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671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广州市学年高一上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说明: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说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安作璋)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

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

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

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

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

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齐文化和鲁文化。

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

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

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

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

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

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

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期。

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

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

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

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

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

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

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

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官方文化。

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的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的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xiè)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chǔ)的妙处(chù),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qiàn)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注】①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过知识分子。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②全文共10个自然段落,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可以划分成四个大部分:

缘由、去荷塘、观荷塘、离荷塘。

缘由:

第一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

第二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

第四段:

月下荷塘。

第五段:

塘中月色。

第六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

第七、八、九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正是夜阑人静出游观赏荷塘的缘由:

欲派遣苦闷之情。

B.第三自然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

“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此段心理描写照应了上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话。

C.第四自然段所写月下荷塘景物依次是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观察角度是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

D.第五段结尾“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句话运用通感,用视觉来比喻听觉,表面光与影的和谐。

5.第二自然段写荷塘的环境,写这一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6.第7、8自然段写荷塘月色中的人。

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表现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

请简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中央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了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进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

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和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材料二: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

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群众收视率与总体群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群众相对于总体群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

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群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

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才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慧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

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9.根据上述材料,高罗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

“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潜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注】①秫[shù],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泛指高粱。

②粳[jīng]粳和大米相同,是稻谷的总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善属.文

属:

写作

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候:

安抚

C.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赉.酒具

赉:

携带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舆: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B.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D.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

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

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

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

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5分)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5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15分)

(一)济阴之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

“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登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

“向许百金而今但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

“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

“盍救诸?

”渔者曰:

“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选自《郁离于》)

14.翻译: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汉高祖论功行封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帝曰:

“诸君知猎乎?

”曰:

“知之。

”“知猎狗乎?

”曰:

“知之。

”高帝曰: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5.翻译: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陈在衡

陈在衡,年六十有余。

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燃。

其一人问曰:

“君过首七未耶?

”陈讶其语,漫曰:

“未也。

”其人曰:

“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

”陈悟其为鬼。

佯曰:

“世言人畏鬼,信乎?

”鬼曰:

“非也!

鬼实畏人!

”陈曰:

“人何足畏?

”曰:

“畏啐。

”陈即长吸而啐之。

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

“汝非鬼也?

”陈笑曰:

“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

”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选自《金壶七墨》)

16.翻译:

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

”再啐之,各缩其半。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7.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18.“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是选“何”好还是“无”好?

为什么?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11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分)(提示:

空缺部分可能两句或者四句。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男女迷恋爱情之后是有分别的,表现这种分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王凤》有一首诗《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

兮。

”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7)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