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7979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

摘要:

大家好,下面是为同学们准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供参考与练习,加油。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削减(xuē)  掂量(liáng) 瞥(piē)见 两靥(yè)之愁 

  B.朱拓(tà)  蹙(cù)缩  关隘(ài)  穿凿(zuó)附会

  C.脊鳍(qí)  褶(zhě)皱 榫(sǔn)头 万乘(chèng)之国

  D.石栈(zhàn)  惩罚(chěnɡ)  数罟(gǔ)  涸(hé)泽而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寒喧  天崩地坼  烟霭  毋庸质疑

  B.烦琐  甘之如饴  煊赫  鞠躬尽瘁

  C.竹竿  题纲挈领  遏制  满腹经纶

  D.执拗  龙盘虎踞  嘹亮  花拳秀腿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为一个字______好半天,_______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_______,我们不去过多地提倡。

  

(2)修辞是_______选择的过程,就得有选择标准。

  (3)对于蒋干借访友人入营________虚实的种种愚蠢举动,周瑜明了于心,将计就计。

  A.捉摸  以致  工夫  既  窥测  B.琢磨  以至  工夫  既  窥探

  C.琢磨  以致  功夫  即  窥测  D.捉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农历八月十八日,钱江潮如约而至。

从昨天中午12时起,杨公路等通往七堡一号坝的条条小道上,观潮者川流不息,拿板凳的、提盒饭的、骑摩托和蹬三轮的,都朝着江边而去。

  B.中国古籍中不乏烈女节妇的传记,传递的多是“从一而终”的封建贞节观,不足为训。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篇章却反映了受辱妇女对男权的抗争,即使在今天,也有现实的警世意义。

  C.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说,北京酝酿近一个月的圣诞气氛24日达到了高潮,位于繁华地段的商场、餐馆和酒吧挤满了呼朋唤友过圣诞的年轻人,各大学校园里的圣诞舞会也如火如荼,一片歌舞升平的过节景象。

  D.作家要善于从普通平凡的芸芸众生中,发掘其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赞颂从他们身上溢发出来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证监会和深交所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制定创业板相关规则,这是以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加转轨、散户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为根据的。

  B.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有利于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增强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和嘉兴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C.目前多所高水平大学自发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自主招生“联考”,在考试内容形式如何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如何突出不同高校学科特色、建立多元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D.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通过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重大文化工程等多种手段,向全社会提供更多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是清代乾隆时期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了这篇小说,目的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反映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他所开创的言简意丰的对话式文体依然长久地影响着后辈作家,而他所代表并塑造的硬汉形象也成为受人崇拜的男子汉英雄气概的象征。

  D.巴尔扎克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多部小说,描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9分,每小题3分)

  “鲁迅”的“现代价值”(节选)

  钱理群

  ①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

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②20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

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

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③另外还有些20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

“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

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

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

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

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⑤这样的情况,在21世纪初仍在继续。

  ⑥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

“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

  (《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7.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20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D.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8.以下说法不属于文题中“鲁迅”的一项是( )

  A.不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而且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的思想、文学和他的实践。

  B.指20世纪的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C.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的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某些20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

  D.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的研究者。

  9.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20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以说明“鲁迅”。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是为了证明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也能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C.第四段指出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种思潮,是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的现实背景,同时引文也说明了“鲁迅”的价值。

  D.文章的结尾,作者又针对性地提出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问题,从一个大的的背景下来认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廉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①论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

“行己有耻。

”孟子曰: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

“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顷读《颜氏家训》有云:

“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

‘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

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

“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后汉书》:

“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

‘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

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注】①《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弃礼义,捐廉耻      捐:

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致:

导致

  C.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

尊重、重视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

一律、一概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国乃灭亡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①礼义,治人之大法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国家其有不亡者乎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A.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B.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C.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①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上阕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梅”的?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阙用了什么方法?

表现了“梅”怎样的品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一去紫台连朔漠,。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4)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也。

(贾谊《过秦论》)

(6),善假于物也(《荀子》)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21分)

  该开花的时候开了

  在我居住的江南水乡,莲荷本来算不得是高贵的植物。

它几乎和浮萍、菱角、水葫芦一样,有水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然而天性使然,它看上去却比所有的水生植物都要美得多。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写尽了那种大气磅礴的美丽。

而在那接天莲叶之间,一朵又一朵的荷花,高擎于水面,汲风啜露,旁若无人;若是白荷,月光下放眼望去,那才叫人间好颜色呢,真不知是天地间多少回暖风和凉月浸染而成。

  水墨荷花,一直是我喜欢画的题材。

第一次画瓷,我画的就是荷花。

总以为在瓷上画荷,应是端庄内敛,方显荷之高洁,于是一笔笔极认真地描摹,端庄则端庄矣,却画得拘谨无比,全失了自己的风格,也不是我心中那有叶生风的荷。

景德镇的艺人却说,这样的荷瓷好卖。

  这次在景德镇,我放开手脚。

以各种形体的器皿,画了一组荷风系列。

凭几握管,心意全在笔上,如磅礴作势的江河墨客,疾风扫叶,简笔点花,画得痛快淋漓,一时竟不知今日何日,今人何人。

自己感受竟有八大遗风。

可惜不见八大在瓷上作画,如作,想来明末青花又会有另一番天地。

水墨荷花中,我以为几百年来最高境界依然还在朱耷。

那瘦而硬的荷梗,溪石上白眼相向的水鸟,都在用大笔扫出荷叶中的翻江倒海,吞云吐雾。

八大的墨荷自有一种高贵而孤傲的大气。

八大有题荷歌曾云:

“欲雨巫山翠盖斜,片云卷去昆明黑。

”他是借墨荷一舒胸中块垒。

我虽不存八大山人的亡国之痛,却常常会被他画中简约大气的悲凉打动。

江山如醒,人生如梦,每每读八大之荷,都会有一种镂心刻骨的沉重。

  画瓷的这些天,几乎夜夜有雨。

夜晚听雨听得忧伤时,我便会挑一件自己喜欢的泥坯,在上面以青花写荷宣泄自己无力排遣的心绪。

画时倒还知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因而用笔愈来愈简,画景亦愈来愈少。

人生多有空白,空白处却正是藏掖着无尽的心事。

不曾料想那月下的荷塘夺人心魄,笔下的荷塘虽无风月,却也能因心生情,因情生风,渐扫心中郁郁尘埃。

天地间生出这等美而高贵的花叶来,可不是有缘由的?

人生本来是悲凉多于热闹,人却不知如来为何拈花微笑?

  人们眼中的荷花之美,其时都在夏天。

六月便叫荷月。

诗中画中,咏的都是满纸荷月里的高洁和美丽。

我却是见过无数次秋天的荷塘。

有一回在贵溪一个叫北山的地方开会,主人安排我们就住在山中有荷塘的院落里。

每天清晨和夜深,我都会一个人沿着塘中曲桥,款款行走,看那荷塘里慢慢冒出的水汽,竟比那些热闹的人事更有意思。

那些天都有月升起,我在塘边时,总见半轮淡月在山峰间犹疑地徘徊;月下荷塘,却早没了让世人惊叹的清雅情致。

那些塘中冒出的迷濛水雾,一层层罩住了满塘残荷,在我的眼中,没有任何一种花叶有着秋天的荷塘里的惨烈和决绝。

春于里那些拼了命钻出水面的卷曲的小叶儿,在经历了一个夏季的舒展后,如今去了哪里?

只是倒伏的荷梗,弯成一种让人惊讶的弧度,使人感觉它随时都会弹起而舞,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于肃杀的秋景中看出一点人间的意思。

  在一个停了雨的午后,我用黄花釉和铁锈红画了组秋荷,画在一个变形瓷缸上。

画面正是秋雨夜惊心的时候。

一场秋雨下来,大片大片的残荷低伏水面,唯有剩下的几支莲蓬尚昂头向天,可还会有采莲船荡过水面,向它们伸出纤纤玉手?

其实,秋雨夜惊心的只是我等世俗之辈,莲荷只是该开花的时候开了,该凋谢的时候谢了。

人世于它,它于人世,会有多少牵挂的情意呢?

我最羡慕莲的,不是它从卑微的境地里生出的高洁,却是它那连天的气势,那么美而高贵的花叶,枕青山,卧水涯,却从不孤单,这该是如何好啊。

所以,秋天荷塘里的惨烈和决绝,竟也让人感觉有了一种携手赴难的境遇!

莲是何等的有幸,竟能结伴而归!

  缸内壁上,我仍然画出几支初夏的莲叶莲花,莲叶正好,莲花初绽。

  胜照看了我画的荷,叹道:

“大气大气!

可我不敢尝试你这种笔调,我要靠卖瓷谋生呢。

  若有一天我也只能依靠卖瓷为生,我会画怎样的荷花呢?

  16.在文中,作者写了哪几种荷花?

各有什么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文中,作者说:

“莲荷只是该开花的时候开了,该凋谢的时候谢了。

”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为什么要写“北山笔会”?

请联系文意,作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按“引荷-叙荷-议荷”的线索,段段不离荷花,强化了读者对荷花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热爱。

  B.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分别引用了杨万里和八大山人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抒发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之情。

  C.文中对月夜莲荷的描写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异曲同工之妙,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功效。

  D.文章后三段,作者交代了画瓷的效果之佳,还通过问句作结,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E.文中作者不惜用大的篇幅对莲荷作了客观的记叙描写,这样客观地描写莲荷主要是服务于为瓷作画和表明自己对莲荷的喜好和认知。

  六、语言综合表达(15分)

  20.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关于“文明”的公益广告。

请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以“感恩”为主题写一则公益广告。

(200字左右)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

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

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

有时候,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点体谅;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候,多一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点温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

“心灵不会是一块闲置的空地;你不种庄稼,它就长杂草。

  这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呢?

请联系自身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不得抄袭或套作。

  

  参考答案

  一.

  1.A(B“凿”----záoC稽----qǐD惩----chénɡ)

  2.B(A毋庸置疑C提纲挈领D花拳绣腿)

  3.B

  4.D(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

后多指大群平凡普通的人。

既然已有平凡普通之意,前面就不要用“平凡普通”了。

  5.C(A杂糅,以……为根本出发点;B应改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竞争力”;D应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前加上“建立”。

  6.D(薛姨妈怕薛蟠生事,不愿他出去,便和宝钗商议。

宝钗劝说可以让薛蟠出去锻炼一番。

薛姨妈就同意了。

第二日便安排了相关事宜。

  二.

  7.D(根据“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中的“他们”可以明确其所指应是此句前的“……思想家、文学家”)

  8.A(A项是以往对鲁迅的理解,而问题中的“鲁迅”是作者“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新的思考”,也就是对鲁迅新的认识)

  9.C(第四段没有说明“鲁迅”的价值)

  三.

  10.B(致:

做到)

  11.C(A.连词,就/副词,表判断。

B.助词,的/助词,取独。

C.均为副词,表反问,难道。

D.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修饰,地.)

  12.B

  四.

  13.①大概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索取的;没有羞耻之心便没有什么不做的。

  ②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他们懂得羞耻。

  ③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我的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

D. 附:

参考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说:

“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重要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得到伸张,国就会灭亡。

”好啊,管子真善于立论!

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

大概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索取的;没有羞耻之心便没有什么不做的。

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况且身为大臣而没有什么不索取,没有什么事情不敢做,那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呢?

然而在这四者之间,羞耻之心尤其重要。

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

“个人处世必须有羞耻之心。

”孟子说:

“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

”又说:

“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善于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羞耻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个人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不知耻上。

因此士大夫的不知耻,那是国家的羞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