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7428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反思篇

《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一开始,从“分”字入手,利用课本的插图:

学校组织明天同学们去名人广场春游,现在要请大家把学校里下发的物品分给每个同学,请大家说一说该怎么分。

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中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很多学生就提到了“平均分”这种分的方法,初步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学具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学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

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整节课都是在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优点分析: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

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需要改进的问题分析: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

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

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

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

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

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内容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

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

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

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

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

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

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

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后反思

用2-6的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为三个课时。

这节课是第二个课时,是在上节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加深对乘法口诀求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这部分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这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情境式的课堂,上课初,我则创设情境图,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为了美化校园,正在植树呢这个事例设计情境,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同学们在根据故事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2、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

我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理解了乘除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怎样把乘法算式写成两道除法算式,掌握除法计算时用乘法口诀能很快求出商。

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体现了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的编写意图。

同时,有利于学生借助触发的关系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不足的是:

上课时,自己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慌乱、紧张,授课语言不连贯、不流畅,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的语言,也没有衔接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另人满意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剪一剪》教学反思

这节课堂实践中,我主要将教学重点定为探索剪纸的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

学生因为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出一个小精灵皮皮很容易。

之后让学生猜想将长方形纸条连续对折2次会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

学生自己先讨论,动手剪一剪,得到会出现2个连续的皮皮。

这一次的剪,主要是为了解决剪的方法,应该从哪边剪,怎么剪。

目的是想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让一部分学生尝试失败的感受,让这部分学生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失败中找到真理。

接着也是先让学生猜一猜连续对折3次会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对折四次出现几个连续的皮皮,再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对折的次数和剪出来的个数数据,让学生感悟到剪纸也有规律的存在,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寻找出规律。

最后,教学生剪一剪围着圈的皮皮。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初步体会围着圈的小人的剪法。

这样子安排主要是因为剪一剪教材安排一课时,要进行平移和旋转两种图形的剪法,而且要想体现出:

做事有方法、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找到对折次数和得到小人之间的规律、感受到平移和旋转、还要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

而一节课40分钟,二年级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又不高,动作又慢,如果将剪一排小人和剪旋转的小人都安排进去,时间上肯定是不够的。

整堂课是在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中学习,总结方法、发现规律。

然而在课堂反馈来看,我未能很好的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的规范性。

比如,学生找出规律,提出每次都多一半时,教师应引导总结规律,每一次都多一倍,使规律具有规范性。

2、对围成一圈的皮皮,还可以适当的与排一排的规律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剪8个围成一圈的皮皮可以怎么剪。

3、找出规律后,让学生直接说说连续对折5次,会出现几个皮皮,从找规律到验证规律,最后应用规律。

《平移和旋转》课后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如何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拿一个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

“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

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

小火车、观缆车、摩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

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模式。

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我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

如让学生给角进行分类这个环节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类,再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到后来的亲自动手实践量一量的活动中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验证,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表内除法

(二)》课后反思

表内除法

(二)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与表内除法

(一)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并认识了除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表内除法

(二)在计算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问题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1、除法计算练习:

准确、快速

在学习表内除法

(一)时,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各部分名称以及计算都比较熟练的掌握,所以在学习表内除法

(二):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不需过多的学习除法计算,重点放在理解主题图图意上,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找到计算方法。

在计算上,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可高一些:

看到除法版式,马上想到乘法口诀,报出商。

再根据口诀想想还能不能有其它的除法算式。

工练习时,可大多采用师生口答的形式:

老师说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快速说出除法算式;老师说一个除法算式,学生立即说出乘法口诀,报出商,并列出另一个除法算式等。

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口述。

对反应比较慢的同学,可先用2-6的乘法口诀引导练习,再用7-9的乘法口诀练习。

经过多种形式、多次重复练习,学生基本的除法计算能力都能熟练掌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后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

好奇心强,易冲动,因此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开火车背乘法口诀的练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

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问题来自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

本课的教学,我创设了“六一”节为老师布置教室这样一们数学的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再次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概括计算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将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

如:

“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

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

再由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用商的计算技能。

四、存在的不足:

首先,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

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

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受,从而乐此不疲地去学习。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

数数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课伊始,我把教材提供的情境图体育馆的画面,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画面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同学们很会猜,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可以说选这一情境的引入给整节课开了个好的兆头。

首先我使用了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用上计数器。

利用计数器一方面给了学生数数的拐棍,另一方面给了学生直观地解释。

如何让学生在数中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即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等道理是解决连续进位这个难点的切入点。

然后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并能展示动画过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调整到最佳状态。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

一个一个地数,10个小正方体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总的来说,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校内延伸到实际生活。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1、课前设计猜价钱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有趣,好奇,神秘,紧张的猜价中走进教学,不仅复习了万以内的数,而且采用了逼近的区间套的思想。

2、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表象,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与方法,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去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提倡学生在知识的分解过程中的迁移。

而这种迁移和推理体现在许多知识点上。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计算法则也有着十分相似或十分密切的联系。

有的还可以统一起来。

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

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

当学生探讨出1000+2000=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都是想1+2=3这种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完算法后,师提问“他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在你以前的计算中用到过这种方法吗?

能举例说说吗?

”让学生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再用次方法类比推出加法进位与减法退位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的活动过程,注意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活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1、课前设计猜价钱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有趣,好奇,神秘,紧张的猜价中走进教学,不仅复习了万以内的数,而且采用了逼近的区间套的思想。

2、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

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

当学生探讨出1000+2000=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都是想1+2=3这种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完算法后,师提问“他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在你以前的计算中用到过这种方法吗?

能举例说说吗?

”让学生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再用次方法类比推出加法进位与减法退位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的活动过程,注意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活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

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

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

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

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友,1个西瓜,1个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

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

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

(1)100以内数的口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2)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和估算。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普通三位数加减笔算,加减法的估算。

(3)万以内笔算中的不连续进位加法和不连续退位减法。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三位数减三位数不连续退减法。

(4)加减法的验算。

笔算加法的验算方法,笔算减法的验算方法。

在教学内容

(1)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倒很好,分析原因,学生在进退位浪费的时间较多,口算方法虽然学生会说,但在实际计算时,学生却抛弃了计算方法,想当然的用起了自己的“原创”,致使时间浪费了很多。

关于估算加减法,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通过分析出错学生的习题,我发现出错原因有:

1、求数的近似数出现问题。

2、运算符号看错,明明是减法,有学生却算成加法。

关于笔算加减法,有以前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基础,通过知识迁移,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掌握的较好。

但在练习时,学生也出现了较多问题。

经过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粗心”。

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

在教学中我从几方面入手:

1、要求学生先观察、看准题,再动手计算。

2、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不管是作业还是练习都要认认真真的去对待,就是在草稿纸上列竖式算草书写也要整齐清晰。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无论是板演还是课堂练习,都不厌其烦地去强调检查、检查、再检查。

4、经常联系学生家长进行家访,努力做到家校齐抓共管。

本单元的单元测试,成绩在我看来比较理想,90分以上的能占大约85%,出错原因主要有:

估算时出错(相当部分学生看错运算符号),比多比少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不会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比多比少的问题”要多给学生分析,借助线段图帮助他们分析。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已有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所以总体教学思路是:

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

新课的导入和展开都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

这样设计,一方面使本节课的重点从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调整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探索发现出比较千以内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