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727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8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docx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核算原理)

学习指导

 

杨灿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8

 

 

《国民经济统计学》学习指导

 

第1章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问题

【本章小结】

1.国民经济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大系统:

横向包括从事经济活动的各单位、各部门;纵向则包括生产、分配、使用等经济运行环节,以及“条件-过程-结果”的不断循环过程。

据此建立的国民经济循环框架可以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与分析的基本切入点。

2.国民经济统计起源于早期的国民收入统计,演进为现代的国民经济核算,其内容和方法体系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或国民经济统计)就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旨在从宏观的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动纵横两个方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为此提供基本的核算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框架。

现代国民经济核算已经形成了庞大复杂的体系(国民核算体系),它构成经济统计的主要部分,也是宏观经济管理与分析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3.世界范围内曾经存在两大模式的国民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两者之间存在重要的差异,也有着某种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如平衡原则)。

我国曾经长期采用MPS,现在转轨到SNA,因此,对两大核算体系的异同关系仍应适当把握。

4.从分析角度看,国民经济核算主要包括五个领域,即“国民经济五大核算”。

它们之间既有分工,又有联系,构成了相对完备的核算和分析体系,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内容。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则提供一种更为科学、严谨的核算方法。

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了“基本核算表(五大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5.国民经济核算应该遵循系统分析的一般原则。

国民核算“平衡原则”和“主体原则”构成其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和基本核算规范,对此应该准确把握、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

此外,关于核算时间的权责发生制、关于经济流量和存量计价标准的现行市场估价,以及关于数据汇总方式的“加总”和“取总额”等,都是贯穿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要求和规则,应该适当理解和应用。

 

第2章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

【本章小结】

1.国民经济分类是国民核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国民经济结构的统计描述。

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单位有五类:

即机构(型)单位、活动类型单位、地方单位、基层单位和同质生产单位。

机构单位和基层(型)单位是最重要的两种。

2.国民经济的一般分类有:

两大生产领域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及经济类型的划分。

两大生产领域的划分是关于物质与非物质生产、货物与服务生产的分类;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以产业发生时序为标志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分类;经济类型划分则是从生产资料(资产)所有制角度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描述。

3.产业部门分类是最为基础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

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既考虑了各国的实际需要和操作可能,又强调了各国统计资料的国际可比性。

但ISIC并不等同于各国的产业分类,它只是一个参照性的国际标准文件。

中国的产业分类习惯上称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划分标志是劳动的社会分工。

4.机构部门分类是国民核算中另一种重要的部门分类。

SNA的五大机构部门分别是:

非金融公司部门、金融公司部门、一般政府部门、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住户部门。

中国的机构部门则包括:

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

5.经济流量反映经济价值的产生、转移、交换、转换或消失,它涉及机构单位的物量或价值的总量和构成的变化。

经济流量包括交易流量和其他经济流量。

资产(经济资产)是指机构单位对它拥有所有权,所有者通过对它的使用、持有和处置,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的实体。

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负债就是金融负债。

大部分金融资产都具有债权的特征,而负债则是金融债权的对应体,可视为“负资产”。

6.平衡法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用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数量对等关系(即平衡关系)的一种方法。

平衡表是实现平衡法的基本核算形式。

从其平衡方式看,有单式平衡与复式平衡之分;从表式结构看,又有收付式、并列式和矩阵式之分。

收付式或并列式平衡表既可用于反映单式平衡,又可用于反映复式平衡;矩阵式平衡表则专门用于反映复式平衡,且在此具有独特的功用。

【思考题】

2-6什么是经济存量?

它和经济流量之间有何联系?

解答:

经济存量是指经济主体在某一时点的状况。

与经济存量相对应,经济流量是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的变化量。

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任何经济存量都是过去经济流量的沉淀和积累,而任何经济存量的变化则又直接表现为某种经济流量。

2-7什么是经济资产?

经济资产必须满足哪两个条件?

解答:

所谓经济资产,是指各机构单位个别或集体所有的、在持有期间能够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实体。

作为经济资产,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机构单位个别地或集体地能够对其行使所有权,二是其所有者在持有它们期间能够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2-8什么是非金融资产?

简述非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

解答:

非金融资产是指除金融资产之外的各种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

按其产生的来源不同,非金融资产首先分成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两个类别。

生产资产作为非金融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进一步分为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大类。

而非生产资产则进一步分为有形非生产资产和无形非生产资产两类。

2-9什么是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试举例说明。

解答:

生产资产是指作为生产过程的产出而产生的非金融资产,它由各年未被消费的各种产出累积而成,而且在被消耗或毁损后,可以由生产过程再次复制出来。

如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各种存货、珠宝等贵重物品,都属于生产资产。

非生产资产是指通过生产过程以外的方式产生的非金融资产,其中既有由机构单位个别或集体地行使所有权的各种自然资产(如土地、地下资产、非培育森林等),也有通过法律程序或核算活动产生的被称为社会构造物的各种无形非生产资产(如专利、商誉等),它们被消耗或毁损后,都不能依照原产生过程重新复制出来。

2-10什么是金融资产?

简述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

解答:

金融资产是指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另一个机构单位有对等负债的各种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股票、股票以外的证券、保险专门准备金等)。

SNA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按两个标准进行:

一是资产的流动性,如可流通性、可转让性、适销性或可兑换性;二是描述债权人与债务人基本关系形式的法律特征。

在对金融资产作更为详细的分类时,SNA还考虑了金融资产期限的长短。

第3章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

【本章小结】

1.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生产、分配和使用等基本环节。

本章主要讨论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过程的若干关键总量的核算,旨在藉此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各环节的基本数量方面。

2.国民经济总量核算以生产核算为中心内容,并围绕着生产环节来组织分配和使用环节的核算。

在核算基本国民经济产出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总量核算,以及社会产品不同经济使用的核算。

3.国内总产出核算主要包括货物总产出核算和服务总产出核算。

货物总产出核算在不同行业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如农业总产出核算采用产品法,工业总产出核算选择企业法等。

服务业因其具体行业门类繁多,总产出核算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追加价值法、营业收入法、成本费用法等。

金融业是第三产业中的特殊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总产出核算方法也有自身的特点。

4.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由本国全体常住生产者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是评价宏观经济发展,研究相关经济问题的重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采用生产法、分配(收入)法、使用(支出)法三种方法计算。

采用生产法计算GDP必须明确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区分。

同时,还要注意相关的净值指标。

国内生产净值(N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核算期内的固定资本消耗之和。

5.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包括收入分配过程。

根据这些收入支付的性质和方式的不同,收入分配过程区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指产品价值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直接分配,它所提供的收入是各经济主体得自生产活动的“原始收入”,各部门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其“原始收入(余额)”;再分配的核算内容包括各种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关系,各部门再分配的结果形成其“可支配收入”。

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角度看,收入初次分配形成国民总收入,收入再分配形成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此外,宏观经济分析中还经常用到国民净收入、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和狭义国民收入(NI)等指标。

6.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是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总量核算,其结果形成了一个“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它综合反映了宏观经济最为基本的数量方面,便于我们把握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结果和全貌;在国民经济五大核算中处于中心地位。

为保证有关指标在核算和分析上的科学性,必须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国民核算的平衡原则和主体原则。

【思考题与练习题】

3-19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服务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服务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为(即相当于)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为18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9)未含在各部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即不可抵扣增值税)为200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即地区GDP)。

3-19解答:

(单位:

亿元)

(1)生产法

该地区GDP=Σ(各部门增加值)+未含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

=Σ(各部门总产出-部门中间投入)+未含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452-85)+(530+530

10%-76)+200=2477

(2)支出法

该地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1886+548+(75-32)=2477

3-20已知有关报告年国民经济资料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94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58亿元,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1.2亿元,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额0.5亿元。

试计算报告年的以下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

(2)国民总收入;(3)国民净收入;(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3-20解答:

(单位:

亿元)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

(2)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940+1.2=941.2

(3)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

(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941.2+0.5=941.7

(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883.2+0.5=883.7

3-2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98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417亿元,上缴生产税102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3.5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63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2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6亿元,支援灾区捐款4亿元,上缴所得税65.8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总收入(余额)和可支配总收入。

3-21解答:

(单位:

亿元)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980-417-(102-3.5)=464.5

总原始收入余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464.5+(28-63)=429.5

可支配总收入=总原始收入余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429.5+[0-(6+4+65.8)]=353.7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与分析

【本章小结】

1.投入产出法是在纯部门(产品部门)分类的基础上,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系统考察国民经济结构和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的一种统计和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2.基于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目的,投入产出表有U-V表和产品×产品对称表两种形式。

根据U-V表,可以在产品之间和部门之间建立平衡式,分析总供给与总需求、总投入与总产出的关系;根据对称表可以建立产品分配方程和生产投入方程,它们是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

3.把技术经济系数引入产品分配方程和生产投入方程,就得到投入产出行模型和列模型。

基本的技术经济系数有直接消耗系数、增加值(最初投入)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完全需求系数等。

4.为了保证投入产出模型线性函数的唯一性和直接消耗系数的稳定性,需以同质性假定、比例性假定以及相加性假定为前提,其中,前两个假定对于投入产出分析尤为重要。

5.产品×产品对称表的编制可以采取直接分解法和U-V表(间接)推导法。

直接消耗系数的修订有数学方法和非数学方法两大类。

6.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经济系数和模型,可以研究产业结构及其关联程度、分析中间需求和总产出的局部变化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影响、编制和修订宏观经济规划、研究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波及效果等等,为经济管理和分析提供重要而又科学的方法。

【思考题与练习题】

4-15假设国民经济分为农(农业)、轻(轻工业)、重(重工业)、其他4个部门,通过调查取得以下资料(单位:

亿元):

●农业总产出1200,轻工业总产出1560,重工业总产出2040,其他总产出1200;

●农业生产中消耗农产品70.2,轻工业产品2,重工业产品31.3,其他31.3;

●轻工业生产中消耗农产品174.4,轻工业产品451,重工业产品217.8,其他251.2;

●重工业生产中消耗农产品149.3,轻工业产品26.3,重工业产品876.2,其他270.7;

●国内生产总值2801.3,其中,各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分别为:

农业673.7,轻工业988.2,重工业677.3。

要求:

(1)利用上述资料编制如下的投入产出表;

(2)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投入部门

最终

产品

总产出

农业

轻工

重工

其他

小计

农业

轻工

重工

其他

小计

增加值

总投入

解:

(1)编制投入产出表如下:

投入部门

最终

产品

总产出

农业

轻工

重工

其他

小计

农业

70.2

174.4

149.3

132.4

526.3

673.7

1200

轻工

2.0

451.0

26.3

92.5

571.8

988.2

1560

重工

31.3

217.8

876.2

237.4

1362.7

677.3

2040

其他

31.3

251.2

270.7

184.7

737.9

462.1

1200

小计

134.8

1094.4

1322.5

647.0

3198.7

2801.3

6000

增加值

1065.2

465.6

717.5

553.0

2801.3

总投入

1200

1560

2040

1200

6000

(2)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如下:

4-17设国民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其总产出分别为3040万元、3500万元、4460万元,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试求:

(1)中间流量矩阵;

(2)各部门的增加值;(3)各部门的最终产品数量。

解:

所求各项分别为:

4-19给出某期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系数资料如下:

中间使用

最终

产品

总产出

中间投入

(吨)

200

450

350

1000

(件)

300

400

250

1550

2500

(箱)

200

800

1000

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元)

500

1125

2000

其他部分(元)

160

275

600

要求:

根据上表资料分别计算三个部门的产品价格。

(提示:

可利用

解:

依据价格决定方程(产品价格模型),各部门的产品价格为:

即:

三个部门的产品价格分别为1.61、0.82和3.53元。

4-20已知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利用RAS法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修订,通过迭代,得各次行乘数和列乘数如下:

根据以上资料,试求总的替代乘数和制造乘数,以及经过修订的计算期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提示:

)。

解:

依据RAS法,总的替代乘数和制造乘数,以及经过修订的计算期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分别为:

4-1给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如下,其中部分元素未知:

试用适当方法分别求出矩阵中的

解:

依据

,两边同乘列昂节夫矩阵,整理后得到:

从而有:

第5章资金流量与国际收支核算

【本章小结】

1.资金流量和国际收支核算都是关于社会资金运动的核算。

本章首先介绍了经济交易与资金流量核算的含义、资金流量核算的产生与发展、资金流量核算的三种模式(金融交易核算模式、全部积累交易核算模式、积累交易与经常交易综合核算模式),以及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核算的含义。

2.关于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内容,按照资金循环过程,依次介绍了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支配、资本交易、金融交易等环节的资金流量核算基本内容。

诠释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原始收入、经常转移、资本转移、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资本转移和资本形成等非金融交易核算项目,以及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账款等金融交易核算项目,特别强调了“净贷出”和“净金融投资”指标在资金余缺分析中的重要意义。

3.阐明了资金流量各环节的核算关系、两类资金流量的性质、非金融交易的核算流程以及金融交易的核算流程;详细描述了标准式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平衡关系,以及资金流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4.概述了国际收支核算的主要内容,具体涉及国际收支交易及其账户分类、国际收支核算的记账方法和计量原则、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分析应用。

【思考题与练习题】

5-1什么叫经济交易?

它有哪些基本分类?

5-1解答:

经济交易是指实际发生在机构单位之间或机构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

国民经济核算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经济交易进行分类。

(1)根据经济交易的发生是否伴随货币流量可以分为货币交易和非货币交易。

(2)根据经济交易的对象性质不同分为货物与服务交易、分配和资本转移交易、金融交易和其他积累交易四类;或者,经常交易与积累交易、金融交易与非金融交易,以及资本交易与金融交易。

5-2资金流量核算的含义是什么?

它有哪些基本模式?

5-2解答:

资金流量核算(又称资金循环核算)是以整个社会的资金运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反映生产结束后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消费、投资支出和资金融通。

资金流量核算模式有三种:

即金融交易核算模式、全部积累交易核算模式和积累交易与经常交易综合核算模式。

5-3什么是国际收支?

其基本规定有哪些?

5-3解答:

“国际收支”是指某一国民经济总体在一定时期内与国外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所形成的收支流量,这一概念包含两个基本规定:

一是国际收支只反映一国的常住经济单位与非常住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二是国际收支只包括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经济交易所形成的流量。

5-4国际收支核算应注意哪些原则?

5-4解答:

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国际收支的计价原则。

在国际收支核算和其他涉及到国际收支的国民经济核算中,货物的进、出口原则上都应该统一按“离岸价格”的标准进行估价;②国际收支的记录时间原则。

国际收支交易的记录时间原则上仍然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也即在有关交易项目的所有权发生变更的时间记录核算资料。

③国际收支的记账单位原则。

我国目前采用美元作为国际收支核算的记账单位,而欧盟各国则采用欧元作为其国际收支核算的记账单位。

5-5什么是收入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5-5解答:

收入初次分配是指生产过程创造的增加值在参与生产过程各要素之间进行的分配和因生产而向政府做出的支付。

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财产收入。

(1)劳动者报酬,在SNA中称为雇员报酬,是指劳动者运用其劳动力参与生产过程、直接提供生产服务而获得的收入,包括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的报酬。

(2)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生产税是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是政府向生产单位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可以看作是一种负生产税。

(3)固定资本消耗是指有关企业或部门对投入生产过程而被损耗掉的那一部分固定资产提取的补偿基金(折旧基金)。

(4)营业盈余不是一个独立的分配项目,而是收入初次分配第一阶段的剩余项或平衡项。

(5)财产收入是指机构单位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金融资产、土地和地下资源等有形非生产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应获得的收入。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财产收入简单地分为利息、红利和土地租金三类。

5-6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转移是指什么?

它有哪些分类?

5-6解答: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转移是指一个机构单位(或部门)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而同时又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货物、服务或资产作为相应回报的交易。

转移有两种基本分类:

一是根据转移的目的和性质不同,转移可以分为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二是根据转移的内容不同,转移可以分为现金转移和实物转移。

5-7什么是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如何区别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5-7解答:

经常转移亦称为现期转移,是指经常地和有规律地发生并会影响转移双方现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无偿转移。

资本转移是指以资产所有权被转让造成转移双方资产增减为前提而不涉及现期收入的转移支付。

区别资本转移和经常转移的主要标准有两个:

一是转移额的使用目的,是积累还是消费;二是转移的频率是否具有经常性和规律性。

如果转移的目的是增加接受方的投资和积累,不增加其现期收入,而且不是经常发生,那么这种转移就是资本转移,否则就是经常转移。

5-8简述再分配收入的基本形式。

5-8解答:

再分配收入的基本形式有收入税、社会缴款与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

(1)收入税也称直接税,是指对各种初次分配收入(如工资、奖金、利润、分红等)、有关财产项目以及其他对象来征收的税赋。

它由纳税人实际负担,通常不能转嫁。

收入税通常分为所得睡、财产税和其他所得税三种。

(2)社会缴款是住户部门为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能获得社会福利,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

在新SNA中,社会缴款主要分为雇主的实际社会缴款、雇员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