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655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0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高三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将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2.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赐与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同时实行奉朝请制度,就是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即奉请入朝参与议事,日常不任官职。

这些措施

A.意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空前强化君主专制

C.有利于新王朝的政治重建D.导致官员队伍冗杂

3.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

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

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4.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5.美国学者普拉提在其著作中说:

“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协助中国恢复其在19世纪时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

……大清帝国透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和上海。

因此,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千丝万缕的纠葛。

”由此可知,该学者

A.主张以世界史视野研究太平天国B.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内战

C.强调以世界史视野研究武昌起义D.深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6.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

这反映了清政府

A.人形成新的外交理念B.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全面推动洋务运动D.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7.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

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

这说明

A.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人人心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D.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

8.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这一观点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9.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

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

这些报道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D.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10.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巾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四所大学正方获胜。

当时有评论称:

“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

”据此可知,当时

A.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B.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C.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D.专制和大一统观念仍占据主导

11.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平等自由B.城邦优先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12.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

“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

这反映当时英国

A.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B.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封建势力根深蒂固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

13.与世界其他国家整齐划一的观范车牌不同,美国车牌异彩纷呈,州与州互不相同。

如威斯康星州:

“American’aDairyland(美国的牛奶场);明尼苏达州:

“10000lakes”(万湖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的多元化B.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C.地理的差异性D.各州宜传自己的优势

14.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和法国皇帝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在公开演讲常引用“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等”“君主应当为其人民服务”等口号,统治者此举意在

A.倡议建立“理性王国”B.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C.宣传自由平等思想D.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15.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

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

觉得美国人很幸福。

这反映出

A.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B.美苏冷战的新形式

C.美国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D.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16.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走向合作。

两国最终走向合作说明了

A.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B.区域集团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17.2019年是农历乙亥年,猪年。

古代典籍有大量关于“猪”的记载。

以下材料能够反映的史实较为准确的是

选项

材料

史实

A

古肃慎之国(东北少数民族),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以御风寒。

——《后汉书东夷列传》

东北地区养猪始于汉代

B

猪在北燕、朝鲜称为“豭”;关东、关西谓之“彘”;南楚之地曰“豨”;吴扬称“猪子”。

——西汉《方言》

汉代猪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

C

(祭祀)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

——《周礼》

周代猪的唯一用途是用来祭祀

D

生子当如孙仲谋!

若刘景生(刘表)儿子,豚犬耳。

——《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刘表之子愚蠢凡庸,无用之极

18.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

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

“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

这说明了

A.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B.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C.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D.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19.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

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

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

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

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20.1372年,政府颁布法令:

“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

这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B.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D.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21.乾隆时期,南洋一带经常发生涉及华人的事端,如荷兰殖民者在南洋的爪哇制造的“红溪惨案”,引起了清朝政府的反感;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如(澳门)也经常有洋人犯案,使一向厌恶司法纠纷的清政府不胜其烦。

于是,1757年乾隆南巡回京后,实行“一口通商”政策。

这表明乾隆实行“一口通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对西人制造事端恐惧D.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22.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

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

这说明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B.福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

C.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

23.一个英国人曾记载:

“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

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

”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B.中同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生产D.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2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

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这主要说明

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

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25.下表是小明亲历某次婚礼的实况记录表,下列6处标记记录中错误的有

1925年上海的婚礼实况

(新郎和新娘身份:

留洋归来的新青年)

项目

内容

新郎新娘服饰

新郎白色①西装、新娘西式白色婚纱和高跟鞋。

乘坐的交通工具

新郎新娘:

汽车。

来宾:

②公共汽车、③有轨电车、④地铁、自行车。

来宾得到婚礼消息的途径

电报、电话、⑤电视转播

来宾穿着

男宾:

两装、中山装、长袍马褂。

女宾:

⑥改良旗袍、西式裙装、上衣下裙。

年纪大的女宾裹脚,年轻女宾穿高跟鞋

A.1处B.2处C.3处D.4处

26.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

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

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

“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苏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娠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

这说明

A.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B.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

C.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D.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

27.新中国“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2年形成草案,1953年开始执行,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B.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建没

C.国家对工业建设认真慎重D.法制欠缺,国家制度不完善

28.“从1789—1848年,发生在英法两国的孪生大变革——双元革命。

它们不应该被视为只属于这两国的大事,而应该被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而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下列选项与“双元革命”中“英国革命”有关的是

A.推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C.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

D.极大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世界连接为一体

29.租让制理论是列宁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

列宁说:

“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和统一。

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0.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怀特计划的提出

A.彰显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B.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

C.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D.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31.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曾问乔布斯,能否在美国生产苹果手机。

乔布斯回答“这些工作机会回不来了”。

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B.美国工业水平急剧下降

C.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渐崛起D.国际经济秩序趋于合理

32.1955年,在半坡遗址(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出土了人面鱼纹彩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有学者推测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

有学者认为是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的祭具,半坡人用这种“绘有巫师面具形象的陶器代替巫师现场作法”。

鱼纹“既象征鱼的丰收,又象征农业生产的丰收或许还有驱灾避祸,大吉大利的含义”。

后经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

学者确认这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是儿童瓮棺的棺盖。

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

B.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

C.后来的历史解释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D.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

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

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

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

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

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1870

210

105

93

8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

(1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

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

“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

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7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有哪些?

(4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C

D

A

D

B

B

D

A

B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B

B

A

B

B

C

C

B

C

D

D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B

D

C

C

A

C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

33.(25分)

(1)同:

都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交通体系;都以政府修建为主;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对后世交通影响深远(一点2分,三点6分)

异:

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

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一点3分,三点9分)

(2)特点:

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发展不平衡;(欧美地区发展快,亚非地区发展慢亦可得分)(一点2分,两点4分)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亚非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一点2分,三点6分)

34.(12分)【答案示例】

论题: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2分)

阐述: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

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涵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8分)

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2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挽救民族危机、近代化、立宪民主的现代化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新中国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与近代化进程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可提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新中国在演进》和理想小说《新中国》中可提取近代化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5.(15分)【答案】

(1)原因:

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4分)

(2)现象:

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是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众多商贾;大宗商品的贸易中心。

(3分)

原因:

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4分)

(3)因素:

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

(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概括。

材料有四个省略号,每个省略号后面代表一层意思,根据每个省略号后面内容概括。

(2)根据材料“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概括。

原因从交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因素来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