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086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docx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

傲岸不羁,妙手丹青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多幅作品落款均为“写于合肥五柳轩”。

这五柳轩究竟位于合肥何处?

为何李方膺曾在此驻留?

对于这个问题,稍翻合肥史料便有答案。

原来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十八年,李方膺曾任合肥知县。

按清朝惯例,外籍知县一般居住府衙内公寓,想必李方膺的五柳轩,也为合肥县衙后院的一个寓所。

如今合肥老县衙难觅,五柳轩也无从寻迹。

但李方膺作为声名?

@赫的扬州八怪之一,留下的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政声嘉言和绘事趣话,一直为后代文人津津乐道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

  李方膺,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又号借园主人、抑园等,乳名龙角,生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卒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自称是李?

W族侄,江苏南通人。

他在《三代织耕图》题诗中说到幼时家庭情况:

“半业农田半业儒,自来家法有规模。

耳边犹听呼龙角,早起牵牛下绿芜。

”由此可知,李方膺虽然儿时也放过牛,却是来自半耕半读,注重儒教和家法的大家庭,自幼受到较好的教育。

康熙四十三年,他9岁时,父亲李玉?

f在乡试中中举,第二年又高中进士,先在京城做官,后几度外放任职,暮年升至福建按察使。

李玉?

f在外做官,时常将排行老四的小儿子李方膺带在身边,使他明白了不少“民生休戚,国家利病”的道理,对如何为官的“嘉言善政”也多有感悟和体会。

  清雍正七年(1729年),李玉?

f在福建按察使任上到京城述职,雍正皇帝怜其老迈、感其忠诚,问他有子偕来否?

答曰,四子方膺同来。

问曰,且胜官否?

答曰,性情憨直,不宜做官。

雍正笑曰,未有先学养子而后嫁人者。

随即召见李方膺,见其风华正茂,恰值盛年,便嘱河东(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以知县录用。

田文镜虽非科举出身,因在河南布政使、巡抚任上执法严厉、政绩卓著,颇受雍正信任,故为他特设比一般巡抚高半级的河东总督一职。

雍正将李方膺交给田文镜,是希望李方膺既得到悉心培养,又得到严格历练。

第二年,李方膺便被任命为山东省乐安县(今广饶县)县令。

  李方膺到任不久,乐安县遭遇水灾,哀鸿遍野,亟待救助。

他没有向上级请示报告,就开仓赈济灾民,又募民筑防水堤坝,以工代赈救助百姓。

不料这一救灾民于水火的应急举措,竟遭到青州知府“擅动官谷”、“违例请粜”的弹劾。

幸好事情本是为民之举,加上田文镜的护佑,李方膺未被追究查办。

灾后,李方膺为谋求治水之策,深入各地勘测水情。

他在《登任城酒楼放歌》中写道:

“惜哉黄河水汩汩,搴茭未得纾民忧。

壶中虽有酒,楼头不可留,拂衣又上黄河舟”,表现出有胆有识的政治才干和勤勉务实的为政作风。

  雍正十年,李方膺调任山东兰山县令。

其时,河东总督已由王士俊担任,此人向来好大喜功,未经周密筹划就下令各县大肆垦荒,并强行规定开垦面积和完成期限。

一些唯上峰之命是从的官员为完成任务催逼百姓,有的官员还趁机敲诈勒索,弄得农民不堪重负。

李方膺看出这是“借垦地之虚名,而成累民之实害”,便抵制开垦。

这一下触怒了王士俊,他捏造一个罪名,将李方膺免职并投入监狱。

“民哗然曰:

公为民故获罪,请环流视狱。

不得入,则担钱贝鸡黍自墙外投入,瓦沟为满”。

(参见袁枚《李晴江墓志铭》,载《小仓山房文集》卷五)这一冤狱持续3年之久,直到乾隆元年新皇帝追究开垦扰民之事,王士俊获罪,李方膺才被释放出来。

入都觐见那天,他站立在军机房西槐树下的台阶上等候,大学士朱轼向诸王公大臣介绍说:

“这就是劝阻开垦的知县李兰山也!

”得到众人一片称赞之声。

觐见时,他受到乾隆皇帝的慰勉,旨调安徽以知县任用。

  此时,李方膺考虑到老母病重,便乞假回乡侍奉老母。

后来老母去世,他接着丁忧,在家乡一住就是10年。

李方膺在家排行老四,二哥擅长丹青,受其影响,他自幼就喜爱绘画,并一直乐此不疲,即便公务繁忙,也经常挤出时间挥毫。

这次回乡时间较长,也相对较为清闲,他遂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钻研画艺之中,因而水平提高很快。

比李方膺年长并与其结为忘年交的南通知名画家丁煜曾说,李方膺“谢事以后,其画益肆。

为官之力,并而用之于画,故画无忌惮,悉如其气”。

他自己也有诗曰:

“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

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

”正是有这番“种竹关门学画工”苦功,加上将为官做人的正直之气凝聚笔端,他的画总是饱含一种孤傲之气,别具动人魅力。

  约在乾隆十一年,李方膺入京候选,受命任安徽潜山县知县,不久即调任合肥县知县。

在合肥任职并蒙冤3年多后,赴滁州任代理知府。

据说他一到合肥,首先参拜包公祠,对包公刚正清廉的气节赞赏有加。

进了滁州城,便问欧阳修亲手种植的梅花在哪,并赶往醉翁亭向那株老梅叩首致敬。

他那傲岸不羁的性格、正直不阿的作风,自然与当时官场阳奉阴违、溜须拍马的习气相抵触,因而时常处于遭排挤、受冷落的窘境。

他还违背当时官场规矩,不肯孝敬上司,招致上司嫉恨,后来太守便以莫须有的“贪赃”罪名,将他再次罢官。

  经历这次打击,李方膺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也自知其刚直耿介的性格与官场格格不入。

袁枚在《李晴江墓志铭》中说:

“晴江仕三十年,卒以不能事太守得罪,初劾擅动官谷,再劾违例请粜,再劾阻扰开垦,终劾以赃,皆太守有意督过之。

”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

李方膺从此彻底死了为官之心,过起卖画鬻字的逍遥生活。

  二

  李方膺曾写《庐州对簿》七律4首,叙述自己在合肥知县任上遭遇牢狱之灾的冤屈、痛楚和凄惨情形,以及最终案情得到澄清,出狱后重获新生的轻松心情。

  其一

  堂开五马气森森,明决无伦感更深。

  关节不通包孝肃,钱神无籍谢思忱。

  官仓自蓄三千秉,暮夜谁投五百金。

  能使余生情得尽,拂衣归去独长吟。

  其二

  三年缧绁漫呻吟,风动锒铛泣路人。

是我不才驱陷阱,信天有眼鉴平明。

情生理外终难假,狱到词繁便失真。

念尔各收囹圄后,老亲稚子泪频频。

  其三

  公庭拥看欲吞声,愁听羁囚报姓名。

  万口同声天尺五,片言示法眼双明。

  肯从世道如弓曲,到底人心似水平。

  两度寒温诸父老,却因对簿叙闲情。

  其四

  红尘白发两无聊,赢得归来免折腰。

  七树松边花满径,五株柳外酒盈瓢。

是非终古秋云幻,宠辱于今春雪消。

  莫笑廿年沉宦海,转从三黜任逍遥。

  按照当时官场规矩,每逢岁末年首,下属各县应主动向知府送些年礼。

合肥作为当时庐州府的首富之县,自然不应例外。

第一首诗中“暮夜谁投五百金”,即指此事。

可李方膺认为,这种年礼名为下级对上级的恭奉和孝敬,实际上也是知府对属员的无声搜刮和敲诈。

尽管他知道这样做可以博得知府的欢心,自己的位子可以坐得更加安稳,甚至可能加官晋爵,但他不愿随波逐流,更不愿同流合污。

到任第一年,他给知府送的是两坛盐齑,也就是两坛细盐。

这与其说是年礼,不如说是对知府的轻慢失礼,知府自然怀恨在心。

还有一次,李方膺到府衙办完公事,知府大人让他陪同下围棋,他本不愿逢迎,坐下来便杀个痛快,稀里哗啦赢了首盘。

知府大人心中窝火却不好发作,为挽回面子,以半带命令的口吻,要再来一盘。

谁知他并不买账,双手抱拳,躬身告辞道,另有要务,下次奉陪。

知府一时语塞,陷入极为难堪境地。

受此嘲弄和侮辱,知府大人怒不可遏,很快便捏造囤米、受贿、贪赃等罪名,一边向藩司谗言告状,一边将李方膺撤职关押审查,连两个老仆人也受牵连下狱。

  好在“到底人心似水平”,李方膺蒙冤近3年,案情终于真相大白,他的冤屈最终得到洗雪。

但他此时已心如止水,“是非终古秋云幻,宠辱于今春雪消”,后悔自己宦海沉浮,几乎淹死。

不过,他非常感念合肥父老乡亲,在其身处绝境的困难时刻,“两度寒温诸父老,却因对簿叙闲情”,使他心灵得到很大慰藉。

他携老仆离开合肥时,又作《出合肥城别父老二首》:

  一

  罢官对簿已三年,故国他乡两挂牵。

  行李一肩淝水外,计程千里海云边。

风尘历遍余诗兴,书画携还当俸钱。

莫道老生空自负,几人游宦得归田。

  二

  停车郭外泪潸然,父老情多马不前。

茅店劝尝新麦饭,桑堤留看小秧田。

一腔热血来时满,两鬓寒霜去日悬。

不是桐乡余不住,双亲墓上草芊芊。

  李方膺以诚挚的情感,生动的画面,真切表现了他离开合肥时依依难舍之情。

合肥人民自发出城相送,以至出现“停车郭外泪潸然,父老情多马不前”的感人一幕。

他慨叹自己来时“一腔热血”,只因正直清廉,遭上司陷害,如今虽还以清白,却已风尘历遍,“两鬓寒霜”。

好在他身怀绝技,如袁枚所说“人夺山人七品官,天与山人一支笔”,跳出宦海断了官俸,仍可“书画携还当俸钱”,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作为一位知名画家,李方膺在合肥时期,正是他人生走向成熟,艺术趋于炉火纯青的阶段。

搜寻他留存于世的作品,明确落款“合肥五柳轩”的画作,目前发现8幅。

他作于合肥的《苍松怪石图》,画一苍老古松屹立嶙峋巨石之上,其题跋云: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回干春风碧云里。

这段题跋,与其说是在写苍松的雄姿和品格,不如说是画家在抒发自己的怀抱和志向。

他那仁爱济民、清廉自守、刚正不阿、磊落无畏的品性,不正如松树一样,让人敬重、值得礼赞吗?

古人说,画品如人品。

这一点在李方膺身上表现得特别鲜明。

  三

  跳出官场宦海以后,李方膺来到书画市场较为繁荣的古都江宁(今南京),寄住在项氏花园里。

此座花园花木扶疏,清池横波,甚是怡人。

他认为自己是暂住此地,便起个“借园”的名号,在这里过起安然自守、卖画为生的日子。

  李方膺的画,水墨写意作品为多,少数略施淡彩,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缚,构图、造型和立意多有自己追求,以气魄雄壮,笔势奔放,别具风貌取胜。

溯其渊源,他的画既有米芾的影响,更有对赵子昂(赵孟?

\)、徐青藤(徐渭)的自觉追随。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他于乾隆二年临赵子昂的《竹石册页》,上有题跋道:

“兹竹以赵吴兴为第一,偶仿其意”;安徽省博物馆藏有他于乾隆十八年所作《临青藤老人双松图》,可见他对赵孟?

\和徐渭的推崇。

正如蒋宝龄《墨林今话》所说:

“善松竹梅兰及诸小品,纵横跌宕,意在青藤、白阳(陈淳)之间”。

  不过,他虽私淑赵孟?

\、徐渭等前贤大家,但绝不亦步亦趋,食古不化,而是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善于挣脱传统的束缚,结合写生大胆尝试,张扬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

他在一幅《梅花卷》上题诗道:

  铁干盘根碧玉枝,天机浩荡是吾师。

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

  这里,李方膺不仅注重外师造化,提出“天机浩荡是吾师”,更强调中得心源,突出“画家门户终须立”的重要性。

他的自立门户,既表现在不同于古人,又表现在不同于时俗。

他画松,显示的是“虎爪龙鳞老更坚”的雄姿,画竹展示的是“我于难处夺天工”的个性,画兰洋溢的是“万叶千花写楚辞”的精神,画梅彰显的是“瘦蕊寒枝远俗尘”的品格。

袁枚说他“画松竹兰菊咸精其能,而尤长于画梅,作大幅丈许,蟠塞夭矫,于古法未有”。

  李方膺画梅,布局简洁而奇险,枝干伸曲多出人意料,题跋更是别出心裁,让人佩服不已。

如乾隆十九年十月写于金陵借园的《墨梅图》,从画面中部伸出的一株弯曲向上的老梅,突有一新枝截曲而下直探底边;其左上角题诗道:

“十日厨烟断未炊,古梅几笔便舒眉。

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腹春风总不饥”,不仅梅花出枝颇有新意,题跋更有内涵和趣味。

他有一《花卉图册》,其中一幅画古梅虬枝蟠曲,老干尽头长出挺立新枝,上有题诗曰:

  天生懒骨无如我,画到梅花便不同。

最爱新枝长且直,不知屈曲向东风。

  画家以梅花新枝“长且直”的形象,对比老梅枝干“屈曲”的形态,赞扬新枝昂首挺立,不肯曲意逢迎,随风俯仰的耿直精神。

这在梅花创作中,堪称前无古人,独具匠心。

他画梅花,不是从王冕、杨无咎,以及同时代的金农那里讨些残羹剩饭,而是不拘绳墨,自酿醇醪,具有自己独特的气度和品格。

“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此幅春梅另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

画家不解随时俗,直气横行翰墨端”……仅从这些梅花图上的题诗,即可看出他画梅花的独特追求。

  李方膺画竹也是既与古人不同,又与同时代的郑板桥等人迥然有别,颇多创新之处。

他完全忽略竹叶的自然形状,以秃笔画竹叶,横涂纵抹,沉着率意,虚虚实实,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抢眼动人的魅力。

如他任合肥知县时创作的《风竹图》,一块顽石边,几枝翠竹迎风傲立,虽然风力强劲凶猛,把竹叶吹得像梳子梳过一般,全部横向一边,大有“风行草偃”的情态,但竹子的枝干却顽强直立,显示了顶风冒雨、坚贞不屈的精神。

画上题诗道:

  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

  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

  由此题诗可见,李方膺画这幅《风竹图》,不仅意在表现竹子不肯向疾风低眉折腰的气节,还意在将了无形态、很难入画的风表现得栩栩如生。

  李方膺画菊也新意迭出。

他有一幅《菊石图轴》,几块怪石丛中,数枚菊枝参差摇曳,清雅之气扑面而来,上有题句道:

“秋花最是迟开好,且可东篱护晓霜”。

其《花卉图册》里的菊花图,两枝菊花斜侧而出,简练痛快,形象鲜明,左下部有大字题诗:

“味苦谁能爱?

含香只自珍。

愿将潭底水,普供世间人”。

这与其说是在写菊花,不如说是在写人格,写作者心中的郁勃不平之气和正直善良之心。

  四

  由于李方膺不从流俗,情操高雅,加上才华横溢,他旅居金陵借园卖画期间,并不孤单寂寞,当地文化名流多愿与之切磋交往。

当时享誉文坛的大诗人袁枚、书画家兼篆刻家沈凤等,常邀其探幽揽胜、酬唱赠答。

袁枚《小仓山房诗集》中,赠送李方膺或吟诵其人的诗作多达数十首。

如在《秋夜杂诗并序》中吟道:

“我爱李晴江,鲁国一男子。

梅花虽倔强,恰在春风里。

超越言锯屑,落落如直矢。

偶逢不平鸣,手作磨刀水。

两搏扶摇风,掉头归田矣。

偶看白下山,借园来居此。

大水照窗前,新花插屋底。

君言我爱听,我言君亦喜。

陈遵为客贫,羲之以乐死。

人生得朋友,何必思乡里。

  诗作勾勒了李方膺的性格、特长,以及辞官归田、寓居借园的情况,还描绘了相互之间交往甚契,“君言我爱听,我言君亦喜”的友朋之乐,以至发出“人生得朋友,何必思乡里”的感慨。

在金陵时,袁枚与李方膺、沈凤时常联袂出游,一路谈笑风生,吟诗作赋,人称“三仙出洞”。

  暂居金陵借园期间,李方膺还结识了一代大篆刻家丁敬。

丁敬是浙江杭州人,书画诗文皆精,篆刻成就尤高。

他为人狂放自傲,特立不群,一般人施以重金,也很难得其一印。

但他敬佩李晴江的为人和艺术,曾精心篆刻数方印赠送之。

他在《印跋》中说:

“通州李方膺晴江,工画梅,傲岸不羁,罢官寓金陵项氏园,日与沈补萝(沈凤)、袁子才(袁枚)游……予爱其诗,为作数印寄之,聊赠一枝春意。

”古人有言: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李方膺获丁敬赠印,可谓正是傲岸人爱傲岸人的结果。

  乾隆十九年,李方膺在金陵卖画鬻字已有5个年头,他虽然年寿不高,才59岁,可身体却渐感不支。

他思之再三,决定落叶归根,回家乡(南)通州。

这年秋天,他离开借园时,袁枚曾连作3首诗为他送行,其中《送李晴江还通州》云:

小仓山下水潺潺,一个陶潜日闭关。

无事与云相对坐,有心悬榻竟谁攀。

鸿飞影隔江山外,琴断音流松石间。

莫忘借园亲种树,年年花发待君还。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心灵相契的朋友就要分别了,袁枚倍感凄凉寂寞,期望能够早日重逢相聚。

  约在这年年底或第二年初,李方膺还乡途中路过扬州,曾与扬州八怪诸画友相逢。

有史料记载,他在扬州逗留期间,曾与李?

W、郑板桥等切磋画艺,并一起合作过一幅《三友图》。

郑板桥有《题三友图》诗,明确说到此事:

  复堂奇笔画老松,晴江干墨插梅兄。

  板桥学写风来竹,图成三友祝何翁。

  这幅画是赠送别人的,但所画松竹梅“岁寒三友”,却是他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可谓是他们崇高人格的自比和写照。

这首题画诗注明的年代是“乾隆乙亥”,即乾隆二十年。

就在这年,李方膺回到家乡不几日就一病不起,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他得的病是“噎疾”,即今天所说的食道癌,医者曰:

“此怀奇负气,郁而不舒之故,非药物所能平也”。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这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

  他病重时,曾勉力致书相知甚深的好友袁枚,委托其为自己写墓表:

“方膺归两日,病笃矣!

今将出身本末及事状呈子才阁下。

方膺生而无闻,借子之文光于幽宫可乎?

”袁枚不负故人,撰写了《李晴江墓志铭》,这是当时流传下来有关李方膺生平事迹最为详实的一篇文字。

该墓志铭抓住李方膺一生几个关键之点,生动有力地勾画出了他怀才负气,“岸然露圭角”的为官从艺形象,读来饶有兴味。

  李方膺去世两年后,有人拿其花卉册页请袁枚题跋。

袁枚打开画册如见故友,情不自禁,老泪纵横。

他有诗曰:

  几番怕见晴江画,今日重看泪又倾。

  十四幅梅春万点,一千年事鹤三更。

  高人魂过山河冷,上界花输笔墨清。

  听说根盘共仙李,暗香疏影尽交情。

  从怕见晴江之画,到展卷泪倾,诗篇字里行间歌吟了故人的高超画艺,更表现了自己与画家生死不渝的深厚友情。

  五

  在前人所列“扬州八怪”名单中,各人所举,互有差异。

“八怪”之说,当时或已流传,可清乾嘉时期并不见诸文献,清末才有较多记载。

综合李玉?

薄蛾崩?

罗室书画过目考》、凌霞《扬州八怪歌》、汪?

]之《扬州画苑录》及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各家之说,汪士慎、李?

W、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华?

恰⒏叻锖病⒈呤倜瘛?

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15人,都曾被称为“八怪”,其数目几乎超出一倍。

因之有美术史论学者认为,“扬州八怪”应改名为“扬州画派”,以不受“八”的数字限制,容纳更多画家。

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肯定和采纳李玉?

薄蛾崩?

罗室书画过目考》所举人名,将“扬州八怪”只限于上面列出的前8位画家。

  “八怪”之中,高翔是扬州人;李?

W、郑燮是浙江兴化人,兴化县当时隶属扬州府,因而也是扬州人;罗聘原籍安徽歙县,其前辈早已迁居扬州,他本人亦可说是扬州人;汪士慎、黄慎、金农3位虽然分别为安徽歙县人、福建宁化人、浙江杭州人,但他们都长期流寓扬州以卖画鬻字为生。

李方膺是江苏南通人,在外地做官近30年,退居后主要活动地在南京,从其画作及诗文等资料看,他平生可能只去过扬州二三次,因而将他列入“扬州八怪”之中似乎有点牵强。

当时从四面八方汇聚扬州的书画家很多,李方膺与扬州画坛的关系相对较浅,为什么后世确定“扬州八怪”时有他的一席之地呢?

追寻原因,值得注意的起码有以下两点。

  其一,命运和性格大致相同。

李方膺与“八怪”中的其他书画家一样,都出身于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家庭,具有较好的文化教养,成年后都怀抱出众才艺,可人生道路并不平坦,多半在坎坷曲折的泥泞之路上颠沛流离。

如郑燮、李?

W、李方膺3人虽然都做过县令,却都遭遇同样的命运,即都因不愿溜须拍马而与上司不合,遭上司陷害而被罢官。

郑燮“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李?

W虽然家有田产,可失意之后却是“剥啄催租恼吏频,水田千亩翻为累”,只得加紧卖画以作补偿。

李方膺3次被罢官,两次入狱,最后“去官后,穷老无依,益肆力于画,以资衣食”。

其他“八怪”画家如黄慎、金农、高翔、汪士慎、罗聘等,虽然不曾经历官场风波,却都有怀才不遇之慨,世态炎凉之叹,对现实抱有不满情绪,乃至产生隐逸思想和行为。

李方膺被列入“八怪”之中,首先在于他们之间有着大体共同的命运、性格及人生追求。

  其二,绘画风格和水平相近。

“八怪”产生的时代原因,乃乾隆年间“四王”画风盛极一时,朝有娄东派,野有虞山派,相与推荡,使画坛摹古之风日炽,创新意识萎靡。

前代陈淳、徐渭等独抒性灵的精神和当时书坛摒弃“台阁”而转尊碑刻的风气,直接启发“八怪”打破传统,求异创新。

“八怪”的异端特质,表现在题材上多出以花鸟而少作山水,花鸟以写意为尚,笔墨沉着痛快,并赋以深厚意趣。

相形之下,华?

亲髌范喙は钢?

作或工笔兼小写意,风格上与“八怪”作品差异较大。

而李勉、陈撰、杨法等在艺术成就上,明显低于“八怪”水准,自然要将其排除在“八怪”之外。

李方膺无伦绘画风格和水平,都与“八怪”格调相吻合,因而其作为“八怪”之一乃在情理之中。

  李方膺的画,堪称笔精墨妙。

在笔法上,他作画多以书法用笔写之,干脆明快,爽朗利落,线条似断又续,一笔紧接一笔,起落拙中生巧,气韵生动,浑然天成,具有曲水般摇曳多姿的节奏和整体美感。

在用墨上,他突出水墨大写意的主要特征,尤为注重“鲜润淋漓”和“酣畅得势”。

他常以大毫先蘸水后蘸墨,或先蘸墨后蘸水,一笔下去,浓淡兼有,趁湿点苔,或勾叶筋,或皴鱼鳞,浓淡互渗,彼此晕化,墨分五色,十分自然灵动。

他的笔墨虽雄浑恣肆,却绝非信笔涂鸦,而是寓恣肆于法度之中,似无法却有法,恣肆而不凌乱,疏简而内蕴丰富。

  他继承我国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传统,注重以简洁的形象表达丰瞻的思想和意趣,注重诗书画“三绝”而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走笔至此,我想以乾隆年间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蒋士铨写李方膺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

缕槔?

落李晴江,怒目撑眉气力强。

  画比诗书爵儒雅,不成菩萨亦金刚。

  [作者系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