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4594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3、倾听声音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A、活动一: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声音。

并用“我在……听到了……发出……的声音”的形式,向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比一比,谁模仿得更好。

B、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C、教师讲解:

同学们要想知道的问题真多,每一个问题都在课上去研究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研究一至两个问题。

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是: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新课:

A、活动二: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学生观察教师所准备的材料发出的声音,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到表格中:

物体名称

听到的声音

看到的现象

敲鼓

拨尺子

拨橡皮筋

吹纸

打锣

B、讨论:

物体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活动二:

用什么方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试一试吧!

讨论: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

4、物体传声

教学过程:

1、复习:

A、我讲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B、我跟你相差一段距离,为什么你能听到?

C、讲解:

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

2、新授:

A、活动一:

请三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一个人在一张桌子上轻轻地磨一下,另外一个站在三个人的中间,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并站在第二个同学的后边,看一看谁能最先听到声音?

B、回答:

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C、活动二讨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D、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试着做一做。

E、活动三:

水能传声吗?

先预测:

声音能在水中传声。

后做实验:

请三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在水中轻轻地摩擦一个物体,第二个同学站在旁边,第三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水槽上,看谁能听到声音?

F、讨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我组的结论是                           。

G、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声音吗?

H、活动四讨论:

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我的结论                 。

I、总结:

我们知道声音可以通过(                         )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3、巩固练习

A、月球上我们能听到声音吗?

B、做一个土电话。

5、自制小乐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讲解:

上一节我们学了声音,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是噪音,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的,这种声音我们要坚决阻止;有的声音是优美动听,是各种乐器所发出来的,这类声音人们最喜欢听的。

今天我也带来一些乐器,你们班上谁来演奏这些乐器……。

2、学生欣赏同学们各类乐器演奏的曲子。

3、教师讲解:

在欣赏完优美动听的音乐后,你们会感知到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同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大小、高低也不同,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来自于乐器,那么这乐器是怎样制作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些简易的小乐器。

二、新授:

4、活动一:

做小鼓

活动目标:

① 能按照书的要求用各种材料作小鼓。

② 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材料。

③ 能与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认为最适合做鼓面的材料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实施过程:

A、先拿出一个鼓给学生看,并问做一个鼓需要什么材料?

B、那么,请同学们讨论:

桌子上的材料能否制成一个小鼓?

C、能行,请同学试着做一做,把老师准备的鼓面材料都试一试,比较不同材料鼓面产生的效果,找出最合适的材料。

D、讨论: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用身边的什么材料可以制作什么乐器、为下次活动做准备。

E、教师讲解:

制作乐器一般分为三步进行:

⑴根据乐器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材料,如鼓的形状大小各异,但它们都由鼓体和鼓面两部分构成,鼓面都是圆形的并且有弹性。

从这一特征出发来准备制作小鼓的材料。

⑵根据乐器构造进行制作,重点组装好发声部位的材料。

如小鼓的鼓面一定要绷紧。

⑶敲击小鼓,比较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⑷演示、改进提高质量。

5、活动二:

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活动目标:

①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制定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② 能按计划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③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

④ 能说出本组和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的优缺点,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小乐器。

实施过程:

① 可2 个人一组,活动时间为一课时。

②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提示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内容。

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件或几件小乐器。

④试一试,让小乐器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

引导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的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⑤通过演奏会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交流让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做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组或其他组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评价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⑴用来制作乐器的材料-----------------------------------------;

⑵乐器的外观和性能-------------------------------------------;

⑶如果重新乐器会有什么变化-----------------------------------;

⑷如果可得到一件真乐器,它与你制作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

⑸对自己制作的乐器的自我评价:

——————————————————。

三、拓展知识:

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它的强度,它与声源振动的强弱(振幅)有关。

非常响的声音能引起耳朵疼痛,而很轻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

声音频率的高低(音调的高低)。

我们的耳朵对接近较高和较低频率的声音灵敏度低,因此音调很高或很低的声音听起来不像音调处于中间范围的声音那么响。

四、拓展活动:

用瓶子做风琴

目的:

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

方法:

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

第一个瓶子少装一点,依次类推,最后一个瓶子装的水最少。

用铅笔或钢笔轻轻敲每个瓶子,听它们发出的声音。

通过实验找出每个瓶子最合适的装水量。

8、透明与不透明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1、活动目标

  A、能用实验的方法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

  B、能按照透光程度物体进行分类。

  C、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用品中采用不同透光程度材料的原因。

  2、实施建议

  A、可3至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20分钟。

  B、活动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启发学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再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到“光能透过哪此物体”这个活动。

为了使活动取得较好的净利要,应尽可能地遮挡进入室内的光线,使房间变暗。

  C、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分工,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另一个同学拿着手是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第三位同学分别将桌子上各种物体放在手电筒与手纸之间,并观察白纸上的情况。

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将手电筒与桌面平行,同时还应提醒学生使手电筒怀物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并在更换被测物体时,保持这一距离不变。

看看物体的透光情况,并及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D、由于学生判断的差异性,分类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明白分类的标准,难点可能会出现在透明材料与半透明材料上。

教师应选用不同材料的物体进行演示,如玻璃与毛玻璃等,使学生认识到:

透明物体能让光通过,半透明物体只能让部分光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

  E、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说说生活中透明物体、半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应用,并在小中进行讨论和交流,进一步理解材料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用材料,以便接收到想要的或需要的光线数量。

如:

浴室的窗玻璃通常是花玻璃或毛玻璃;在屋顶上开凿天窗;把硬纸板放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把反光材料用在办公室的窗户上,等等。

  二、活动二:

影子

  1、活动目标

  A、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形成影子。

  B、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将蜡烛的位置移动时,小兔子的影子为什么也会变化。

  C、能与其他的同学交流本组的观点,并听取其他组的意见。

  2、实施建议:

  A、教师可以通过“光照在不透明有物体上会有什么现象”这个问题导入到本活动。

B、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并讨论移动蜡烛的位置,小兔子的影子有没有变化?

并作好记录。

9、镜子

 教学目标:

  1、探究性研究目标:

  A、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B、能够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C、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2、STSE活动目标:

  能举例说出镜子能反光的性质在生活及生产设备中的用途。

  3、科学知识目标:

  A、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

  B、能借鉴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

  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A、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利用镜子能做的事情。

  B、能借鉴别人的想法,想出新的使用镜子的方法。

  教学时间安排:

2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1: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活动目标:

  A、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变。

  B、能用语言和图形的形式描述实验结果。

  C、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D、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些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强。

哪些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

  2、实施建议:

  A、可3人一组,活动时间为30分钟。

  B、本课“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镜子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入。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照镜子的活动,然后问学生在活动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也可以像教材中图1那样,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镜子反光游戏。

做这个游戏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提出注意事项。

特别要指出的是,镜子只能往墙上反光,不要照在别人眼上或窗户上。

 C、教师在指导活动时,一定要遮挡室内透光的地方,并提出小组内三位同学分工要求:

一位同学用手扶着镜子,使镜子立在桌子上;另一位同学一手扶着一块带有缝隙的硬纸板,一手拿着手电筒,使光通过缝隙照在镜子上;在硬纸板与镜子之间垫一张白纸,第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光的路线。

  D、实验前,应做好带缝隙的硬纸板,缝隙不要太宽,大约1毫米左右即可。

教师指导学生在纸上记录光的路线时,要让学生用尺子比着画镜子反光的路线。

然后指导学生试着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反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汇报实验结果。

对于完成实验又快又好的小组,应及时给予表扬。

最后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并总结学生的实验情况。

  E、在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其他的反光物体,并讨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可能会说出物体的反光能力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或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

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

  评价建议:

  要求学生分别列举具有强反光能力的物体和具有弱反光能力的物体,并说明这两类物体的特点。

  二、活动2:

利用镜子反光的性质能做哪些事情?

  1、活动目标:

  A、能举例说明在生产中利用镜子反光性质的实例。

  B、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想出的方法,并借鉴别人的方法丰收出新的使用方法。

  2、实施建议:

  1、可2至3人一组,活动时间为20分钟。

  2、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并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镜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评价建议: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镜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评价标准如下:

3个例子以上(好)、2-3个例子(一般)、1个(不理想)。

  三、拓展性活动:

镜子反光的游戏

  1、活动目标:

  A、能发现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B、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2、实施建议

  A、2人一组,活动时间20分钟。

  B、要求学生在搜集有关生活中利用镜子反射光性质的图片、文字或影像资料。

  C、教师先引导学生预测“两面镜子最多可以看到多少个小熊猫影像”、学生可能会说出好几个答案,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每一次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时,要认真数清有多少个影像,并做好记录。

让学生交流实验方法,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

  D、对原因的解释有一定难度,不要求学生掌握。

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实验现象相联系,逐步找出镜子多次反射的结果。

10、七色光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A、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

  B、能正确观察并描述将不同色光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C、能设计一个便于记录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后所产生       

结果的记录表。

  2、STSE目标:

  能举例说出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利与不利之处。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A、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乐趣。

  B、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

  C、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4、科学知识目标

  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教学时间:

3个课时

  教学重点:

四个活动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1、活动目标:

  A、能对彩虹这种自然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B、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2、实施建议:

  A、3至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10分钟。

  B、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你见过彩虹吗?

”、“彩虹常在什    

么情况下出现?

”等问题进行交流。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彩虹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在回答“在什么地方见过彩虹”时,答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教师启发学生回想生活中类似彩虹的现象(为制造彩虹做准备),学会发现彩虹出现的地方应有充足的阳光和水。

二、制造彩虹

  1、活动目标:

  A、能利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由几种颜色的光构成。

  B、能想出一种制造彩虹的方法。

  2、实施建议:

  A、2至3人一组,活动时间25分钟

  B、在进行活动1时,学生已经知道彩虹与阳光的关系。

在活动 2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在指导学生做光照在三棱镜上实验时,首先应设法遮挡室内的光线,使教室变暗,学生做实验时,教师末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用光着三棱镜,慢慢地转动三棱镜,直到在纸上出现彩虹为止。

C、在使用三棱镜做光色散上,教师指导学生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

为学生观察色散现象,教材中提供了两种方法。

做对着阳光方向喷水雾实验时,可以出现弧形彩带,这和自然界彩虹形成的原理是一样的。

实验中一定要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眼睛直视阳光。

用光盘、油滴、肥皂水做实验时,光盘上出现的色条,油膜、肥皂泡上出现的彩色,都是光干涉现象形成的色散。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这种实验也可以看到光的色散,说明阳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

但这与自然界中彩虹形成的原理不一样。

D、在学生制造彩虹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彩虹能告诉我们什么?

”,启发学生把彩虹与阳光联系起来。

最终使学生知道,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这里不用介绍折射的概念。

三、活动三:

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1、活动目标:

  A、能设计一张记录表,完整记录红、绿、蓝三种光分别进行混合的实验结果。

  B、能解释太阳光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

  C、能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研究结果。

  2、实施建议

  A、2至3人一组,活动时间为20分钟。

  B、学生们可能很熟悉用颜料混合产生各种各样的颜色,教师可以从颜色  

混合引入,提出“当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时,能否产生新的颜色?

”的问题。

学生的答案会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证明。

C、教师要先引导学生预测“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颜色”,接下来,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

教师在指导学生往手电筒上蒙有颜色的玻璃纸时,要强调用胶带把玻璃纸牢牢地粘在手电筒上,一定不要让任何的白光泄露出来。

也可以射灯为光源,注意光照射到白色上的距离,不要太近。

实验效果与彩色玻璃或玻璃片等材料有关。

D、学生实验时,教师应使室内光线暗下来。

启发学生可以把这种三种不同颜色的光任意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

还应要求学生每次实验要反复多做几次。

学生可能会说出当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时,会出现灰白色光。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灰白色接近于白色。

教师可用七色光盘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趋于白色,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形成的

四、拓展性活动四:

光与人灯的关系十分密切

  1、活动目标:

  A、能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

  B、能举出两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光。

  实施建议

  1、可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30分钟。

  2、组织学生收集“光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资料或图片,召开信息交流会,让学生交流、体会人类对光的利用。

五、拓展性活动五:

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有哪些危害?

怎样预防和保护?

 1、活动目标:

  A、能列出强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B、能举例说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可以避免强光给人类带 来的危害。

2、实施建议:

  结合学生收集的关于光利用的资料和图片,组织学生就“在强光下工作、学习的危害”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要注意总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强光对人的危害,以便自觉调整洁自己的学习行为。

第四单元:

本单元从“电在我家中”一课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电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电的来源,懂得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让灯亮起来”一课,引导学生探究电器正常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并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过程中理解开关的作用。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通过检验材料导电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懂得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从而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

通过连接电路、检验材料导电性等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11、电在我家中

一、教学目标:

  1、探究性目标:

  A、能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

  B、能归纳出电是现代生活中宝贵的能源的结论。

  2、STSE活动目标:

  A、能用图或文字的的形式描述电是怎样到达自己家中的。

  B、能找出三种节约用电的方法。

  3、科学知识目标:

  A、能举例说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并说明理由。

  B、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4、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A、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于电的看法。

  B、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STSE活动、电的用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活动目标:

  A、能说出电对人类生活有哪些作用。

  B、能举例说明电与现代化生活密切相关。

  C、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电的问题。

  2)实施建议:

  A、导入活动大约需要20分钟。

导入活动用图画的形式,引出“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和“在停电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两个假想性讨论。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分析图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大胆想像,引导学生认识电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B、学生对发明电以前的陌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对电改变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认识。

  C、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鼓励从“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关于电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最想知道的关于电的问题,并把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后逐步地去研究。

这个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一:

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工作?

  1、活动目标:

  A、能说出各种常见家用电器的功能。

  B、能举例说明电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能源。

  C、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知道关于电的知识。

  2、实施建议:

  A、每4个人一组,便于讨论和交流。

大约需要20分钟。

  B、要求学生课前调查自己家中电器的情况,并记录下来,以便课上交流。

教师课前调查自己家中电器的图片,以便课上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家用电器。

 C、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教材中以及收集到的家用电器图片,启发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用途和功能。

然后。

引导学生分析出各种家用电器工作时都需要电,如电池、电源等。

学生完成后,教师要组织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家用电器的功能及用途的认识,使学生对是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电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1、活动目标:

  A、能描述电从发电厂来到家中的大致过程。

  B、能说出两条以上电来之不易的理由。

  2、实施建议

  A、4人一组,大约需要25分钟。

  B、学生一般都知道家用电器接通电源就能工作,但是对电怎么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可能知之甚少。

通过组织学生在教材上的图中连线,引导学生认识电是发电厂发电后,经过高压输电、变电站改变电压、长途输送,最后才成为我们家中的电源。

我们插上电源插头,家用电器就能工作了。

通过连线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电来之不易。

  C、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类发现电的历史。

使学生懂得电的发现经过了一个漫无边际长的过程,电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件重大的事情。

  四、拓展活动:

调查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1、活动目标:

  A、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B、能说出3种以上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方法。

  2、实施建议:

  A、在学生对电的来源有了初步了解以后,启发学生讨论电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电。

  B、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

教师要在课上明确布置活动任务,并启发学生设计调查表,做好调查记录。

下一节课,教师要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

12、让灯亮起来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并制作开关装置;能用简图和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2、STSE活动目标:

能采取具体行动防止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污染。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电路和开关的知识告诉其他同学;愿意发现自己及别人设计制作的电路与开关有什么缺点。

  4、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常用电器工作时,需要电源、开关、电线。

教学时间:

2个课时

教学重点:

电路的组成及连接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让小灯泡亮起来。

  1、活动目标:

  A、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B、能举例说明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电源、开关、电线,并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C、能将自己设计的电路用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D、能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连接电路的方法。

  2、实施建议:

  A、教师在课前要按组为学生准备若干套实验材料。

最好每小组1套,如果有条件可以每人1套。

  B、实验前,要先引导学生认识灯泡、灯座、电池盒、开关、导线等器村的名称和作用。

对于灯泡,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灯泡的螺丝部分和螺丝部分顶端的黑色锡点,使学生懂得灯泡的螺丝部分可以连接到电池的一极,而螺丝部分顶端的锡点,则需要连接到电池的另一极,灯泡才能亮。

  C、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