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6310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x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2.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趣的装饰,构成了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3.陶器制作的方法有手制成型、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

4.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

1.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烙铸等几个过程。

3.青铜器的优点:

1.熔点比较低

2.硬度可以增高

3.由于质地原因,铜液膨胀性加大,可减少气孔,

得到清晰花纹。

4.失蜡法:

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

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5.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酒器,它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装饰纹样的象征阐述:

1.图腾标记

2.神灵崇拜

3.驱神辟邪

4.装饰作用

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

1.《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着作,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2.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

3.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4.窃曲纹是周代具有标志性的纹饰。

5.周代制作青铜器的目的主要是:

A.祭祀祖先的祭器

B.歌颂周王的美德

C.对贵族的赏赐

D.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

6.六器为:

壁、琮、圭、璋、琥、璜。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1.青铜莲鹤方壶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对于动物形象的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3.春秋战国时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

4.曾侯乙墓青铜尊足失蜡法制作的杰作。

5.铜镜的发展演变,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我们称之为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

6.战国铜镜的工艺特点是:

1.薄胎2.卷边3.川子纽

4.双层纹

7.带钩是古人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件物品的器具

第五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1.汉代的棉织图案主要有:

1.云气纹2.动物纹

3.花卉纹4.几何纹5.文字

2.中国的棉织物起步较晚,约在东汉时才出现。

3.汉代的漆器多为木胎和夹纻(Zhòu)胎,还有少量的竹胎。

4.青铜艺术的颓势已无可逆转。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漆器和陶瓷的发展大量挤压青铜器的适用空间;

其二,社会的进步致使青铜器所象征的礼乐制度步入没落

也是其式微的重要原因。

5.虹管灯:

其灯体没有吸烟管道,能将烟气导入灯身,而灯身常贮水,以使得烟气溶入水中,从而解决古灯烟气污染的问题。

6.汉代铜镜的特点是:

体薄、平边、圆纽、装饰程式化。

7.汉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可以用质、动、繁、味四字来概括。

第六章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1.动物纹向植物纹过度说明了什么?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化;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

人的精神世界变化;人的自觉。

2.陶与瓷的区别:

原料:

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

烧窑火候温度:

陶器低,800度左右;瓷器高,1200度左右。

物理性质:

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瓷器是人们不断改进制陶技艺和生产条件的结果。

3.夹纻行像: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

作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

有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4.斑漆:

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饰的一种技法,古时用它作为车乘的装饰。

此法系用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呈现各种花纹,犹如动植物上的斑纹而得名。

5.绿沉漆:

绿沉漆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绿沉漆”之由来是因石绿入漆后颜色灰暗而起。

它是一种暗绿色漆。

如物沉在水中,其色深沉静穆,故名“绿沉”。

第七章隋唐工艺美术

1.隋唐工艺美术的特点:

表现出开放、舒展、博大的气势;

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

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

浓艳的色彩、丰富的品种。

2.隋唐的妇女的服饰花样繁多,具有艳丽、自由、洒脱的风格。

3.越窑代表了唐朝青瓷的最高水平。

4.“秘色瓷”是越窑烧制的供御之物,是越窑青瓷中的上品。

5.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瓷类并,邢瓷类雪。

6.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多色釉陶器,是唐代驰名中外的重要陶瓷产品。

因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形成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称为三彩,实际上色彩丰富,变化无穷,不只是三种颜色。

7.隋唐铜镜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实用。

第八章宋代的工艺美术

1.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认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着称。

3.“覆烧”是定窑发明的烧制碗类器物的先进的装烧技术,即把过去的一个匣钵里装一件碗坯,变成多件器物扣叠在一起,形成一个筒形的组合式匣钵。

4.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形容的是末代汝窑的青瓷。

5.“紫口铁足”——由于宋代官窑的器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的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

6.“开片”:

哥窑瓷器釉圆布满龟裂的纹片,就是“开片”。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7.窑变:

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8.钧窑最为名贵的红、紫色,被称为“钧红”、“钧紫”。

9.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

10.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装饰仅见于吉州窑,是风格独具的装饰。

11.白地黑花”是磁州窑的典型产品。

12.兔毫是建窑名器。

13.瓷具有以下特点:

1)突破了唐朝“南青北白”的局面,呈现出天下名窑遍布的盛况。

2)品类繁多,器形多样。

最受欢迎并极具特色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流,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第九章元代的工艺美术

1.织金锦——本为波斯特产,元代蒙文中称为“纳石失”,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成的锦。

2.釉里红——釉里红瓷是元代中期景德镇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

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

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3.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

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的金属元素,成色性很强,鲜明而稳定。

在元代以后形成一个主要品种。

4.元代染织工艺的丝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材料上多用金线

2)由于当时中外交通的发展,许多着名的外国染织品,如回回锦、缅甸锦等传入我国,因而使我国的染织工艺的艺术风格为之一变,而多采用西法。

5.元代的毛织极为发达从制作用途看,可以分为毡和罽两类。

6.元代着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织工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改进了“用手剖去其子”的去棉子的原始方法,运用了轧车,进入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效。

2)改进了用“线弦竹弧”的弹棉工具,运用了新式弹弓,比用手指拨弦的小弹弓省力省时。

3)提高了纺纱效能,由过去的一个纺锭,增加到三个纺锭。

4)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而且也使棉织工艺成为了一只新花,使实用和美观结合起来。

7.元代的漆器曾有过较大的发展,着名品种有雕漆、戗金、螺钿等。

第十章明代的工艺美术

1.明式工艺美术的总体特——精致。

2.明式家具的特点:

⏹造型优美

⏹选材考究

⏹工艺精细

3.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已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杰作,它表明了当时制瓷业高超的技术水平。

4.“极其精致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着”形容的是宣德清花瓷器。

5.斗彩又称逗彩,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支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

斗彩装饰方法,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争奇斗艳。

6.“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形容的是明代的薄胎瓷。

7.青花玲珑:

是把青花与玲珑在工艺制作和艺术处理上巧妙加以揉合的产物,在瓷胎上选择与青花图案相配合的部位,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使两面洞透,然后绘以青花,再内外上釉,使镂空部分透亮,后高温烧成,玲珑眼和青花花纹相映成趣。

8.景泰蓝:

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时光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

这道工序完成后再反复烧结,磨光镀金。

明代景泰年间极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

9.明代刺绣以顾绣最为有名,其代表人物是韩希孟—“针圣”。

10.补服——又称“补子”,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补子用飞禽代表文官;用猛兽代表武官。

11.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的便帽,因其造型四角都呈方形,所以也叫“四角方巾”,明代以此来寓意“政治安定”。

第十一章清代的工艺美术

1.康熙时期瓷器的特点:

①整体上看,康熙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

②胎体由时代发展由厚变薄,胎质坚硬细密,胎土淘炼的极为纯净细腻,如糯米般细白。

③器足有平足、圈足、璧形足、双圈底、二层胎底等。

④康熙瓷器纹饰丰富,山水、人物是最具特色的纹饰题材。

2.郎窑红:

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

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

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度的高温烧成。

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

3.五彩:

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800-900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4.雍正时期出现了唐英那样的督陶官和景德镇有大批技艺高超的匠师。

5.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着名的品种之一。

6.珐琅彩瓷器是乾隆时期最着名的品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