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4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2.docx

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学案第6章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2

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考点要求]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016·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要写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触发点(“望汉江”),点明了观察的地点(“金陵”)和角度(远“望”)。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分三个层次,前四句是第一层,写远望汉江气势浩大的景象,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歌颂大唐皇帝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丰功伟绩,最后两句写自己躬逢盛世却无用武之地的淡淡的悲哀。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④的暗示是:

这两句用典,含隐喻自己之意。

鉴赏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汉江远去的感想。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汉江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呈现出一派雄壮气象,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

诗的中间两句写六朝的沦亡。

诗的后四句运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既有对唐代盛世的热烈歌颂,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全诗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比喻贴切得体,盛世才子的失落惆怅蕴含其中。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答此题,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再思考其作用。

诗歌以金陵为中心,抒发眺望长江的感想,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

诗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汉江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

诗歌中的写景,一般的作用是为下文议论抒情铺垫蓄势,并突出主旨;具体到这首诗,要联系“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的意思,即为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铺垫蓄势,使诗歌的主旨更加突出。

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出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豁中国”写出了江水横流的情景,“飞迅湍”表现了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第一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二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的盛唐气象,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题型归类:

诗歌形象及其作用概括题

对应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白经常用历史上的人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本诗中任公子的典故是在“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之后抒发的,结合注释的意思可知,诗人用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目前国泰民安,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也无所作为了,以此来歌颂大唐帝国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丰功伟绩,但是,任公子“沧浪罢钓竿”,也流露出诗人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的悲哀。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题型归类:

领悟诗歌情感题

对应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前四句是如何描写汉江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以金陵为中心,远望汉江,充分调动大胆的想象,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用“回”“豁”“飞”等动词,写出了汉江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呈现出一派雄壮气象。

2.(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点明了写作的中心内容和情感触发点(“阅进士就试”)。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使用了“群英”“战士”“贤”“公卿”等表情感态度词语,流露出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在尾联中,表达了要为国选出英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鉴赏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

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焚起了香,增添了肃静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举子们答题的情况。

考生们入场后,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

作者面对此景象不禁生发感慨:

济济贤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

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 BE

解析 根据题意,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从选项看是按全诗的自然顺序排列的,因此,可边逐联阅读边逐项对照思考正误。

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诗歌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题型归类:

“五选二”式客观题

对应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根据题意要求“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一句。

“赏析”意谓要从表达技巧切入,而且是这“一句”,可以按“局部先修辞,再看表现手法”的顺序思考。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二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题型归类:

赏句题

对应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1.(2016·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①曹将军霸:

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

一会儿。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赠与对象(曹霸)、诗的内容(“丹青”,即绘画)、体裁(引)。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叙写曹霸绘画过程的诗句是:

意匠惨淡经营中,赞叹其画技高超的诗句是:

一洗万古凡马空。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曹霸画技高超的赞美之情。

鉴赏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曹霸是唐朝著名的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潦倒漂泊。

唐代宗广德二年,杜甫和曹霸在成都相识,杜甫十分同情曹霸的遭遇,写下了这首诗。

试题中节选的八句,为描写曹霸画马过程的精彩片段。

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各不相同,无一肖似逼真。

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红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

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作画。

作画前曹霸先巧妙构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那画中之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相形失色。

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神奇雄俊,作为画中马的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曹霸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八句诗倾注了诗人的热烈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题有两问。

第一问问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一洗万古凡马空”,其实是在问曹霸画马的结果如何,诗句用比较,将曹霸所画之马与其他画工所画之马进行比较,突出了曹霸所画之马的脱俗超群、与众不同。

将末句的意思说出来即可。

第二问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其实是问曹霸画马的过程、步骤。

体现在诗文的第六、七两句。

第六句写凝神构思布局,第七句写落笔画成。

一般可能会丢掉第二个落笔画成的过程,这是难点。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题型归类:

把握诗歌内容题

对应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所问明确具体——诗人做了哪些铺垫。

所谓铺垫,就是从侧面突出。

为了突出曹霸画技的高超,诗歌共有三处铺垫:

一是所画的真马,这是天子的玉花骢,身份名贵,“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所处环境高贵,尤其是站相所体现的神态气质;二是其他画工所画的马,此马已被很多人画过,数多如山,但总是画得不如真马,同时曹霸所画的马一出现,其他所有的旧画都相形失色;三是曹霸落笔极快,画技娴熟,“斯须”极言时间短,用极短的时间便一气呵成。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题型归类:

结构技巧赏析题

对应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表明此诗为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而作。

(2)读正文,明主旨

全诗以“送”字为中心,首联写不因远适而伤心,颔联写劝勉弟弟要不辞辛劳,不辱使命,颈联写嘱咐弟弟不忘故国,不要辜负哥哥的期待,尾联写望归,希望弟弟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③暗示的是:

该句用典,含有深意。

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BD

解析 根据题意,该题专门考查典故手法。

先要读注释③,了解典故内容,再结合诗作分析使用典故的用意。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

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题型归类:

“五选二”式客观题

对应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题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

首联下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性格,尤其是关键词“那因”表达的反问语气,同时它还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典故,此时“旷达”性格呼之欲出,分析时主要解释此联意思,也可结合典故分析。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型归类:

赏析人物形象题

对应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1.(2016·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

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待了写诗的背景、原因。

“一天,宋朝内廷设宴赋诗,曹翰因是武官不能参加,于是向太宗进言请求参加。

太宗说:

你是员武将,当用‘刀’字为韵。

”曹翰援笔立就,呈给宋太宗。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前两联,通过诗中“学”“英名”“披”“不卖”等词语,写出自己过去的功劳;第二层是颈联,通过“尚嫌”“犹识”等词语,写出自己虽老犹壮;第三层是尾联,通过“羞见”一词,写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或:

为不能杀敌报国而羞愧)。

鉴赏 诗歌首联,作者回忆了自己三十年前的事情,学习古代兵书,在战场上赢得英名,成为当代俊杰。

颔联,写作者当年为了保家卫国而披坚执锐,如今即便家庭贫困也保留着杀敌的佩刀。

颈联,写岁月流逝,作者虽然已经年老,但身体依然强健,随时都能冲锋陷阵,表现作者甘愿为国驱驰、杀敌报国的思想。

尾联,点明写诗的季节,主要表明作者因为如今不能杀敌报国而感到羞愧。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较原句“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和题干句“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哪一种更好,其实就是比较“健”“明”和“弱”“昏”哪个字更能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炼字”的考查形式的变体。

而某个字用得是否恰当与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密切相关,根据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任选一句肯定,关键是回答要言之成理,理由充分。

因为这四个字都是近于“情语”,故回答理由时更多的是表达情感及主旨角度。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

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题型归类:

语言赏析题(炼字题)

对应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较此诗和考生熟悉的初中必背篇目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是对比阅读的考查。

这次的对比题干明确表明是“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所以答题指向是思考诗歌情感表达的差异。

抓住此诗中“披金甲”“不卖宝刀”“臂健”“眼明”“羞见”“旧战袍”都能看出作者报国之心犹存的雄心壮志。

而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的“可怜白发生”一句可见出辛弃疾有功业未成的遗憾。

形成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题型归类:

把握诗歌内容题

对应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试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虚实对比、今昔对比)的手法,前两联是回忆自己过去的才华及功劳;后两联写自己虽年老但身体依然健壮,随时能冲锋陷阵、杀敌报国。

全诗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充分表现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

2.(2017·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读标题,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待了写作缘由和写作目的(“戏赠”)。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以“戏”为诗眼,通过“风情”“正声”“偷”“伏”“成”等词语,以戏谑的口吻夸耀自己的文学成就;通过“身后文章合有名”暗含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之情。

鉴赏 元和十年,作者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喻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

这段时期,作者极为苦闷,专门对自己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做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

此诗既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

首两句,作者举出自己的代表作,表现自己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成功实践。

三、四句表现出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五、六句是作者对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最后两句,作者更以故作骄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案 CD

解析 根据题意,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从选项看是按全诗的自然顺序排列的,因此,可边逐联阅读边逐项对照思考正误。

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