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214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x

《短歌行》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

 

《短歌行》

 

备课年级:

高一

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短歌行》教学设计

设计人: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班王发妹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7首有代表性的诗歌,它们包括:

《<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

这些诗作不管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这也为了唐代诗歌高潮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诗歌,如果能掌握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不同作品在创作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特点,那么对后边的诗歌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短歌行》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作品。

诗中抓住“忧”字来写诗人为什么“忧”,如何解“忧”,从而表达希望能够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所以本单元安排《短歌行》一诗,对学生全面了解曹操,感受曹操在短暂的人生中竭力创造伟业的气概。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进入高中学习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

(一)的学习。

学习了现代诗歌单元,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新的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设计及重难点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忧”的内涵的理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并因此对曹操的形象进行更深刻更饱满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忧”的三重内涵,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政治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忧”的超越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设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2、质疑释疑法: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

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

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这样,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学法指导: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短歌行》中作者的进取精神正是学生所要学习的,所以这节课的学法指导的目的有三:

一是培养学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点也是新课标在阅读鉴赏部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是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读”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感情,并能当堂背诵。

三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握“忧”的三重内涵。

六、课程资源的准备:

教学媒体:

视频《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剪辑,教师自制PPT。

学习资源:

上网查阅有关酒文化、人生感慨的诗句。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正式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猜个谜语:

西方有这么一句谚语;Speakofthedevil(魔鬼)andheappears.是什么意思呢?

对应到中国的古话中就是“说曹操,曹操到”。

为什么是曹操呢,难道曹操是魔鬼吗?

你们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呢.

生:

自由谈论对曹操的印象。

(奸诈、风骚、自私、伟大等等)

师总结:

对于曹操这一人物,历来对他毁誉参半。

曹操: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述志令》

许劭: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书》

裴松之: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三国志(注)》

陈寿: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

相信学完这节课,大家会对曹操做出更深刻更饱满的认识。

2.解题

题目《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什么叫短歌?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

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4.内容解读

(1)播放视频剪辑《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一段。

目的:

标准字音,体会情感

(2)学生齐读

目的:

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3)中国文化中酒文化的内涵

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明确:

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

(4).找出文中与“忧”有关的诗句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5).对“忧”的内涵的探讨

提问:

作者忧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a忧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诗中还有很多感慨人生短暂的诗

李白——人生得意胥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b贤才难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教师讲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原句,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会上宴请宾客的诗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贤士不可招致,正是作者“忧从中来”的原因。

“不可断绝”更进一步写出诗人求贤若渴而贤士不至的苦闷。

提问:

贤才没来的时候,作者是如此的忧思是如此的绵长,那么贤才真正到来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学生讨论

明确: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这四句写客人来访的情景,大家久别重逢,谈心宴饮,迎新话旧,欢愉无已。

描写了贤才来访时主客之间相敬如宾的欢愉场景,说明作者求贤过程中有忧有喜的情况,正反对照,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

教师提问:

曹操既忧人生苦短,又忧贤才难求,那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

学生讨论:

曹操写作这首诗的时候刚好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而且当时他已经53岁了,在古代这已经是走到了人生暮年了,但自己统一全国的大业仍未完成,而他之所以如此渴慕人才,也是因为要成就一番大业须有更多的贤才相助。

所以最后诗人还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礼待贤才,以求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他最忧的是大业未成。

明确:

,曹操的忧总共有三层内涵。

人生苦短、贤才难求、功业未成

教师详解:

正是因为人生苦短,而且功业又未成,所以作者才会如此忧愁,而要成就一番大业又必须有贤才的帮助,所以作者才如此的渴慕人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来投靠自己,以帮助自己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

教师提问:

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

学生讨论

明确: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

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

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怎么会有霸气呢?

提问:

曹操这是还忧不忧呢?

明确:

不忧。

最后诗情再度激昂,诗人不但没有因求贤不得而颓废,反而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表示愿意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从而成就一番大业。

(6).在理解全诗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再次齐读全诗,注重感知。

(7)总结古诗文中的文言文现象:

但:

但为君故只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

但说无妨尽管

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满足

何厌之有满足

归:

天下归心民心所向

归心似箭回家飞念头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子出嫁

归孔子豚通“馈”,赠送

 

5.板书设计:

时光易逝

忧贤才难得统一天下

功业未就

 

(6).布置作业

a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请结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及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出你对曹操的认识,字数不限,但要求见解独到。

b.背诵这首诗

九、学习流程图

 

 

 

符号说明:

媒体运用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