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6955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5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经典

一、选择题

1.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

下列开创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是

A.丞相制B.郡县制C.州县制D.县制

2.为了稳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而导致灭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政策B.焚书坑儒政策

C.独尊儒术政策D.休养生息政策

3.下列哪一幅图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A.

B.

C.

D.

4.战国初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一些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来诸侯的权位,执掌国政。

下列哪一诸侯国被瓜分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  )

A.晋B.秦C.齐D.楚

5.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原因是()

A.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B.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C.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推广D.封建制度的确立

6.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B.禅让制C.世袭制D.中央集权制

7.有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是“以人为骑尽作乐”,下联是:

”炮烙之刑极淫威”,横批是“作茧自缚“。

这幅对联反映出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外地入侵B.统治者实行暴政C.人民起义D.自然灾害频繁

8.以下早期人类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9.司马迁将汉武帝一生的文治武功概括为:

“外攘夷狄,内修法度。

”这里的“夷狄”主要是指

A.蒙古B.匈奴C.羌族D.犬戎

10.农民起义中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史实发生在哪个时期()

A.西周B.秦朝C.楚汉战争D.西汉

11.古书赞扬我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时写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项水利工程是()

A.白渠B.灵渠C.六辅渠D.都江堰

12.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加强中央集权制度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13.下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

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

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

该文物可实证

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商鞅废除井田制

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商鞅统一度量衡

14.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B.它出现于商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C.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D.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

1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体现了《道德经》中

A.辩证法的思想B.仁和礼的思想C.民贵君轻思想D.礼治尊卑思想

16.春秋时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A.秦穆公B.楚庄王C.晋文公D.齐桓公

17.相传黄帝之后,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联盟首领由有贤德的人担任,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首领。

这种产生首领的制度叫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

18.下列说法中和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无关的是()

A.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B.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C.起义首先在大泽乡爆发D.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19.(2016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0.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

21.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

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A.

B.

C.

D.

2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今天的户籍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编制户口D.推行县制

23.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元谋人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

其主要原因是

A.元谋人遗址是我国唯一的一处古人类遗址

B.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C.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D.元谋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24.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和爆发地点分别是

A.陈胜、吴广;咸阳

B.陈胜、吴广;大泽乡

C.项羽、刘邦;巨鹿

D.项羽、刘邦;大泽乡

25.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下列孔子的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仁者爱人B.温故知新

C.诲人不倦D.有教无类

二、综合题

26.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并进行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阅读材料。

材料一:

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径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西周的哪一项地方制度?

这一制度中天下的“共主”是谁?

处于贵族阶层最底端的是谁?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他创立的地方制度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是什么制度?

材料三:

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于一些王公和战争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

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3)依据材料三指出,汉初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哪些权力?

为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汉武帝颁布了哪一项法令?

这一项措施的提出者是谁?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西周到秦朝再到汉朝地方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统治者实施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7.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鞍在秦国的变法。

(1)依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他在谁的支持下进行改革的?

他的变法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努力从事农业),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事末利(工商业)及意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2)概括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

材料三:

卫鞅在秦国的变法使得秦国宗室、贵戚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在卫鞅支持者去世之后,新的秦王便杀死了卫鞅。

——《史记・商君列传》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卫鞅的改革中哪一内容损害了宗室、贵戚利益的?

材料四: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4)材料四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商鞅变法对秦的发展有何影响?

哪种社会制度开始在秦国建立起来?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改革的看法。

28.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的是谁?

他们是哪国人?

(2)材料一中的“卫鞅”发动的这场变法运动的时间是?

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法的相关内容。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变法的影响。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个措施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

哪个措施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

(3)材料二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说一说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

30.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其基本含义是:

以天下之统一为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

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大一统”理念包括思想方面的“大一统”和政体方面的“大一统”两部分。

……政体方面的“大一统”,分为王权政治下的“大一统”和皇权政治下的“大一统”两种形式。

——薛海玲等《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理念的形成及统一战争的实践》

材料三从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

——李克建《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

请回答:

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说明材料一“乱象”时代特征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抱负。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加强“王权政治下的‘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以秦朝、西汉为例,说说“皇权政治下的‘大一统’”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⑶从武帝时期开始“无不渐染儒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播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稳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而导致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故D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政策,焚书坑儒政策摧残了文化,独尊儒术政策是为了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因实施改革新政而强大,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A符合题意;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C不合题意;秦国和楚国是西周分封制而产出的,B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5.C

解析: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C符合题干要求,ABD都与“最根本原因”不符,所以答案选择C

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D符合题意;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以人为骑尽作乐”可知,夏桀统治残暴,以人为马;依据题干信息“炮烙之刑极淫威”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夏桀和商纣都是暴君,他们的暴虐统治引起众叛亲离,导致王朝灭亡,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外地入侵、人民起义、自然灾害频繁,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他们已会人工取火。

所以答案选D。

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外攘夷狄,内修法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攘夷狄”主要指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出自西汉司马迁所作《陈涉世家》中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一句话。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西汉初年,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困难,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成为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故B符合题意;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之后,项羽的力量基本被消灭,所以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统治者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发展生产,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并没有出现朝中大将威胁皇权统治的问题,所以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解除朝中大将兵权,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故选B。

1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时间是公元前344年12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其中有一项内容是统一度量衡,让秦国各地在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上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给当时的商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题干图片铜方量是古代计算容积多少的器具,正符合商鞅变法采取的统一度量衡措施,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D。

1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因此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意思是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反映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道德经》中的辩证法的思想,A符合题意。

BCD项思想与题干反映的思想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D符合题意。

ABC项人物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不是第一个霸主,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

1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A符合题意。

世袭制在夏朝建立后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实行,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详解】

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推翻秦朝统治。

A.B.C项关于起义的原因、领导者和地点的说法均正确,故选D。

1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都和春秋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和战国的兼并战争有关,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争霸,故选D。

2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今天的户籍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编制户口,故选C。

23.B

解析: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的有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

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因此,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元谋人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

A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答案选B。

2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由于秦的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在秦军强大的攻势和缺乏后援下,起义失败,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体现了教育公平,故D符合题意。

仁者爱人是强调以仁爱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与教育无关;温故知新是说学习方法,诲人不倦是说教学态度,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二、综合题

26.

(1)分封制;周王;士

(2)秦始皇;郡县制

(3)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推恩令;主父偃。

(4)维护统治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

解析:

(1)分封制;周王;士

(2)秦始皇;郡县制

(3)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推恩令;主父偃。

(4)维护统治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证据,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供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郡县制的推行进一步废除了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

(3)根据材料三“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于一些王公和战争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

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可知,汉初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候国越来越多,诸候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秦朝再到汉朝地方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统治者实施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27.

(1)富国强兵;秦孝公;公元前356年

(2)奖励军功,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

(4)肯定态度;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

解析:

(1)富国强兵;秦孝公;公元前356年

(2)奖励军功,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

(4)肯定态度;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

(5)改革能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改革能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商鞅变法。

(2)根据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奖励生产。

(3)根据材料三“卫鞅在秦国的变法使得秦国宗室、贵戚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在卫鞅支持者去世之后,新的秦王便杀死了卫鞅。

”并结合所学可知,奖励军功的措施使“宗室贵戚多怨”。

(4)根据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能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改革能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

28.

(1)商鞅;秦孝公;秦国

(2)公元前356年;地主阶级

(3)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

解析:

(1)商鞅;秦孝公;秦国

(2)公元前356年;地主阶级

(3)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