物的位置。

(3)应用数对确定玩国际象棋棋盘中马走的每一个方格的位置。

(4)了解地球上用经纬度可以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1.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主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揭示课题:

(板书:

位置)

1.自由表达班长的位置。

师:

班长在哪儿呢?

站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现在谁能来介绍一下班长的位置,(生自由介绍)

……

师:

大家介绍的都对,可有的左右数、有的前后数、有的第几排,有的第几组……,这样介绍班长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感觉?

是不是感觉很乱,表达的标准不一样,看来需要怎么办?

要统一表述的标准是不是?

(引导学生感受乱、标准不一,引出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2.确定列与排。

师:

谁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列与行的吗?

(借助学生的回答)在数学上,竖着称为“列”(板书)。

通常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请第一列的同学举起手来,第二列的同学们给大家招招手,第五列的同学招招手。

横着称为“行或排”(板书:

竖——列横——行)。

从前往后,分别是第一行,第二行……第四行的站起来。

3.探究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

师:

有了列与行,想一想,这次表示班长的位置我要求你们写出来,可以用文字、符号,图画、更可以用数字表示,请做在答题纸上。

(生探究,师巡视指导,发现汇报资源,展示并自我介绍,相互质疑,组织交流)

……

师:

同学们真棒!

想出了这么多方法,那个方法比较简洁?

(完善同学的表示方法,并告知,你们的方法和数学家的表示方法已非常接近,知道从两个方向表示班长的位置,了不起。

介绍数对各部分及整体的含义和读法)强调列在前,行在后。

(设计意图:

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是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学生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也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到:

要想确定位置,不但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要从两个方向(二维空间)的角度考虑。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

4.找朋友——应用数对表示其他同学位置

师:

下面,请你在卡片上用数对表示出你好朋友的位置,我们一起帮你找朋友。

(生说,朋友站立,大家判断)

师:

通过找朋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方面数对可以简洁、迅速地帮助我们确定位置,另一方面数对和同学一一对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很快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准确简明。

这样不仅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了数学的简洁美,而且体会数对的一一对应性。

5.进一步深化对数对的理解

师:

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朋友,请你帮我找到这几位好朋友。

电脑出示:

(3,5)(5,3)

师: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都有3和5,位置颠倒了。

师:

这两个数对,都有3和5,为什么有两位同学起立?

一位同学在这儿,一位同学在那儿,怎么回事?

生:

(3,5)表示第3列第5行,而(5,3)表示第5列第3行,是两位不同的同学。

小结:

由此看来,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数对中的两个数的位置能颠倒吗?

(不能)

出示:

(3,3)

师:

这个数对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

虽然前后两个数字都是3,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前面的数表示第3列,而后面的数却表示第3行。

6、老师找朋友

问题⑴:

在班里老师还想找一个好朋友,你知道是谁吗?

先出示提示一:

只给一个数据“第2列”,你能确定老师的好朋友是谁吗?

生:

不能

再出示提示二:

给出两个数据“第2列,第3行”,你能确定是谁了吗?

生:

能。

生说出此位置的学生名字,师过去和他握手并互相介绍。

问题

(2):

你认为确定一个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生:

两个。

师:

由此看来,要想用数对确定位置,必须有列和行两个数。

这两个数是缺一不可的。

(设计意图:

数学既能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数对的认识和理解。

三、在平面图和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同学的位置

师:

我们会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同学的位置了,情境图中同学的位置你会表示吗?

(出示情境图)看图时以我们观察者为标准。

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第一排,第二排……(课件配合演示)

(1)由位置到数对。

小青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用数对怎样表示?

小敏的位置呢?

(2)由数对道位置。

数对(1,4)表示的是谁?

数对(4,3)呢?

小结:

观察时,先看什么——列,再看什么——行。

从几个方向观察——纵横两个方向

表达时,列——在前,行——在后。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

如果把每一位同学看作一个点,用竖线和横线将列与行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方格图,也称为坐标系。

在方格中(课件演示),起点是0,先横着标出是.4.5.6代表列,再竖着标出1.2.3.4.5.6表示行。

你能用数对表示这几位同学的位置吗?

课件出示几位同学的所在的点,让学生说数对,并说明理由。

师:

下面老师也找了几个数对,(3,1)(3,2)(3,3)(3,4)(,)(,),再往后是什么呢?

猜一猜

师:

你觉得这些数对所对应的位置会在哪里呢?

生:

第三列,因为它们的第一个数字都是3

师:

再来一组(1,4)(2,4)(3,4)(4,4)(,)(,)再往后呢?

师:

你觉得这些数对所对应的位置会在哪里呢?

生:

第四行,因为它们的第二个数字都是4

师:

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

下面请你在方格纸上标出这些位置,看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生展示。

师:

当这些位置在同一列时,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相同,当这些位置在同一行时,数对中的第二个数字相同。

(设计思路:

由具体到抽象是数学知识的特点。

对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先让学生从平面图入手,让学生在读懂平面图的基础上,抽象出方格图,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

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既直观又形象地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3、在方格里用数对表示学校附近建筑物的位置

下图是学校附近的地图,在方格纸上他们还可以用数对表示呢,快来试试吧。

邮局的位置是(,);银行的位置是(,)

公园的位置是(,);商店是位置是(,)

四、拓展应用

1、用含有字母的数对表示方格的位置。

师:

方块中有25个汉字,用C3表示“天”那么按下列要求排列会组成一名什么话,把它读出来。

(1)A5A3C4E5B1C2B4

(2)B4C2D4C5A1D3E1

 思考:

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2、用数对表示象棋子的位置。

如图(出示课件)是中国象棋一次对局时的部分示意图,若”帅”所在的位置用有序数对(5,1)表示。

(1)请你用数对表示其它棋子的位置。

(2)我们知道马行“日”字,图中的“马”下一步可以走到的位置有几个?

分别如何表示?

3、用数对表示航海屏幕上障碍物的位置

师: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都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真厉害,开轮船或开飞机的师傅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表格(出示圆环图),目标A的位置为(2,90°),则其余各目标的位置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

数学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课外的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由数学上的位置到学习中、生活中的位置,二者虽不尽相同,但对学生具有引领和教育价值,从而体现数学的大教育观。

小班数学教案:

5以内的点数

一、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数,并按点卡上的点子数匹配同样多的物体。

  2、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操作中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1~5的师用大点卡一套,幼儿用的小点卡若干套。

大范画一副(缺花朵花瓶),若干彩色花朵。

  2、自制足量彩色面泥,小盘子若干(幼儿数+桌子张数),大盘子三个。

  3、邀请五名幼儿参加。

  三、活动过程:

  

(一)、整理课堂教学环境。

  游戏:

《我的小手骨碌碌》

  

(二)、点物匹配示范教学

  师:

今天,我们要邀请几位小朋友到班上来做客,我们先把教室装饰得漂亮一些。

(出示范画)

  师:

花瓶了的花怎么了?

(凋谢了)我们把它变出来,好吗?

要变几朵呢?

你怎么知道的?

师幼点数花瓶上的点子数。

请幼儿示范,按花瓶上的点子数自由选取花朵粘贴上。

师幼点数花朵与点子数是否一致,表扬幼儿的能干。

  (三)、物点匹配,等量匹配示范操作。

  请出小客人,欢迎小客人。

  师:

小朋友数一数来了多少客人?

可以用那张点卡表示?

请一幼儿选择、出示相应的大点卡,师幼点数客人数与点子数是否匹配,表扬幼儿的能干。

  师:

一个客人一把椅子,5个客人需要几把椅子?

请幼儿给客人匹配椅子,师幼点数客人数与椅子数是否匹配。

表扬小主人的热情。

  (四)、幼儿操作实践点物匹配。

  1、小朋友来做客,我们怎么招待他们呢?

家里有彩色面泥,小朋友们想搓元宵招待他们么?

你想搓几个呢?

你想搓几个“元宵”你就选有几个点子的点卡,好么?

  2、幼儿自选点卡,数一数点卡上有几个点子,说一说要搓几个元宵。

  3、按桌分发面泥,幼儿每人一个小盘子。

放音乐律动CD。

幼儿在音乐律动中根据点卡上的点子数搓“元宵”装在小盘子里。

幼儿互相观察、点数搓的“元宵”是否与点子数一样多。

  五、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表现,表扬和鼓励那些表现积极的幼儿,使幼儿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并获得快乐。

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他们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兴趣。

简案模版

一、教学目标(Teachingaims)

1.知识与技能(Knowledgeaims)

2.过程与方法(Abilityaims)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aims)

二、教学重点难点(Teachingkeypointanddifficultpoint)

1.教学重点(Keypoint)

2.教学难点(Difficultpoint)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Step1Leadin):

2.新课教学(Step2Presentation):

3.巩固提高(Step3Consolidation):

4.小结作业(Summaryandhomework):

四、板书设计(Blackboarddesign)

五、教学反思(Teachingreflection)

小学数学万能教案模板:

《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32-10-6=25+20-10=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

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

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

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

(全班交流讨论)给出规定: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

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

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

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平均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小学数学《平均分》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课件展示分糖的场景:

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

,“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