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2670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docx

清远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政治期中测试

清远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思想政治期中考试测试卷

命题人:

陈永坚校对人:

石善婷

测试时间:

60分钟 试卷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30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1.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说明(  )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广大农民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答案:

A

解析:

农谚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说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A符合题意;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B错误;C、D与题意不符。

2.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

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

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

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

由此可见(  )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传统村落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答案:

C

解析:

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着“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这说明“乡韵”精神是通过村落体现出来的,由此可以得出C的结论。

A、D不符合题干主旨。

B说法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于2013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②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当地时间2012年7月27日在伦敦开幕 ③2012年7月,深圳举办动漫节 ④2013年2月20日即期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走出了有史以来的首次1%跌停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C

解析: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①属于政治现象,④属于经济现象,排除。

故选C。

4.“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直到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

这说明(  )

①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③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④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据此可判断,②④说法正确,①③说法是错误的。

5.总投资超过3.19亿元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开馆,馆内陈列的实物、老照片等记录了百年历史风云,对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具有巨大影响。

这体现了(  )

①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④文化塑造人生⑤文化就是反映在老照片上的人和事 ⑥知识力量就是文化力量

A.①②⑤⑥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投资建设辛亥革命纪念馆,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入选;通过展出辛亥革命的实物、照片,使参观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对凝聚民族精神产生巨大影响,这体现了文化是社会精神力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同时也说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②③④入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并不仅仅指老照片上的人和事,也并不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因此不能说知识力量就是文化力量,⑤⑥说法错误,故选D。

6.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加强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这表明(  )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答案:

B

解析:

新的文化业态形成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B符合题意;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A错误;C、D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为B。

7.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缺乏新教伦理所包含的资本主义精神。

该观点强调了(  )

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B.文化对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D.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答案:

A

解析:

该观点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缺乏新教伦理所包含的资本主义精神,这强调的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故选A。

B不符合题干指向,C夸大了文化的力量;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排除D。

8.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说明(  )

①文化塑造人生 ②文化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④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B.①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②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③错误;题干主要强调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④正确,故选B。

9.不同的民族,待人的礼节往往各不相同。

这表明(  )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肯定不同

C.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各民族的礼节不同,反映的内涵也完全不同

答案:

C

解析:

礼节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它是在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故C正确;A不符合题意;B、D错误。

10.读书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

当内心浮躁时,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你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当内心彷徨时,拿出一本鲁迅的杂文选,你会觉得内心充满坚定。

这表明(  )

①人创造了文化,也在享受文化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③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形的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④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当内心浮躁时,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你会觉得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平静”等表明人创造了文化,也在享受文化,同时说明了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③入选;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故选D。

11.2012年上海市举行第八届红色经典小故事讲演活动。

红色经典小故事讲演活动作为上海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的一项重要举措,已坚持举办8年。

举办该活动有利于从小在孩子的心灵上播下廉洁的“种子”,加强对孩子们的诚信和廉洁教育。

上海举办该活动的文化依据是(  )

A.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文化决定人生的方向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答案:

B

解析:

举办红色经典小故事讲演活动,有利于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从小树立诚信、廉洁的观念,可见,举办该活动的依据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B正确;A说法错误,文化中既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也有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C中“决定”的说法错误;D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12.中国历史上素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理念。

和谐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价值观。

这反映了(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文化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素有和谐理念,和谐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A。

B、D夸大了文化对人们的价值选择和实践活动的作用。

C不符合题意。

13.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和地区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以上时,就进入汽车社会。

我国将可能从数量上进入汽车社会先进行列。

“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

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 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②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排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错误,故选A。

14.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

可见,优秀的文化(  )

A.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B.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C.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D.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和“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可以看出D项正确,A项“源于时代的智慧”否定了实践是文化的来源;B项“创造”和C项“决定”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文化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影响时代的变化发展。

15.虽同在地球村,但异域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

而文化的多样性又造就了各国国人的群体差异:

中国人置家庭于首位,美国人标榜安全第一,印度人重视教育……这说明(  )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可能有相同的特点 ④文化决定各国人观念上的差异

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各国文化不同,导致各国人的总体观念和看法不一样,体现①②;③说法错误;④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16.贵州是传统民族节日最丰富、节日文化最绚丽的省份之一,主要有农事性节日、纪年性节日、纪念性节日、祭祀性节日和娱乐社交性节日。

通过感触各民族争奇斗艳的民族节日,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的韵味,这是因为民族节日(  )

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 ③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④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节日的文化地位,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②夸大了民族节日的重要性,错在“全部”上;④说的是文化遗产的地位。

17.西藏民主改革以来,中央对西藏文化遗产保护投入近14亿元,先后实施了对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重要文化遗产的抢救性维护保护工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西藏文物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不同文明的融合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②③正确。

①说法不正确。

我国保护文化遗产主要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④不选。

18.(2013·西安模拟)2012年7月20日,大型中国原创歌舞诗《水墨中华·风》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隆重上演。

本场演出以中国符号、国际语言来支撑骨架,把具有中国人文气质的语言元素贯通始终。

这场精彩的演出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是一次挖掘中华文化底蕴的曼妙之旅,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一活动(  )

①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②③

答案:

A

解析:

演出以中国符号、国际语言来支撑骨架,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当选;本场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当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不选;本场演出并未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更加丰富,④不选。

19.龙是一种文化图腾。

在中国,龙是神圣的,是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是吉祥向上的象征;而在西方,龙却被认为是邪恶的使徒。

导致这种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各民族地理环境的不同

B.各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

C.各民族社会实践的不同

D.各民族政治制度的不同

答案:

C

解析:

本题审清题干要求(根本原因)是关键。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实践不同导致的,故选C。

20.当地时间2012年6月14日晚,为期一年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在悉尼歌剧院闭幕。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

假如让你写一篇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下论文,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

A.相互借鉴 拒绝融合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B.和平共处 文化渗透 扩大文化影响力

C.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维护和固守传统文化

D.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答案:

D

解析:

A中“拒绝融合”的说法错误,B中“文化渗透”的说法不正确。

C中“维护和固守传统文化”的说法错误。

D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

21.2012年6月24日,中央电视台对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直击沉船的发掘现场,全方位解读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方法、技术和装备。

这说明(  )

A.电视已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

B.现代媒体已发展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C.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D.电视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电视属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而且电视也不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故A、B不正确;D说法错误,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

C与材料主旨一致,故选C。

22.(2013·南通模拟)文化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纽带。

文化的魅力无处不在,在国家大剧院,每年就有300多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从音乐、戏剧到舞蹈,形态各异,精彩纷呈,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融汇。

材料表明(  )

①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趋同②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的繁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文化交流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从音乐、戏剧到舞蹈,形态各异体现②,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汇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选③。

①错在“趋同”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故④说法错误。

23.2012年7月26日,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五周年庆典隆重举行。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目前其在世界许多地区“生根发芽”,并有“茁壮成长”的趋势。

这一趋势有利于(  )

①中华文化向外辐射,推动世界文化发展 ②促进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借鉴 ③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④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孔子学院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故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

24.所谓“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

打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语,被称为“现代文盲”。

目前,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不懂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令人十分担忧,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担忧,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①不符合题意;④与材料无关;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25.黄振龙“癍痧凉茶”以传统配方为基础,经过现代化的研制和改进,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全面地继承

C.文化应该在继承中发展

D.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答案:

C

解析:

对“传统配方”的改进,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外来文化,排除A;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排除B;题干没有反映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故排除D。

26.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经过全党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

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是因为(  )

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物质财富 ③教育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①正确论述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④正确论述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均符合题意。

②错误,教育使人们获得精神财富;③错误,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27.莫言是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曾说:

“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几千年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

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渐趋同一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正确。

“表现了几千年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表明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②正确。

③中“渐趋同一”说法错误;④与材料无关。

28.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您的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

——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  )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要促进文化市场多元化发展

D.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答案:

B

解析:

“开门办春晚”的这则广告,反映了剧组不拘一格发掘民间优秀节目和文化创新人才,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排除。

29.2012年6月18日下午,载有三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实现首次载人手控交会对接。

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央立足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着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这从文化生活角度启示我们(  )

A.积极参与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B.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答案:

A

解析:

科学技术属于文化范畴,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通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推动科技创新,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这启示我们要积极参与实践,推动文化创新,故A符合题意。

B属于经济生活角度。

C、D与题意无关。

30.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观拳击争霸赛或职业篮球赛、看美国大片、听外国流行歌曲、赏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这一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文化创新就要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为此必须(  )

A.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B.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

C.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

D.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A、B观点错误,D不是讲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只有C符合题目要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满分25分)

31.材料一:

2012年8月18日,2012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在张家口开幕。

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伟大,绝不仅因为她的富足,更因为她的文明。

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应当以增强国家软实力为目标,通过文化的复兴与再创造,实现从富足到强盛的转变。

有人据此认为,文化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

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3分)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弘扬优秀文化有利于发挥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分)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使文化消费更加丰富,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

(4分)

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发扬优秀的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分)

④由此可见,文化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

(1分)

32.2012年7月19日,“走近孟子感悟儒学”农民工子女修学游活动在山东邹城市成功举办。

来自济宁12县市的数十名农民工子女来到孟子故里邹城市,参观游览了孟庙孟府景区,并在孟府习儒馆聆听国学讲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农民工子女传统文化素养,让农民工子女在游历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汲取营养,以激发其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

同时,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12分)

答案:

①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对待儒家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辩证地认识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儒家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儒家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要正确处理儒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要在继承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儒家文化,在发展儒家文化的过程中继承儒家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每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