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4882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docx

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

本科毕业论文

安徽财经大商学院2012届

论文题目基于不同会计目标观点下的环境会计目标

所在班级083财管二

学号20083069078

姓名韩绪

指导教师及职称

成绩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呈现出日益枯竭的苗头,从而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被动摇。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剧增和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为解决这一矛盾,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于70年代开始出现。

近些年以来,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空前发展,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与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在环境会计研究中尚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忽略了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环境会计目标确定的问题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思想。

关于会计的目标,会计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近年来决策有用观逐渐占据了上风,受托责任观受到批判。

笔者认为简单地把传统会计目标加在环境会计头上是既不合理也不科学的,应结合环境会计自身的特征明确其目标。

[关键词]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目标重塑

Keywords:

ConceptofFiduciaryResponsibility,ConceptofDecision-usefulnessView,Goalremodeling

一、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环境会计的发展动态

二、两种会计目标的分析阐述

(一)“受托责任观”环境会计目标的解析

(二)“决策有用观”环境会计目标的解析

三、环境会计目标的重新认识

(一)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

(二)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

四、总结

参考文献

一、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

理论意义:

环境会计是在环境保护的概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发展至今,尽管硕果累累,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其存在的目标和意义存在争论。

会计目标处于会计理论结构的顶层,它既是会计理论体系的终点,又是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

会计要素的计量、确认、记录和发布,都必须体现出会计目标的要求。

对于财务会计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环境会计的目标应当是且仅仅是向所有者如实反映受托者责任者对受托资源的利用、治理、开发、保护等情况,还是应该基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这两种观点的优缺点分别讨论并综合提出自己对重塑环境会计目标的理解

现实意义:

人们总是依据提出的目标制定行动方案,会计目标的确定对会计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环境会计作为一门出现不久并日渐兴起的学科,目标的确立对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作用。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目标是对财务会计发展至今对会计目标的一个总括。

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以资源的迅速耗竭,环境污染日益恶化为代价的,如果继续下去,会导致环境资源枯竭,从而失去发展的可持续性。

由此应运而生的环境会计一方面具有传统财务会计的特征,另一方面它也有着与传统财务会计不同的和环境密切相关的特征,因此环境会计的目标必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它不仅要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利益相关者服务,还要对地球整个生存环境负责

(一)国内外环境会计法展动态

对环境会计的专业性研究始于21世纪70年代初。

当时环境会计是作为会计学的一部分被学界关注的,但当时只是环境价值核算思想对传统会计学体系的初步渗透,对环境会计的范畴、理论结构和实际运用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

以英国《会计学月刊》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由此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80年代中后期以后,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西方经济学的方向开始向“经济-环境-发展”的三维空间拓展,环境会计也日渐成为了会计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分支。

1989年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会议多次将环境会计作为工作组年会的讨论议题之一。

环境会计发展的分水岭是1992年联合国《2l世纪议程》的提出,《21世纪议程》第九章——“决策中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中明确表示:

“要建立综合环境与经济会计系统,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补充”。

1995年ISAR第13届会议环境会计的发展被作为中心议题来讨论。

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秘书处的年度国际会计与报告专题年度评论以环境会计目标作为大会主题。

1998年ISAR第15届会议上被提出《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是世界上第一份系统和完整地对环境会计和报告进行规范性阐述的国际文件

90年代初期以后,环境会计进入了实务阶段。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1年5月出版的《会计手册》中就明确阐述了关于为污染地域并修复建立储备库的若干建议;该协会审计标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受环境事物影响的财务报表审计的指导方针,界定了环境会计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环境会计在加拿大的世纪操作模式,提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美国国家环保局组织编撰的《环境会计导论:

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明确了环境会计的基本涵义,并对环境成本分配和计量、环境信息运用等

多领域提供技术指导。

近年来日本环境会计实务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9年环境省颁布《关于计算和公布环境成本的指导标准——旨在建立环境会计(试行方案)》;2000年发布了《建立环境会计系统(2000年报告)》;2001年又颁布《环境会计指南Ⅱ》(副标题为“对于经营管理中进一步利用环境会计内部功能的思考”);日本现行的《2002年环境会计指南》也是在以往实施的标准、经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的环境会计专门委员会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的报告;日本会计研究会也在2000年年会上,提出了《环境会计的发展与构建:

特别委员会报告》政府和学界的大力推动得到了民间和企业的踊跃响应。

2000-2002年实施了环境会计的企业从356家增至573家之多,所占比率从13.2%增至19.3%。

丰田集团、明治奶粉、东京电力等一批影响力巨大的大企业,其内部环境机构也都将实施环境会计列为的首要任务之一。

我国的一些会计学者经过多年的孜孜不倦的潜心研究,在环境会计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第一篇环境会计的文献是葛家澍教授和李若山教授在1992年发表在《会计研究》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

此后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环境会计进行了更深入广泛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徐泓教授于1998年发表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对环境会计的主要框架、基本假设对象、计量要素和计量方法等做了系统而且深刻的分析研究,基本建立起了我国环境会计的实务框架。

孟凡利教授编著的《环境会计研究》(1999年)详细阐述了环境会计的实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的架构、环境绩效评估、环境会计控制、环境会计分析等方面。

但目前,国内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衔接仍很不理想,尤其是环境会计立法和制度建设方面还相对落后,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和完整的环境会计报告体系。

不论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规范,还是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原则和准则,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对环境方面的考虑都没有被引入,现行的《会计法》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也未涉及任何环境会计的内容。

无法可依、无据可查是造成目前国内尝试将环境会计理念引入财务管理的企业极少的主要原因,即使少数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也是遮遮掩掩,有效信息量更是少得可怜。

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包括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和基本原则、要素确认与计量、环境信息的披露等部分,早期的环境会计研究集中于此。

199年10月21日>至24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计进步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二次会议,经济全球化下的环境会计实施工作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同年11月参加会议的冯淑兰、沈小东将这次会议中涉及的环境会计问题在《会计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大会涉及的几个主要的国际环境会计研究热点领域

二、两种会计目标的分析阐述

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环境会计目标的研究,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也必须从目标开始。

当今我国关于环境会计目标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是站在委托者(公司的股东、债权人)的角度,关心的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它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向委托者如实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资源的使用、开发和保护等情况。

与之对立,第二种是“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站在可能的相关利益方(包括股东、债权人、投资者、顾客、供应商等)的角度,关心信息的客观性和决策有用性,按照此观点,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信息,如:

环境资产、环境支出、环境收益等,为政府、投资人、债权人、企业管理人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帮助。

(一)“受托责任观”环境会计目标的解析

该观点的优势:

1.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促使受托方在保证其受托的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环境效益,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

2.受托方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挑出重要的,去粗取精,减少委托方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使用历史成本,便于与以前资料的对比,判断出资源的运行态势。

3、受托方更加注重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有利于委托方了解资源的真实情况。

4、受托责任观注重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强调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如实报告,有利于受托方

责任环境信息计量的准确性和对环境义务的履行能力的提高。

但该观点本身也有一定缺陷有着与环境会计特点不相融的方面:

1、有所取舍只会提供受托责任范围内与自然资源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不会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专门信息;而且,政府不是环境会计信息的唯一使用者,还包括社会公众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如果只向政府提供受托责任相关的信息,不利于调动整个社会投身环保的热情。

2、该观点要求受托方提供精确的环境会计信息,可是收科学技术与会计技术水平的限制,很难完全做到,因为有些对象是不能精确计量的,例如环境效益、治理环境所需的代价、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等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

可是如果不能精确计量,就无法对受托方的工作做出公正的评价

3、该观点认为受托责任事实上是一种产权责任,受托方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可以核查并保持中立。

可是环境会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要求的可靠性难以完全满足,如渤海湾漏油事件造成的损失、三北防护林带来的收益难以可靠计量。

4、认为受托责任观强调的是客观性更注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偏重于使用历史成本法而非公允价值法。

但是环境会计的许多计量对象都无法使用历史成本的方法来计量。

比如:

淮河水污染,北京沙尘暴等

(二)“决策有用观”环境会计目标的解析

“决策有用观”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等提供环境会计信息,如:

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为有关部门进行各种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比“受托责任观”更能体现环境会计的特点。

1、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信息的有用性由决策者自己判断,而其判断又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只要提供的信息符合效用大于成本原则,无论其受主观程度的影响如何,总是多多益善。

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所提供信息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提供越多环境会计的信息,越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2、该观点强调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而不是真实可靠性。

环境会计产生的背景正是要求环境会计提供能帮助社会各界进行决策的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3、在决策中所使用的信息并不都要求非常精确,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

决策有用学派的观点有利于作为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有利于指导环境会计实践。

4.环境会计的计量对象各有其特点,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计量,而决策有用学派主张多种计量属性的并存择优为决策服务。

这就为环境会计计量范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可以结合环境会计自身的特点开拓新的计量属性,为决策服务

决策有用观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较受托责任观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有一定的优势所在,但其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

1、有用”的评价太主观,可操作性低。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有用性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要求。

此外,从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上来看,是各种观点的糅合,比较含糊而不明确,因此可操作性低。

2、“决策有用”与审计目标的不协调。

从审计产生的背景看,审计的产生在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如果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审计就可能达不到目的。

3、决策有用观要求提供大量信息,且根据需要运用多种计量方法。

大量的信息会增加决策者对有用信息筛选的难度,而且垃圾信息还会对决策产生误导。

多属性计量会造成信息计量的标准不一致,难以对各种信息进行对比选择。

4、决策有用观更加重视信息的相关性而非可靠性。

这会使企业更加关注与其决策直接相关的信息,忽视那些有着重要影响表明却很难判断其与相关与否的信息。

持“受托责任观”的代表人物有井尻雄士(YujiIjiri)、恩里斯特.J.帕罗科(

ErnestJ·Parlock)等。

“受托责任观”认为企业管理层是自然环境当局的受托者,而所受托资源的所有者是国家和股东,环境会计的目标向所有者如实地反映受托者对所受托资源的使用、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情况。

这种观点把国家、股东当作资源的所有者,企业当作受托者。

决策有用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NArthory)、罗伯特.T.斯普劳斯(RobertSpruse)、E.S.亨德里克森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美国会计学会(AAA)也是“决策有用观”的主要支持者。

他们认为,公布会计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

很难说两种观点孰优孰劣,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源委托方式模糊,对所委托资源的管理淡化,相应的潜在利益关系人增多,近年来决策有用观逐渐占据了上风,集中体现为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会计计量中的广泛运用。

因为受托责任观强调的是客观性,更注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偏重于使用历史成本法而非公允价值法。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社会各界对财务报告的批评,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

他们在1994年完成了《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Focus》的报告。

这个报告充分肯定了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的优势,表明企业报告旨在向用户提供有关信息,以便于决定是否向某一企业提供资源、以什么样的价格提供资源以及是否继续提供资源。

三、环境会计目标的重新认识

环境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要继承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又面临许多创新和发展。

因而,环境会计目标的确定也必须体现这种继承性和发展性。

从环境会计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我认为,环境会计目标应区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一)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是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

由于传统会计只强调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决策,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最终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遗憾的是传统会计没有将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很好地纳入会计理论与实践中加以研究和解决,因而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

没有将环境资源以及企业应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作为资产、负债要素加以确认,也未将资源成本和环境收益纳人企业成本费用的核算范围,对环境绩效更是缺少必要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程序,会计实践中还没有与环境保护相配套的系统核算方法,致使会计内容不完整。

由于企业成本核算只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制造成本,而对自然资本忽视不计,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环境的污染及破坏,所计算的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虚增了国家财富。

因此环境会计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经济业务过程和结果,在经济决策时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其基本目标也必须由经济效益的单目标决策拓展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这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

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人-代理人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许多关系都可归纳为委托人-代理人关系。

就环境会计而言,信息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之间是一种叫做环境受托责任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在这种委托人-代理人关系中,委托人可以是多方如国家、社会公众、投资者、债权人,而受托人则是资源的使用者,多为企业。

委托人要求受托人提供对其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如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影响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再循环使用信息,财务信息(包括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环境业绩信息(如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等。

因此,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是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委托人提供与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

1、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解决会计信息的“流向”问题.它是会计信息的接受者和利用者。

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有:

(1)政府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财政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物价部门等;

(2)企业管理者,通过规划、预算、分析和控制来确定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环境的影响,努力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3)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所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及其履行状况,判断企业由此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4)社会公众,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新闻媒体及对于环境格外重视的环境主义者及其形成的环境组织等。

2.会计信息的用途。

环境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作用。

国家政府和法律部门可利用这些会计信息制定相关的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环境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管理当局可利用这些信息,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

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可利用这些信息,评价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同时了解包括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在内的较客观准确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做出下一步决策。

社会公众既作为个体关心企业的环境保护境况,也作为一个整体关注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关注企业活动可能产生的外部环境效应,他们需要反映企业环境保护责任活动方面的信息,促使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并努力改善环境。

3.受托人通过环境报告将有关的环境信息传递给委托人。

环境会计的载体通常是各种各样的报告,一般可采用两种模式:

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

前者是指在已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报告企业的环境信息,后者要求企业对其承担的环境受托人责任进行全面的报告。

在具体形式上,可以是文字描述形式,也可以是量化或两者结合形式,量化形式又包括货币量化和通过实物指标等的非货币量化等。

4.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是能够为整个人类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的“特定资产”。

这些“特定资产”有些具有替代性,而有些却没有替代性,或即使可以替代,但对其损耗的补偿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这个意义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资产的特性,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还能创造间接的环境效益,应赋予一定的交换价格对其进行确认。

同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必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合理的修复和补偿,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成本补偿要求,有关人士提出了大循环成本理论。

按照大循环成本理论。

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及补偿。

当前西方国家对于矿藏、油井、森林等自然资源,在会计上均估价入帐,做为递耗资产,分期折耗计入成本,从而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补偿。

而我国却未把自然资源视为资产,会计中没有估价入帐,国家也不征收使用费。

我国应借鉴西方国家,在环境会计中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确认为资产,实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偿耗用制度。

把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补偿支出及产生的效益作为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加以确认。

目前,如何对环境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仍然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难点,也没有成熟的确认标准、原则(但可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

对于环保产生的无形资产和间接效益的确认尚需突破。

事实上,解决好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问题尤其是资产和效益的确认,将对在企业推行环境会计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综合以上所述的观点,对环境会计目标的描述如下:

环境会计的目标是为有关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关会计活动中的环境信息,评价生态资源的质量和污染状况,把因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威胁人类生存的危害性的信息,通过环境会计报告传递给会计报表及财务报告的广大使用者和阅读者,使人们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社会发展环境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问题,重视生态环境,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遵循物质循环规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同时也激发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超前强化的环保理念,为治理环境污染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编.环境会计专题(2002)[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2]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徐泓.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4]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1999(4)

[5]冯淑萍、沈小南.关于环境会计问题的讨论[J],会计研究,1995(6)

[6]格瑞,贝宾顿.环境会计与管理[M].王立彦,耿建新,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47—50

[7]耿建新,房巧玲.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会计研究,2004

(1):

69—75

[8]徐泓.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

[9]罗绍德.论环境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四川会计,2001(7):

9—10

[10]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2]魏素艳,肖淑芳,程隆云.环境会计:

相关理论与实务[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3]李心合等.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2

(1):

58—62

[14]IASC.Frameworkforpreparationandpresentationoffinan—cialstatements[S].1989

[1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2

[16]李连华.论环境会计的概念及学科特征[J].当代财经,2000(7):

53—58

[17]陈玲芳金德凌:

《试论环境会计》[J].闽江学院学报,2003,

(1)

[18]龚凌 李锋民:

《浅议建立满足企业内部需要的环境成本管理会计》[J].青海环境,2003,(4)

[19]张凯:

《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5)

[20]李永峰汪云甲: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探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4,(5)

(注: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