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59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复习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此为正面描写(虚写)。

“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

此为侧面描写(实写)。

通过正侧结合(虚实相生),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解析】

2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的赏析。

B项,从“擅渊之盟”到宋夏和议,北宋朝廷用屈辱的妥协

点睛:

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情景交融)。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二、【18届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鸂鶒(xīchì

):

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柘(zhè

一种树。

23.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

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4.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23.BC

24.景象:

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

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

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

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2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B项,“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与诗

点明时令、地点。

(2)奠定某种基调。

(3)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营造某种氛围。

(4)渲染烘托。

(5)为下文做铺垫。

(6)衬托人物心情,等角度回答,一一对照看看哪一种最合适,就可答出:

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

②×

×

(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③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意境类题回答则要注意:

画面描述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

(总+分)式:

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的画面+描述画面(抓意象特点描述)。

或者:

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画面。

(还可接着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18届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延中学、石光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

①凌云:

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②黄绶:

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

③湔祓:

即荐拔。

④割鸡:

语出《论语·

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25.首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26.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5.①用典,上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盛赞朋友才华横溢,②借代,下句用借代写出朋友身居低位,③对比,首联将朋友的“高才”和“低就”进行对比,感叹朋友不被当权者赏识的现实。

26.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

②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

③对埋没人才这种现实的不平与愤懑。

25.试题分析:

考生要注意本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的试题,考生要认真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用典,上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盛赞朋友才华横溢;

借代,下句用借代写出朋友身居低位;

对比,首联将朋友的“高才”和“低就”进行对比,感叹朋友不被当权者赏识的现实。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四、【18届安徽皖西南50所名校联盟高三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明妃曲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2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单于以百辆毡车的隆重礼仪迎娶昭君,又予其“黄金杆拨”为标志的豪奢生活,可谓胡恩深矣。

B.只可惜单与不解风情,王昭君只有琵琶弦上说相思,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C.弹琴劝酒之时,还有余暇眼看飞鸿,此从容淡定正与“春风手”相呼应,表现了王昭君琴艺的高超。

D.留北的侍女听了垂泪,南归的行人听了回首,这从侧面说明了王昭君弦上所流露的哀情感人至深。

E.全诗胡汉对比,非止一处,汉恩胡恩的浅深是明比,弹劝胡酒中的隔膜与垂泪回首中的知音是暗比。

28.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两句蕴含的情感内容。

27.BC

28.①汉恩不及胡恩深的哀怨;

②胡恩虽深却不相知的孤独;

③由孤独而生的家国之思。

(意思对即可)

27.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B项,曲解“含情欲语独无处”;

C项,眼看飞鸿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故不可能“从容淡定”。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思”是“浅”的;

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表达出明妃对汉恩不及胡恩深的哀怨。

“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

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胡恩虽深却有不相知的孤独,进而由孤独而生出家国之思。

五、【18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11月校际联合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李祁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

梦云烟树。

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

花无数。

问花无语。

明月随人去。

2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前两句写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清”字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梦云烟树。

依约江南路”描绘了飘忽迷离的梦境,营造出一种素淡朦胧的意境。

C.上片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景传情;

下片全写梦境,寄情于梦。

全词抒情委婉,饶有韵致。

D.“明月随人去”与苏轼的“千里共婵娟”都是写对月怀人,传达出一种广漠旷达的境界。

E.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从闻歌入笔,转写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感情表现得深刻人微。

30.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29.CD

30.①由“碧水黄沙”到“寻梅处”,水中陆上到处寻觅,写寻找之苦;

②看见“花无数”,燃起希望,心生喜悦;

③“问花无语”,得不到回应,心生怅然;

④“明月随人去”,梦醒后,对月怀人,心生悲凉。

29.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C“下片全写梦境”错,“明月随人去”

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意象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的这首词,此词明写春景,暗抒离情。

,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如“梦”“寻”“问”“去”,再从意象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碧水黄沙”“梅”“花”“月”,分析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蕴藏的情感,进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脉络。

六、【18届广西来宾市11月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联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梅令

姜夔

疏疏雪片,散入溪南苑。

春寒锁、旧家亭馆。

有玉梅几树,背立怨东风,花未吐,暗香已远。

公来领略,梅下花能劝。

花长好、愿公更健。

便揉春为酒,剪雪作新诗。

拼一日、綫花千转。

【注】作者自序说:

此词写于客居朋友范成大家,当时“梅开雪落,竹院深静”,而范成大因病“畏寒不出”。

3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玉梅令”是词牌又是题目,暗示词写的是白梅,“令”表示短的词调。

B.两个“疏疏”叠音字,写雪片稀疏飘落的景致,切合初春下小雪时的特点。

C.一个“锁”字,写出春寒的料峭,使“旧家亭馆”门窗紧闭的情景。

D.上阕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凌寒之梅报春的喜悦和远传的幽香。

E.“揉春为酒,剪雪作新诗”运用比拟手法,想象奇特,读起来情趣益然。

3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愿望与情感?

31.AD

32.希望朋友能豁出一天,出来绕花转,领略梅花的美好。

梅花能劝慰人的情绪,病就好转一些,还能令人诗情大发。

表达了词人要“揉春为酒”,用酒祝愿朋友像凌雪的梅花一样用开不败,身体更健康的情感。

31.试题分析:

A项,“‘玉梅令’是词牌又是题目”错,只是词牌。

D项,通过“怨东风”可见“报春的喜悦”错。

3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人情感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此题通过“公来领略,梅下花能劝”可以看出诗人“领略梅花的美好。

梅花能劝慰人的情绪”,通过“花长好、愿公更健”,可以看出“愿朋友像凌雪的梅花一样用开不败,身体更健康的情感”。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可通过“公来领略,梅下花能劝”“花长好、愿公更健”分析诗歌的情感。

七、【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

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

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

②社燕:

于春社时飞,秋社时归去.故称。

③翰海:

沙漠。

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一、二句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

“肥”写出了梅子受到雨水滋润,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

B.上阕“人静”句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所事事、自得其乐,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

C.“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声的悦耳潺潺。

D.“歌筵畔”一句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体现他放达乐观,不畏愁苦的情绪。

E.上阕“凭阑久”旬承上,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

“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似。

34.下阕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

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

33.BD

34.下阕情感曲折多变,作者先以“社燕”自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流,无处寄身的愁苦;

“且”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闻管弦丝竹引起的伤感,最后“先”、“容”又是权宜之计,姑且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情感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

33.试题分析:

B项,“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不妥,只是反衬作者“心情苦闷”。

D项,“放达乐观,不畏愁苦的情绪”错误,应是“体现他有着摆脱不了的愁苦”。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此题两个错误选项均为诗歌的情感分析错误。

3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要求结合“措辞婉转”这一特征分析,答题的关键是首先明确情感,然后分析词人为表达这一情感在措辞上的特点。

首先根据诗句中的重点词语“飘流”“倦客”分析“宦海漂流,无处寄身的愁苦”的情感,然后分析措辞的功力。

如“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流,无处寄身的愁苦;

“且”字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

八、【18届山东省菏泽市七县一中(郓城一中、曹县一中等)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

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

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②羽书:

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

③平居:

这里指家园。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闻道”一词强调事情并无依据;

“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第二句写诗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莫测,感叹身逢乱世不胜悲叹,令人伤悲。

C.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D.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E.“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36.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35.AC

36.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

“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

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35.试题分析:

A项,“闻道”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而不是强调事情并无依据。

C项,“衣冠”应是借代。

36.试题分析:

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国家局势动荡”“飘零夔州”“宦官当道,无力报国”等原因。

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诗后的注释进行分析。

九、【18届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区第一中学百校联盟试题11月联考】

蝶恋花

欧阳修

腊雪初销梅蕊绽。

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

睡起夕阳迷醉眼。

新愁长向东风乱。

瘦觉玉肌罗带缓。

红杏梢头,二月春犹浅。

望极不来芳信断。

音书纵有争如见。

3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睡起夕阳迷醉眼”一句,描写了主人公一觉醒来,太阳已快落山,自己因酒醉初醒,醉眼迷蒙,含蓄地表达了她的愁情。

B.“新愁长向东风乱”是说清醒之后,忧愁又涌上心头,心就好像被窗外的东风吹乱。

该句主人公触景生情,感到了无限的惆怅。

C.“瘦觉玉肌罗带缓”是说感觉身体瘦了一些,衣带变得宽松。

本句是通过写人瘦衣宽表现主人公深受思念之情的折磨。

D.“红杏梢头,二月春犹浅”是说红色的杏花刚刚在枝头绽放,正值早春,亮丽的景物,消减了主人公内心的烦躁不安。

E.末二句是说,望眼欲穿也收不到来信,其实即使有信也不行,因为见信不如见面。

它深切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38.本词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有何作用?

37.BD

38.景色:

冬雪有了融化的迹象,而梅花开始绽放。

梅花和白雪互相映衬,喜鹊绕着花朵飞来飞去。

这首词抓住了梅、雪、喜鹊这三个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洁净而又美丽的冬末春初景象。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下文主人公睡醒之后的愁绪。

十、【18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重点高中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遇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

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以“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39.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蕴含着作者对丹橘的同情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白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

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

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40.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

39.AC

40.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

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

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

③诗中写道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

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联想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虽凶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39.试题分析:

A应该是“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考核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0.试题分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