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4795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关键词:

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可持续性

正文: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

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

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

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思考,它是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而造成的一系列资源和环境破坏所进行反思的结果。

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但却带来了资源的高生产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而进一步威胁了子孙后代的生存。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两个个方面:

和谐性指的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和自然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让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符合生态法则,必须改变以往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

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追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改变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生态文明倡导人类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与工业文明无限度地索取和利用资源不同,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

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学是一门将有限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改善人们生活的学科。

20世纪20年代由工业革命的发起国英国的两位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提出并创立了福利经济学。

他们发现了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并提倡以税收和固定污染配额等方法来制约人们的污染行为。

从传统的经济利润最大化到现代观念中追求的福利最大化,人们将自身及后代的利益指标体系延伸到了生活环境的优化,这即是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种体现。

因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表现为生态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

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本身的一种体现。

”2003年,党中央领导人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和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

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

只有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齐头并进,才构成了人类发展的科学可持续性。

从“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资源环境的约束将迫使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依靠科技进步,广泛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既提升结构又能扩大就业的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

落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力,反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实质上并不冲突。

其本质都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结合资源有限而人类欲望无限的现实,在实际操作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结合现今实际情况,已有一些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效果,尚有一些举措缺乏实践环境。

1、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

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不负责的行为,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2、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

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4、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

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

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

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

“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

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

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6、在各行业实行绿色GDP的统计方法

2011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一经济数据背后却掩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

“Pm2.5”这一概念被人们逐渐熟知,可入肺颗粒物正是人们生活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

因此基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GDP统计体系需替代简单的生产额加总所产生的GDP。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成本。

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深刻并直观的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

从根本上改变各行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状,从而推动生产作业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7、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

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

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

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科学研究,第22卷第12期,2009年12月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环境保护

[3]王国泽,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总第71期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5]新华社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6日

[6]李红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学术论坛,2007年第6期

[7]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2006年第九期

[8]陈训迪,建党90年解读:

为什么要建设、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网,2011年6月

[9]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