蛭弧菌的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3095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蛭弧菌的综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蛭弧菌的综述.docx

《蛭弧菌的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蛭弧菌的综述.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蛭弧菌的综述.docx

蛭弧菌的综述

蛭弧菌的综述

1 引言

蛭孤菌(Bdellovibrio)是寄生于某些细菌并能导致其裂解的一类细菌,为细菌的寄生菌,其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从自然水域、污水及土壤中均可分离到。

由于其能裂解多种细菌以及特殊的生活方式而使之具有生态学优势,故被认为是自然净化的生物因子之一[1]。

根据GC比例,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活性,耐药性和寄生性将蛭弧菌分为三种。

它们分别是:

噬菌蛭弧菌、斯托普蛭弧菌、斯塔尔蛭弧菌。

噬菌蛭弧菌的GC比例较高,约为50.4±0.9mol%。

过氧化酶呈阳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蛋白酶的活性相对较低,依赖于宿主繁殖。

它在特殊条件下可转化为兼性腐生菌[2];斯托普蛭弧菌的GC比例(42-43mol%),过氧化酶呈阴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呈抗药性,蛋白酶活性相对较高,宿主仅限于假单胞菌;斯塔尔蛭弧菌的GC比例较低(42-43mol%),过氧化酶呈阳性,对弧菌抑菌剂0/129敏感,蛋白酶活性较高,可兼性寄生性,或可依赖宿主菌而生活[3]。

  蛭弧菌的特性为:

绝大部分菌株接种营养琼脂不形成茵落,在含有宿主菌的自来水琼脂平板上形成无菌落生长的透明噬斑,最适温度为25-37℃,可使含有浓厚的宿主菌的自采水悬液数日内裂解澄清。

其形态为弧形或杆状,大小为1.0-7.5×0.25-0.8μm,端生一根长靴毛,有的靴毛包被鞘膜。

其宿主范围较广,可裂解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如I鸡白痢沙门氏茵、猪霍乱沙门氏菌,羔羊大肠肝菌、弗氏志贺氏菌、宋内氏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以及变形杆菌等,但均不裂解猪丹毒杆菌、猪巴氏杆菌及枯草轩菌。

蛭弧菌在1962年由Stolp和Petzold首次发现的。

近二十年来,国外对它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在我国.1982年司稚东等首次报导了对噬菌蛭弧菌的研究[4]。

我国分别对蛭弧菌在生态防治、水产养殖、海水净化和蛭弧菌生物制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蛭弧菌的研究。

但由于蛭弧菌的种类有30多种之多,而其在噬菌方面又具有许多特点,为便于以后有关人员的研究工作,现将国内外有关蛭弧菌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2蛭弧菌的研究概况

为了叙述方便,已报道的与蛭弧菌有关的研究内容按初步研究、区域研究、水产养殖、防治污水、海水净化和生物制剂的顺序排序,简单介绍其文献出处、相应菌株的特点和有关实验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它们在不同方面的作用。

2.1 蛭弧菌的初步研究

2.1.1 蛭弧菌及生态防治概述。

薛恒平,薛彦青。

(1.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2.南京福润德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7)

  关于蛭弧菌的分类问题,我们在“蛭弧菌研究”一文中作了简述,阐明在伯杰氏(Bergey,s)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中,将蛭弧菌列入薄壁菌门蛭弧菌属,属下分为4个种,即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bacteriovorus)、斯托普蛭弧菌(Bd.stolpii)、斯塔尔蛭弧菌(Bd.starrii)和未命名的种(海水菌株)。

但在国内外一些报道的文章中,多将所分离和试验研究的蛭弧菌归属于噬菌蛭弧菌,特别是国内近年的一些报道,仍然如此。

根据他们在文中对其生物学特性等描述,只能说是蛭弧菌。

若要表明所分离或试验研究的菌株属于何种蛭弧菌,需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所要求的,对其生物学特性,包括寄生性、蛋白酶活性和DNA的G+C克分子百分比等进行检测来予以确定。

  关于蛭弧菌的寄生性问题,在伯杰氏第九版,有关蛭弧菌分类一段中指出,噬菌蛭弧菌为专性寄生菌,而斯托普蛭弧菌等为兼性寄生。

然而,秦生巨等报道,用高温(100℃,加热)杀死大肠杆菌等宿主菌,在制备的双层琼脂平板上,噬菌蛭弧菌仍能形成噬菌斑,并且形成的噬菌斑数增加百倍以上。

形成噬菌斑的时间也快;他们还指出,在加热致死的宿主菌上生长增殖的噬菌蛭弧菌再接种到活的宿主菌琼脂平板上,仍能恢复其生长特性和裂解的活力。

这一试验表明,噬菌蛭弧菌能在死的宿主菌上生长繁殖,那么它就不是专性寄生菌,亦或像秦生巨等所试验的菌株不是噬菌蛭弧菌,而是其他的蛭弧菌。

关于蛭弧菌在加热杀死宿主菌琼脂平板上形成噬菌斑的问题,我们对3株蛭弧菌进行了试验。

用加热灭活的大肠杆菌(E.coliC600)和活菌E.coliC600,以双层平板法所做试验表明,两者产生的噬菌斑数亦相差100倍以上。

试验还表明,在灭活E.coli双层琼脂平皿上噬菌斑形成的时间较快(24-48h),但消失也快(1个星期左右),而在活的E.coli双层琼脂平皿上,噬菌斑形成慢(48-96h),所形成斑一般不消失,并且会融合成片。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所试验蛭弧菌菌株,在加热致死的宿主菌上继代以后,再接种在活的宿主菌琼脂平皿上,不能恢复其产生噬菌斑的裂解活力。

这一特性各个菌株有所差异,有的在连续移植3代以后便失去了对活宿主菌的裂解活力,有的到10代以后。

而秦生巨等试验所表述的仍能恢复活力,没有表明移植的代数。

这一试验表明,我们所试验研究的蛭弧菌是兼性寄生菌,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确定。

  关于蛭弧菌的宿主菌范围,据国内外研究报道,蛭弧菌与噬菌体不同,其宿主菌范围比较广。

噬菌体对宿主菌的裂解有其专一性,不仅对同一属菌有差异,就是同一种菌的不同菌株亦有差异,如沙门氏菌噬菌体,对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的敏感性亦有差异,因此医学上用沙门氏菌噬菌体作为对沙门氏菌进行鉴定和分类的依据之一。

蛭弧菌的宿主菌范围则较广,其裂解宿主菌的范围,通常不仅没有种之间的差异,一种蛭弧菌可以裂解不同科属的宿主菌,如大肠杆菌(E.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弧菌(Vibrio)、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等革兰氏阴性细菌。

同时,研究还表明,蛭弧菌能裂解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则多数不能裂解,如司稚东等研究表明,用8株蛭弧菌对金色葡萄球菌(Creusstaphylococcus)进行裂解试验,结果有4株能产生裂解作用,而对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等则无裂解作用。

蛭弧菌裂解宿主菌虽具有广谱性,但不同菌株之间仍然存在差异,司稚东等以8株蛭弧菌对Eltor霍乱弧菌进行裂解试验,结果有1株蛭弧菌不形成噬菌斑。

同样对伤寒沙门氏菌(S.typhi)、大肠杆菌的裂解试验,结果8株蛭弧菌中亦有1株不形成噬菌斑。

关于蛭弧菌的生态平衡,蛭弧菌在控制自然界水域中的微生物数量有一定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蛭弧菌裂解宿主菌经过一定的期限,被裂解的宿主菌降到一定的数量后通常不再下降,通常情况下不会降低为零。

这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有关。

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高等生物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微生物亦与其他生物一样,有着一定的生态平衡规律,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亦制约着其他生物的生态平衡。

因此,我们在应用微生态与微生物生态原理进行生态防治时,要依据生态平衡的原理人手,而不是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原理简单地套用在生态防治上。

如用抗生素防治病害,其手段就是消灭目的菌;而用微生态和微生物生态防治的原理就是控制目的菌,达到生态平衡。

  在应用微生物的生态防治中,蛭弧菌是典型的一类微生物。

对人和畜禽有害的肠道菌主要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而对鱼类等水产动物有害菌主要为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等,这些均为革兰氏阴性菌,而蛭弧菌正是这类微生物的天敌。

其在维持微生物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平衡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国外在蛭弧菌的应用研究中多侧重于水的净化,如美、法、日、俄等国家均对这类菌进行了研究。

Lepin等报道,蛭弧菌对污水中的沙门氏菌属的细菌有重要的清除作用。

俄国用蛭弧菌净化污水处理厂污水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等。

国内除了在水的净化方面进行研究外,近年研究将蛭弧菌用于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已有不少报道,笔者在“蛭弧菌研究”一文中作了简述。

报道表明,蛭弧菌用于水产养殖和防治畜禽下痢均有较好效果。

最近几年在江苏、山东等省市已有一些厂家生产蛭弧菌制剂。

如据了解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蛭弧菌制剂保存时间较短,质量亦有待提高。

这些都给生产应用带来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此外,蛭弧菌的使用多为单一菌剂。

今后在研究中如何将蛭弧菌与其他有益微生物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与相关的噬菌体配合等。

我们以蛭弧菌、芽孢杆菌N42等制成的复合菌剂,用于对虾养殖。

按1×10投入池水,在虾苗放养1个月后投入,每星期投入1次。

结果试验池对虾病毒病发时间较对照池延迟10d,产量增加40%。

还有,如何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提高蛭弧菌的使用效果,亦是今后的重要课题。

2.1.2 噬菌蛭弧菌研究进展(冯晓英,顾玲,庄菱.江苏省卫生防疫站 210009)

  近10年来欧、美等国在Bd菌的基础研究方面较为深入,研究重点主要在Bd菌的生物学特性、蛋白合成、DNA组合、溶菌物质等方面。

研究发现Bd菌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许多独特性,蛭弧菌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但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极强,它是利用多肽及氨基酸作为能源和碳源。

蛭弧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乙醛酸循环很弱,以不完全的三羧酸循环为主要代谢途径,蛭弧菌蛋白质的含量可达干重的60-65%,DNA含量为5%。

蛭弧菌DNA合成的前体物质全部来自宿主细胞,蛭弧菌可直接利用单核苷酸作为前体物质,合成其核酸[6-7]。

在Bd菌噬菌作用的机理研究方面,一般认为Bd菌依靠鞭毛快速运动,与宿主菌相遇后Bd菌高速旋转,同时释放一类胞壁质酶,迅速通过宿主菌细胞壁,侵入过程几秒钟便可完成,侵入宿主菌胞壁和膜之间(即所谓周质),Bd菌失去鞭毛,在宿主菌细胞周质间生长繁殖,分裂成3-4个子代细胞,同时产生某种溶菌酶使宿主菌胞壁分解,子代游出进入下一繁殖周期,完成一代需要4小时[5]。

另有报道当Bd菌穿入宿主菌胞壁时,具有改变宿主菌胞壁成份的功能,如细胞壁脂多糖(LPS)结构的改变,使其失去毒性[5]。

这将为治疗内毒素血症提供一个可研究途径。

  在Bd菌噬菌作用的机理研究方面,一般认为Bd菌依靠鞭毛快速运动,与宿主菌相遇后Bd菌高速旋转,同时释放一类胞壁质酶,迅速通过宿主菌细胞壁,侵入过程几秒钟便可完成,侵入宿主菌胞壁和膜之间(即所谓周质),Bd菌失去鞭毛,在宿主菌细胞周质间生长繁殖,分裂成3-4个子代细胞,同时产生某种溶菌酶使宿主菌胞壁分解,子代游出进入下一繁殖周期,完成一代需要4小时[5]。

另有报道当Bd菌穿入宿主菌胞壁时,具有改变宿主菌胞壁成份的功能,如细胞壁脂多糖(LPS)结构的改变,使其失去毒性[8]。

这将为治疗内毒素血症提供一个可研究途径。

  国内对Bd菌的研究从60年代中期开始。

1966-1969年司稚东教授在上海郊县、崇明岛首次分离到Bd菌,并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霍乱弧菌进行噬菌试验获得成功。

后又对植物致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白菜软腐病菌进行了Bd菌防治的研究。

1980年在司稚东教授领导下的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弧菌噬菌体专业实验室开展了对Bd菌的系统性研究(包括生物学特性、培养保藏方法、生态学及污水净化),并证实Bd菌对多种肠道革兰氏阴性菌有噬菌、裂解作用。

此项研究对国内开展Bd菌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9-10]。

8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逐步开展了对Bd菌的研究,北京流研所呼兰、刘秉阳从人类粪便中分离到Bd菌,并用Bd菌防护豚鼠角膜感染获得成功。

北京医科大学王秀茹对Bd菌不同水体的分布及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净化作用进行了研究。

华西医大、贵阳医大以及四川、新疆等地对Bd菌的生态分布与污水源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Bd菌与污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呈正相关(r=0.7649,P<0.005),与细菌总数也呈正相关(r=0.899,P<0.005),可以用于污水监测指标及水源污染的调查[11-13]。

  近5年来在Bd菌的应用开发方面,国内开展了许多研究。

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弧菌噬菌体专业实验室在用Bd菌防治家禽、家畜肠道细菌性传染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对雏鸡白痢病、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现场实验中获得成功。

在Bd菌对动物的毒理作用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用Bd菌8×105pfuöml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经对照试验证明对小鼠无毒性反应。

用Bd菌对致病菌攻击小鼠保护性试验中揭示Bd菌对防制病菌攻击,减少死亡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4-16]。

1994年农业部文件,将Bd菌列入饲料药物添加剂允许使用的微生物有益菌类中。

1995年上海大学生物医药中心邵桂元等人以鲫鱼出血性腹水病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punctata)为宿主菌,从自然界分离到6株Bd菌均对此病菌有溶菌性。

并在实验条件下对病原菌的自然净化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利用Bd菌控制鱼塘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开展生物防治新技术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1997年厦门大学生物系杨淑专等人在厦门沿海分离到Bd菌。

Bd菌的数量与海水中弧菌类的数量成正相关。

灭菌海水中只加入Bd菌,其数量出现负增长,若同时加入鳗弧菌8927菌株,则Bd菌数量增加并导致宿主菌数减少。

以后他们又用Bd菌对25株对虾病原菌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进行噬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Bd菌菌株的寄生范围不同,但所有供试宿主菌都能被某些Bd菌寄生,形成清晰的噬斑。

他们的实验为利用Bd菌进行海产品养殖生物防治细菌感染提供了佐证[17-18]。

  Bd菌除寄生其它细菌外,自身还有所对应的噬菌体。

Hashimoto等(1970年)从活水中检出和分离到兼性寄生的Bd菌噬菌体,噬菌体为大小60-70nm之间的六角形,无尾,为单链DNA。

Diedrich等1971年在美国肯塔基(Kentucky)的污水中分离到12株Bd菌噬菌体,其中7株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包括多种Bd菌株这种能感染Bd菌的噬菌体在Bd菌中繁殖,是超寄生现象(hyperparasitism),有人称为“三位一体”,其3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人设想利用这种生物间“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行遗传学研究及生物工程医药的开发造福人类,但至今尚未见有成功的报道。

2.1.3 噬菌蛭弧菌噬均斑的鉴别与纯化(王秀如,高璥,梁钢,邵立新.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微生物组,北京100083)

噬菌蛭弧菌是一类细菌寄生菌,以吸附和转入宿主菌体内增殖的方式将宿主菌裂解[19]。

希望利用这一生物学特性杀灭致病菌进化环境和水体的设想,曾引起一些环保学者的兴趣。

为了对其进行研究,蛭弧菌噬菌斑的辨认与纯化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多种捕食类微生物可形成不同类型噬菌斑这一特点国内外未见报道,致使有的研究者在噬菌斑的辨认上易造成混淆。

本人利用1/500营养肉汤双层琼脂平板,在宿主菌与被检水样混合倾注的顶层上可观察到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多种噬菌斑。

国内有关文献报告在双层琼脂培养基上蛭弧菌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噬菌斑,最大直径可达15mm;中等者5mm;最小为0.5-1.5mm[20]。

本文证实了蛭弧菌形成较小的噬菌斑,鉴别方法除依据其形态、大小、扩散速度外,主要依据挖斑压片镜下形态观察,此法简单易行且较准确。

至于噬菌斑的大小仅相对而言,如所用软琼脂层中琼脂含量较少,噬菌斑将会明显扩大,因此一般以用含有0.5%琼脂粉的上层实验时噬菌斑的形成较稳定。

另外噬菌斑也于蛭弧菌的菌龄有关,它在保存液中的噬菌能力将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它被传代时能形成的噬菌斑有时仅有针尖样大小。

  国外分离蛭弧菌多采用微孔滤膜过滤法[21],用以除去原生动物或其他较大的杂菌,我们曾将水样分别经过1.2μm、0.8μm、0.65μm、0.45μm孔径的醋酸纤维膜过滤,噬菌斑的数量随滤膜孔径的减少而逐级减少,但最终滤液仍有可能与鞭毛虫形成的噬菌斑,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肉足虫类能伸缩变形,在经负压轴抽滤时有使其变形滤过的可能。

在水体自净中微生物之间有一个相互演替的过程,有材料认为微生物捕食群体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三类捕食微生物,一类是原生动物,特别是腰鞭毛虫和变形虫;第二类是蛭弧菌属细菌;第三类是专门捕食肠道细菌的捕食菌。

这三类微生物捕食活力的大小,依次为原生动物、蛭弧菌、其他捕食菌[5]。

随着水体污染程度的改变,这一微生物捕食群体也会随之变化。

本次实验中观察到,医院污水细菌数在107-109cfu/ml,用其水样制成双层平板,出现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噬菌斑,其中大斑、中斑占较大比例,河水中细菌数为104-105cfu/ml,小斑占有优势,这一现象是否说明随着水体被污染的程度不同,原生动物与蛭弧菌等捕食微生物在水体中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如果设想用蛭弧菌净化污水,原生动物与蛭弧菌之间的消长关系,应列为基础实验研究之一。

另外。

实验证明,单纯依靠蛭弧菌达到净化的目的,是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的。

2.1.4 噬菌蛭弧菌简易保藏方法的研究(秦生巨.司樨东.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南京)

噬菌蛭弧菌(Bdettovibriobacteriovorus以下简称蛭弧菌)保藏方法的研究,最早见于1962年stolp等的报道。

20多年来,许多实验室进行了探索。

尤其对于蛭弧菌存活的温度及时间,各家的结果很不一致。

一般实验室习惯于宿主软琼脂室温保存,每月转种一次的方法。

为了探索蛭弧菌有效的更为简便的保存方法,我们对1981年于我国自然水(或泥)体中分离、纯化的蛭弧菌株任择其中12株,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蛭弧菌在自来水宿主软琼脂中存活的时间及其数目的变化进行了观察。

现将得到的结果报道如下。

蛭弧菌接种在自来水宿主琼脂双层平板中,于25℃培养40-48小时,取蛭弧菌单噬斑数个,于灭菌自来水液中浸泡4个小时以上,随后吸取0.5-1.0m]的上清液,0.3-0.5mI宿主菌悬液加到8ml的自来水软琼脂中,充分混匀。

于25℃培育l6-20小时,取出放4℃冰箱保藏。

每隔l-3日检测一次蛭孤茵的存在情况(噬斑数的形成)。

  自来水宿主软琼脂4℃保存对蛭弧菌活力的影响。

从12株蛭弧菌(Bd32、Bd40、Bd59、Bd64、Bd76、Bd81、Bd83、Bd98、Bdll2、Bdl25、Bdl27、Bd296)在自来水宿主软琼脂中,于4℃冰箱保存的时间来看。

发现蛭弧菌在自来水宿主双层琼脂平扳上,保存91天后,均可形成噬斑;保存l57和188天,有ll株形成噬菌斑;240天有8株;3l5天有7株;372天有6株;41l天有3株;548天有2株可形成噬斑。

以保存9l天形成噬斑的蛭弧菌株数(12株)为l00%,则保存l57和l88天、240、3l5、372、4l1和548天形成噬斑的菌株存活率分别为91.7,66.7,58.3,50.0,25.0和l6.7%。

保存600天以上全部菌株均检不出噬菌斑。

  另一方面,从保存的自来水宿主软琼脂外观看,发现有部份蛭弧菌株有液化琼脂的现象,如Bd83保存60天以上可见轻微的液化,保存的时间越长,液化的现象越显著,但与蛭弧菌的存活时间无明显关系。

引起液化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研究蛭弧菌的过程中,对蛭弧菌培养物必须建立良好的保存方法。

目前普遍使用的蛭弧菌保存方法是1963年stolp介绍的[22],在含有宿主菌细胞的YP(酵母浸膏一蛋白胨)或自来水琼脂中保存,每月转种培养一次的方法。

1968年Burger等[23]发现在YP软琼脂中保存蛭弧菌培养物,蛭弧菌的效价很不稳定,室温保存36天后,蛭弧菌的数目由10pfu/ml减少到10pfu/ml。

Huang等(1969)[24]报道,在4℃冰箱中保存蛭弧菌培养物,4-8个月蛭弧菌在加有宿主的软琼脂中仍能保持一定的活力。

秦生巨等[25](1987)报道,蛭孤菌在灭菌自来水中于4℃冰箱保存180-240天,大部份菌株不丧失活力。

MocKBmHHBa等(1979)[26]报道,蛭孤菌在高压灭菌的自来水中,生存时间可述160天以上,其结果和本文相近。

但我们的实验结果,存活时间最长可达548天,是他们的2-3倍。

  本研究结果证明,用自来水宿主软琼脂保存蛭弧菌培养物,至少可保存5个月以上,转种一次也不致影响细菌的生活力。

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节省物力。

因此该法是保存蛭弧菌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2.2 蛭弧菌在不同区域的研究

2.2.1 不同条件下蛭弧菌裂解河流弧菌的研究(李戈强.张勇良.徐伯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正在积极开展生物防治鱼病的研究,邵桂元等提出了利用蛭弧菌控制和减少鱼塘细菌性病害发生的设想,但未见有进一步的研究报道。

作者从自然水体中分离纯化获得蛭弧菌菌株HD94-12-7,对其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检测了蛭弧菌对鱼类致病菌河流弧菌WY91-24-3的裂解能力,研究了不同培养液、pH、温度和Ca2+、Mg2+离子对蛭弧菌裂解河流弧菌的能力的影响。

在灭菌蒸馏水、灭菌自来水、灭菌池塘水及Trisbuffer培养液中蛭弧菌HD94-12-7均有良好的裂解活性:

培养至第5、6d,宿主菌浓度对数值分别下降4.6log、5.6log、5log、4.4log值,对照组则没有显著下降。

蛭弧菌数量在培养初期菌量有所增加,以后随着宿主菌的浓度迅速下降,蛭弧菌的浓度也随之下降,至第7d,蛭弧菌的浓度对数值与起始相比,分别下降1.6log、1.9log、1.9log、2.0log值。

比较上述几种不同的培养液,以灭菌池塘水和霉菌自来水作培养液裂解效果为好。

蛭弧菌自身浓度变化与温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蛭弧菌浓度峰值出现越早;在10℃时,蛭弧菌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没有显著变化,在15℃、20℃、25℃、30℃、35℃时,培养至7d,蛭弧菌浓度对数值则分别下降0.9log、1.7log、2.1log、2.1log、2.4log值。

对蛭弧菌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pH在5.6、8.6时,不利于蛭弧菌生存,其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显著减少,第7d测到的含量仅为4pfu/ml。

而在pH6.5-8.1范围内,蛭弧菌含量在最初的1、2d内增加大约1-2个数量级。

在第7d及随后的一两天中测定结果表明其含量也能维持在102-103pfu/ml左右。

对蛭弧菌数量的检测结果表明,Ca2+、Mg2+的加入促进蛭弧菌的生长繁殖,在培养第一天,蛭弧菌浓度对数值增加1.8log值,而未加Ca2+、Mg2+实验组蛭弧菌浓度则没有显著增加。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第3d外,加入Ca2+、Mg2+实验组蛭弧菌浓度始终高于未加Ca2+、Mg2+的实验组。

由以上几个实验可知,在几种不同的培养液中,蛭弧菌和河流弧菌的数量呈现出相似的实验结果,说明蛭弧菌在不同的环境中均能较好的生存,并有良好的裂解活性。

在10-35℃范围内,蛭弧菌的裂解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在25-30℃时最高[27],这与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低温状态下,蛭弧菌的代谢活性大大降低,蛭弧菌的运动,与宿主菌的相互作用及生长繁殖受到影响[10],表现出蛭弧菌的裂解活性降低。

由于所使用的菌株不同,实验方法不同,对蛭弧菌的生长最适pH范围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不过大多数菌株的最适pH都基本为中性,而本实验结果表明蛭弧菌对pH的变化相当敏感,这可能如Varon所认为的那样,蛭弧菌的鞭毛对pH的变化十分敏感,过高或过低的pH均对其造成伤害。

Ca2+、Mg2+离子对蛭弧菌的裂解作用产生影响,其原因可能是Ca2+、Mg2+有助于蛭弧菌的吸附作用[27],并且对蛭弧菌-宿主菌系统具有稳定作用。

蛭弧菌被认为是自然界的自净因子之一,对许多病菌尤其肠道病菌具有良好的裂解能力,但蛭弧菌对鱼类致病菌是否也具有裂解能力,少有报道,从研究结果来看,在实验条件下,蛭弧菌对鱼类致病菌-河流弧菌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并且对pH,温度等环境因子的要求并不严格。

2.2.2 锾菌蛭弧菌在北京市不同水体的分布及其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净化作用(王秀如.龙珠.党喜同.张稚虹.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北京100083)

  为探索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