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649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达标校学年高二暑期集训营五十三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达标校暑期高二语文集训营(53)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

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

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

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

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

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

”“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

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

……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

”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

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

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

主性”的一项是()

A.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B.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C.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D.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2.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

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D.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

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C.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

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温舒传

王温舒,阳陵人也。

少时椎埋①为奸。

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

督盗贼,杀伤甚多。

稍迁至广平都尉。

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

意所欲得。

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

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

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

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

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

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

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

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

会春,温舒顿足叹曰:

“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

”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其治复效河内,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

义纵为内史,惮

之,未敢恣治。

及纵死,徙为廷尉。

而尹齐为中尉坐法抵罪,复为中尉。

为人少文,居廷惛

惛不辨,至于中尉则心开。

督盗贼,豪恶吏尽复为用。

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

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

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②

大豪。

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

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

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

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

上说,拜为少府。

徙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

坐法失官。

复为右辅,行中尉,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

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它奸利事,罪至族,自杀。

温舒死,家累千金。

(节选自《汉书·王温舒传》)注:

①椎埋:

盗墓。

②焄:

同“熏”,以火烟熏炙。

此指胁迫。

③宛军:

指讨伐大宛的

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报,至流血十余里论:

批决,定罪B.舞.文巧诋下户之猾舞:

玩弄

C.有势者为游.声誉游:

宣扬

D.温舒请覆.中尉脱卒覆:

反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温舒阴险狠辣的一组是()

①少时椎埋为奸②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

③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④即无势者,视之如奴

⑤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大豪⑥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温舒所治郡县少有偷盗之事,显出安定之态。

盗贼不敢出入他所管辖的地区,他

的做法强化了当地的治安,这也成为了他不断晋升的一个原因。

B.王温舒为官心狠手辣,但也忠于职守。

当一些奸豪之人逃到他郡,他都尽力追捕归

案。

在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他深怀憾恨。

C.王温舒为人心思缜密,治政有独特的方法。

其对豪奸之家以及自己手下的情况了如

指掌,以暴制暴,威逼加以杀伐,既聚敛了大量钱财,又使自己获得了好名声D.王温舒善于谄上欺下,舞文弄墨。

其惩处奸豪标准不一,歪曲法律条文诋毁奸猾的

平民,以达到威迫大的豪强的目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

(5分)

 

②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

盾中间的纽。

磨盾鼻:

在盾鼻上磨墨。

②无功级:

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

③榆塞:

代指北方边塞。

8.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

(5分)

9.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琵琶行》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

(2)《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3)《水调歌头》中苏轼“借对月的怨愤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离人的同情的句子:

,。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吉之刀(安石榴)

谷子和糜子是堂兄弟,搭伙进山发财。

想要发山里财的人,无非四个路子:

沙金子,追棒槌,打茸角,割大烟。

这的确是来钱

的买卖,弄好了一朝暴富。

而实际上却是个万难的事情。

不要说不容易得,再说,就是得了,也万难带出山来。

发财梦十个九成空。

先说鹿茸角,俗话说鹿“脑袋顶着金钱桌子,屁股蛋子是肉案子”浑身是宝。

打茸角在春季,万物复苏。

鹿本来不是个牙爪的东西,可是保不齐你盯住鹿的时候,老虎,黑瞎子却早盯上你了。

所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啊。

追棒槌的人多了去了,你看过几个真的挖到了稀世

 

宝参。

在深山老林里偷种大烟,躲开了官家,可是树敌更多。

野猪来糟蹋,胡子来掠夺,还有个莫测的年头作怪,弄不好血本全亏。

那么沙金子呢?

不得,风餐露宿毁了身体,得了,同伙眼红心热,祸起萧墙,互相残杀,金子最终还是丢在大山里了。

谷子和糜子是堂兄弟。

两个人十进十出大兴安岭,十年时间两手空空。

这是他们第十一次进山。

照例他们在山脚下的小庙拜了山神,发了誓言:

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两个人进山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苍天眷顾,这一次终于得了。

他们追到一个人参娃娃。

两个人因为梦想成真而喜出望外,赶紧星夜兼程往山外奔。

又走了六七四十二天,刚好翻过一座山的阳坡。

有几块岩石裸露出来,暖暖的太阳烘得石面滚烫,二人美美地蜷在上面睡着了。

谷子一身燥热地醒来时,发现自己被五花大绑地捆在岩石上。

糜子说,谷子哥,是兄弟对你不起了,你有啥话就说吧。

谷子哭了。

谷子说没什么可说的,说也没用,你给哥弄点水吧,我不想当渴死鬼。

糜子就去给他找水。

糜子去了,谷子就哭得更惨了,哭了一阵子,谷子想哭也没用,想辙吧,闭上眼睛假寐。

糜子回来了,看到谷子睡了,就摇醒他,纳闷:

你怎么还能睡着呢?

谷子说,是这样,刚才我哭呢,突然一股青烟,地里冒出个一尺高的小老头来。

他说你哭啥?

我说我弟弟要杀了我。

他说杀就杀呗。

我说为什么?

他说,上辈子是你杀了你这个糜子弟弟,这辈子当然轮到他杀你了。

你也别委屈,下辈子又轮到你杀他了。

我说,我没杀糜子弟。

小老头嘿嘿笑了说,你不承认也没用,我有证据。

你看到那个鹰嘴状的岩石了没有?

它底下有个空隙,那里藏着你上辈子杀糜子用的刀呢!

那里风干,刀还没烂完呢。

我说你拿来我看,小老头说我才没那闲工夫呢。

一冒烟,小老头又钻回地里了。

听到这儿,糜子已经一脸的迷惑与恐惧。

糜子奔到鹰嘴石下,不一会儿拿回一把烂掉了木柄生满了锈迹的刀。

糜子一脸汗水问谷子:

你啥意思?

谷子说,要杀就杀吧,反正下辈子我再杀你。

糜子扑通跪下了,求天求地又求谷子饶恕。

两个人最后七天相扶相持走出了大山,卖了人参娃娃,各自娶妻生子,成了殷实的大户人家。

好多年之后,谷子在被窝里搂着小老婆讲了这个故事,小老婆说,真有小老头?

谷子哈哈大笑,瞎掰!

那刀是我有一次进山带的刀中的一把,木把劈了,那刀刀身长,没有木把没法用。

当时正好走到那儿,就顺手插岩缝里了。

后来有几次进山出山没走这条路,走这条路时又忘了这个事儿,刀就一直没取。

恰恰的老天助我,最后一次全用上了。

谷子停了一会儿又说,按说呢,每次进山出山都是和糜子在一起,他知道这件事,可是彼时必是贪心蒙了明眼了,他竟然没有想起这个事儿。

小老婆在谷子的怀里半天没吱声,后来就贴紧了谷子,抬眼望着他,流露出敬畏的神情,娇声说,老爷真是仁义,糜子这样对你,你现在对他也没一个不好。

谷子沉默着,像是没听见小老婆说什么。

其实,谷子什么都听见了,只是心里想:

在岩石上,我是睡得太实了。

如果我先醒来,被五花大绑的人就是糜子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10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对“沙金子,追棒槌,打茸角,割大烟”这四种进山发财之道的介绍有着极强的地域特色。

B.小说中写到谷子的小老婆听了谷子的话“半天没吱声”“流露出敬畏的神情”,说明小老婆对谷子极其敬佩。

C.小说中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如拜山神,讲生死轮回,冤冤相报,循环不尽。

这种思想倾向应该予以批判。

D.小说的结尾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整篇小说因为最后一段的情节而奇峰突起,意犹未尽,使小说更加精彩。

E.小说中兄弟二人最后一起走出大山,卖掉人参,各自娶妻生子,成了大户人家,

 

说明他们言归于好,再无隔阂。

(2)小说中糜子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以“吉之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评论者认为: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请结合作品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胡秋原:

两岸破冰第一人

(1)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2)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3)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

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

3000余万字。

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

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

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

他特别强调:

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5)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

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

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

“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

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

“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

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

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

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

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籍。

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9)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

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

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

“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

 

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

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

“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

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

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1)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

“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

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

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①胡秋原(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

生平著作等身,达100多种3000余万字。

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

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

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

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

郑学稼先生曾说:

“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

”——(谢远笋《胡秋原——大家精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

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1988年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破冰之旅”。

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反腐败斗争上,有“零容忍”的态度,才会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才

可能期望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局面出现。

B.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

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C.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D.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人点,以推动顶层设

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B.四部门联合通告指出,司法机关对2014年12月1日前自动投案的在逃境外经济犯罪人员,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C.新世纪以来,我国少儿出版市场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已成为我国出版业增速最快、效益最好的行业。

D.9月份以来,该省三家通讯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把用户彩铃变成商业广告的侵

权行为,引起不少消费者投诉不满。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国家公祭日的设

立,,,,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不忘却纪念,: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是缅怀过去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③⑤①②⑥④B.③⑤②①④⑥C.②④⑥③①⑤D.①④⑥③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很多人认为志愿者的性格和志愿服务活动应该没多大关系,觉得只要有一份好心就

可以了。

但是,这的确忽视了①,例如,志愿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