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5981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庭 训 格 言培训讲学.docx

庭训格言培训讲学

 

庭训格言

庭训格言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

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丰,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

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

  康熙曾对诸官说:

「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

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

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

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

白晋在报告中说:

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

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

  教诲督促,严格训饬。

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

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见识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傥,自号「十全皇帝」。

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业绩。

所有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庭训格言》的影响。

 

  ●心欲小而胆欲大

  训曰:

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古人云:

「心欲小而胆欲大。

」遇事当如此处也。

  ●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训曰:

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

前三孽作乱时,因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

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

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

「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

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

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

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

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

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

何必以此为忧也。

」朕甚是之。

不日,永兴捷音果至。

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

凡人各有识见。

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

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训曰:

凡人孰能无过?

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

朕则不然。

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

「此朕之误也。

」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

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训曰:

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故孔子云: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诚至言也!

  ●敬以直内,谨终如始。

  训曰:

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慎重者,敬也。

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之以应事物;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

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

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

《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训曰:

王师之平蜀也,大破逆贼王平藩于保宁,获苗人三千,皆释而归之。

及进兵滇中,吴世璠穷蹙,遣苗人济师以拒我。

苗不肯行,曰:

「天朝活我恩德至厚,我安忍以兵刃相加遗耶?

」夫苗之犷猂,不可以礼义驯束,宜若天性然者。

一旦感恩怀德,不忍轻倍主上,有内地士民所未易能者,而苗顾能之,是可取之。

子舆氏不云乎: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宁谓苗异乎人而不可以德服也耶?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

  训曰: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发现。

故极其量,则民胞物与,无所不周。

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随感而应。

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

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欢喜善念吉,动怒恶念凶。

  训曰:

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

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

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是故古语云:

「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此诚至理也夫!

  ●俯仰无愧,防于念起。

  训曰:

人惟一心,起为念虑。

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

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

《书》曰: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

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防微杜渐

  训曰:

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

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训曰:

顺治元年五月己亥,谕内阁:

前任太常寺少聊李棠阶奏条陈时务一折。

据称:

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并于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训曰:

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存心。

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训曰:

子曰: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

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

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

念念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

《诗》曰: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其斯之谓与?

  ●求道之心,乾乾不息。

  训曰:

孟子言:

「良知良能。

」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

又云: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

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

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

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

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至诚无息,日积月累。

  训曰:

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

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

孟子曰: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

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其功用岂可量哉!

  ●修身治性,谨于素日。

  训曰:

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

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慎独为训,暗室不欺。

  训曰:

《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

后人广其说曰:

「暗室不欺。

」所谓暗室有二义焉:

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

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

  训曰:

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

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

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

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

故孟子曰: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以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体认世务,据理审事。

  训曰:

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

此皆一偏之见。

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

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

  训曰:

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

开卷即有益于身。

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

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次第能之。

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

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

彼焉知作小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

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四书性理,立命之道。

  训曰:

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

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以不具故也。

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希贤希圣,孰能御之。

  训曰: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

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

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

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

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

  训曰:

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

朕生性好问。

虽极粗鄙之人,彼亦有中理之言。

朕于此等处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一字未明,必加寻绎。

  训曰:

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

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知书明理,贵在贯通。

  训曰:

读书以明理为要。

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失俱无可愧。

《书》云:

「学于古训乃有获。

」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

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

  ●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

  训曰:

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

是故孔子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朕自幼即如此。

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持善心,行合道,谓真孝。

  训曰:

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

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体贴君亲,忠出至诚。

  训曰:

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

昔日太皇后驾诣五台,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

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因欲易车。

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

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因请乘轿,圣祖母云:

「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既至?

」朕奏曰:

「轿即在后。

」随令进前。

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

「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

」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

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家居闲谈,善行善言。

  训曰:

吾人燕居之时,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

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

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严饬则爱,娇纵则害。

  训曰:

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

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爱恤过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相诱,百计奉承。

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

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

汝等各宜留心!

  ●宽严兼济,使人之要。

  训曰:

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

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则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

若当下不惩责,时常琐屑蹂践,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

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礼用和贵,齐家治国。

  训曰: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

严则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

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名实相副,混淆不得。

  训曰:

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

在大位者,称其清廉可矣。

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

朕曾于护军骁骑中问其人如何,而侍卫有以端密对者,军卒人等岂堪当此?

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称,军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敬畏之心,不可不存。

  训曰:

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

故孔子曰:

「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

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

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天道好生,仁爱为本。

  训曰:

天道好生。

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

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内中颇有建立功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

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欤!

  ●食宜淡薄,于身有益。

  训曰:

朕每岁巡行临幸处,居人各进本地所产菜蔬,尝喜食之。

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

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酒伤身心,能饮不饮。

  训曰:

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

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

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

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至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

故夏先君以旨酒为深戒也。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训曰:

孟子云: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此诚然也。

看来,人之善恶系于目者甚显,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其视人也常有一种彷徨不定之态,则其人必不正。

我朝满洲耆旧,亦甚贱此等人。

  ●目容端,不回顾。

  训曰:

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

《论语》曰:

「车中不内顾。

」《礼》曰:

「目容端。

」所谓内顾,即回顾也。

不端,即斜视也。

此等处,不但关于德容,亦且有犯忌讳。

我朝先辈老人,亦以行走回顾之人为大忌讳,时常言之,以为戒也。

  ●心志专一,即是养生。

  训曰:

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

复有能画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

由是观之,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居家洁净,清气著身。

  训曰:

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

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

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时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俭约不贪,福寿长全。

  训曰:

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

……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

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

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

居官居乡只廉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以给之?

与其寡廉,孰如寡欲?

语云:

「俭以成廉,侈以成贪。

」此乃理之必然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