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8478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

等式与方程

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

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

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

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

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

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0+50=100。

提问:

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

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x+50=150

x+50<2002x=200

教师小结:

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

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

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

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

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提问:

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指名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

(强调:

“含有未知数”“等式”关键词)

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提问:

例1中的等式是方程吗?

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小结:

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提出要求:

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并读一读你改成的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注意:

这里的未知数不一定是字母x;其他字母也可以。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还知道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1)

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通过天平的平衡来探究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列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写出几个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写的方程;并说出它为什么是方程。

3.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今天我们再让“天平”这个好朋友来帮助我们继续学习与方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2页例3第一幅天平图。

谈话:

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

(天平两边增加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出示左边的例题图;提问:

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样写?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0+10=50+10。

出示右边的例题图;提问:

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a克的砝码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0+a=50+a。

谈话:

观察这两组图及等式;分析、比较等式两边及结果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出示例3下面两幅天平图。

谈话:

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先完成填空;再比较你所写出的等式;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指名说说填写的等式。

板书:

x+a=50+a→x+a-(a)=50+a-(a)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出示刚才的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述等式的性质。

教师小结: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板书:

等式的性质)

(4)完成教材第3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

提问:

为什么填“+25”和“-18”?

加、减号如何确定?

可以填写其他数吗?

学生交流:

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的左边“+25”和“-18”;右边也要“+25”和“-18”;加号、减号、数字必须完全一样;否则等式左右就不相等了。

2.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3页例4;提问:

你能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方程。

指名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

x+10=50。

(2)提问:

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40)+10=50;x=40。

②因为50-10=40;所以x=40。

学生反馈;教师肯定这两种方法。

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用等式的性质来求x的值。

教师边示范解题过程;边讲解书写格式:

①首先要写“解”字;

②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这道题要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

③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上下对齐。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格式错误。

(3)指导检验。

谈话:

x=4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

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即可。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检验方法及书写格式。

(4)师生共同回顾求x值的过程;并明确: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三、反馈完善

1.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反馈:

第1题中天平的两边同时拿走一个梨;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可以看出1个梨和3个桃同样重。

第2题中天平两边同时拿走3个橘子;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可以看出2个橘子和1个苹果同样重。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到黑板前板书自己;列出的方程。

集体订正:

第一题列出的方程可以是x+22=84、84-x=22;如果学生列出84-22=x这样的方程;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列方程时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方程。

第二题列出的方程可以是x+x+x=96、3x=96;可以让学生比较哪个方程更简洁。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师小结:

可以用解方程的思路解答;也可以根据方程的检验方法来找答案。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学会了用它来解只含有加或减的简单方程。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

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对等式性质

(2)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解方程:

75+x=105x-4.6=8。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些性质;谁来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3.引导:

这就是我们刚学习的等式的性质;你觉得等式除了具有这样的性质外;还会有其他性质吗?

学生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小结:

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验证。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等式的其他性质;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成立。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

(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

(2x=20×2)

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

(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

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

用等式怎样表示?

(3x=20×3);也就是3x=60。

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

两边同时除以0呢?

为什么?

指出: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

40x÷40=960÷40

X=24

检验:

40×24=960

答:

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步的依据。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学生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并解答。

指名交流;并要求学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还学会了用这样的性质来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第一单元课题:

练习一

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步计算的方程;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能列简单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自觉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巩固对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的掌握。

教学难点:

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培养学生解方程时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谈话:

之前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等式的性质完成“练习一”。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板演。

找出解方程的过程中有省略步骤的解法;集体评价。

提问:

这里的过程与此前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省略了什么?

教师小结:

书写时可以适当省略。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9题。

出示题目。

谈话:

要先把x的值代入“○”左边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后;再与“○”右边的数比较大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0题。

指名说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周长。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1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2题。

提问:

你能找到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与同桌交流。

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3题。

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用等式的性质思考并口答。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2.师生共同小结。

 

第一单元课题:

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未知数是减数的方程。

2.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方程的思想;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正向思考来解决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培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7情境图。

提问:

观察这幅图;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交流。

(两个学生在测量体重)

谈话: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十分旺盛的时期;身高和体重时刻都在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关于测量体重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7。

(1)出示教材第8页例7情境图。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

提问:

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数量关系。

指名回答。

回答预设:

①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2.5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

②小红去年的体重减去去年的体重等于2.5千克。

教师小结:

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

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体重为x千克。

板书:

解:

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教师强调:

这里要写“解”字;表示下面是解题过程;而“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这句话必须写出来;表示下面列出的方程是什么意思。

现在;去年的体重相当于已知;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这道题。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解法:

x+2.5=36

x=36-2.5

x=33.5

提问:

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这一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指名回答。

板书:

36-x=2.5

提问:

怎样解这个方程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先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x;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师边指导边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板书:

36-x+x=2.5+x

36=2.5+x

2.5+x=36

X=33.5

(2)讨论:

我们已解出x的值为33.5;这个值是否正确?

你打算怎样检验?

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可以先检验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也可以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强调: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记得写“答”。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①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②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并写出“答”。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

提问:

谁来说说这道题的等量关系?

你是根据那句话找到的?

学生回答;并补充数量关系;如果有不同的数量关系可以另外补充。

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口答检验过程。

展示个别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怎样解。

学生独立解方程。

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2题。

先同桌之间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解答。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步骤是:

先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再设未知量;列方程并解答;最后检验作答。

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

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解题的基本步骤。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素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期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地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图。

谈话:

西安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著名的景点;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它们气势雄伟;是西安的标志。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和它们有关的数学问题。

(出示教材第9页例8)(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8。

(1)提问:

认真阅读题目;想一想;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汇报。

提问:

你能从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让学生独立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

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2)学生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集体交流。

板书:

解:

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提问:

你会解这样的方程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的形式;再用之前学过的方法继续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x-22+22=64+22

2x=86

x=43

答:

小雁塔高43米。

提问:

你打算怎样对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独立检验;指名汇报检验方法。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香港青马大桥的长度×16+0.8=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怎样列出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步骤和依据;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7、8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列方程。

四、课堂总结

你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解方程吗?

请阅读教材第10页“你知道吗”;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师生共同小结:

学会了列方程解决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一单元课题:

练习二

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c、ax÷b=c的方程;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2.在探索并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列形如ax±b=c、ax÷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解形如ax÷b=c的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之前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二”的部分题目。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方程20x÷2=360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0题。

(1)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S=ah÷2

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指名口答。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

1.3x÷2=0.39

(2)让学生观察第二幅图;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

板书:

3x+18=19.8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3题。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

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

(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指名板演;结合学生的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4.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4题。

提问:

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

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第15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练习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今后的解题有什么帮助?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