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155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docx

榆林市历史发展回顾

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榆林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

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

(一)榆林地图

1、榆林在陕西的位置

2、榆林行政区划图

 

 

3、榆林市地图

(二)地理地形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

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

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

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

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

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

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

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

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1.55%。

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三)发展特点

一是资源优势突出。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

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

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是人文优势独特。

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唐及五代时设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素有“九边重镇”之称。

榆林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李自成行宫,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

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我市8个县30个村庄战斗生活过。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

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

先后建成神延铁路、包神铁路和神朔复线铁路,境内铁路总里程达388公里,铁路年外运能力突破1亿吨;公路总里程2.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6公里,国道673公里,省道680公里,基本建成“两横两纵”公路主骨架和十条公路次骨架。

民航新4C级机场已建成投用,目前开通北京、上海、西安的航班,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

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8.26亿元,稳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23%,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29.34亿元,同比增长35.1%。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2.74亿元,同比增长26.3%;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7元,比上年增加3347元,同比增长37.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02元,比上年增加781元,同比增长29.8%;财政总收入达到221.2亿元,同比增长39.5%,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0亿元,同比增长3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52亿元,同比增长32.6%。

二、榆林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

随末唐初,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梁国,潜皇帝位。

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

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

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

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

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

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

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

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

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

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

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三、榆林矿产资源

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

全国资源富集区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

全市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达46万亿元,占陕西全省的95%,煤炭资源约占全国的1/3。

将成为国家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

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660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2%、43.4%、99.9%和100%。

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

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

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主储区在靖边、横山两县。

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

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

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

四、榆林经济

榆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200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大关,预计达到1010亿元,居全省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740美元。

(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目前,榆林铁路有3条,包(头)神(木)铁路全长189公里,境内48公里;神(木)朔(州)铁路全长274公里,境内100公里;神(木)延(安)铁路全长385公里,境内299.9公里。

2003年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4亿元,增长33%,相当于“九五”投资总和,全市公路总里程20540.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734.2公里,高速公路200公里占陕西省的五分之一,六条高等级公路同时在建,公路密度为15.37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以210、307国道,包神府、榆靖西省道为干线的公路网络。

航空,开通西安、包头的航班。

投资近3亿元,建成榆林城区世纪广场和凌霄广场。

电力装机容量90万千瓦,电网有330千伏线路两条,总长268公里,330千伏变电站两座,变电容量6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全长1152.6公里,主网架覆盖全市。

通信,济银、西呼两条国家I级干线光缆交叉经过榆林,榆林电信本地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7.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6.1万户,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7部,移动通讯用户60.66万户,互联网用户3万户,是陕西第二大通信枢纽。

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乡乡通程控电话。

(二)产业壮大促进经济腾飞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70亿元,增长16%,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增长19.8%。

全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1个,实际利用外资227万美元,外贸出口创汇5119.7万美元,增长30.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增加了406元。

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为草、羊、果、薯,占农业总产值28%,盛产小米、薯类、杂豆、油料、红枣、羊绒等,都是具有广阔市场的“无公害绿色产品”,其中大明绿豆、红小豆、荞麦,远销港澳台、日本等海内外各地,榆林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小杂粮主产区。

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为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增加值达到50亿元,增长26%,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8%,其中煤炭产量达到6700万吨,天然气49.5亿立方米,原油280万吨,甲醇22万吨,市内发电量20.8亿千瓦时.地方传统工业名优产品毛线、毛毯、地毯、皮革、羊毛防寒服质优价廉,满载着榆林人民的淳朴灵秀而享誉四方。

(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榆林以“两区六园”建设为重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大项目策划、大企业引领、大园区承载、大集群推进,全力打造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2008年,榆林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前期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057亿元。

其中60个重大能源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52亿元,是历年来完成投资最多的一年。

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35亿元,增长3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0亿元,稳居全省第一。

在园区管理上,榆林市推行“两区六园”公共管理、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物流传输、社会服务“五个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为推进工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创造了更好条件。

(四)特色农业稳步发展

全年发放各项支农补贴11.7亿元。

按照“三沿三型”建设布局,完成了12个县区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2008-2012年全市村庄道路建设规划,实施了“千企帮带、百村示范、十村样板”工程和“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新农村示范村168个、样板村14个,扶贫重点村317个。

全面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5695”工程,形成了826万只羊子、160万亩玉米、170万亩红枣、320万亩小杂粮、346万亩马铃薯、36万亩蔬菜、181万亩豆类的特色产业规模,绿豆、小米、羊子等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质量均居全省第一。

马铃薯、玉米、蔬菜、小杂粮刷新7项全国最高纪录。

以畜牧业、蔬菜业、水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四季农业”,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扩大担保基金,发展担保机构,小额农贷投放增长30%以上。

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新机制。

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款,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扶持流转服务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已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五)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目前,榆林城区面积已扩展到4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增加到40万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天然气覆盖率达到70%,全市城镇化水平已达39%。

榆林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完成,中心城市详规覆盖率达到85%。

制定并实施了“133599”城镇体系规划。

继续加大禁烧烟煤、锅炉改造力度,巩固“蓝天工程”成果,榆林城区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312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充分发挥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作用,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六)南北区域协调发展

全年共安排扶持南部项目包括资源勘探类、特色产业加工类等6大类64个项目,总投资4.8亿元,落实市财政扶持资金9170万元,支持南部县发展煤、盐化工、油气、石材、红枣、畜牧、生态、文化旅游、劳务和物流十大产业。

目前64个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已完成投资2亿元。

预计今年南部六县GDP总和达到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比三年前南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30元净增加1100元。

五、榆林生态

随着榆林境内采矿区煤炭开采量的成倍增长,所带来的生态隐患和生态灾难已经成为普遍存在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近年来,在以地下矿藏资源快速开采给国家、地方、企业和部分当地群众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同时带来严峻的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一)水资源

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00多毫米,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降雨地域分布不均,风沙区一般在325—425毫米之间,丘陵区在400—500毫米之间,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46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多。

榆林市内天然水资源总量为32.29亿立方米。

其中自产地表径流25.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1.47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14.31亿立方米。

全市按自产水资源总量计算,每平方公里综合产水量为7.4万立方米,每亩耕地拥有水量344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979立方米,占全省人均占水量1486立方米的65.9%,占全国人均占有水量2270立方米的43%。

因此水资源量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榆林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常以阵雨形式出现,历时短,形成地表径流携裹大量泥沙瞬间注入黄河,使本来就少的水资源白白流走,且成为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榆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多筑拦河坝,截断外流河,搞好水的战略储备。

多筑拦河坝也可以减少向黄河输沙,缓解下游的防沙防洪压力;多筑拦河坝可以调节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问题,达到雨季蓄水旱季用水的效果;多筑拦河坝形成的库坝蒸发可以调节局部气候,有效增加降水,形成水的良性循环;多筑拦河坝可以有效补充我市日益减少的地下水;多筑拦河坝也可以帮助下游地区旱季抗旱。

总之,只有多筑拦河坝,搞好水的战略储备,才能保证榆林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水污染、植被破坏严重

榆林市煤矿开采使神府采矿区乃至矿区之外的数十条大、小河流地表径流量锐减,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水体中悬浮物比开发前增加了93倍,同时又相伴着严重的断流现象,甚至出现水渠、水库等水利工程成为摆设,作物无从灌溉,不得不撂荒了事,树木一棵棵枯死的凄惨现状,靖边采油区的河水污染超标7倍,高产期的污染超标甚至达到数十倍,榆林境内数以万计的沿河居民和厂矿将大量废渣、废石及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河水污染不断加剧;榆林境内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已成为严酷的现实,榆阳区沙河下降2.62米、神木县尔林兔镇庙壕下降0.97米、靖边县梁镇柳桂湾下降5.32米,分布于北部县的大部分海子水面缩减或干涸,闻名遐迩的沙漠内陆湖红碱淖水面下降约2米,天然湿地严重萎缩,地下资源和地下水的开采,让榆林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造成矿区植被破坏、地表塌陷、生态灾难加剧的根本原因是超设计能力开采和生态恢复措施的滞后。

神东公司大柳塔、活鸡兔、榆家梁矿的设计年产能力为500~600万吨,目前三矿实际生产能力达到1800~2200万吨,开采能力提高了3.6倍,一百年的矿井开采年限缩短为三十年。

大型企业“切豆腐”式开采方式将地表成片割裂,导致矿井漏风严重,极易诱发采空区余煤氧化自燃;榆林市年降尘量比二十年前翻了一番多,水环境和空气污染得不到根本改善,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止,在煤炭资源加速开挖的同时,加剧了脆弱沙地进一步沙漠化的速度,伴随着采矿塌陷区的危害,火灾、河水污染隐患日渐增大,工矿污染凸显,生活污染加剧,水源污染加重,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的现象历历在目,对当地老百姓的生存环境构成毁灭性破坏;资源开发加快地方利益的转移。

生态损失与生态补偿费悬殊巨大。

每开采一吨原煤和原油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失是58元和260元。

而大小投资商资源开发所获取利润中,当地老百姓得到的生态补偿费不足利润率的1%,不到国家、地方政府在生态建设累计投资的0.5%。

资源所在地的老百姓在承受生态灾难的同时,应该分享多少份额的利益回报呢?

资源禀赋的历史性、社会性、公正性和公益性应当由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认真研究,更应当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

(三)荒漠化逆转生态脆弱依旧

史载,榆林南部黄土高原曾经是“峰峦耸秀,琪树繁森,桑麻翳野,鸟鸣山幽”;北部草甸区呈现“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牛马衔尾”的田园牧歌景象。

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特别是明末后的400余年,由于战争频发、屯军戍边、移民迁徙和边寨战乱的胁迫,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长进,大批移民涌入边塞无序垦殖山峦沟坡,滥伐乱垦林木草被。

在人口激增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同步毁殆着美好家园。

到上世纪的建国初,榆林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逐步蜕去了昔日曾有的葱葱绿色,退化为连绵不断的光山秃岭,千沟万壑的穷山恶水;北部草滩区失去了丰美殷实的水草植被,退化为广袤无垠的赤野千里,一年两季风沙弥漫。

因此,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世人的眼光里,榆林已成为偏远荒凉、飞沙走石、光山秃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人类改造自然与破坏自然的力量同样是无穷的。

一代人艰苦奋斗,半世纪荜路蓝缕。

榆林人以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在这块贫瘠而厚重的土地上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生态建设工程。

发明并推广了诸如引水拉沙、网格造林、飞播种草、人工梯田等等全国领先的生态建设技术和模式。

在沙漠腹地,作为恢复重建植被的生态工程,人工造林加上自然修复的力量,成千上万亩成片林灌区、基干林带、农田林网和难以计数的零散林地将昔日肆虐的黄沙牢牢锁住。

让“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梦想成真,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农田园林化。

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南部重点治理区已初步实现“缓坡耕地梯田化、支毛沟道坝地化、陡坡荒地林草化”,普遍形成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粮食单产提高,“四位一体”农户庭院经济建设与养殖业结合蓬勃发展。

初步达到“粮食增产-林草增种-牧业增值-水保增效”农林牧水协调运行发展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镶嵌式”生态农业模式。

(四)贫富悬殊加速拉大

资源开发使贫富悬殊加速拉大。

资源开发造就了一大批富人,当地有的煤矿老板一天的消费就有二三十万元,一位普通农民一生都可能无法赚到;依靠转让煤炭开采权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的大有人在,但在一些贫困乡村,辍学儿童的家庭也大量存在。

资源开发让我们目睹着贫富差距迅猛扩大,暴富和贫穷在榆林这块经济快速发展的热土上不协调地共生共存。

专家评估,河水断流、水位下降和水质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人为活动所造成的。

人们在向大自然进行索取的同时,也在同步摧毁着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

榆林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供给各大城市以清洁燃料和能源,而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及其损失却永久的留给了当地,其累积效应事实上已经形成代际转移的态势,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提前出现。

 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让人民物质生活变得日益丰富。

但是如果资源开发所诱发的地表塌裂、水位下降、山体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大气污染的生态危机和许多隐患无法解决,使生态环境变得千疮百孔的话,那么以开发资源所换取的这种经济发展将从根本上失去意义。

因为资源是有限的,经济效益是可以计算的,生态是无价的,健康和生命是无价的,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金不换”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和根本保障。

对于榆林而言,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方式不当,就会造成高耗开采、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资源枯竭、生态破坏这些有损国家利益、伤害地方百姓、愧对子孙后代的严重后果。

如果我们还麻木不仁的话,早晚有一天,我们的后代才能如实地评价曾经辉煌的经济发展透支了多大的环境资源代价。

如果不注意资源开发的工业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后果,我市将可能在加快矿产开发速度,成为“资源大市”的同时,衰变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贻害后代的污染地区。

六、榆林旅游

榆林市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名胜萃集。

有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的万里长城由东北向西南斜穿市境,其上的墩、台、寨大多保存完好。

长城脚下,黄河绿洲,羊群草地,相互交织,呈现出一派大漠边关的奇异风情;榆林古城墙是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墙之一,城内密集地分布着星明楼、万佛楼、梅花楼和戴兴寺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显示出塞上古城的风貌;被誉为“天下第一台”的镇北台和“露天书法艺术宝库”的红石峡早已闻名遐迩,在《中国名胜辞典》中有专条介绍;集风景、艺术、宗教于一体的青云寺、悬空寺、黑龙潭和万佛洞等古寺庙,大多得以修复,重现风采。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和刘志丹、李子洲、魏野畴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和光辉足迹。

 

全市处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地带,地域广阔,地貌独特。

能耕、能植、能渔、能牧。

榆溪、无定河两岸水田连片、稻谷飘香,堪称“塞上江南”;长城沿线林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榆林旅游图

七、榆林规划

能源经济充分发挥煤、气、油、盐等矿产资源优势,以“三个转化”为重点,全力打造煤电材料、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同时考虑用市场机制启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产业。

当前要重点搞好能源化工基地跨越式发展的规划编制,抓好列入陕西省32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

城市经济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中心,打造为能源化工产业配套的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以能源化工产品物流为主的商贸业以及特色旅游、金融、信息为主的服务业,形成功能互补、协作有序、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要把建设数字化榆林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进“1231”信息化工程建设,即一张宽带城域网、两个应用平台、三个服务中心、十大应用领域。

生态经济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以生态工业为主体,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服务业为纽带,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