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7616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docx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

物理教案

学校:

太白初中

授课:

汪玉平

 

第十一章机械功和机械能

11.1怎样才叫做功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

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

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

“工”和“功”的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

W=FS

(2)功的单位:

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

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四).例题

 

(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五、教学后记:

11.2怎样比较做功快慢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

2、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

3、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4、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

2、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

1、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2、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它的定义是什么?

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从下列问题引入新课:

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

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

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

P=W/t

4.功率的单位:

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

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

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

(学生阅读)

8、比一比,谁的功率大

(a)需要测量哪些量?

(b)怎样测量?

(c)设计表格

(d)比较做功快慢

(e)讨论不同运动员功率不同的原因

9、例题,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P=W/t而W=Gh、G=mg、m=ρv

10.介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小结及测试。

(五)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

三、教具准备:

动滑轮(1个)、绳子、木块、桶、沙。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功的原理?

2.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5N的

物体,用功的原理求动力F=。

3.让学生计算最近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阅读教材(图14-6)

2.演示启发,引入课题。

(1)有用功:

我们所需要的功

(2)额外功:

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

有用功与额外功。

G(N)

h(m)

W阻(J)

F(N)

S(m)

W动(J)

η

1.96

0.05

0.098

1.2

0.1

0.12

比较W动和W阻发现W动>W阻为什么呢?

引入机械效率。

3.有用功的定义:

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W有=Gh

4.额外功:

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W额=W总-W有

5.总功:

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W总=FS

6.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之比。

,计算本实验η。

7.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8.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

9.例题(略)关于η的计算。

(三)小结及测试。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测滑轮组的η。

2、理解S与h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

滑轮组、刻度尺、弹簧秤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什么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

(二)启发实验

1.阅读教材

2.讨论:

A在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B要测出机械效率,需要知道W有用W总,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应如何测。

3.教师示范演示测η的全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重点部分和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步骤:

1.按图把滑轮组装好,并记下钩码和弹簧称的位置;

2.匀速拉动弹簧称,使钩码G升高,从弹簧称读出拉力F的大小,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称移动的距离s,填入表格。

3.算出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填入表中

4.组装另一组滑轮组,重做1,2,3

(四)教师巡查指导。

(五)小结及测试

五、教学后记: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

(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判断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

三、教具准备: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沙,小木桩、铁架台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能源,体能方面引入能量复习知识;功和能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能量

演示:

A玩具小车拉木块;B举高的钩码拉木块(通过铁架台和滑轮)C伸长的橡皮筋拉木块。

问:

三个物体是否对木块做功?

(学生回答:

做了功)

归纳:

(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量就越大。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能量?

看它能否做功。

2、动能

(1)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决定动能大小因素

演示实验:

图1-1

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

结论: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

 

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重力势能

①概念: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②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演示实验:

如右图

结论:

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

高度和质量有关。

(2)弹性势能

①概念: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②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

形变的大小

4.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

焦耳

5.练习、小结

6.作业:

五、教学后记: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

(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三、教具准备:

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2、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

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

下降:

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

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

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

弹簧压缩:

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

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

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

4.练习5.小结。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