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docx
《笔墨当随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墨当随时代.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笔墨当随时代
笔墨当随时代
摘要 任何艺术的形式与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必须有所改变才能被大众接受。
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和风格,运用于动画电影,创造了一种罕见的动画形式。
尤其是近年来的水墨动画实验,创作中融合了东方美学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用“写意”和“神似”的手法,使动画影片意蕴深邃,耐人品味。
关键词 水墨动画 创作 时代
何谓动画创作?
“动画艺术是指除使用真实的人物或事物造成动作的方法之外,使用各种技术所创作出的活动影像,即是以人工的方式所创造的动态影像”。
动画作为美术的一部分。
从艺术的一个角度展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反映人类的精神。
动画是通过制作。
使一些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夸张化,赋予其人类的一切感情和动作。
国际动画艺术界称誉我国民族动画片为“中国动画学派”。
其中包含着对中国动画艺术种类繁多的形式:
动画片、水墨动画片、剪纸动画片、贴纸动画片、木偶片以及泥塑木偶片等。
我们应有尽有。
尤其是曾引起国际动画界注目的中国水墨动画片。
是中国美术电影中民族风格的杰出作品。
它诞生于1960年。
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和风格。
运用于动画电影,创造了一种罕见的动画形式。
事实上,水墨动画的技术是中国动画艺术的一大特色,水墨动画片对情感的表现既深入、细腻,又轻盈、动人。
水墨动画的潜力无限。
在动画界大放异彩。
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对此有着极大的兴趣。
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问世,震惊了世界,获得了多项国际殊荣。
水墨动画笔墨豪放,意境优美,格调抒情,气韵生动。
擅于用“写意”和“神似”等手法,使影片意蕴深邃,耐人品味。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表面上看起来,中国动画太老了,现在日本动画才是最新的、最好的。
这种观念实际上很片面。
以前我们中国动画在发展阶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己、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精神是很重要的。
中国动画的发展,其可贵的一点就在于,以前的辉煌,靠的就是不断自觉地突破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任务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发展。
《小蝌蚪找妈妈》问世之后,社会反响十分热烈。
上海美影厂随之再接再厉,又推出了《牧笛》《鹿铃》等水墨动画片。
水墨动画从产生之后,就在不断地发展着。
从一开始的《小蝌蚪找妈妈》到后来的《牧笛》和《鹿铃》,水墨动画又向前跨了一步。
《小蝌蚪找妈妈》画面很清新、简洁,很有童趣,运用的是齐白石先生的画风,非常有民族特点。
不论中外观众,一看就喜欢,内容也是老少成宜。
而《牧笛》则是另外一种风格,它是根据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水墨画风格来创作的,气势葱郁凝重,与齐白石的画风明显不同。
这部片子的创作以牧童和牛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一种日常的生活情境,牧童的梦境很好地体现了动画片的艺术特征。
动画片不是对生活的如实反映,而是对生活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创造,把它变为一个现实生活里不可能存在的情景来寄托人的情感,来抒发动画艺术家自己的观念和理想。
李可染先生的绘画艺术风格,放到了牧童和牛的相互关系的载体中去,就创作出了这样一部动画片。
里面的水牛和瀑布、小溪等场景设计都在尽量表现江南水乡的农家生活。
整个片子从画面到配乐都非常美,整体艺术效果很好,体现出很地道的中国特色。
是很有分量的一部水墨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的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认知、不断学习新事物的故事,有它的教育意义,而《牧笛》讲的是艺术美高于生活美的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
两部片子都很符合动画片作为一种假定性的、想象力的艺术这一自身特征。
但《鹿铃》的故事相对来说就有些过于生活化、过于写实了,想象力方面弱了一些。
当然这也只是相对而言。
之后的水墨动画《山水情》。
很多人认为它是中国水墨动画的顶峰之作,制作出来后,就在国际国内获得了诸多大奖,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比如1988年中国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1989年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以及像第一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等国际电影奖项。
它的画风和形式与《牧笛》相比也有很多变化。
它强调的是中国山水画和人物画中写意的一种画风,比较飘逸、空灵。
在日常生活中,看动画电影的人们往往不会注意电影美术设计人员的姓名。
更很少在意美术设计者是电影制片厂的在编人员还是外请的画家。
实际上,我们记忆中优秀动画片的美术设计确实有不少外来“和尚”。
1961年《大闹天宫》上集美术设计张光宇:
1964年《大闹天宫》下集美术设计张光宇、张正宇:
1962年《等明天》美术设计黄永玉:
1978年《狐狸打猎人》美术设计韩美林:
1979年《哪吒闹海》美术设计张仃:
1980年《三个和尚》美术设计韩羽:
1985年《夹子救鹿》美术设计刘巨德……还有《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鹬蚌相争》等,则分别吸收了齐白石、李可染、林风眠的绘画风格而制作成功。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
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
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了一部称作“水墨动画片断”的短片,作为实验。
同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
写意水墨画是中国画中最具特色的画种,它对笔墨情趣的追求,对描写对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辨证理解,以及墨分五彩的神奇效果,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
把水墨画技法应用于动画创作,使得它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在表现形式上独树一帜。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或是从现实的层面来看,中国的水墨动画无疑是一朵震惊世界影坛的奇葩。
她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洋卡通”的领域里追求自己民族化道路上勇敢攀登的一个高峰。
然而,仅有好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在我国,观看动画片的人群较少。
许多人都认为,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对于成人来说,没有很高的价值。
其实,卡通和漫画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专利。
当然。
对于孩子们来说,动画是最好的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具。
但对于成人来说,动画也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另外。
从生活和文化的角度观察日本的漫画与动画市场,就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已经成为一种互动互利的强大经济体,它影响了日本的整体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对外交流。
动画的发展必须得到全民的支持。
而要使动画被大众所接受,首先要从动画制作本身着手。
倘若要国内的动画艺术家们去制作一部动画片时,他们首先要求的不是人才,而往往是设备。
其实国内较具规模的动画公司设备和技术都可以与美国、日本一比高低,我们输给他们的绝对不是技术。
而是人才,尤其是缺乏具有国际市场观念、了解现代生活文化、个性开朗幽默的新思维动画导演。
人才的培养才是国内动画界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大部分动画片在内容上缺乏趣味性,主题、内容都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是我国的动画片无法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的原因。
对比国外的作品,例如迪斯尼的幽默风趣,宫崎骏的人文关怀,我国的作品就显得逊色多了。
前面提到的几部动画,片长都不超过20分钟,即使是其它的动画片种,长篇也并不多。
尽管艺术动画的标准和要求都与商业动画不一样,然而,我们更应该向多个方向发展,而不是拘泥于某一个领域。
内容和寓意上如果能有突破,那必定能把我国的动画带上另一个高峰。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从艺术本性上说,只有具备独立个性的精粹艺术,才能经得起时间和人心的磨砺。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
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
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
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一部短片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
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异常雄厚,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
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也曾参与艺术指导。
正是因为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
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
可是也正因为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
也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
到了80年代,剪纸片试用“拉毛”剪纸新工艺,出现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
“拉毛”工艺使《鹬蚌相争》中渔夫穿的蓑衣和鹬的羽毛直接产生水墨晕染效果,拍摄过程比较简单,不会像拍水墨动画片那样反复、繁琐。
后来,连羽毛工艺画的特色也被剪纸片引用,把羽毛贴在剪纸鸟类的身上,装饰与写实兼备,使1985年出品的《草人》获得好评。
剪纸片的摄制成本比动画片低,缺点是剪纸人物的表情变化和转面、转身都不能像动画片那么灵活自如,动作有局限。
当某一个镜头中的剪纸人物动作和角度须要大幅度的改变时,只能借助于下一个镜头,而当下一个镜头中的人物动作和角度又须要改变时。
不得不又依赖接下来的另一个镜头……于是,不断的剪,不断的画,一部短短的剪纸片拍下来,同样的人物,不知道要剪多少个。
剪得再多,画得再多,还是难以避免人物动作长久保持同一个角度的缺点,但这个缺点也正是剪纸片的艺术特色。
有的动画片,不是也很讲究“酷”味,让主角长久保持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姿势一动也不动吗?
但是。
成就只属于遥远的过去,从1991年以来,中国动画已经22年与国际奖项无缘。
从1984年开始。
连环画艺术系也纷纷从大专院校里消声匿迹。
美术出版社里原本红火的连环画创作部也人去楼空。
在眼下卡通漫画风行的时代,我国传统漫画、连环画的发行量从以前的数亿册骤减到几十万册,几乎无人问津。
最近20多年的默默无闻,使得中国动画在世界上早已失去了以往的地位。
现在的水墨动画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由于其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
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
我们虽然在萤幕上看到活动的水墨渲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静止的背景画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笔触。
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程中,始终都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
一切工作如同画一般的动画片。
原画师一样要设计主要动作,动画人员一样要精细地加好中间画,不能有半点差错。
如果真的要在宣纸上用水墨画出那么多连续动作。
世上没有一位画家能把连续画面上的人物或者动物的水分控制得始终如一。
水墨动画片的奥秘都集中在摄影部门。
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著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
即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边框线中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
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萤幕上所看到的那头水牛最后还得靠动画摄影师“画”出来。
工序如此繁复,光是用在摄影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
难怪已初步掌握水墨动画拍摄技巧的日本人回国后都不想轻易尝试,对一切讲究时效的西方卡通电影工作者来说,他们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每一张画面上分解、描线、分层著色并且在摄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固定和拍摄。
中国人天生好耐性,能够在一根发丝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镂满经文,用同样的细心,再加上那么多描线女工,著色女工和从不抱怨的动画摄影师的合作,也使得水墨动画片创造成功。
凭著那种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创造出来的水墨动画片,确实也引起西方国家、港台等地动画界人士的赞叹。
《牧笛》中的牧童骑著水墨淋漓的老水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稻田。
走向村庄。
动作细腻,感情含蓄,完全是中国格调的动画片,和狄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
我们的动画创作,也要“笔墨当随时代”。
要有所创新,要有新的视听语言介入,要有积极活泼向上的心态。
要有先进科学的创作方法以及精致合理的制作手段等综合要素融合进来。
归根结底,我们在动画片的创作观念上。
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有所突破改变,只有这样,我们的动画片才有希望。
在《哪吒传奇》中,我们能够看出这是一部中西融合得比较成功的动画片,虽说她不完全中国化,但从美术设计上看,还是非常具有中国特点的。
无论从人物造型、服装道具上,还是从那些颇具秦汉建筑风格的楼宇街道等背景环境设计上,都能看到许许多多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造型要素。
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器皿和用具都融入其中了,比如哪吒的上衣,就是从我国汉族儿童红肚兜的造型演变而来的,在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当中也能找到依据。
这种带有典型性的民族服饰在剧中还有很多。
虽然全剧总的来说,借鉴外来因素比较多,但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比较强烈的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和笔墨效果,让人看了有一种归属感。
这种在广泛吸取外来先进创作流行模式的过程中,还能把自己本民族有特色的东西融合进去的做法。
是值得称道的,也是我们在创作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