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4085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docx

我的摄影笔记重点讲义资料

色温情况

时间及气候

色温(K)

蓝天

10000~20000

阴影

7000

阴天

6000

闪光灯

6000

日光

5200

白色荧光灯

4000

钨丝灯(白炽灯)

3200

日出、日落(晴天)

3000

烛光

2000

■相机色温设定值与现场色温相同,画面没有偏色;

■相机色温设定值高于现场色温,画面色调偏暖(偏黄或红);

■相机色温设定值低于现场色温,画面色调偏冷(偏蓝)。

白平衡与色温关系的简单解释

环境的色温越高,整个环境就趋向于蓝色;环境色温越低,整个环境高趋向于红色。

而正确设置白平衡就是在环境色温高的时候往照片里加黄色来中和环境的蓝色;在色温低的时候往照片里加蓝色画中和环境的红色。

色温值和色温偏离调整是反的,和曝光的白加黑减一样,可以简单记为蓝加红减,即片子发蓝,则加相机设定色温,反之片子发红则降低相机设定色温。

色温差异越大色调偏差越明显。

有时根据表面目的的需要,可以通过色温差异改变照片的色调。

如拍摄晚霞时,适当调高相机的色温值可以增强暧调;拍摄冬天景色时可以适当调低相机的色温值,使照片颜色偏冷,强调严寒的视觉感。

色温的变化情况

晴天时一天中的色温变化:

当在日出前和日落后,景物由天空中的散射光照明,因为天空是呈蓝紫色的,所以色温偏高。

当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短暂时刻,景物被太阳光象涂了一层浅黄色,所以此时色温偏低。

当太阳略偏斜或顶射时,此时的色温为正常色温。

阴天的色温比晴天的色温高。

晴天阴影下的色温比阳光下的色温高。

晴天阴影下的色温比阴天的色温高,是自然光中色温最高的一种光线。

摄影中玩“白平衡”

◆正常光线下用荧光灯白平衡照片发蓝偏冷的色调;

◆如用钨丝灯模式来拍蓝天大海,可以得到更蓝的效果;

◆用阴影模式拍晚霞,可以得到更加漂亮的色彩;

◆钨丝灯200W照明,闪光灯白平衡,得到暖调;

◆标准,色彩正常,人像,增加了品红+2档,以使肤色略显红润。

 

曝光补偿应用

总起来讲,是白加黑减。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使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

由于相机的快门时间和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并非总是能达到2EV的调整范围,因此曝光补偿也不是万能的,在过于暗的环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时要考虑闪光灯或增加相机的ISO感光度来提高画面亮度。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

■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

简单地说就是“越加越白”。

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环境很亮,因而曝光不足。

■在一个很亮的背景前拍摄的时候,比如向阳的窗户前,逆光的景物等要增加曝光量或使用闪光灯。

■当在海滩、雪地、阳光充足或一个白色背景前拍摄人物时,要增加曝光量并使用闪光灯,否则主体反而偏暗。

■拍摄雪景的时候,背景光线被雪反射的特别强,相机的测光偏差特别大,此时要增加曝光量,否则白雪将变成灰色。

■拍摄黑色物体的时候,在照片里看见黑色变色发灰的时候,应该减小曝光量,使黑色更纯。

■当在一个黑色背景前拍摄的时候,也需要降低一点曝光量以免主体曝光过度(夜景拍摄需要通过加大曝光补偿来获得足够的曝光量)。

■夜景拍摄,应该关闭闪光灯,提高曝光值,靠延长相机的曝光时间来获得灯火辉煌的效果。

■阴天和大雾的时候,环境仍然是明亮的,但是实际物体的照度明显不足,如果不增加曝光补偿则可能造成照片昏暗,适当的曝光补偿,加0.3~0.7可使得景物亮度更加自然。

■某些艺术摄影中,比如拍摄高调的照片,要增加曝光补偿,形成大对比度的照片。

同样在某些时候,需要刻意降低照片亮度的,就应当降低曝光补偿。

正确调整EV值

在典型欠曝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如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场景等),使用EV+。

在典型过曝场景(物体的暗部区域较多,如密林、阴影中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定等)使用EV_。

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黑减”。

需要注意的是数码相机无论在P档还是S或A档下,当对EV值进行调整时,相机的光圈/快门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P档下EV调整时,相机光圈、快门都会做出自动调整;A档上光圈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快门的速度变化;S档下快门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光圈大小变化。

但是这些光圈、快门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后的曝光补偿效果。

数码相机曝光补偿的运用

被摄对象亮度比较高时需做曝光正补偿

在拍摄风光照时,要是蓝天白云等浅色调内容占了较大面积时,就要考虑适当增加曝光量,顺光至少增加半档,侧光加一档左右。

如果是逆光,要针对太阳位置高低来处理,同时看你表现什么内容,通常你想将画面中的细节也能相应表现的话,就要适当增加1.5~2档左右曝光量,太阳越处于画面中心,就越要适当增加曝光量(没有发出强光的太阳,如雾气中的红日,朝日夕阳等,因为它们亮度低,完全不会对测光造成影响,则不必考虑曝光补偿问题)。

拍摄雪景最好补偿1档到1档半曝光量。

拍摄雾景最好补偿半档到1档曝光量,不然得到的雾景影调偏晴,接近夜景一般。

拍摄白色的舞台,成群穿白色服装的人,医院或者环境亮度很高的实验室,大面积以天空为背景的飞机等比较特别的对象时,都要根据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做适当的曝光正补偿。

被拍摄对象亮度较低需做曝光负补偿

在拍摄城市夜景时,除了画面中建筑、街道或其他亮度较高的内容占据画面主要面积外,要防止曝光过度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一个是使用点测光来对主要表现对象测光曝光,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曝光补偿来适当减少曝光量。

一般在拍摄的画面中(尤其是画面中间测光敏感部位)占据大面积天空时,往往需要减少2档甚至更多的曝光量。

在拍摄其他类风光题材,如夏季浓密的树荫,逆光状态下的山脉等都要适当借助利用曝光负补偿来减少曝光量。

还有拍摄身穿黑色服装的人物,拍摄深色调的纺织品等都需要减少曝光量才有可能获得正常的影调还原。

被摄对象与背景关系复杂时需灵活处理

A、背景亮度高,主体亮度低,需做曝光正补偿。

这种情况在拍摄会议人物时常常会出现。

有时候人物坐在窗前,而窗子的背后有阳光射入,背景显的亮而人物则明显偏暗,这时如果不采用闪光灯做补光,就需做曝光正补偿,一般要增加1档左右的曝光补偿,人物的脸部层次就会明显改善。

还有在拍摄逆光人像时,如果背景包括大面积的天空、水面等亮度较高的对象时,也要通过正补偿或着采用其他辅助光等形式来改善反差。

B、背景亮度低,主体高亮高,需做曝光负补偿。

这种情况在舞台摄影中常常遇到。

一般在舞台上一个或者少量演员演出时,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常常会利用一两个追光灯照在人物上,这时舞台上其他背景因为没有直接受到光线照射,几乎呈现为黑色,两者反差极大,除非表演者恰好位于画面中心位置而你又采用了点测光模式,不然务必做曝光负补偿,否则容易出现曝光过度。

 

光圈和快门的搭配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

1.0

1.4

20.

2.8

4.0

5.6

8.0

11

16

22

32

44

64

常见的快门速度

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数码单反镜头的最佳成像质量光圈为F8或F11,比它们更大或更小的光圈,成像质量逐渐降低。

最佳光圈

当在最大光圈(F数值最小)的基础上缩小两至三级进行拍摄时,能够得到锐度和分辨率最高的成像质量。

当在拍摄绘画或者浮雕时,最好将光圈值设置为最佳光圈。

何时使用大光圈

光线较弱时,例如傍晚或者室内;

当需要尽可能地将背景进行虚化模糊时,比如说花卉或者人像摄影。

何时使用中等光圈

当使用焦距大于100mm的长焦距镜头拍摄时,如果使用最大光圈拍摄,不仅背景会虚化,而且被摄主体也会部分虚化。

为了使被摄主体完全清晰,应当使用中等光圈进行拍摄。

对于长焦摄影镜头来说,中等光圈往往就是最佳光圈。

拍摄旅游纪念照时,使用中等光圈进行拍摄,能够很好地兼顾被摄人物主体和背景的清晰度。

何时使用小光圈

拍摄风景相片的时候,希望远近的所有景物都能够清晰成像,用小光圈F11或者F16是风景摄影中最为常用的。

在实际拍摄时,尽量不要使用比F16更小的光圈进行拍摄。

安全快门速度

安全快门速度约等于摄影镜头焦距的倒数。

如50mm焦距的摄影镜头,安全快门速度约为1/60秒;200mm焦距的摄影镜头,安全快门速度约为1/250秒。

当快门速度等于或者高于安全快门速度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手抖而模糊。

中速快门1/125秒

这是在晴朗的户外拍摄纪念照时最常用的快门速度。

高速快门

快于1/125秒的快门速度称之为高速快门。

慢速快门

慢于1/30秒的快门速度称之为慢速快门。

天气晴朗时,快门可以设置得较快,而在傍晚或者天黑之后,快门速度则必须设置的较慢。

何时使用高速快门

使用高速快门的场合主要有两种:

当抓拍运动物体时,如奔驰的骏马或者嬉戏的人们。

当使用长焦距镜头时,如500mmF8折反射摄影镜头。

高速快门可能凝固运动的清晰瞬间,尤其是1/4000秒或者是1/8000秒的快门速度。

人眼对运动物体的动态分辨很差,要想记录住这些精彩的运动瞬间,1/500秒,1/1000秒,1/2000秒,14000秒等都是经常会用到的。

何时使用中速快门

当拍摄一般性的旅游纪念照时。

当拍摄一般的运动物体时,如像鸭子这样运动较为缓慢的动物。

中速快门可以在确保相片不会因为手的抖动而模糊的同时,能够使光圈保持中等或较小状态,这有助于获得较大的景深,这些都是拍摄旅游纪念照所需要的。

何时使用慢速快门

光线较为昏暗的傍晚或者室内。

当需要有意将运动物体进行虚化时,例如在街头拍摄时,有意将行进中的人流和车流进行虚化。

对于流水瀑布来说,通常1~2秒的曝光时间最为合适,虚化效果最好。

拍摄夜晚激光轨迹时,太长的曝光时间(例如15秒钟)往往会适得其反。

要想拍摄到最佳的激光束,一般使用1秒钟或者1/2秒钟的慢速快门即可。

光圈优先VS快门优先

典型情况:

使用长焦距镜头情形

晚上拍摄风景情形

一、长焦镜头情形

当使用长焦镜头时,如果是手持拍摄的话,则应该确保快门速度高于1/125秒,这是为了确保不会因为手抖动而影响成像质量。

建议:

使用光圈优先模式。

因为当你将光圈设置为较大时,速度也自然会较快。

对于长焦镜头来说,还有如下两个问题

最大光圈时的景深太小

最大光圈时的锐度较差。

而将光圈设置为比最大光圈小一至两级的时候,这两个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当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最好是使用A光圈优先模式,并将光圈设置为较大。

二、夜景拍摄情形

假设使用了三角架,就不用考虑安全快门速度的问题,此时重点考虑的是光圈。

夜景摄影绝大部分情况下仍然是使用光圈优先模式较为合适。

相机的测光模式

平均测光模式:

平均测光模式最适合的内容是顺光、侧光下的风景,人物特写、中景,团体照等。

也适合拍摄一般室内人物或室外活动场景等。

尤其是拍摄顺光、前侧光以及阴天或大面积亮度比较均匀的场景时都非常有效。

适合低反差、色彩均匀的场景。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

该模式在主要考虑中间部分曝光的同时也兼顾了背景,而在日常生活摄影、新闻摄影、风光摄影、广告摄影以及其他摄影实践中,主要表现对象大都往往在中间,所以在实践中,无论是拍摄背景与主体有一定反差的内容还是拍摄主体与背景亮度较一致的场景,采用此种测光模式在测光拍摄,基本上都可确保万无一失。

点测光:

适用的情况:

光线分布不均而且反差很大。

如果不用点测光,可能会造成需要表现的主体曝光不正确,太亮至白或者是太暗没有细节。

要用好“点测光”模式,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摄影者得知道被摄对象中什么位置是适合为“点”而且做为测光标准。

适合光线复杂,高反差的场景。

曝光锁定:

相机点测光的测光点在取景区的中心。

使用点测光的时候,需要把取景区中心点(点测光的测光点)对准需要的主体来测光。

如果在你想要表现的取景中,表现主体并不在中心点,可以先用点测光的测光点对准表现主体进行测光,并使用相机的曝光锁定功能锁定对主体测光的数据,最后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构图,对焦后按下快门。

黑白点测光法

黑白点测光法是一种快速确定曝光值的办法。

首先要在画面中找到一个你认为应该纯黑的最亮的点,或者是纯白的最暗的点,然后对这点测光并得到一个曝光值。

根据柯达灰阶标准,当你定义纯白后,中性灰与纯白相差7阶灰度,也就是0.7密度,换算成曝光值即2.3EV。

当你对画面中你希望的纯白的一个点测光之后,对这个曝光值加2.3EV的曝光补偿即可。

同样的道理,如果需要将一个点变为黑色,只要对这个点测光之后减2.7EV即可。

实例:

*椰子树剪影

对椰子树上最亮的点进行点测光之后减2.7EV曝光量。

*白色树挂

对树挂上最暗的点进行点测光,得到曝光值后加2.3EV,就不用担心白雪拍成灰雪了。

曝光技巧

阳光16法则

*在室外阳光下,如果光圈是F/16,则快门速度是所用感光度的倒数。

例如,在室外阳光下,如用光圈是F/16,所用感光度是100,则快门应为1/100秒。

*口诀中的“16”,并不是光圈非F/16不可,如选用F/11,则快门速度应当提高一倍成为1/200秒,以此类推。

其次,要根据天气状况做调整:

少云  1/100秒(ISO 100) 光圈开大一倍 F11

多云  1/100秒(ISO 100) 光圈开大一倍 F8

阴天  1/100秒(ISO 100) 光圈开大一倍 F5.6

日落  1/100秒(ISO 100) 光圈开大一倍 F4

月光11,8和5.6法则

*当快门速度为感光度倒数时,满月用F11光圈,半月和新月时用F8和F5.6。

*拍摄月亮忌曝光过度,过曝会成为一个白圈,毫无立体感。

日落法则

*拍摄落日时,要对落日上部测光,但是不能让太阳出现在你的取景器中。

如果想让日落看上去比实际晚一小时,可以在曝光补偿中减一档。

相机的测光原理

所有的相机在测光过程中,会将“看到”的所有物体都默认为反射率为18%的灰色(摄像的专业术语叫“中级灰”),并以此作为测光的标准。

也就是说,在相机的“眼”中,所有的被摄体都是灰色的,曝光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还原这种灰色。

  测光表工作时,要看被摄体的反光率是否为18%。

如果反光率为18%,那它测量出来的数值就十分准确了。

按此数值曝光,被摄体的色彩和影调就会得以真实地还原。

所以,对我们的皮肤、平常的色彩斑斓的景物来说,这种以灰色基调为还原的标准的曝光是非常正确的。

如果被摄体的反射率不是18%,那么相机系统测量出来的数值就不准确,若直接按此数值曝光,画面的影调和色彩就会出现失真。

相机的曝光系统认为采用18%的灰度(被认为是中性灰)是一种标准,这与物体亮一点或暗一点都没有关系。

数码相机的测光曝光系统在处理图像时有个基本的准则,就是将所有被摄对象都按照18%的中性亮度来还原。

所以从相机的感光系统看,无论对象原来亮度如何,最后都应以中等亮度的影调展示。

如图:

白色、灰色和黑色(具有不同明度)的三张纸,对它们进行拍摄,此时,曝光表只会测得一个物体的数值,相机的测光系统会自动地设定一个曝光量来拍摄物体,所以这三张颜色不一的纸张全部变成了具有中等灰度的照片。

      

 所有测光表都将物体假定为普通的灰色调,从而导致对明亮的或比较暗的物体测光不准确,当拍摄明亮物体时,应采用比测光表推荐的指数开1~2档的光圈,而对阴暗的物体则要适当减少曝光量。

在阴天拍照时,测光不仔细一般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在阳光很充足的季节拍照时,将使照片产生很大的反差,所以必须对景物的阴、明部位分别测光,并以两者的平均曝光指数进行拍照。

下面的一些物质,它们的反射值接近18%:

草(割后的草地),但注意,不是墨绿、特别绿或发黄的草;

大部分浅绿的树叶或植物叶子;

有些、但不是全部树干;

旧的、修复的柏油路和混凝土(这个非常有用);

长期放置、没有刷油的木材;

红/棕色的砖,包括水泥墙;

干树叶。

复杂情况下的一些测光技巧

1、别忘了蓝天

拍摄朝阳、夕阳、晴天雪景下的风景,华灯初上的黄昏夜景,黄昏月升,用中央重点或矩阵测光读取天空的数值,按照它曝光,将会有惊喜的发现!

拍摄朝阳、夕阳最大的苦恼就是太阳在画面里起到很强的干扰作用,从而使画面曝光不足。

这个时候把镜头对准太阳旁边,画面里不包括太阳,读取数值,就是它!

雪景下如果用常规中央重点曝光经常是白雪变灰雪,没问题,读取蓝天数值,可以轻松搞定烦恼的曝光补偿。

但此法有禁忌:

阴天。

别去读取阴天的天空,那样你会死得很惨。

2、时时看看绿草绿树。

遇到森林里的瀑布,遇到阴天下的田野,中央重点测光方式把整个画面框住绿色植物,读取数值,然后做-2/3档(普通绿色1到-1.3(暗绿))的补偿,那就是正确的曝光值。

3、伸出你的手掌,那是你的肉灰板。

当你拿不准曝光值的时候,在同等光线条件下,伸出手掌,把手掌充满整个画面或接近充满整个画面,用中央重点测光读取数据,然后作+2/3档补偿(胶片机),D70很多时候可能要做到+1档补偿,那就是你的曝光补偿。

4、数码摄影的总原则是,人像不要欠曝,风景不要过曝。

“单一亮度被摄体”的曝光控制

单一亮度被摄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曝光:

举例:

 单一亮度被摄体

晴天中午 F16  1/125秒

晴天下午 F81/125秒

晴天日落 F2.81/125秒

问题:

这三张画面的结果是否一样?

答案:

一样。

结论:

按照测光数据曝光并不一定是最正确的答案。

可能造成同一被摄体在不同的光线强弱下,形成的画面结果一样,没有时间信息了。

“双亮度被摄体”的曝光控制

双亮度被摄体在狭义上主要是指对同一件反光率或透光率的物体而言。

因光线照明条件不同而在被摄画面中形成不同的(两种)亮度分布:

同一反光率的两个物体处于不同的照明条件:

同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处于不同的照明条件。

“三亮度被摄体”

是对实际被摄物体的抽象,三亮度应理解为多亮度。

测光模式和取景器中“标尺”在曝光控制中的运用

被测物体包含:

黑板、人脸、白墙。

相机采用自动曝光模式,平均测光,把被摄体全部框进来,此时标尺箭头指在“0”处,得到一组曝光数值,如F3.5 1/30秒。

采用手工曝光,部分测光,把光圈和快门设为F3.5和1/30秒。

让圆圈对黑板测光,此时标尺偏移-0.5档;对人脸测光,标尺偏移+0.5档;对墙测光,偏移+2档,并且闪动,说明超出曝光范围。

根据测光结果进行调整。

测光及曝光

数码相机的宽容度:

我们把数码相机能够重现光强范围称之为数码相机的宽容度。

数码相机的宽容度成为我们进行曝光设置时做出明确决策的最关键要素。

人的肉眼具有50000左右的宽容度。

数码机背,其宽容度为500左右。

即:

它所能记录的最亮光线强度是其所能记录的最弱光线强度的500倍。

任何比“弱光线”还弱的光线都不会被看见。

任何比“最亮光线”还亮的光线在最后的照片上是没有细节的白白一片。

绝大多数数码相机具有更窄的宽容度,这也是我们很难获得完美曝光的重要原因。

场景中的最暗区叫做阴影区。

场景中的最亮区叫做强光区。

一幅场景具有“从阴影区到强光区其5档光圈的范围”。

一个场景具有很宽的亮度范围。

假设亮度值的范围为9档光圈。

我们使用的数码相机的宽容度只有5档光圈宽容度,那么我们不可能将图片中所有亮度值都记录在数码相机上,我们只能记录它们其中的某一部分。

我们必须确定应该记录那些亮度值,是记录最明亮的强光区,还是记录最黑暗的阴影区?

我们可以记录它们中的某些部分,同时也必须丢掉另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把它们全部记录下来。

我们把从最明亮的强光区到最黑暗的阴影区的亮度值范围不超过3档光圈的场景定义为低反差场景。

我们把从最明亮的强光到最黑暗的阴影区的亮度值范围不少于5档光圈的场景定义为高反差场景。

高反差的场景,照片的色调范围很大,从强光区到阴影区,光比往往大于相机的宽容度。

我们只能记录它们中的某些部分,同时必须丢掉另一部分。

低反差的场景中,光比完全在数码相机的宽容度中,拍照相对容易些。

实际实例:

人物照:

人物站在海滩上,身后有大海,明亮的蓝天。

相机架在6米外的三角架上,打算拍出人物的全身,测光读数是1/125,F8。

得到照片,很不满意。

原因:

测光表给天空的强光区所加权重太大,而给人物面部阴影区所加权重太小。

因为光线是从人物的后面照射过来的,所以人物的面部处于阴影区。

然而人物的面部阴影区才是我们真正感兴趣要拍摄的。

曝光建立在对人物面部近距离读数的基础上,人物面部的曝光是合适的,但天空中强光区却曝光过度,丢掉了部分云彩的细节。

解决方案:

对阴影区面部进行近距离测光,数值为1/125,F2;测光表对准明亮云彩强光区,数值为1/125,F11。

由此可知,我们要拍摄的场景,亮度值范围从F2到F11,5档光圈,是一个高反差场景。

最简单方法:

在F2和F11之间的中点附近曝光,设为F4.5。

 效果不理想,面部阴影区细节出来了,但天空强光区部分云彩细节丢失了。

光圈设为F11:

云彩细节清晰,损失脸部细节。

数码相机的宽容度在曝光过度和曝光不足这两个方面是不相等的。

对所有的数码相机来说,曝光过度的宽容度小于曝光不足的宽容度。

即:

在强光区上的宽容度小于在阴影方向上的宽容度。

数码相机能够处理1.5档光圈左右的曝光过度。

它能够处理3.5档光圈左右的曝光不足。

如果我们对强光区的曝光过度不超过1.5档光圈,强光区细节就不会损失。

然而,对于阴影区,我们却可以曝光不足达到3.5档光圈之多,也不会造成阴影区细节的损失。

高反差场景曝光设置的技巧:

在于曝光要建立在强光区的基础上。

因为在强光区方向上的宽容度最小,要正确地确定强光区,以便使其正好落在数码相机的宽容度之内。

本例中,数码相机只能处理1.5档光圈的曝光过度,测光为F11,我们可以将光圈设为F5.6(5)。

阴影区测光F2,我们分配给阴影区的曝光不足也是3.5档。

可以把阴影区和强光区中的细节都捕捉到。

日出日落摄影技巧

光圈优先模式(或者M档)拍照,使用中等到小光圈,也就是F5.6~F22。

云彩快速移动时采用中等光圈(F5.6~F8),否则快门太快云彩会糊的不成样。

如果云彩是静止建议尽量用小光圈,把光圈缩到最小,可以得到长景深色彩饱和的作品。

正常测光并根据“白加黑减”原则做曝光补偿。

对强光记得要减EV值(拍日出日落时经常有人会过曝)。

在评价测光或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的结果上降低曝光补偿,一般减1~2EV。

当然也可以使用M档对这部进行点测光,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测光数据。

将测光点对准天空上接近你手背亮度的区域读取测光,记住不要选取有太阳和地面景物的区域。

这个测光值无须做任何补偿,锁定曝光,重新构图就可以拍摄了。

为防止镜头产生眩光,尽量使用遮光罩取下不必要的滤镜。

注意保护眼睛,尤其采用长焦镜头拍摄时,切忌正对太阳取景。

使用三角架快门线,保证画面足够稳定。

逆光下的风光摄影技巧

精确曝光:

为了强调宽容度特性,测光一般以阴或暗的一方面极端为基准,即选择最亮或最暗的部位来测光。

这种情况下,需要精确曝光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一般可采用点测光或者减曝光补偿的方式。

曝光时要以拍摄主体的曝光量为依据,其余在所不计。

如拍摄日出或晚霞时就应以天空或太阳的曝光值为主要依据。

拍摄日出日落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